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
政治科學中的價值問題 : 方法論上的分析 / English title郭秋永, GUO, GIU-Y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政治研究以及一般社會研究的領域中,價值的科學分析一向都是極受重視並曾引起
長期爭論的問題。前人討論此一問題的專著,雖然曾出不窮,可是眾說紛紜,至今依
然沒有定論。因此,本文一方面想根據前人所獲致的某些結論作為背景,另一方面也
想憑藉現代方法論所發展出來的知識作為標準,來對此一問題從事全面性的澄清工作
,並進而試作解答。
本文的主題是政治研究中的價值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涉及的範圍,相當寬廣,但始
終圍繞著兩個重心而進行。這兩個重心即是:價值中立與價值的經驗研究。全文共有
六章,每章的主要內容,分別扼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是導論。對傳統政治學及現代政治學中有關價值問題的重要論證,作一評論性
的分析,並進而企圖逐漸顯現出來價值分析及是政治研究領中的關鍵性課題。
第二章討論價值語句的認知。本世紀中,關於價值語句的認知,曾先後出現五種不同
的重要說法。其中以「規約說」較為健全。本文以「規約說」略加修正後作為基礎,
進而肯定兩個論點:(1)「政治科學著作中不得包含價值語句」的假定乃是多餘的
;(2)後行為主義(post-behavioralism)強調人道主義的原則具有其合理的基礎
。
第三章討論價值語句的推論。從事實語句是否可能推論出價值語句,向來即有兩種對
立的答案:一種是肯定的,另一種是否定的。本文接受後者的答案,即支持「分離論
」的說法。
第四章討論經驗研究中免除價值判斷的可能性。關於此一問題,不僅產生爭論甚多,
而且招致曲解至深。本文以化繁為簡的方式,首先把各種不同的論點區分為兩大派:
一為「全方法論上的價值中立」。所謂「方法論上的價值中立」,即是一方面保留肯
定派的意圖,另一方面化除否定派的疑難。
第五章討論價值的經驗研究。首先指出「價值中立論」的被誤解及反行為主義(
antibehavioralism )的武斷。並進而透過概念的系統意含及經驗意含之分析,以顯
現出價值的經驗研究之可能性及困難性。
第六章是結論。於政治研究中的價值問題,本文所肯定的重要論點,及提出的六項要
旨,均以概括性的方式,在結論中逐一加以說明。 /
|
352 |
中法戰爭以前總理衙門對外政策之研究--清咸豐十年至光緒十年劉光華, LIU, GUANG,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探究中法戰爭(一八八四)以前,清廷主要辦理對外事務機關--總理
衙門--之對外政策(興外交政策一詞誦用,以總理衙門為主是用「對外政策」,以
國際政治理論為主時,則用「外交政策」)。為著敘述的方便,分成以下六章,約三
十餘萬字。
第一章為導論部份。首先說明總理衙門在清季外交中所佔有的關鍵地位,接著說明本
論文之研究主旨、研究方法、假設前提和分析架構。其中對於「對外政策」一詞的涵
義,且叵以澄清和重新予以界定。
第二章則探究總署對外政策的目標取向,經過將資料爬梳、排比、歸納的過和,發現
主要可以分為維持和局、保存體制,挽回利權和固結民心四個方面,均分別說明這些
目標取向所以形成的緣由,以及其主要內涵和影響。
第三章則進探究達成前述目所採用的手段。同樣經過將史料爬梳、排比和歸納的功夫
,結果認定其所運用的策略,主要為羈縻籠絡、執約訥理、運用外交和講求戰守四種
。均分別說明這些手段的由來和運用情形。
第四章則就總署比較重要的對外措施,說明其辦理情形。其重要的措施,根據實際事
象歸納,約可分為促進國交、辦理通商、保護傳教、緩固疆圉、維持藩服和師法西藝
等六方面,均一一析述其內容和辦理經過。
以上目標取向、策略運用和重大日措施三個層次,即構成總理衙門對外政策之主要內
容,也就是本論文研究的主題所在。
第五章則根據本論文之分析架構,分別從決策環境、決策過程和決策主體三方面,析
論影響總理衙門對外政策形成的若干重要形成因素。其中決策環境部份,分別就外在
背景和內背景兩個層面加以說明。決策過程則說明政策影響體系中,皇帝、廷臣、疆
臣和外人四者,在總署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對總理衙門對外政策所產生
的影響。決策主體部分則從總署決策者本身主觀因素如知識背景和意識型態等,析論
總理衙門之對外政策所遭受的影響。
最後,在第六章則分別就總理衙門對外政策的效果和特性,做一個總的檢討和評價,
以為本論文之總結。 /
|
353 |
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賴慶鴻, LAI, GING-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董仲舒之政治思想,以春秋繁露、史記、漢書及其對策、書論、賦頌、文集為主
要資料,並參佐當世及以前與其政治思想有關之記載,與後人著作之引申和評述。為
力求研究態度之客觀及無所偏失,多方旁徵博引,以使理論與史實兼顧。其中雖偶語
涉稱羨或評騭,亦皆出自內心對其思想之體認,非敢故意抑揚損益,妄加臆斷。
本論文之內容分為導論、第一章至第六章、結論。
導論:主要說明董仲舒政治思想之性質與義蘊,俾對其思想先有一概括性之認識。
第一章:董仲舒之牛平與著作。仲舒生於鈿漢初,據考證約在惠帝與呂后年間。景帝
時為博士,善治春秋,學士多師尊之。武帝即位參與賢良對策,任江都相,從此為武
帝所重,位未鼎足,知在公卿之上。中廢為中大夫。因為人廉直,公孫弘嫉之,乃薦
為膠西相,恐久獲罪,病免歸家,以修學著書為事,年老以壽終於家。仲舒所著,皆
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
明、竹林之屬,復數十篇,十餘萬言。而今所傳者,除漢書所載等外,要為春秋繁露
一書。春秋繁露之真偽問題,論者頗多,惟莫衷一是。吾人以為其書為後人收輯而成
,縱或非全由仲舒所著,然中多根極理要之言,作為研究其政治思想之用,當無不可
。
第二章:董仲舒政治思想之時代背景與淵源。四漢初七十餘年間,正為中央集權君主
專制形成之過程,亦正是道、法、儒三家思想爭勝之時期。道家思想之全盛是在高祖
至文帝時期,其間採「清靜無為」,與民休養生息之政策,府庫充盈後,思圖以振作
;文景時代申韓刑名之學興起,法家得勢。及自武帝即位,遂採「罷黜百家,獨尊儒
術」之政策,儒家自此定於一尊,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之主流,仲舒處於道法儒爭勝之
時代,自亦深受時代之影響,而其思想淵源卻以儒家及陰陽家者為主,故漢書謂仲舒
為「始推陰陽,為儒者宗」。
第三章:董仲舒論人性與正名。仲舒論政以人性為起點,從人性論可了解其論政之態
度。孟子主張性善,於為政重明倫教;化荀子主性惡,其論政重體法制度;仲舒謂性
有善質而未全善,故重仁義禮。 /
|
354 |
婦女參與中國精英政治 /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施元敏, Sissokho, Oum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婦女的政治參與是促進性別平等的重要條件。中國的經濟改革帶來了在該國的社會和經濟部門大量的改進。然而,權力,政治文化和經濟的原因與其他社會文化因素相結合的政權的壟斷,導致婦女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連續的統治。本研究結合使用的輔助研究方法與合理的數據量涵蓋1977至2013年的婦女在選擇的最高政治機構的存在。該研究發現,女性在整個政治委員會代表性不足,但最糟糕的政府高層官員(精英)和黨的機構。這意味著,在國家層面,政治仍然是男性領域,有超過黨的機構也存在著一個嚴峻的陽剛壟斷。婦女被真正發現,如議會,他們的存在只是作為在中國共產黨的利益高於性別平等或行使平等權利的真正意義上滿足全球重要的還是國內需求的來源(男人之間和女性)在確定他們的社會事務。 /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for gender equality. China’s economic reform has brought massive improvements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ectors of the country. However, the regime’s monopoly of power, political culture and economic reason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ocio-cultural factors has resulted to continuous domination of women in China’s political life. This study has employed a secondary research approach in combination with a reasonable data quantity covering 1977 to 2013 on the presence of women in selected top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women are under-represented across the political board but worst in top government (elite) and party institutions. This means that, at the state level, politics remains a domain for men and there exist a stern masculine monopoly over party institutions also. Where women are genuinely found, such as the parliament, their presence only serves as a source of meeting an important global or domestic requirement in the interes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an a true sense of gender equality or exercise of an equal right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determining the affairs of their society.
|
355 |
清潔發展機制之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以歐盟與中國為例 / A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U and China陳俊仰, Chen, Chun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潔發展機制作為京都議定書中的一種彈性機制,普遍被認為將為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所引起的「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北─南」衝突帶來雙贏的結果。支持者認為,其為附件一締約方提供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經濟成本較低的方法,也同時為非附件一締約方引進資金與技術。然而,本研究運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提出因為各自要素禀賦的不同,清潔發展機制實行後的利弊損益將不會公平的分配於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投資方與東道方間,因而導致某些負面的效果:其將阻礙投資方境內減排措施的推動,與導致東道方在技術上的依賴。而透過對投資方與東道方內部排放權提供者與技術研發者間互動的分析,再輔以中國與EU-15的實證資料,可以證實本研究的假設並較為清楚地說明其背後之原因。最後,本研究將討論中國政府與EU-15各自如何以政治力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以試圖處理這樣市場機制運作所導致的弊病。 /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as a Kyoto flexible mechanism was believed to provide a win-win solution to the conflicts, which result from cutting dow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etween wheather ecology & economy or North & South. The proponents belie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DM is cost-efficient for the Annex I Parties to achieve their Kyoto commitments and can also introduce capital & technology into the non-Annex I Parties. However, b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in factors endowments between CDM invest parties and host parties will result in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gains & pays between them. This causes some negative effects: CDM will de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mestic emissions reduction in the invest parties, and it will also make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in the host parti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mission allowance providers & technology innovators in the invest & host parties and with empirical data from China & EU-15, the assumptions of this study is proved and the causation is clarified. At last, th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s, which are trying to modify the negative effects result from the opera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by China and EU-15 are brought into discuss perspectively.
|
356 |
戦後日本地方政治史論-二元代表制の立体的分析辻, 陽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法学) / 乙第12993号 / 論法博第189号 / 新制||法||155(附属図書館) / 32921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政治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待鳥 聡史, 教授 建林 正彦, 教授 曽我 謙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357 |
針對臉書粉絲專頁貼文之政治傾向預測 / Predicting Political Affiliation for Posts on Facebook Fan Pages張哲嘉, Chang, Che 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社群媒體興起,尤其以臉書為主。在台灣超過1500萬個臉書用戶,其遍及族群從公眾人物到一般民眾。此外,這類的新興資訊交流平台其實內含許多有意義的資訊,每一則貼文都隱含著每個使用者的情緒以及立場傾向。然而,利用社群媒體來預測選舉與使用者政治傾向已成為目前的趨勢,在台灣各政黨與政治人物紛紛成立粉絲專頁,投入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來打選戰與預測民調。本研究發現此一特性,致力於預測粉絲專頁貼文之政治傾向,收集台灣兩大政黨派國民黨與民進黨之粉絲專頁貼文,建立兩種預測模型分別為以相異字為特徵模型與文字互動特徵模型。利用資料探勘之相關技術,以貼文所含藍綠政黨特徵表現建立分類器,並細部探討與設計多種特徵組合,比較不同特徵組合之預測效果與影響因素以及在預測資料不平衡的情況下是否影響分類結果。最後,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文字特徵中黨派典型字與互動特徵值域取對數並搭配KNN分類器效果最佳,其準確度可達0.908,F1-score可達0.827。 / Recently, the social medi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especially Facebook. In Taiwan, there are 15 million Facebook users from celebrities to the general public. Receiving information every day from Facebook has become a lifestyle of most people. These new information-exchanging platforms contain lots of meaningful messages including users' emotions and affiliations. Moreover, using the social media data to predict the election result and political affiliation is becoming the current trend in Taiwan. For example, politicians try to win the election and predict the polls by means of Internet and the social media, and every political parties also have their own fan pages. In this thesis, we make an effort to predict the political inclinations of the posts of fan pages, especially for KMT and DPP which are the two largest political parties in Taiwan. We filter the appropriate literal and interactive features. We use the posts of the two parties to predict the political inclinations by constructing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s .In the end, we compare the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classifie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iteral and interactive features work the best with KNN classifier, whose accuracy and F1-score are 0.908 and 0.827, respectively.
|
358 |
當代中國學在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肇基與嬗遞(1968-2015) /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in Taiwa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1968-2015褚填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當代中國學為核心,並以1968年肇基的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為實際個案,探討臺灣在此學術領域的發展與嬗遞。東亞研究所由吳俊才先生一手創建,標誌臺灣在此學門的學術化與國際化,並能與美國及其他國際學術機構接軌與交流,此所也因而在早先擁有卓越的國際學術聲譽。其後,隨著美蘇兩極的冷戰到後冷戰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轉變影響,都使國際學界在研究方式上產生不同層次的討論,東亞研究所也在這些影響之下不斷進行議題與研究方法的擴充與調整。因而,本文再劃分三個時期,並從課程演進、博碩士論文的學術產出、東亞季刊到東亞研究的期刊刊文,深入觀察東亞研究所的不同面向發展與實際成果。其中,在課程方面可區分為兩大系統與四大領域,也因為具有臺灣自身特色的課程安排,使得初期聘任師資雲集國內包括國際關係研究所、政大與臺大各領域的傑出師資,同時國外許多學術機構優秀人士也在此客座。隨著與國際學術界持續交流,研究方法也從過去較為強調文獻與歷史的方式,轉而從1970年代中後期逐漸走向更為社會科學化的趨勢,並逐步在師生的專著與博碩士論文中引用不同範際的學門領域相關研究理論與範式,同時也因為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實際的田野調查也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式,這些從理論對話與實地檢證的不斷融合與發展,呈現更多不同當代中國學的樣貌。此外,隨著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的變化,東亞研究所也逐漸在兩岸學術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包括舉辦相關學術會議與兩岸學者交流。時序至今,東亞研究所也面對更多學術的挑戰,包括相關學門與機構也不斷在此領域有所著墨,因而如何調和原有的意識形態與中共黨史等傳統課程與新課程,以及逐漸深化當代中國學,展現獨特性與走向東亞學派都是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
359 |
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廖風德, LIAO,FE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后(1945-1949) 的國門爭, 除沿襲戰前在宣傳、組織、軍事三方面較勁外,中共另
辟了所謂「第二條戰線」的學潮,直接配合其武裝門爭。本研究的目的,首先,在于
探討戰后學潮如何發生?如何演變?它在國共門爭和中美蘇的關系中發揮了那些作用
?戰后的政經環境對學潮起了那些催化作用?學潮又對戰后政經環境的惡化造成那些
影響?學潮在當派的消長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其次,由于學潮的歷史解釋和評價
趨于兩極化,導致刊布的史料和撰述的專著充滿偏見,情緒和夸誕的浮詞,掩蔽往事
的真相,所以本研究是嘗試透過學潮這個復雜的歷史事件,運用史學的理論和方法,
突破通往真歷史的所有障礙,徹底窺探往事的真相,達成把歷史當作客觀瞭解的自我
訓練。
本研究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旨趣、戰后歷史概況、史料來源、研究架
構與方法;第二章:戰后學潮勃興的背景。從歷史背景、國際環境、國內環境三方面
說明之;第三章:反內戰學潮。說明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至三十五年三月間昆明反內
戰學潮的背景、經過及影響。第四章: 排外學潮。敘述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反蘇運動、
及其年底至隔年初的沈崇事件、民國三十七年五月至七月間的反美扶日運動的背景、
經過及影響。第五章:反饑餓反內戰學潮。敘述民國三十六年四至六月發生在各地的
五二○事件的背景、經過與影響。第六章:「戰線化」學潮:敘述民國三十六年于子
三事件、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學潮及大陸淪陷前夕的學潮門爭。第七章:結論,檢討國
共兩黨對學潮的處理與得失,以為前車之鑒。
在中國現代史的領域中,戰后歷史的研究是一片處女地,因此,關于此一階段的歷史
真相亦隱晦不明,希望本研究的完成對了解戰后歷史真相有棉薄的貢獻。
|
360 |
「新月月刊」的政治言論張麗珍, ZHANG,L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月月刊」的政治言論,全文共六章十二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與限制;並介紹「新月月刊」的創刊經過、內容演
變及其政治言論的代表人--胡適、梁實秋與羅隆基。
第二章「新月月刊」的政論背景,以國民黨的建國理論與行動,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等
來闡釋。
第三章對訓政時期政制的評論,首先針對理論層次,批評中山先生的訓政理論;再者
著眼實際層次,批評國民黨的黨治型態;最後即針對政制的缺失,提出替代性的看法
--廢除--黨專制、實行民主政治。
第四章探討人權的言論,首先介紹「新月月刊」的人權定義與中山先生的民權意義,
並加以比較;其次說明「新月月刊」重視思想、言論自由的原因;最後揭諸「新月月
刊」保障人權的方案。
第五章對訓政時期約法的評論,則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第一針對人民權利方面;第二
針對政府組織方面。
第六章結論,並對研究的結果做評估。
|
Page generated in 0.03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