•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8
  • 58
  • 10
  • Tagged with
  • 68
  • 68
  • 29
  • 26
  • 26
  • 21
  • 15
  • 15
  • 13
  • 13
  • 12
  • 12
  • 11
  • 11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及教師認知 之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 / High school’s civics and society textbooks and teachers' cogni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rule of law

李美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行《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各版本的公民與社會教科書,與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相關的課程內涵及教師認知。並藉由憲法學對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典型見解,檢視現行教科書與教師認知,所傳授給學生的學習內容,是否符應於其中對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認識。最後再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對當前公民與社會教學現場的幾點建議。   經文獻分析與訪談結果,本研究發現:99課綱的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在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內涵傳遞,已較過往研究的內容偏差情形,獲得相當程度地改善。如對人權的保障,已符合典型見解對基本權的詮釋,並於弱勢人權的教學內容,得見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同性戀、環境權與校園人權等新興人權之說明。而在法治的刑法單元處,雖仍存有部分犯罪防治的觀念宣導,但其比例已較以往的威嚇成份少了許多,並藉由探討刑法存在的目的,引出當中對基本權的保障,而此乃是過往研究中未曾發現。其次,就受訪的十四位教師認知得見,教師們對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理解,在對比憲法學的典型見解後,呈現相當參差不齊的教學認知。故我國的人權及法治教育,實有很大的問題是在教師本身觀念及素養的不足。最後,因我國的教學現場仍受制於升學主義與校園管制環境的影響,故在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推動,仍有流於形式及口號之嫌,而未能內化為教師與學生們普遍認可的情感。
32

學生學習權環境評估與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之探討

高鴻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評估一所公立國中目前的「學生學習權環境」,發現其亟待改進的學生學習權問題,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及教育生態、學校歷史背景的影響,分析變革的有利及不利因素,找出改進問題的的可行方向,並期在個殊的現象中,發現普遍性的通則,以供其他公立國中參考。 研究依「教育的公平與正義」、「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教育的品質與適切」三個面向為主軸,採先「量」後「質」的方法,先經由文獻探討形成初步研究構念,編製「學生學習權環境評估問卷」,對個案學校師生進行問卷調查,繼之根據調查統計結果研擬題綱,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發現,該校亟待改進的學生學習權問題有人情班、升學輔導學習機會的不公平、老師對待學生態度與作法的落差、藝能科被借課、學生無法依興趣參加社團、無法適性化教學評量與作業設計、不適任教師、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少有創新、傳統的輔導管教方式、教師情感疏離無法合作、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妨礙其他學生學習、大班大校不利學生學習等十二項,依序分析,並系統化整合各項問題,以完成研究之目的。 根據研究發現作出以下結論:1.升學主義乃是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權不彰的根本原因。2.教師文化品質和教學效能對學生學習權同具影響力。3.行政領導者的理念和風格影響教師團隊活力與效能。4.學習權的精神在於教師對班後段學生的心態與處遇。5.教師便宜行事的粗糙作法製造更多課堂管理的困境。6.切合時代脈動與未來發展的教學才符合學生的需求。7.悖理的紀律會扼殺學生創意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動機。8.精進每一位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是最根本實在的作法。9.提昇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有賴教師自覺反思的能力。10.學生有社會階級複製的可能學校人權教育尚待加強。 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個案學校校長及行政團隊、教師、學生、所有國中教育工作者、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學習權、學生學習權環境、受教權、教育人權
33

人權教育的民主理論基礎—以Robert A. Dahl與Giovanni Sartori觀點為例 / The Foundation of Democracy Theory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The View of Robert A. Dahl and Giovanni Sartori.

王鈺婷, Yu-Ting,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乃鑒於台灣的學校教育,未因台灣的民主化讓訓育式教育的力量消失,人權教育的落實就更顯重要。然而人權的概念源於民主理論,所以欲從Dahl與Sartori的民主理論著手釐清。 從人權教育的發展脈落可以發現,人權教育所應包含的核心價值,即平等、自由與民主三者—(1)平等方面:平等不在於外在的平均主義,而在於個人內在的價值上,這種平等的判斷方法稱為「內在平等」原則;(2)民主方面:民主一詞源於古希臘雅典城邦,但現在的民主,指的是一種以有限多數的有效參與、充分知情和議程控制,以及公平選舉與代表權轉移的政治制度,用以保證其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害;(3)自由方面:十七至十九世紀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為的是防止政府權利對個人的戕害,到十九世紀,更進一步要求政府為人民謀福利,成為所謂的新自由主義。並且平等、民主與自由三者間,可歸納出「以民主達成自由,並以自由完成平等」的關係。 經過分析後,提出幾點對人權教育的建議:(1)釐清人權教育核心概念的意義;(2)涵蓋內在平等原則的人權教育;(3)學習並運用有效的民主議程;(4)諮詢相關專家的重要性;(5)視人權教育是民主社會的根基。如此才能使台灣人權教育的落實更為徹底。 /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Taiwan, it is needed to make the meaning of human rights more clear. However, the value of human rights is relating to the history of democracy.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search for the construction o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rough democracy theory, especially by the view of Robert A. Dahl and Giovanni Sartori, to set up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t could be found out that equality, democracy and liberty are important concepts. After analyzing, we can discover that: (1) Equality is not equalitarianism but “intrinsic equality.” (2) Classical Greece is the source of “democracy”, but the democracy of nowadays is not totally the same to the classical one. (3) The thought of liberty comes from liberalism, and it i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people from the invasions of the government. On the basis of Dahl and Sartori’s writings, democracy is the strategy to achieve liberty, and the liberty is the condition to achieve equality. At the e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made: (1)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quality, democracy and liberty are important. (2) “Intrinsic equality” must be taught in class. (3) The efficient agenda of democracy must be learned. (4) It is needed to consult the experts. (5) We should take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s the base of the democratic society. These above could be helpful to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Taiwan.
34

中共對外關係中「西藏問題」之研究

楊以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5

人權教育與校規演變--以兩所國民中學為焦點之比較研究

何文馨, HO, WEH-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教育體系的發展在傳統倫理觀念、集體管理主義、升學與粗廉主義等歷史因素交相影響下,始終無法脫離僵化的惡性循環,校園中充滿大量的管制規範與獎懲制度,不僅有礙於人權教育的推展,更為管制文化的生根提供茁壯的土壤。 本研究從校園制度層面著手,結合校規演變與人權教育進行探討,首先透過歷史溯源,探詢相關校園規範之教育法令與校規的演變,探析演變的因素與過程,以及在演變的過程中,學校教育、教師圖像與學生主體的關係呈現何種變化?期望藉此研究重新反省教育人員的定位,並企圖探索教育人員能否從中檢討自身所處社會的、文化的與實際的環境,並能批判並澄清其在合法化政治、經濟、社會、利益上的角色。 其次,透過文件分析與比較分析,探析城鄉兩所不同學校校園規範與校園生態之實際情形,探究在相同的歷史發展脈絡下,兩校所呈現出的校園規範與校園文化是否有所不同。研究結果發現,面對校園民主化的到來,兩校於制度層面均能順應社會期待,但在心態上,是否有所積極與消極做為則觀乎其對於學校教育、教師專業倫理與學生本質之不同預設而有不同。 整體而言,我國校園規範之發展,係由國家教育權與義務本位觀,逐漸朝向國民為教育權之主體以及權利義務觀的方向發展。校園的民主化與整體教育法制及文化政治相互影響,校園規範的演變促動了校園文化的改變,在民主化的進程中,受到人權思潮的影響,顯現出「人」的自覺與反省與大環境的相互辯證關係。 校園規範牽涉到權威、正義、隱私、責任等相關人權教育的價值,因此,民主的開放性不僅給于學校有自主的可能,同時也是希望教師有創造、轉化的可能,在體會到「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後,學校方才能轉化其教育環境,改變其教育心態與行動,彰顯其目的性與任務性。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could not break away from the rigid vicious circle under the influence factor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ethics idea, collective managerialism, proportion of students entering schools of a higher grade and thick inexpensive principle. There are lots of obstru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but also offer a field for the growing of culture of control. The argument in this study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at probe into the legal system of education. First, the research start analyzing through history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regulations and the education in campus the probe into the legal syst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what kind of change of the relation happened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 picture, student’s subject appear? Expect through this study to introspect educator’s location and examin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ttempt to explore whether a teacher can criticize one’s own role in legalizing the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interests. Secondly, through tex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alyze the school regulation and reality of two different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hool regulation and culture of the two schools in the sam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discovered two schools can both comply with the society’s expect on the system aspect facing the arrival of democratization. But on the change of mindset, it’s should depend on the schoo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udent essence. Treating the wholeness as single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regulations in our country in the beginning are dominated by nationalism, then gradually democratized. In fact, democratization of campus and the legal system of education are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regulations promote the change on campus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fluenced by human rights, display people’s conscientious and introspection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school regulations of education value involves authority, justice, privacy, responsibility and human rights, etc. Therefore, The openness of democracy not merely gives independent possibility for the school, But make the teacher possible to create and transform at the same time. When school realize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It same will be able to change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attitude and action, and then reflect its purpose and task.
36

美英文官制度雇用政策變革之研究:政策價值的觀點

熊忠勇, Hsiung, Chung Y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官制度所涉及的政策層面相當廣泛,其中雇用政策的設計,連帶影響後續俸給、考績、訓練、退休等政策的規劃,再加上雇用政策涉及職位的分配、組織人力結構的設計與調整等,可說居於文官制度的關鍵地位,因此雇用政策的變革,反應出組織需求的改變,也是政策價值競逐的主要領域,對於雇用政策的價值進行深入分析,有助於了解文官制度中的利益衝突,並藉此尋找可能調和的方法。本文基於這樣的思考,嘗試透過政策價值的觀點,對於美國及英國雇用政策之變革進行分析,希望提供我國未來雇用政策變革之參考,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有三個: 問題一:文官制度雇用政策有那些價值?意涵為何?這些價值在人事管理及雇用政策上的具體應用情形如何?有那些指標適合說明雇用政策的價值變遷呢? 問題二:透過雇用政策變革的指標,探討美英二國在文官制度雇用政策的歷史演進,並說明近年政府再造風潮下,美英二國現階段雇用政策的價值偏好。 問題三:雇用政策的各種價值之間,存在何種衝突與矛盾?應透過何種方式理解,衝突的價值之間是否有調和的可能?又應如何解決? 本論文共計六章,除第一章緒論及第六章結論外,上述三個研究問題,分別在第二章至第五章鋪陳。第二章首先歸納文官制度雇用政策的四大價值理論,分別是效率、政治回應、社會公平及個人權利,然後進一步闡釋這四項價值在公共行政、人事管理及雇用政策上的意涵與應用情形,最後將這些價值在雇用政策上的應用情形加以歸納成四項指標,分別是服務型態與任用型態、文官數量的變化、弱勢族群的雇用政策、雇用的方法與模式。第三章及第四章便是利用這四項指標,來探討美英二國雇用政策的演進及1980年代政府再造風潮下,二個國家雇用政策的價值偏好。本論文研究後發現,這二個國家在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趨使下,目前雇用政策最重視的價值為效率,其次為政治回應與社會公平,至於個人權利價值則受到弱化。 第五章則是透過辯證的方法,來說明政策價值間的衝突關係,並尋求可能的調和方法,由於文官體制內的充斥著許多價值間的緊張關係,如果將任何一項價值推至極端,相對壓縮其他價值的空間時,便可能發生人力資源管理的扭曲,亦即本論文所謂的病態現象,必須透過其他價值加以抗衡,即本論文所稱抗衡性價值。舉例而言,效率至上的雇用政策,可能產生的病態有目標錯置、菁英主義、濫用管理權,這些病態應分別輔之以政治回應價值、社會公平價值及個人權利價值來化解。事實上,每一種價值在特定環境系絡上,也許是對的,但就另一種價值觀點而言,卻可能是不平衡、不負責任的,我們不能期待某種價值立場能夠提供永久的答案,而應視系絡的需求給予不同的思考。 第六章結論,在研究發現上,有關政策價值層面提出三點發現,分別是政策價值的演進與循環、政策價值的衝突、政策價值的平衡思考。在美英二國的研究中,從服務型態與任用型態而言,美英兩國均透過職位的重新設計或建置新的職位制度,以滿足執政者的需求,例如美國的SES及英國的SCS。其次,二國均強調彈性用人趨勢,尤其英國多數文官已改採契約用人制,但此一趨勢只是推動績效管理的手段,並非以打破文官的永業特性為目的。在文官數量上,二國均試圖精簡員額,以減少人力成本,雖然中央政府文官數量已明顯下降,但就全國雇用數而言,未必達成真正的成效,反而有成為政治操作的情形,近年文官數量的變化,已有回升的現象。在弱勢族裔的雇用政策,主要為優惠女性、身心障礙者與少數族裔,由於它在政治上的熱度下降,近年有轉向多元化管理的趨勢,但目前仍為二國所重視。在雇用方法與模式上,二國均強調分權化、彈性化的運作模式。最後,根據美英二國的經驗,對於我國未來文官制度雇用政策提出若干建議。
37

老虎鉗下的我國外籍家事工作者勞動人權

趙俊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至2003年底為止,在台外籍家事工作者(含家庭幫傭、監護工)已超過12萬人,占外勞總人數達40%。由檯面上層出不窮的社會新聞事件可知,在現行體制運作下,不論是工作或是生活,家庭類外勞很容易成為受害者。國際勞工組織(ILO)曾指出,家事類勞工絕大多數為女性且由越來越多的移住女性擔任。她們一般會面臨以下的問題:長時間工作;工作負荷沉重;低薪;一旦懷孕,無法享有醫療照護與現金給付,且工作可能不保;勞工行政機關的勞動檢查與勞動保護的缺乏;微弱的集體協商力量;被雇主高度控制。若與雇主同住,則將面臨更多的問題:孤立;難以組織;被嚴格控制的生活作息;侷限的居住空間;不足的飲食;沒有隱私權。此外,工作暴力,包括肉體或是精神上,也是其經常會遭遇的危險。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家庭類外勞的勞動人權。家庭類外勞除了遭受族群、階級、性別三重歧視外,還會面臨國家、仲介、雇主的三層壓迫,本文將深入剖析三大壓迫來源者。而在這三層壓迫結構之下,經由筆者實務工作的田野調查,從工作內容、工作屬性、工作特色、工作條件、工作權與工作環境等六個面向,試圖具體描繪出家庭類外勞在台灣的勞動生活圖像。此外,外傭逃逸人數近年來的不斷擴大,與此一壓迫結構亦難逃干係。透過持續訪視被查獲的逃逸外傭,除了追蹤逃逸原因、分析利弊得失之外,也嘗試釐清「逃逸」的真實面貌。
38

跨國倡議網絡對國際組織政策之影響研究-以「農民權」之推動為例 / The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 of International Policy:A Case Study of the Advocacy of the Rights of Peasants

黃琳筠, Huang, Lin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20世紀末期以來,一連串跨國社會運動興起,公民運動團體逐漸成為跨國行為者的重要行為者之一,世界各地處於相同處境之公民運動團體開始進行跨國串連,於此同時,許多原本專注於發展議題的倡議團體,開始將更多目光放於人權議題的倡議上,改以爭取「新人權」作為倡議目標,並試圖影響重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 UNHRC)或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等,試圖改變國際組織在全球性的議題設定,本論文以學界目前對非政府組織對國際環境談判政治的影響為分析架構,並選擇主要由全球性的農民運動團體「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所倡議的新人權「農民權」為分析個案,以探討跨國倡議團體對影響國際組織政策產出的成效。
39

剖析柯林頓總統對中共的人權政策(1993~1996)

王嘉徽, Wang Jia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於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由於其獨特的建國背景及對人權的深刻體驗,使其在「人權」的概念及實踐上自有一番詮釋與風貌。美國受到理想主義的影響,基於立國精神及歷史的發展,美國對人權的重視勝過於其他國家,並相信民主與自由是美國國勢強盛的原因,也是奠定世界和平的基本條件。因此自立國之日起,美國便深信要以自己為典範,將自由與正義散布給全世界的人民;不僅在自己的國度內享受美好的民主生活,更希望在引導世界各國的國際行為上,採用一種道德上最好的民主模式以落實人權的維護。 由於冷戰時期受到意識型態對抗的羈絆,國家安全至上的強調,使得人權議題處於政治上的低階位處,不受重視而無法真正的落實。但隨著冷戰結束,東西陣營間意識型態的對抗消失,國際體系呈現新風貌。國際間原本藉由敵我意識型態所羈絆的各種議題,例如:種族衝突、環保、移民、毒品、人權**等,隨著冷戰的結束紛紛浮現台面紛至沓來。「人權」議題當然也隨著冷戰的結束而受到關注,但它確是最原始、重要,也最備受爭議的議題。 冷戰結束後,柯林頓(Bill Clinton, 1993~)成為美國第一任冷戰後時期由美國民選的總統。他是繼卡特總統後,同樣具濃厚道德色彩的另一位民主黨總統。面對新國際局勢的丕變,意識型態的對抗受到解放,人權議題躍升國際台面,柯林頓所領導的美國政府對人權的促進似有發展的機會。而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中人權的焦點也由前蘇聯轉移到中共身上,尤其是中共本身長期以來不良的人權記錄及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發生,自然吸引國際間及美國對人權關切的目光。 但是同樣的在此一冷戰後時期,由於國際上國家與國家間的利益衝突愈形厲害,在兼顧人權的推展與國家利益的維護下,使得人權的推展亦產生了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面對冷戰後時期的矛盾國際環境,柯林頓總統是否能堅持其競選時的承諾與理想而落實人權的推展?而面對與中共間龐大的經濟與戰略利益,柯林頓總統該如何取捨?這將是一項挑戰。 本文的研究將以1993~1996年柯林頓總統的第一任期為研究時間,以羅斯諾(James N. Rosenau)的外交決策分析研究途徑為依據(他認為研究一國的外交政策可以依照輸入、決策和輸出三個過程來持續不斷的進行,並將影響外交政策的因素分為四個層次,即體系的因素、社會的因素、政府的因素和個別的因素)。希望藉由著重在對各項影響外交政策的因素(包括國際大環境、美國國內的立國精神、民主黨政府的外交決策特質、國會態度、利益團體以及柯林頓總統本人的認知對人權政策的影響)的分析探討,能夠對其第一任總統任期期間對中共人權政策的決策及變化做一完整的瞭解。而研究的結果顯示: 一、 柯林頓對中共的人權政策係美國整體外交政策的一部份,而美國柯林頓時期的整體外交政策,其政策的產生導源於國際人權保障的此一潮流、國內對民主價值及人權維護的立國精神以及柯林頓本人的認知。 二、 柯林頓總統在1993年宣佈以有條件給予最惠國待遇來迫使中共在人權上做出實質進展的此一政策,被證明效果有限,更甚者引起兩國間關係的緊張。而美國基於與中共龐大貿易利益以及戰略因素的考量,被迫不得不於1994年宣佈最惠國待遇的問題與中共的人權做政策上的脫鉤。可見人權議題並非是單純的理想性陳義即可處理,其中並參雜諸多複雜的因素。 三、 鑑於上述政策的失敗,柯林頓總統宣佈改以全面性的交往來與中共發展良性的互動關係,雖然在此一政策的初期尚未能見得中共人權的確有大幅度的改善,但歷經多年的發展,這樣的政策被證明的確是較有功效的,中共已於1998年年加入「公民及政治權利盟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盟約」兩項人權公約,顯示出其願意接受國際規範的意圖。因此,美國對中共的人權政策若欲收宏觀,正面的良性接觸與溝通被證明將會比情緒性的反擊較有功效。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組織與架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國際環境與人權議題 第一節 冷戰後時期的國際環境***********.** 7 第二節 人權議題在冷戰結束前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 15 第三節 不同世界對人權概念的不同看法******.*.** 31 第四節 小結******************.**.* 48 第三章 美國國內環境與人權精神 第一節 人權與美國立國精神***********.*.** 51 第二節 民主黨政府外交政策的決策特質*******.*.* 59 第三節 國會在人權議題中所扮演的角色********..* 67 第四節 利益團體與人權議題************..** 77 第五節 小結*****************.**.** 94 第四章 柯林頓總統對人權的認知以及對中共的人權政策 第一節 柯林頓總統以及外交決策人士對人權的看法**.*.* 98 第二節 中共的人權理念及人權記錄********.***105 第三節 柯林頓總統在大選前後對中共的人權政策****.*119 第四節 小結*******************.**131 第五章 柯林頓總統對中共人權政策的實踐及轉變之分析 第一節 經濟制裁與人權外交政策*********.***133 第二節 中共享有最惠國待遇的演變********.***138 第三節 柯林頓總統對中共最惠國待遇立場的轉變及分析*.*149 第四節 小結******************.***172 第六章 結論**********************.***175 參考文獻***********************.****183
40

海峽兩岸選舉制度之比較研究 / The Election System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 A Comparison

張金漢, Chang, Chin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領導人皆曾宣示對於中國統一的期盼,但是對於統一的認知差距卻截然不同,中共希望在其『四個堅持』之下統一中國,而我中華民國卻主張必須統一在自由、民主、均富之下,使得兩岸對於中國統一之主張毫無交集。本文便在此體認下,嘗試從兩岸的選舉制度中,找出兩岸人民享有的參政權利之異同,以了解『民主』在兩岸的佈局。論文的安排,除了就兩岸選舉法規的訂定和演進作一說明外,最主要的內容在於選舉制度的範圍探討其中包括選舉人與被選舉人的參選條件限制,以及選舉機關的角色扮演和職權範圍,其次是分析兩岸在選舉區規劃上,候選人的提名制度上,選舉活動內容上,選舉經費運用上,以及選舉人名冊編造和投票方法上,有著何種程度的差異性。最終試圖找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體制下的『選舉』之本質差異以說明兩岸在選舉制度所展現的不同。

Page generated in 0.01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