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58
  • 840
  • 153
  • 113
  • 16
  • 4
  • 4
  • 1
  • 1
  • Tagged with
  • 1132
  • 378
  • 312
  • 296
  • 250
  • 208
  • 189
  • 189
  • 148
  • 143
  • 139
  • 137
  • 134
  • 131
  • 13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81

馬來西亞人民聯盟崛起之研究 / The Rise of the Malaysian People Alliance Research

張可盈, Chong, Ker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背負著馬來西亞改朝換代希望的反對政黨聯盟——人民聯盟於2008年首次共同參與選舉,便一舉贏得在國會過半的議席,並奪得五個州屬的執政權;緊接著在2013年的全國大選,更是獲得超過全國過半的得票數。這不禁讓人好奇:三個政黨性質和人員組成不同的反對政黨,何以能夠一連的突擊歷史悠久的國民陣線? 為了解決這個疑惑,本文欲檢視聯盟內政黨、菁英以及選民三者之間的互動,並對三者進行探討分析,試圖了解聯盟內政黨菁英之間以及政黨與選民之間的互動,以便能找出近年來反對政黨聯盟在馬國的政治和社會等各層面的影響因素。 在經過深度訪談分析以及一些量化資料的佐證後,本文發現:聯盟是否能夠長久發展,三者之間的緊密互動均起著關鍵性的影響。在進行分析的同時,本文將三者分別以橫貫面和縱觀面的面向進行剖析:在橫貫面上以聯盟內菁英之間的互動作為問題思考;縱觀面上則以聯盟內政黨與選民之間的互動作為問題思考。最後,透過訪談資料整理,本文歸納出三者在橫貫面和縱觀面的面向上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在橫貫面以種族與宗教因素、聯盟內部的選區協調以及公正黨安華在聯盟內的角色作為分析的主要因素;而在縱觀面上以淨選盟社會運動的崛起以及網際網路的串聯為主要的研究因素,希望藉由此項研究分析能夠更為釐清反對政黨聯盟從90年代開始至今的發展過程,讓讀者更為了解馬國反對政黨聯盟的歷史與發展。最後,本文以選民態度與行為轉變分析馬國未來的政黨政治。
82

中共土改小說研究(1946-1978) /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 Reform Novels from 1946 to 1978 in China

劉文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選擇寫作於1946年至1978年正面描寫中共土地改革運動,且以毛澤東文藝思想為指導方針的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於土改小說數量眾多,因此本論文將以長篇土改小說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尤其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兩部公認為土改小說扛鼎之作的作品,並參酌具有代表意義的短篇小說和少數溢出意識形態之外的異質性作品做為對比,一方面可比較出不同作家之間的審美差異,另一方面藉由這些異質文本及其寫作者的遭遇,看出文學話語如何在不斷改造與批判的過程中逐漸純潔化,直到合乎黨的要求。 第一章導論。說明主要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說明中共土改運動的文學、政治背景,藉由重新建構土改時期的時代環境,以便於和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文本分析互相對照。 第三章進入實際上的小說文本分析。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歸結出土改小說幾個重要的主題。首先探討土改小說中政治動員的功能,也就是號召農民「翻身」對於中國傳統鄉村倫理的衝擊。其次,聚焦於「階級」。最後一節則探討土改小說反封建的主題書寫。 第四章主要針對土改小說的人物形象進行探討。土改小說有著相當鮮明的政策指導色彩,在塑造人物上便是以階級理論為依據,以階級成分為標準來決定人物的品性的優劣和思想覺悟的高低,這樣的描寫手法表現在人物塑造上便是二元對立與類型化的特徵。本章將以土改小說中的地主、知識分子、農村幹部、農村群眾等人物形象為代表分別討論之。 第五章試圖歸納出中共土改小說主要的敘事特徵。中共土改小說既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受到特定的歷史環境的影響之下的產物,其文本有著大致相仿的敘事脈絡,大抵可以歸納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線性的敘事時間與進化史觀,以及中共土改小說對於暴力情節的敘事策略等,並一一探討之。 第六章歸結上述各章的論述,總結全文,並指出中共土改小說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寫作原則,因此政治宣傳與教化的氣味濃厚,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實踐品,有著人物類型化、敘事單純化和歷史平面化的特徵。
83

涵蓋原則及其在動態總體計量模型的應用

潘國榮, Pan, Guo 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4

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因素探討

董華欣, DONG, HUA-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Fishbein和Ajzen (1975,1980)的理性行為論為依據。此模式認為一個人 是否會採行某一特定行為乃決定於其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則同時受到態度(包括情 感性與認知性)與常模(包括主觀與認知性)的影響。本研究之目的除了驗證理性行 為論應用至預測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適切性外,並探討大學生之求助意願 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十二所公立大學院校二、三、四年級學生為受試對象,實得有效樣 本為1386人,其中男生638 名,女生748 名。研究工具為「鄭氏憂鬱量表」,自編之 「求助意願量表」,包含「認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認知性常模」、「主 觀常模」和「行為傾向」,以及受試的性別、有無求助過專業心理輔導的經驗、求助 時間、求助次數、求助時數,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等基本資料。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常模、認 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有無求助經驗及性別,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1.6% 。對有 求助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 知性常模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5.5% 。對無求助經驗者而言 ,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知性常模、及主觀常模 ,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21% 。 其次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意願相當低。受試中有求助過專業心理輔 導的經驗者佔20.6% ,而其中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為「有效」的佔67.3% ,且求助意願 較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輔導機構應加強宣導,建立一般人對心理輔導的正確觀 念外,並加強與學生老師、親人、同學及朋友聯繫,提供大學生更多傳遞輔導訊息的 管道,對學校輔導工作之推展將有所助益。
85

一九八二年以來中共對外政策中意識型態之運作

金鐘賢, JIN,ZHONG-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二年中共在「十二大」提倡「獨立自主外交」路線以來,它的對外政策及對外 關係有不少變化。關於其如何變,變得如何,以及其實行上的成效和問題已有了頗多 的研究。那些影響中共對外政策之許多因素中,「意識型態」有什麼樣的作用,並且 中共如何運用「意識型態」,以克服教條與實際執行之間的矛盾?此為本論文所欲探 討之主題,並擬從以下之章來加以陳述探究: 第一章:導論,論列本文研究動機,相關概念之釐清,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探討中共對外政策之特色。列述中共對外政策所反映的基本理念,其政策總 方針及具體行為之運用。 第三章:探討所謂「中共的意識型態」之涵意相構成。 並試圖尋找將「意識型態」具體化之方案。 第四章:陳述中共開展「獨立自主外交」路線之環境因素與追求的國家目標,並且將 該路線分為戰略和策略來探討。 第五章:探討對外政策與意識型態之相關性。尤其是意識型態如何影響政策決定相具 執行,而且對於教條與實際執行之間的差距,意識型態能否提供合理化根據。 第六章:結論中,基於以上的分析,則評估以「意識型態」之轉變能否作為中共對外 政策取向可變性之變數,而這樣的轉變是否意謂著中共對外政策之質變。 筆者相信,若此結論能得到肯定,那麼將來分析中共的對外政策時,先能了解當前中 共領導者(或決策者)的意識型態傾向,則據以判斷中共對外政策的可能取向。
86

勞資關係之動態分析----策略與協商

邱達勝, GIU,DA-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J.R.H:CKS(1966) 在其所著“工資理論、一書中,曾以理論模型分析,而認為勞資雙 方可以避免罷工的手段而達到和罷工后相同的結果。證諸事實,罷工卻仍時有所聞, 對于此理論上的矛盾,究其原因,概略可分為三 (1)不充份訊息下,造成勞資雙方認知上的差距。 (2)工會以罷工為武器,來強化其談判地位并使罷工成為最后依歸。 (3)罷工可以使得工會內部團結一致對外。 本文擬以不充份訊息所造成勞資雙方認知上的差距,來探討罷工后生的原因及罷工期 間勞資的僵持固可能在漫長的談判過程中相互讓步而達成協議,亦可能無法達成任何 結果。架構上引用Sobel & Takahashi(1983) 所提出的多回合談判模型來分析由工會 提出工資議價而資方表示「接愛」或「拒絕」的談判模式。當資方拒絕時,工會采集 體罷工方式來抗爭,并于其間再行提出工資議價,持續至資方接受,雙方合意訂定工 資契約為止。整個談判遂依“資方一拒絕,工會就罷工”的方式進行,直到資方表示 接受為止。此一不充分訊息下的談判模型是以「完全性貝氏均衡」(Perfect Bayesi- an eguil:br:um) 的概念對均喳策略做一分析,工會利用「付價傳訊機能」(S:gna ll:ng)(Spence 1979) 來修正對資方認知上的差距,因此隨罷工時間的經過,雙方遂 漸形成共識而達成協議。 本文提出幾項論點,期能對罷工的發生和罷工期間雙方的僵持作出更合理的解釋并契 合事實。
87

消費者對促銷活動態度之研究

何志義, HE, ZHI-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消費者促銷活動的目的在於激起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動機。在許多產業中,促銷 活動佔行銷預算的極大部份,而且其比率仍持續成長。但一般從業者及研究人員往往 只重視對廣告及人員銷售的探討,卻忽略促銷活動的效果,而未妥善規劃。 本研究企圖探討消費者對促銷活動的偏好及態度,並分析其影響購買決策的效果,以 供做則依產品參與程度。本研究以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資料。分析中則依產品參 與程度、人口統計變數、生活型態及媒體接觸情形等變數來描述消費者對促銷活動態 度的差異。使用的統計方法有變異數分析、因素分析、卡方檢定及區別分析。結果得 知產品別及人口變數最能解釋促銷活動的適用層次。
88

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之研究

林琳文, LIN, LI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馬克思的「意識型態」概念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要探討:在馬克思的理解中 ,意識型態的存在如何可能,因何可能,為何可能等問題。本文計劃以六章的篇幅, 凡十萬字來說明這些問題。 在論文架構上,本文將先以導論界定研究的對象、動機、方法與架構。其次,本文要 釐清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的形成背景,包括此項概念所承襲的批判傳統與哲學根源等 。然後,隨著馬克思想的成長與發展,本文將考察其意識型態概念的成長軌跡與形成 過程。 不過,本文的真正主題還是在於馬克思此項概念的內含。本文將依循馬克思的理解方 式,考察意識型態如何發生、如何建構、如何取得世俗基礎,如何在共產主義運動中 解消等問題。期能還其概念原貌。 如同馬克思慣常以批判姿態清算意識型態引起的迷亂一般,馬克思此項概念所引起的 世界迷亂,也應予以廓清。因此,意識型態概念在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與功能,這個 概念在馬克思之後的發展等,都將屬於本文的檢證範圍。 最後,在對於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的理解與檢證的基礎上,本文將提出若干看法作為 結論。
89

無母數統計方法在變異數分析上的應用

王琮胤, WANG, ZONG-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處理一般的線性模式的問題上,通常假設e 服從常態分配N (O ,σ□I ),其中 變異數σ□未知常數。因此我們利用最小平方法(LEAST SQUARE METHOD )處理此類 問題前,必須先檢查誤差項是否滿足下列的假設: (1)每一誤差項均服從N(O ,σ□)。 (2)σ□為未知常數。 (3)誤差項間相互獨立(MUTUALL INDEPENDENT )。 由於第(3)項的假設乃一般線性模式所需滿足的條件,因此若吾人之研究在線性模 式的範圍內時,一般均視此條件成立。至於第(1)項及第(2)項的檢驗方法,分 述如下: (一)檢驗常態性假設 統計上,多採用畫圖的方法來檢驗一樣本是否可視為常態,其中常用的方法為常態機 率圖(NORMAL PROBILITY PLOT ),當所畫出的圖形越接近一直線時,表示此樣本越 接近於常能分配。 (二)檢驗σ□是否常數 統計上使用最廣泛的檢驗法為BARTLETT'S TEST 檢定法,當誤差項獨立地服從常態分 配時,此法之檢定統計量(TEST STATISTIC)會接近於卡方分配(CHI-SQUARE DISTR IBUTION ),其自由度為n-1 。若統計量值太大,則拒絕虛無假設。 當第(1)項及第(2)項的假設無法滿足時,可用BOX-COX TRANSFORMATION的轉換 方法,找尋一適當轉換母數ν,一般均可接近上面假設的要求。 雖然運用最小平方法,在溝足誤差項獨立地服從N(O,σ□)的假設前項題下所求得 之參數(PARAMETER )估計量,可得到一些良好的統計性質 ,如b.l.u.e ,但是我們將隨機誤差項的配局限於常態分配不盡合理,此外均方誤( SUM OF SQUARE ERROR )易受極端值的影響。因此令一解決方法,即是以無母數統計 方法來處理此問題。本文之目的主要是欲利用JAECKEL 所建的殘差離勢,發展出在線 性模式中大樣本的無母數檢定方法,因其方法類似於最小平方法的精神,其所得結果 與解釋方法,亦與最小平方法類似。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範圍,乃在考慮一線性模式其誤差項獨立地服從一連績分配, 基於JAECKEL 建議的殘差離勢方法,發展出一般之無母數檢定方法。吾人將導出在虛 無假設成立下,其檢定統計量會趨近何種分配?為使此檢定之運用更廣,要求一母體 分配(UNDERLYING DISTRIBUTION )之函數的一致估計式,令其(7)τ(F),吾 人亦將導出τ(F)的一致估計式。此外亦將探討其A.R.E.(ASYMPTOTIC REL ATIVE EFFICIENCY)。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本文之大綱。第二章為迴歸係數 的估計及其近似分配;第一節為JURECKORA 的迴歸係數估計式;第二節為JACEKEL 的 迴歸係數估計式。第三章為線性等級統計量,在線性模式上的理論基礎,第一節為檢 定統計量及其近似分配;第二節為r 的一致估計式;第三節為近似相對有效性。第四 章為結論。
90

家庭傳播形態與青少年的政治知識與興趣之關聯性研究

張慧心, ZHANG, HUI-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國內青少年,是否會因為家庭傳播形態的不同,而在政治人物 知識、政治事件知識、和政治興趣方面,也有所差異。而在審視「家庭傳播形態」和 青少年「政治知識」、「政治興趣」之間的關聯性時,有幾個變項,如「就讀高中、 高職或五專」、「就讀公立或私立學校」、「學業成績」、「性別」等,筆者認為也 不妨一併考慮,因此本研究也將這幾個變項納入統計。 二、研究文獻: 本章分兩章,第一節敘述「家庭傳播形態」。研究的由來、過程和內容。第二節引述 五篇國內外相關研究的重要論文。茲將其中較重要的兩篇論文概述如後: (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傳研究中心的傳播大師-菲(CHAFFEE) 如麥克里德(MC LEOD),在一九七三年,研究生活在四種類型的家庭傳播形態下的青少年,是否在政 治知識、政治興趣、政治參與程度上也有所差異?結果發現,多元型家庭的子女,政 治知識程度最高,政治興趣最濃厚,政治參與程度也較高。 (二)國內政治大學聞研究所吳建國在民國七十年,研究國中生是否會因為家庭傳播 形態不同,而在政治知識、興趣和接觸傳播媒體的頻率,是否也有不同,結果發現, 概念取向(多元、一致型)家庭的子女,政治知識較豐富,政治與趣較濃厚,也較常 接觸大眾傳播媒介。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全台灣一百一十六所公私立高中、高職、五專 的青少年,最後得到的有效問卷是四千八百一十份。 (二)研究問卷:本研究問卷主要分自變項「家庭傳播形態量表」、和應變項「政治 人物知識」、「政治事件知識」、「政治興趣」幾個部份。其中「家庭傳播形態量表 」是依據查菲和麥克里德等人所設計的量表為本,再依國情和國人說話的語氣,修飾 而成。至於「政治知識」方面,則依據國內較引人注意的新聞事件為題。 四、研究發現摘要: 結果發現:受訪的青少年,的確會因為家庭傳播形態的不同,而在政治人物知識、政 治事件知識和政治興趣方面,也呈現差異,以上均符合本研究假設。不過納入前述幾 個變項之後,本研究假設僅獲得部份支持。

Page generated in 0.02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