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08
  • 298
  • 68
  • 10
  • 5
  • 4
  • 1
  • 1
  • Tagged with
  • 390
  • 167
  • 166
  • 102
  • 100
  • 67
  • 61
  • 60
  • 59
  • 53
  • 52
  • 51
  • 51
  • 49
  • 4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台北市第二種住宅區空間分佈與土地使用

陳子和, CHEN, ZI-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1.經由資料整理,探討第二種住宅區的空間分佈及其特徵。 2.由實證研,瞭解第二種住宅區土地使用強度及土地使用類別之現況與計劃間的差 距。 3.藉由有關理論模型的瞭解及第二種住宅區劃設理念,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 4.透過研究瞭解,以發掘問題及研擬對策,俾供日後實施土地使用管制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 1.以阿隆索(W.ALONSO, 1964)提出之競標價格理論(BID PRICE THEORY)做 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由於各類用地之競價能力不同,能承擔之地租水準也不同,造 成各類用地之空間分佈和土地使用的差異。 2.資料搜集分析:資料來源主要包括(1)台北市都市計劃說明書(2)台北市房 屋稅及營業稅資料(3)相關研究報告及作成之社會基圖(SOCIAL BASE MAP) (4 )土地使用現況調查;以瞭解第二種住宅區之空間分佈與土地使用。 3.比較分析:瞭解現況與計劃目標之差距,輔以相關理論模型,以建立合理的土地 使用。 三、研究結果 1.瞭解第二種住宅區空間分佈與土地使用。 2.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及其應注意事項。 3.擬對現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作檢討修正之建議。
12

住宅政策架構之研究--從住宅生產面探討

殷旭光, YIN, XU-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國內的住宅建設有顯著的進步,然而卻一直缺乏一貫的住宅政策理念與整體 的住宅政策架構。基於此動機,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澄清住宅活動的現象與問題,並檢討過去及當前住宅問題及政策,進而釐清政府 在住宅發展中所應扮演的角色。 二、研擬一套適合國內環境之住宅生產面政策綱領,以為政府未來規劃之藍本。 因此,本論文研究課題如下: 一、政府介入住宅發展是有必要的,但是介入的方式與程度應如何? 二、從過去到現在進宅發展有何主要問題?原因何在?住宅政策該如何建立? 三、如何透過住宅生命週期,投資-生產-交易-使用各階段問題之研究,尤其是生 產階段,進一步建立住宅生產面政策綱領? 所以,本論文將以定性的方法分析如下的內容: 一、以住宅生產階段的三主要角色,供給者(開發者)、政府、需求者與住宅發展運 作的合理化關係為重點,進一步探討其與投資、交易、使用三階段的關係。 二、一併探討政府╱民間部門於住宅生產階段的問題。 三、探討住宅各部門運作的優點,結合住宅政策的相關理論,將之應用於住宅生產階 段。 最後,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在於能從住宅生產階段掌握住宅發展部門(政府╱民間)的 完整關係及此階段各角色的合理運作,以此角色運作觀點構成住宅生產面基本架構, 反映此基本架構於住宅政策上,以期建立住宅生產面政策架構與綱領。
13

居住觀之研究

林惠美, LIN, HUI-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住宅是反映生活型態的場所。在現今都市化、工業化急速推行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 型態跟隨著改變。在現今都市的生活型態下,人們對於住宅的觀念、態度是如何?本 文是屬於都市住宅問題的基礎性研究,擬藉由研究社會群體對於居住環境的心理,來 導引出研究地區居民居住觀的內涵及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居民居住觀的差異。以便作為 有關國家長期住宅政策及都市計劃在分區管制上的參考。 本論文共計六章,約七萬字。共一冊。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居住觀之概說 第三章 本省居住生活型態之影響因素及變遷 第四章 研究地區之居住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型態 第五章 研究地區居民對居住空間之評價與遷徙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

離巢?不離巢!--To Leave or Not to Leave

林谷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青年離巢而後成立新家戶對住宅市場需求面而言相當重要,而哪些因素對青年之離巢決策有關鍵性影響?本研究區分未婚單身青年與已婚夫妻這兩個次樣本後,企圖探究個人屬性的影響外,主要貢獻即在於剖析住宅於青年離巢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實證結果發現年齡較長、所得較高的未婚青年較易選擇離巢;平均而言,當青年年齡每增長一歲,選擇離巢的機率增加了3.35%;而年所得每提高1萬元,選擇離巢的機率增加了0.96﹪。 在已婚夫妻樣本方面,由於已婚女性多隨丈夫與公婆同住,因此本研究採取夫妻配對的模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傳統父系社會價值觀對已婚男性之離巢意願仍有影響,而其配偶在「為妻」、「為母」、「為媳」的多重角色壓力下,對於夫妻倆是否離開公婆而自組小家庭此課題的態度較為積極,且其協商能力取決於所得狀況。是以,夫妻個別所得變數雖對其離巢決策有顯著正向影響,但當妻子的所得邊際影響效果(0.56%)高於丈夫的所得邊際影響效果(0.51%)。然而,在夫妻皆就業的情況下,由父母所提供的「托兒服務」在青年的離巢決策中顯現了相當價值,形成了另一種不離巢的誘因。 外在住宅成本攀升的確阻卻青年的離巢意願,而由父母提供的住宅享受,通常因為不須支付使用代價,是一種類似於「居住補貼」的「住宅代間移轉」,此移轉愈多,便使身為既得利益者之青年子女愈不容易選擇自立;實證結果顯示住在使用成本總租金較高、自家所有房屋中之台北市未婚青年,其離巢可能性相對較低。而已婚夫妻是否離巢,首先考慮到同住後的生活空間是否足夠,對住宅面積變化較未婚者敏感,住宅代間移轉之多寡則未有顯著影響。另一方面,父母因多希望與兒媳、孫子同住的偏好,亦使其為了因應三代同堂的空間需求而購置了坪數較大的房子,以便實踐華人家庭中「傳承」、「香火延續」等傳統觀念。換言之,已婚夫妻的離巢決策深受住宅面積變數影響,父母家中面積愈大其離巢自組小家庭的可能性就愈低;然而,也正因為上一代對於三代同堂有所偏好,他們不離巢的選擇甚而同時左右了父母的住宅消費量。 此外,為了測知未離巢者是否能夠獨立擔負離巢後的住宅成本?本研究以未婚已離巢者的平均住宅屬性進行推估後發現,未離巢者如欲獨立不但將放棄以往的代間移轉效益,且其住宅成本所得比將為33%,高於已離巢者所得中21%的比例許多,未離巢之已婚夫婦若以相同方式進行估算,住宅成本所得比亦高於已離巢者,未離巢者似乎力有未逮,惟已婚夫妻之住宅成本所得比較未婚者為低,隱含已婚者不離巢的決定下其他非經濟因素之作用。且縱然願意降低居住水準以彌補所得不足的問題,卻必須在居住品質上有相當的犧牲,離巢的決定於權衡後顯然弊多於利。若不願降低離巢後的居住享受,部分青年乃選擇延後離巢時點,企圖藉由代間移轉效益以籌措購屋資金,在房價穩定時有其可行性,但如房價持續攀升,青年累積資金速度相對緩慢,其購屋離巢的時點將繼續後延。
15

原住民族語振興運動--環繞族語能力認證考試的分析

陳誼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部為因應族語師資恐將不足的窘況,在2001年委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負責原住民族語師資的甄選工作。雖然,以族語師資的甄選為起初的目的,不過,在行政院原民會欲振興族語的積極行動,以及政大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推展中心朝族語運動的規劃企圖之下,首屆的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考試,不僅促使了近三千名考生投入此號召,也讓族語的體質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檢視,並鼓動原住民社會開始重視族語的風潮。本論文即在檢視此次的族與運動,究竟對原住民族及族語造成了何種改變,而其影響之程度與層面又為何? 筆者以參與觀察為主要研究途徑,輔以第一手取得的試務文件、會議記錄及考生資料等,試圖以認證之命題、達成族語書寫系統之共識、三種認證管道之考生表現、小族語言振興之狀況等面向,於資料中耙梳出相關的討論片段;並整理龐大的考生資料,據統計所呈現的數據來探討考生表現的趨向,作為檢證振興運動表現,以及進一步論證的有力基礎。同時也針對族語認證委員,進行深度訪談,以參與者、宣傳者、抑或懷抱振興族語使命者等等人物的訪談,累積平實而生動的素材,是為論述的重要佐證基礎。 第一章的撰寫軸線,乃先針對語言政策的背景進行討論,由政策面切入,陳述國家語言政策形成語言強弱不平的現象,並對原住民族語使用情形加以描述,檢討國語政策所造成的族語流失狀況。第二章則是具體呈現族語振興運動的展開過程,由認證委員的參與即討論是提的經過,深度的呈現出推動認證考試的前置作業如何改造族語的體質,促使族語進入標準化、統一化、文字化的階段。第三章擬以認證執行後的成果,亦即考生的取向、成績表現,討論族語的振興是否有出現正向的效應。藉由通過狀況與考生背景分析,觀察小族語言在認證前後的變化,並試圖提供證據上的支持。在第四章,則是統計四屆考生通過的情形,並比較各屆參與人數的漲跌狀況,以各族語的參與程度與書寫系統的問題,作為本章討論的基礎。 在歸納本論四章的論述之後,筆者以為政大在推動族語認證考試的行動策略,是促使族語振興的理念得以實踐的重要關鍵,無論是對於族語的文字化、統一化、標準化等條件的建立、將原住民族語分類成38種話的考量、建議補助召開族語研習班進行書寫系統的教學、認證海報繪製的創意、考試管道與模式的建制、書寫系統達成共識、考前提供族語練習題等,皆為一場成功的考試建立穩固的基礎。在本論文中筆者也發現,經過一次大型的族語能力的檢測,不僅赤裸展現出來小族語言瀕危的現象,但也因此看出小族人士們是如何為振興族語付出行動;然而,藉由年齡層、居住地、職業等面向的資料分析,也再次的驗證了族語往低年齡弱化的情形,以及完整的分析了考生的取向分布,讓我們能夠更深一層的了解考生的狀況。 族語認證考試共辦理了四屆,為了能將四屆考試的成就與差異也併入討論,筆者嘗試藉由歷屆考生人數的統計,希望能在數字呈現上,提供一個整貌來探討此一政策的推動成效。 第五屆的族語能力認證考試並未如期辦理,也可能表示著族語能力認證的階段性任務已告一個階段,本論文的出爐,希望能讓此項視為族語振興運動的核心工程,提供一個深入觀察紀錄與研究分析論述。而首屆族語認證在民族學式的思考與規劃之下,不負期待的為族語振興運動立下一個里程碑,其所建立的初步成果,也帶動運動的風潮,為之後的三屆建立起穩固的基礎,不過,如何讓此波行動能持續加溫,是未來應再努力的方向。
16

台灣地區老人代間支持與居住安排之研究 / 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Elderly Living Arrangement

施妮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進入「高齡社會」之時,按理應是每個成年子女將擔負更多的老人照顧責任。依內政部老人狀況調查,目前台灣地區65歲以上高齡者居住安排,以與子女同住比率居多,其次為僅與配偶同住及獨居。與子女同住被視為不同生命調期之代際互惠的生活安排,除因反哺孝親傳統觀念外,協助哺育孫兒女、分擔家務也是代際共住的優點。然而這樣的比例日益下降,亦即老人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比例逐年增加,此現象逐漸轉,究竟透露了什麼樣的社會訊息,實在值得注意及研究。 在與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型態,依家戶內成員有意義上的差異,與已婚子女同住隱含著由子女奉養年老父母的現象,本研究也僅以已婚子女來討論老人的代間共居問題。有鑑於與子女同鄰兼具與子女同住以及獨居兩者之優點,本研究所指的代間共居行為,除與子女同住一戶外,也將納與子女同鄰部分作為對照。本研究採用二元邏輯斯特迴歸模型,除分析老人自身之社經背景探討影響其居住安排的因素及滿意度外,並試圖從兩代的屬性探討老人居住安排選擇的影響因素。茲將本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以老人擁有的資源分析居住安排的選擇時,傾向利他模型的假設:本研究的實證結果當老人所掌握資源較少、身體狀況較差、年紀越大或喪偶的情況下,會選擇於與子女同住,取得較佳的生活環境以達到安享晚年的目的。在台灣社會中仍然普遍保有傳統的孝道觀念,與子女同住的型態仍是台灣地區老人在面臨身心轉變下較適合的居住安排 。 二、老人居住安排選擇與過去對子女的投資有著密切關聯:實證結果當子女接受父母越多的投資,則會提供父母越多共住照顧。兩代間的「交換」行為似乎較偏向利他主義模式,世代間存在共同利益性與契約關係的跨時性。從子女的角度來看,較偏向以「利己」為出發點,與父母同住可能在條件交換下所形成,傳統的孝道觀念似乎為現實因素所取代。 三、子女對父母金錢的奉養與共住的照顧可能存在替換關係:在兩代金錢資源的互動上,實證結果子女可能藉由給予其父母生活費,使得與父母同住機會降低。Lee(1994)等人也指出子女之所得越高反而越不傾向與父母同住。因此推論子女或許會以金錢的支出換取平日的生活自由,並且避免因為兩代間的生活習慣與認知的差異所產生之摩擦。 四、同鄰為代間同住的延伸,未來可加強推廣:與子女同鄰的老人相較於同住者而言,健康狀況及經濟狀況較良好,有較佳的生活自理能力。同鄰亦可視為同住方式之延伸,在年老父母身心仍佳的情況下形成,雖然同鄰可以算是獨居與同住之折衷方式,並具有兩者之優點,然而同鄰的情形僅約同住的 1/5,比例不高,可能因為同鄰有著較高的住宅搜尋成本。現代社會老人的健康及經濟狀況相較於過去有著明顯的提高,同鄰對老人而言可能是比共住更好的居住選擇,未來應可加強推廣此種居住方式。
17

不同年齡層不同時期住宅自有率之分析 / The analysis of homeownership rates with respect to disparate age groups and time intervals

楊雅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相較世界各國,我國已屬高住宅自有率國家,住宅自有率的成長幅度理應減緩。然而,1988年至2006年間,經歷了幾波房地產波動,我國住宅自有率卻再以每年平均0.51%的增加速度,由78.13%上漲至87.83%,是否意味著不論房價漲跌,國人都深受「有土斯有財」這個傳統觀念影響?值得研究。 過去國內探討住宅自有率變化的研究,多以行政區、年度別切分資料,僅探討哪些因素影響不同縣市或各年度自有率,較少針對年齡別,及時間早晚期與年齡因素對住宅自有率產生之綜合影響做深入探討。本文依年齡層(24歲以下、25-35歲、36-50歲、51-65歲、66歲以上),以及時間(早期和晚期)切分資料,並且設置年齡組別、年齡層與時間交乘項之虛擬變數,探討當控制其他可能影響自有率的因素不變後,觀察在房價波動下之不同時期各年齡層住宅自有率的變化,是否隱含「有土斯有財」之觀念。 本文實證資料來源為行政院主計處發佈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應用一般迴歸分析方法建立實證模型。實證結果在控制變數方面,教育程度愈高、收入愈多、有偶率愈高、景氣愈佳、都市發展愈低,對於住宅自有率將有正向影響。在觀察變數方面,本文發現年齡層愈高住宅自有率愈高,推論年齡層愈高可能愈受「有土斯有財」之觀念影響之傾向、年齡層愈低可能因房價逐年高漲而愈難以己力購屋,然而隨著時間經歷、房價高漲及投資工具增加,在部分年齡層顯現「有土斯有財」之觀念可能有愈來愈淡薄之傾向。
18

台北都會區不同住宅類型及其面積價差之研究

李泓見, Lee, Hung-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過去研究房價的文獻中發現,影響房價主要除了地理空間、面積、樓層外,住宅類型也是相當關鍵的一項因素,而過去文獻對此因素欠缺深入討論,因此本文從台北地區常見住宅類型─透天、套房與電梯大廈的角度出發,探討住宅類型對於單價的影響,另外從個別住宅類型下探討面積與住宅單價的關係。 本文在控制各項住宅特徵後,從住宅供需、典型住宅、非線性價格策略的角度觀察住宅類型影響單價的程度,另一方面,從不同住宅類型下檢測面積與單價關係為何?藉由台北縣市新推個案資料,實證研究結果發現:(1)在住宅品質控制下,套房每坪單價高於透天住宅6.76%,更高於電梯大廈10.72%,而透天住宅每坪單價高於電梯大廈3.7%。 (2)在不同住宅類型中,透天與電梯大廈住宅其面積顯著影響房價,且呈現邊際價格遞增的數量溢價現象。 關鍵詞:住宅類型、典型住宅、面積、單價
19

探討我國老人住宅之服務創新

陳映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人口高齡化的趨勢與社會型態的變遷,以健康、自主老人為目標市場的老人居住安養需求日益增加。此外,「老人住宅」為我國積極推動服務業發展項目之一。政府不但於民國92年底陸續頒佈了「老人住宅綜合管理要點」等規範,並透過政策獎勵積極推動民間市場投入。近年來,建築業、醫療產業、壽險業等企業集團紛紛看好老人居住安養市場,相繼投入退休養生/銀髮社區/老人住宅之市場中。 過去有關老人居住安養議題的研究多針對社會福利、老人需求與建築空間設計等。然,面對老人多元需求與日益激烈競爭環境,如何透過服務模式的創新來提供差異化服務商品與如何經營運作,成為重要的課題。本研究希望透過深入個案訪談,了解我國新興照顧服務業-老人住宅之創新服務模式與做法,希望能有助於不論是政府、非營利機構或私人企業投入經營規劃老人住宅服務,以及開創新興照顧服務業之參考。 本研究以Hertog & Bilderbeek(1998)提出的服務創新四構面模型作為研究的基礎,針對「潤福生活新象」、「長庚養生文化村」、「翠柏新村」與「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四個研究個案經營者進行訪談,來了解我國老人住宅之服務創新。 本研究結果發現:1.在安養、養護、到長期照護服務的提供上,個案間各有不同的整合程度,加上不同目標顧客的選擇,有不同的策略定位與營運範疇。2.不同的策略定位與服務理念,產生出不同的服務概念,並在服務創新的「服務概念」、「客戶介面」、「服務交付系統」與「技術選擇」四構面,有不同程度的創新。3.老人住宅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基本服務」,以及依照組織資源及特性的不同所提供差異化「創新服務」。4.服務介面的設計,必須同時考慮硬體上與軟體上的溝通介面,且軟體較硬體來的重要。5.服務交付系統設計由過去傳統養老院的「管理」老人,轉為以「服務」老人為中心,強調老人的自由與自主性。6.創新服務的設計與提供,應具備相關領域的產業知識、市場知識,以及人力資源管理。7.新創新服務模式成功推行,必需搭配適當有效的行銷策略、服務產品分配策略與組織發展策略將三構面互相的搭配整合。並於文末提出老人住宅經營管理、行銷與新興服務模式之建議。 / As aging population increases and society evolves, the demand of housing and caring service for the healthy and independent senior increase day by day. In addition, “Elderly Housing” is promoted as one of the development projects of service industry for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building, medical and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etc. are optimizing that market potential and investing in providing elderly housing service. The researches relevant to elderly housing were almost focused on social welfare, elder's need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etc. However, in the face of mor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nd various elderly demands, how to conduct service innovation and how to operate differential serves successfully become the critical issues.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was to study and find out “how the elderly housings conduct service innovation” . The thesis used “4 dimensional model of service innovation”(Hertog & Bilderbeek, 1998)as the study framework and through deeply interview with the directors of four elderly housing cases. Then may they contribute to future organizations ( no matter non-profit or profit organization) planning and managing of elderly house. The thesis concludes were as follows:(1) Each study case had different target market and strategy. Innovation service of elderly housing mostly occur in “new service concept”, “new client interface”, and “new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dimensions ; seldom in “technological options dimension”. (2)The elderly housing provide not only “basic service” but also differential “creative service”, according to organize resource and competence.(3)The client interface consider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Softw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ardware.(4)The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of elderly housing is more “customer focus”.(5) Offering of innovative service should possess “business intelligence”, “market intelligenc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6)Successful service providing are linked by marketing, distribution,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thesis made suggestions in the end.
20

新住民與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比較之研究 / The comparative study i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between new resident students and aboriginal students

林幸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比較了解新住民與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情況與差異,藉實證研究找出最弱勢族群作為教育相關單位實行補救計畫,幫助弱勢學生縮小學習差距的有力佐證,為本研究最主要之貢獻;並從文獻探討分析取出可能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據以了解學業成就與個人基本特性、家庭背景、家庭物質環境間之相關情形﹐期發現影響學業成就差異的相關因素。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一國小全校新住民與原住民學生共計382人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探討為基礎,進行學生基本個人家庭背景環境調查,藉以取得各種可能影響學業成績之變數資料,再以其100學年度第一學期國語、英語、數學與學期平均成績作為學業成就。最後以迴歸統計方式,探討新住民學生與原住民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差異情形,並分析各變項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 一、原住民學生不論是在國語、英語、數學或學期平均成績表現上皆顯著地落後新住民學生。 二、個人基本特性變項中的性別對學業成就有顯著影響,女生在國語、英語與學期平均成績表現上皆優於男生。 三、家庭背景變項中的父親職業、母親是否工作、學生會的語言、家中輔導課業人數、家庭完整性與是否為清寒家庭對學業成就有顯著影響。 四、家庭物理環境變項中的補習、參加課後輔導、擁有個人書桌與課外讀物數量對學業成就有顯著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 一、對教育當局的建議:(一)加強家庭教育參與功能;(二)持續推廣多元文化教育;(三)提供弱勢家庭協助,加強對弱勢學生的照顧。 二、對學校行政及教師的建議:(一)強化補救教學系統,推動縮短弱勢學生學習落差之輔導及追蹤計畫;(二)對教育弱勢學生積極的關懷與付出。 三、對家長的建議: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積極參與孩童學習活動。

Page generated in 0.07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