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
高科技企業國際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探討 / Th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hi-tech enterprise-take a comapny as a sample呂采妮, Lu, Janc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全球經濟大海嘯浪潮湧來,先進國家普遍的購買力衰退,全球的資訊高科技行業正面臨著產品競爭的嚴峻挑戰。目前國內大多數IT行業在瞭解和滿足顧客需求、制定產品開發策略,組織成長策略以及用不同產品適應市場競爭的變化等方面,普遍存在問題。企業最高主管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獲取、形成和配置組織資源。而科技是很多公司極其重要的一種資源,管理好這個資源贏得競爭優勢,需要把它與公司策略結合起來;企業最高主管第二個重要任務是形成和開發公司創新能力。這要求企業最高主管能夠評估公司擁有的創新能力,並且知道如何運用和改善它。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討基於策略管理的企業成長理念、實用技能和有效方法,使我國電子產業能隨著環境的變遷有良性的發展軌道。經由對個案公司的研究與深入訪談,一方面更加了解個案公司所處的競爭環境、策略選擇與組織配置。另一方面,亦可從中歸納一些結論與建議,以期提供個案公司、其他業者、國內相關方面,長期生存與發展的另一思考方向,以及相關考慮議題。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個案公司策略制定的背景,繼而定義了個案公司的策略方向,包括:採取焦點市場的差異化、以接觸為基礎的策略、簡單策略、以及建立策略本領。以下分別陳述如下:
個案公司經策略分析,其發展的最好途徑是一採取策略導向、整合作業流程以及發揮策略資訊科技應用,來培養人才、開拓市場、防範風險、開發新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是瞭解和掌握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業界發展趨勢、確實掌握顧客通路,加快創新力度,爭取後來居上;此外,個案公司需要強化與策略、業務的契合。
在網路經濟和資訊經濟中,憑著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在各行業有許多默默無名的中小企業,都能後來居上,超過前者。可見資訊化以成為企業轉型與成長的關鍵成功因素之一。電子業是高度資本與科技導向的行業。透過企業發揮通路優勢和科技創新優勢,個案公司的績效才可望大幅度上升。
最後,對個案公司思考方向的建議如下:
1.在企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並非僅有複製領先企業的做法即可成功,複製領先企業的做法不甚困難,困難的為此等做法背後所有涉及之策略、流程及人員。是以採行某一企業行動之前後,必須有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協助人員訓練與流程改造,方能達成企業經營運行之預期效益。
2.不一味追求新科技,忽略策略與管理之契合。策略之採用適當與否,端看是否能滿足顧客之需要與提供完善服務,以及是否能為企業帶來經營上之效益,而不是以追求最新科技為最主要目標,而是應該瞭解目前各種市場區隔科技使用情形,並針對需求變動隨時更新,以契合企業與顧客兩者之需求。
|
202 |
企業客戶流失因素之研究-以某營建工具業為例 / The study of customer churning factors - An example of a construction products supplier蕭大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針對客戶流失與轉換行為所研究的對象,多偏重以消費品產業為主,較少探討工業品產業客戶流失對於企業經營所造成之影響。本研究針對工業品產業中之營建工具業,探討其客戶流失之原因及行為表現,並期望透過相關研究,使業者可預先發現可能流失之客戶,並做為後續發展客戶慰留專案之參考。
本研究可分為五部份,第一部份首先將回顧與本論文有關之文獻。第二部份則提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第三部份則以SPSS軟體進行實證研究,統計方法係利用敘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區別分析等進行資料分析。第四部分為討論前述之研究發現,並將其與消費品市場之客戶流失行為模式相比較。最後則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1.流失原因可萃取出產品及服務因素及價格因素兩大構面。轉購原因可萃取出服務及品牌策略、產品策略及價格策略三大構面。2.流失行為係以降低購買頻率及轉換新的供應商兩種方式表現。3.營建工具業與服務業客戶轉換行為模式有明顯差異。4.購買持續時間較長之客戶,對於送貨時間太久之重要性認知程度與購買持續時間較短之客戶有明顯差異。產品價格太高及採購頻率兩項變數可作為判別流失客戶是否會轉換供應商之模式。但由於區別力不甚良好,故並不適合以此兩項變數作為判斷預測之基準。 / A great deal of effort has been made on the causes of customer churn in the consumer products industry. What seems to be lacking, however, is this subject 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s industry. This study will focus the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of customer churn and customer switching behavior in the construction products supplier,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developing retention and loyalty programs.
This study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is subject.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methodology to be utilized throughout the study, first with structural diagram of study followed by study methods, and object in study. The third part utilizes using SPSS for Windows as the tool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descrip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reliability test, Discrimina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One-way ANOVA.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of this study, and compares it with customer switching behavior in the consumer products industry. The last part is a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as follows. 1. The main causes of customer churn are product and service oriented or price oriented. The main causes of customer switch are service and brand strategy, product strategy or price strategy. 2. Customer switching behavior includes decreasing purchased frequency and transferring to a new service provider. 3. Customer switching behavioral model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l in the construction products supplier. 4. The customers who have longer purchasing duration have higher recognition of importance for deliver time. Purchasing frequency and product price are not the best variables to predict if the customers would churn or not.
|
203 |
傳統機械業雲端應用效益之研究 /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譚潤安, Tan, Ju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雲端應用已是非常普遍現象,雲端計算是推動巨量資料( Big Data)分析與與開放資料界面等關鍵服務之營運模式,同時在近來熱門話題如物聯網、智慧城市、工業4.0等扮演著重要角色。
本文研究目的係探討台灣傳統機械業製造廠使用雲端服務的狀況及如何運用雲端服務創造效益;本研究是以F公司為研究個案,研究個案如何透過雲端應用增加企業效益、顧客滿意度,在當前環境下如何以擬訂之策略增加競爭對手門檻及產品區隔市場,並符合現在趨勢,以迎接工業4.0雛型做準備。
本研究透過個案資料收集、相關文獻探討及個案執行人員訪談,探討雲端服務在傳統製造業為公司經營所創造之效益。本研究從「傳統機械業遇到的挑戰與策略」、「個案F公司背景及營運現況(公司、產品、顧客)」、「雲端計算的應用」、「傳統機械業加上雲端應用後的效益」四個面向切入探討。
研究發現,傳統機械業在雲端應用的利益,不僅可以成為公司銷售策略、提升現有服務的品質更能以創新服務協助企業做節能診斷與建議,這樣不僅替客戶節省成本,並且增進顧客滿意度及黏著度。而另一個發現是透過雲端應用,可進一步作供應鏈管理,減少企業備料時間及降低庫存,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降低成本、增加毛利並創造企業長期的競爭優勢,同時為未來工業4.0之引進做準備。
關鍵字:雲端應用、傳統機械業、增加企業效益、 創新服務、增進顧客滿意度、
工業4.0. / Cloud applications have become prevalent in recent years. In particular, cloud computing is the operational model in key services for promoting big data analysis and open data interface. It also plays the vital roles in recent popular subjects, such a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mart city, and industry 4.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how cloud services are utilized in the traditional machine factories in Taiwan and to create benefits. With Company F as the case,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cloud applications are used to improve corporate benefits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s well as how strateg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for market differentiation to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connect with current trends, and prepare for the prototype of industry 4.0.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literary review, and interview with project implementation staff of the case, the study explores the benefits that cloud applications generate for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businesses. There are four focuses of investigation in this study—challenges encountered and strategies formulated by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case study of company F, including company background and the existing operation concerning the company, product and customers; applications of cloud computing; benefits of cloud applications on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It is indicated in research findings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the benefits of cloud computing will not only become corporate sales strategy and improve existing service quality, but also provide 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energy saving for corporations with innovative services. This will help clients cut costs, and improv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adhesion. An additional finding is that cloud applications can further manage the supply chain, minimize lead time, and reduce inventory, which enable corporations to reduce costs, increase gross profits, and create long term corporate advantages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o prepare for the upcoming industry 4.0.
Keywords: Cloud applications,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improve corporate benefit, innovative service, increase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ustry 4.0.
|
204 |
美國企業購併、股價及工業生產指數之共積與因果關係檢定 /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Test among Mergers, Stock Price and Index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張秀雲, Hsiu-Yun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使用共積檢定以及因果關係檢定方法,針對美國第三波購併風潮前後時期,檢定購併家數、股價及工業生產指數三個變數間的可預測性。不同以往的是,本文除了將購併風潮分段進行研究外,並以晚近由Hoornik 及Hendry(1997)以Johansen(1988)為基礎所發展的一套共積檢定法來檢定變數間的長期均衡關係,再以Toda and Phillips(1994)的因果關係檢定流程與SSW的因果關係檢定分別檢定出變數間的可預測性。
經由本文實證結果發現:
(1)購併、股價及工業生產指數三個變數,在ADF單根檢定結果三變數皆呈I(1)非恆定時間數列。並進一步以共積檢定檢測出不論參變數或購併和股價兩變數模型,1967年第四季以前變數間皆有一共積關係存在,1968年以後則無任何共積關係。
(2)從因果關係檢定結果發現,三變數體系中,股價與工業生產指數兩變數間可能存在極高的線性重合現象,且子期間礙於無法取夠長的遞延期數,使得工業生產指數對其他變數的影響力無法明確地反應出來,故三變數模型無法正確的檢定購併風潮前後變數間的因果關係。
(3)在購併與股價變數間的因果關係檢定研究中發現,1948~1967年間,股價對購併存在可預測性;然而1968~1979年間,股價與購併完全不存在任何可預測性。故可知購併風潮前後,股價對購併的可預測性發生了變化,從1967年前股價可合理地預測購併活動,到1967年後股價卻完全無法預測購併的情況。
(4)對影響購併的諸多因素做進一步的考量,發現威廉法案的出現對當時購併案件有相當程度的衝擊。
從實證結果可知,以共積與因果關係檢定方法一再地證明出,購併風潮前後股價對購併活動的可預性確實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購併之定義及相關基本概念…………………………….4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理論文獻回顧……………………………………………10
第二節 實證研究文獻回顧………………………………………13
第三節 文獻回顧總結……………………………………………23
第三章 實證研究方法
第一節 單根檢定………………………………………………..24
第二節 共積檢定…………………………………………………28
第三節 因果關係檢定……………………………………………34
第四節 實證檢定流程……………………………………………40
第四章 實證結果
第一節 實證資料來源……………………………………………43
第二節 Augmented Dickey-Fuller單根檢定………………….44
第三節 共積檢定……………………………………………....49
第四節 因果關係檢定……………………………………………55
第五節 因果關係檢定結果………………………………………78
第五章 法律因素的考量
第一節 時代背景….……………………………………….……79
第二節 檢視法條之影響力……………………………………..81
第三節 從案例角度分析………………………………………..84
第四節 威廉法案的威力………………………………………..87
第六章 結論…………………………………………………………88
附錄圖表(一):各變數資料圖….………………………………90
附錄圖表(二):共積殘差項圖………………………………….93
參考文獻…………………………………………………………….96
|
205 |
產業活動中的政府角色:以台灣的電子業為例 / The role of state in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electronic industry in Taiwan.陳景堯, Chen, Jin-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生產內容的殊異及分工的日趨細密,當代的經濟活動,已走入一個市場高度分化而生產部門化的階段,我們已無法再以單一的「國家--市場」的模式,來探究政治與經濟的關係。在現實世界中,國家對經濟的管制,是透過政府與市場中各個權力與利益殊異產業部門的互動而完成的,每一個產業部門,基於不同的生產特性、行銷策略、產業結構乃至市場地位,都會形成一個獨特的政策範疇,來規限(或強化)國家機關權力的行使,或對政策工具造成不同程度的扭曲(或擴大),從而使得政府在面對該產業時,扮演特定的角色及功能。然而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我們卻仍傾向從宏觀的角度,以「國家--市場」的二元結構,來試圖賦予政府在整體產業活動中一個一致性的描述,也此造成在解釋及預測上的侷限。在這樣的觀
點下,本研究乃試圖運用「產業管治機制」的概念,來針對台灣的電子工業中的電子零件業、家電業、個人電腦業及積體電路業,進行一跨部門的分析,希望能透過對不同產業部門與政府間互動關係檢視,來對既有的研究途徑進行檢證,並釐清府在產業活動中的實際角色。 / Mordern economic activity is highly differentiation in producing and marketing processes by sectors.We can no longer take an unique "state-market" mode to observe and interpretatio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market.In the real world, any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on economic activityis in
fact an interaction between power of the state and businesses' interest incemtives.In diffenent industry sectors,as they have differentprocuct elements,marketing strategies,industy structures and market status,every industry sectors will have its own significant governance mechanismand policy content.It will restrict (or reinforce) the autonomy and capacityof state and make the government play a specific role in industry activity.Takeing that point of vie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 Taiwan's electronicindusty as a subject to proceed a sectoral analysis.After a careful examnation we find that even
a strong state as KMT regime in Taiwan,the state didn't always have a highly autonomy and capacity to discipline the businesses.Most of time, state's power is not only restrict by some internal structuralfactors and outside enviorment like some statists have disserted,the nature of different goverance mechanisms hav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on that.
|
206 |
新竹科學園區不動產證券化之可行性研究- 從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之觀點莊國偉, Chuang, David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我國科技發展之重鎮,園區經營之支出或收益設有作業基金以為管理運用。為促進園區土地及廠房之開發並提昇營運績效,也為貫徹國家科技產業政策之執行,本文建議以不動產證券化之方式,引入民營部門之經營管理,運用財務槓桿效用以募集資金,支持園區發展政策,持續提供並滿足產業界之廠房需求,在避免造成中央政府財政壓力之前提下,已不動產證券化之方式維持園區經營之自給自足性、甚至協助園區之持續擴張。
本文分理論及實務兩方向探討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並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之土地廠房為標的,針對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之營運現況,模擬設計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之運行模式,並分別從法律規範面及財務營運面探討證券化之合法性與適切性,對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土地廠房之營運,提出證券化模式之建議方案。
另外,從投資大眾募集資金的方式,在新加坡已有騰飛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在香港已有領匯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兩者均獲得國家政策支持,推動民營證券化模式之經驗,可為我國科學工業園區土地廠房交付成立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之借鏡。
最後,於評估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不動產證券化之可行性後,本文亦提供相關說明,試圖將本文之研究內容及結果,作為國家產業政策發展之建議。
|
207 |
俄歐能源關係之研究 / Study of Russian-European energy relation夏明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一是釐清能源在國際關係領域的相關議題:能源安全、能源地緣政治與對外能源政策等子議題的異同,從概念演變到局勢發展,以及個別國家的政策與成效;第二點是耙梳、彙整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與歐洲(包括歐洲各國與歐洲聯盟)奠基於能源資源貿易關係上面一層的互賴關係,以及潛在的不穩定與衝突因素,藉由理解這個雙邊關係的發展與其未來的可能性,得以提供可能的預測與參考價值。
首先第一章是緒論,目的是解釋本文的章節架構;在第二章解釋能源安全理論與俄羅斯能源產業發展狀況;在第三章則以俄羅斯的角度看待它與前共產陣營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第四章的主要內容則是以歐盟的角度出發,檢視歐盟與外方伙伴的互動協商過程。第五章的總結則評估雙方在能源與對外政策立場上的各自立場作為本文的結束。國家與國營能源公司是本文中最基本且主要的行為者,藉由評估他們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回顧過往的政策(能源政策與對外政策)成效與互動過程做為總結。
本文研究發現,鋪設能源管線、購買基礎設施的產權、以及開放油氣探勘權限等商業行為,在國家與國際組織的層級上成為地緣政治的槓桿,其結果是歐洲與歐亞大陸的能源市場整合成為一體,並在能源地緣政治上產生兩極對立體系。
|
208 |
経営的側面からみた工業化住宅の生産・供給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 : 主として有価証券報告書の分析による / ケイエイテキ ソクメン カラ ミタ コウギョウカ ジュウタク ノ セイサン キョウキュウ ノ ヘンセン ニ カンスル ケンキュウ : シュトシテ ユウカ ショウケン ホウコクショ ノ ブンセキ ニ ヨル赤﨑, 盛久 24 November 2009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5004号 / 工博第3178号 / 新制||工||1478(附属図書館) / 27454 / UT51-2009-R728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環境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髙田 光雄, 教授 加藤 直樹, 教授 髙橋 大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209 |
論4.0高科技發展策略對未來工作型態及種類之影響及因應-以量販流通業R公司為例 / The study of the 4.0 High-Tech Strategy’s impacts and responses on future work styles and types - the case of R retailing company洪冠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先近諸國無不提出各自版本的「4.0高科技發展策略」,在此先進科技架構下,過去不斷討論的「機器取代人力」的爭論再次浮現。本研究將探討的是:在不久後的將來,4.0高科技發展策略的科技發展是否會威脅人們的工作?又,哪些工作可能被取代?以及工作模式會產生哪些改變?另外,在前述工作的轉變下,企業及社會制度(法政策)應做好怎樣的準備?
本研究由先進諸國對此議題的探討以及政策目標著手,統整包括各國以4.0高科技發展策略的四大核心科技所訂下的策略,以及各領域專家對科技造成工作種類(哪些工作會消失或改變)及型態(勞動彈性化、遠距工作、獨立的知識工作者)轉變的看法、對法政策層次造成的衝擊,接著由前述文獻探討的結果,自行統整出的框架,以套用在台灣現況。
前述分析完成後,則聚焦台灣,從產業、社會狀況及政策等層次分析台灣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這波浪潮,以及台灣有何優勢劣勢等。最後,訪談企業個案,並了解以下議題:企業使用4.0高科技發展策略的科技狀況、企業個案對未來的規劃與預測以及個案認為台灣社會應做的準備,並套用上述的各國及台灣文獻分析結果,提出針對企業個案的建議:包括判斷企業內的哪些工作能在新科技介入後更有效率,具體判斷程序為何?以及對個案形塑未來科技化職場的短程及長程建議等。根據上述企業所做的調整建議,亦可提供台灣社會反思的機會,並在研究的最後提出對這波自動化浪潮台灣所應做的準備,在法政策面向上尚有哪些不足。
本研究分析由各學者提出的理論,統合意見後認為:企業層次方面,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面臨4.0高科技發展策略科技導入議題的取捨時,應描繪出未來的企業的圖像,方能明確目標,以量販流通業個案為例:應思索要側重電商自動化或是實體賣場無人化,方有助於排定先後順序,以集中資源提升企業競爭力,行有餘力,則可兩者兼顧;為協助前項建議,本研究提出3W分析法,建議企業就工作說明書進行分析,統整出哪些工作較具有被取代的潛力、時程如何,套用3W分析法的優點在於,企業可思索那些工作可由科技優化,讓企業更能綜觀企業內勞動力狀況,明確策略目標的同時,以漸進式的手法導入科技,改變工作種類及型態,並且,亦可做為提供員工訓練設計的重要依據;至於在台灣社會方面,根據分析,在未來不同時程下,例行性、可預測性的工作將大受威脅,另外,勞動市場將可能變得懸殊化,在勞動法制的領域上應加強彈性安全的勞動市場模式,可參考先進國家的做法,並進一步思索未來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可行性。
|
210 |
憲法福利國原則的軌跡一由福利國家類型論談起一吳菁盈, Sop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或有稱社會國Sozialstaat)自十九世紀開始發展,在二十世紀儼然成為實施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國家的努力目標,國家的角色及任務亦因而重新定位。從各國實證經驗觀察,福利國家的建立,所牽動的影響因素甚為複雜,在不同的人文、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的交互影響下,各國也發展出不同態樣及特色的福利國家類型,顯示了福利國家的形貌具有一定程度的「本土性格」,因福利國家乃為解決社會問題以滿足人民及社會的需求而生,在不同的國家環境、不同的社會文化裡,所發生的社會問題自然有所差異,也因而產生不同的社會需求,以及不同之因應模式。當然,從福利國家發展理論中之擴散理論探索可以發現,福利國家似乎亦具有在各國間擴散的現象,這或許是因為福利國家是在當代為解決資本主義社會所引發問題,人類文明所可以採取且最為有效解決方法,所以外部因素的示範效果,也是國家發展福利國家制度的原因之一,想當然爾,大量移植西方制度之中華民國也承襲了福利國家思想,民生福利國原則遂成為建構我國憲政秩序的重要原則。
然而,制度的繼受僅僅是一個開端,並非結局,由西方世界進口的福利國原則,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如何體現?是否適合一個高度依賴貿易而以經濟發展為主要趨向的海島型國家?能否完全與台灣社會融合並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社會福利制度?以上均係繼受外國福利思想及制度所無可避免的問題,尤其,在民主法治仍屬落後,且擁有與西方文化性質迥異的東方文化的台灣,上開問題似乎更為棘手,理想與現實因而產生鴻溝。而在法制的繼受後,為了處理所衍生的問題,緊隨的學說或理論的繼受也就成為制度運作良痞的保固服務。然而,若僅僅只是將外國的學說理論直接套用在我國法制,而未考慮前面提到的人文、社會、經濟及政治等背景因素,這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健康,也非治本之道,只會使得制度運作與社會現實更加疏離。蘇永欽教授更指出,以台灣近年變遷的快速,憲法與整套法制的「異化」,就很難避免,其中又以不受大法官眷顧,而未能經由解釋跟上時代腳步的基本國策規定,與社會現實脫節最遠。憲法的福利國原則,與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運作及社會現實的反應,正好足以印證福利國家及制度的異化現象。
近年來,比較法學的研究仍然是法律學術研究甚至實務運作的主流,無可否認的,在大量繼受外國法制且社會變遷迅速的海島國家,比較法學仍然具有無法抹滅的價值,這也是為了能夠瞭解外來制度的起源、思想、社會背景、甚至全貌的方法之一,俾以作為我國制度建構及實際運作的參考。而為能解決制度繼受所產生的前揭問題,俾便能更貼近社會現實,真正發揮制度的功能,建構「本土化」制度也成為學說、實務運作制度的方向。然而,在法制實行層面,除了襲用外國發展出的法釋義學外,還有沒有其他或在地的方法,憑以發展出有鄉土味的制度,真正落實本土化的目標,這也必須回歸社會現實層面作整體的觀察瞭解,以拉近規範與現實的距離,所謂「從哪裡跌倒就應該從哪裡站起來」,畢竟福利國家思想乃因應社會需要而生,若是無法確實認知社會真實的需要究竟為何,暢言建構本土化社會福利制度無異淪為空談。憲法本文有這樣的問題,而在行憲半世紀後,我國憲法在民國八十年間歷經六度增修,是否有加以檢討而能夠反應社會實際?或是擴大與台灣社會的鴻溝?則是本文需要正視的問題之一,期能明瞭憲法規範與社會現實一路走來的軌跡。
此外,台灣的西方化過程,是以一種濃縮的方式幾乎在半個世紀完成了很多西方國家數個世紀的發展,可見台灣社會,曾經處於一個變動劇烈歷程,不僅如此,由於科技的發達,跨國經濟突破國界的藩籬,引發一波「全球化」的熱潮,也造成全球性的影響,台灣這樣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海島國家,更無法自外於全球化的潮流,隨著伴生的經濟體制及社會福利制度問題,具有強烈剛性憲法性格的中華民國憲法,是否及如何能夠切合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或者逐漸退化成卡爾、羅文斯坦(Karl Loewenstein)所謂的完全不具有規範力的字義性憲法(紙上憲法),在時代潮流的沖刷下逐漸消逝,此乃係我國憲法學當前所需面對、甚至無法逃避的急迫問題。在這樣瞬息萬變的環境之下,憲法福利國所接櫫的價值是否已不合時代潮流而為主流價值所揚棄?而我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未來要走往那個方向?或是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均是當前台灣社會各界所需共同面對的嚴肅課題。本文循著前揭思考脈絡,發現我國憲法問題叢生,然而問題的解決,牽涉層面範圍甚廣,絕非本文所敢恣意嘗試,毋寧是希望藉著本文,抒發個人觀點,發掘解決問題之可能方向,抑或能拋磚引玉,提供往後從事此方面研究者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發展科學知識的策略有兩種,一是從研究到理論(research-then-theory),又稱為「自然的解釋」(interpretation of nature),係指選出一個現象,透過實證方法蒐集資料,並且分析資料,找出系統性的模式;二是從理論到研究(theory-then-research),又稱「心思的預想」(anticipation of the mind),係指選擇一個理論衍化出來的敘述,透過實證研究加以檢視。本文主要透過社會學家對於各個具有典範象徵的福利國家所作類型化分析探討而形成之「福利國家類型論」為主軸,具體化福利國家此一概念,釐清現今各福利國家類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人文背景及其制度特徵,並藉此對我國憲法及社會福利相關政策制度及其實施狀況加以定性,以茲瞭解我國憲法上福利國原則之屬性、上開原則所欲彰顯的價值及所隱含的意識型態等整體的認識。其次,誠如前述,在台灣,規範與社會現實之間確實存有落差,尤其在具有福利國家思想的憲法基本國策專章,此種情形特別嚴重,為了瞭解憲法規範與社會現實的實際差距,擬透過「福利類型論」從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的現實層面著手,說明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目前的真實狀態,體檢台灣的主流價值及意識型態並加以定性,以茲檢視其是否與相關憲法規範意旨相符合,藉以探究憲法規範之實行、所發揮的規範功能功能及實行後之結果,是否達成憲法委託國家的任務及目標。最後,更進一步,在觀察當前台灣社會面臨的社會問題之後,擬探討台灣福利制度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憲法規定的模式是否妥當。綜上所述,類型化的研究,在法概念之下,扮演連接規範與現實間橋樑的功能。因此,本文採取第二種理論到研究的策略作為本研究的基礎。
基於前述問題意識及研究方法,本文擬建立章節內容如下:
本文第二章,擬介紹福利國家形成的理念,即在福利國理念之下,各國所建構出之福利國家類型,嘗試分析出各福利國家之類型特徵,並試圖整理出福利國家之評價基準,以作為本文主要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闡述我國憲法社會安全基本國策相關規定,說明我國憲法描繪的福利國家藍圖,並透過福利國家類型論,對我國憲法社會安全基本國策及福利國原則加以定性,瞭解憲法規範的理想,並作為下一章探討與臺灣發展出的社會安全制度間,規範與現實差距問題的基礎。
第四章則回歸社會現實層面,先說明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發展歷程,在這個歷程裡面所發生的憲法變遷現象,以及造成憲法變遷的影響因素。而這些現象,是否也促成了民國八十年間,在數次憲法增修條文中,增加了社會安全基本國策的規定,並造成了典範式轉移的現象。
第五章則在一系列探討我國憲法福利國家理念與現實社會福利制度之間的相互關係之後,再運用福利國家類型論,闡述社會立法的審查基準,藉以發掘福利國家類型論的實用功能,及對於社會立法可能造成的影響。
最後,透過瞭解福利國家在現代面臨的困境,及世界各國面對新的世界局勢所採取應對的方法,探討我國國家福利制度未來的走向,並以此作為本文的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2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