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5
  • 43
  • 32
  • 2
  • 2
  • 2
  • Tagged with
  • 81
  • 81
  • 21
  • 21
  • 17
  • 16
  • 16
  • 16
  • 14
  • 13
  • 13
  • 12
  • 12
  • 12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現代給付行政之行為形式與法律關係-以社會保障給付為中心

沈政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現代行政法學方法論所獲得之考察角度,以個別社會保障制度之給付型態及規律構造為基礎,分析給付主體(行政)與受給者(私人)間,不限於行政處分意義之「給付決定」與「私人權利」之關係,並考慮供給主體多元化之給付關係之狀況。分析順序,先從我國法社會保障給付作用之法律構造(實定法、裁判例)設定課題,次以日本法為比較法,整理日本行政法或行政法學對於所設定課題之回應。最後,從前揭行政領域之議論,發現、汲取構想現代給付行政法學方法論(以行為形式與法律關係為主軸)之線索,並展望對應給付行政法之特色,建立其法體系之可能。
72

L'Indochine française et l'expansion vers le sud du Japon à l'orée de la guerre du Pacifique : politique étrangère et processus de décision, 29 juin 1940 - 8 décembre 1941 / 太平洋戦争直前の仏領インドシナと南進政策ー対外政策及び政策決定過程、1940年6月〜1941年12月ー / French Indochina and the Southward Expansion of Japan on the brink of the Pacific War : foreign Policy and Decision Process, 29 June 1940 – 8 December

Michelin, Franck 06 December 2014 (has links)
L’occupation de l’Indochine française par le Japon entre juin 1940 et juillet 1941 constitue un événement-clé de l’histoire de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Désirant sortir de son isolement diplomatique et du bourbier du conflit chinois, le Japon profite de la victoire allemande en juin 1940 pour occuper le nord de l’Indochine, arrimer la colonie française à son économie, imposer sa médiation dans le conflit franco-thaïlandais, puis occuper le sud de l’Indochine avant de se lancerdans ce la Guerre du Pacifique. Pourtant, son ennemi désigné est, traditionnellement, l’URSS. Les raisons de cet hybris sont à chercher dans sa volonté de détruire le statu quo imposé par les puissances occidentales en Asie orientale, ainsi que dans une crise interne insoluble qui le font choisir le camp des pays totalitaires. L’occupation du sud de l’Indochine en juillet 1941 est un point de non-retour. Cette crise où l’Indochine française a joué un rôle central, permet à l’historien de découvrir le mécanisme du processus de décision dans le Japon d’avant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Les groupes dirigeants japonais ne connaissent pas de lutte entre des faucons et des colombes, mais la rivalité permanente de factions qui cherchent prendre la tête du mouvement expansionniste. Car si l’expansion fait consensus, la décision, tant de la direction que des moyens, est l’objet d’âpres luttes. C’est cependant à l’occasion de l’occupation de l’Indochine et à mesure que la Guerre du Pacifique se rapproche, qu’une synthèse se fait en haut de l’État par la constitution d’un groupe dirigeant composé de militaires et de bureaucrates favorisant une évolution totalitaire du régime, couplée à la construction d’un empire en Asie et dans le Pacifique. / The occupation of French Indochina by Japan from June 1940 to July 1941 constitutes a key event for World War II history. Eager to escape its diplomatic isolation and the quagmire of the war in China, Japan takes advantage of German victory in June 1940 to occupy Northern Indochina, to tie up the French colony to its economy, to impose its mediation in the French-Thai conflict, occupy the Southern part of Indochina and, then, to launch the Pacific War. However, its traditional foe was the USSR. The reasons of this hubris lie in its desire to destroy the status quo enforced by western powers in Eastern Asia, as well as in an insoluble internal crisis that made Japan choose the side of totalitarian countries. The occupation of Southern Indochina in 1941 is a point of no return. This crisis where French Indochina played a crucial part allows the historian to uncover the mechanism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Japan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Japanese leading groups do not operate on a partition between hawks and doves, but on the constant rivalry of factions who would try to take the lead of the movement for expansion. If expansion is the object of a consensus among leaders, the decision of its direction and means is the causes of fierce conflicts. However, the occupation of Indochina and the approach of the Pacific War lead to a synthesis at the top of the State, by the composition of a leading group made of military and bureaucrats who promote the totalitarian evolution of the regime coupled with the building of an empire in Asia and in the Pacific.
73

台灣企業員工激勵制度之探討-引進利潤分享計畫及股票選擇權

范欽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常常聽到有所謂的電子新貴或是網路新貴族,年紀輕輕工作個3∼5年就擁有千萬甚至億元身價,羡煞了工作十幾二十年卻還在與房子貸款奮鬥的勞工朋友,或許他們也有出來創業的念頭,但卻往往承受不了這麼大的風險而作罷,也可能想要跳槽卻提不起勇氣,怕自己的專業已不符時代潮流甚至會淹沒在電子浪潮下,因此常常聽到父執輩朋友談起工作上的不順遂及提不起勁,工作了一輩子皆是為別人賺錢的怨言。因此如何平衡傳統產業及高科技產業之間員工不滿及差距,並能持續維持公司創新及開發的動力,如何設計一套能提高員工向心力、員工工作參與感並增加工作效率的機制就顯得相當重要。 但在討論激勵制度的時候並不能將所有重點皆著墨於股票的發放上,因為台灣分紅制度的實施雖然使得台灣科技快速成長,但也造成股本快速膨脹,如果公司不屬於高成長性的產業,如傳統產業,則分紅制度可能反使公司因盈餘未能趕上股本膨脹的速度而導致產業衰退,國內大部份傳統產業的股票並不能如高科技產業一樣維持在高價位上,且觀察國內傳統產業近幾年來股價的表現中亦發現股價大多數呈現下降的走勢,因此以股票來獎勵員工並不能有效的達到吸引員工及留住公司優秀人才的目的,所以台灣一般傳統產業並不適合以股票為基礎的激勵措施,所以除了以股票做為吸引員工之外,亦可以考慮以現金做為員工的激勵措施。 另外由於國內企業基於全球發展策略的需要,常需於海外設立分據點,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外國實施已久的股票選擇權制度優劣及執行的機制,才能有效達到激勵員工及創造公司價值,達成公司及員工兩造之間雙贏的局面。由於國內目前並無股票選擇權制度,而股票選擇權制度的優點又能適時彌補現行國內分紅入股制度所產生的缺朱,並能配合國內未來全球發展策略,因此值得我們詳細深入探討分析。 首先本論文藉由瞭解國內相關高科技的激勵制度,對其做深入的探討並分析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而引進外國相關的激勵制度,包括利潤分享計畫(profit shaing)及股票選擇權制度(stock option),其中利潤分享計畫是以現金發放為主,而股票選擇權則是以股票發放為主。本篇論文主要探討各激勵制度使用上的優缺點並於一章節中做模擬試算,文中整理利潤分享計畫共包括六項,如現金利潤分享計畫(cash profit shaing plan)、簡單計畫(Simple plan)、簡化員工退休計畫(Simplifed employee pension plan,SEP)、遞延利潤分享計畫(deferred profit shaing plan)、現金購買計畫(Money-purchaseplan)及40lk,而股票選擇擇權則是以廣泛基礎的股票選擇權為主,另外還介紹以股票為主的員工持股信託(ESOP)、目標利潤計畫(target-benefit plan)及股票紅利計畫(Stock-bonus plan)。 而在可預期的未來國內將會實施股票選擇權制度,因此本論文另以一章節探討股票選擇權並對股票選擇權所產生的問題做分析,例如當員工執行股票選擇權時所產生盈餘及投票權稀釋的問題,公司應如何有效解決;當公司發生合併時股票選擇權應如何調整;當股市下跌股票選擇權發生價外時公司應如何解決。本論文對上述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替代方案,並對各問題做一詳細的探討分析,並於最後附錄的部份納入公司執行激勵制度時所應考量的事項。最後希望未來相關激勵制度推行時,本論文能提供相關資訊使得員工及公司能有所助益。
74

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學習投入之模式驗證-以自我決定理論之觀點 /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utonomy motivation of career: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薛凱方, Hsueh, Kai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我決定理論是個從環境脈絡、個體心理需求、動機型態來看待個體適應性行為的歷程理論。本研究之研究旨趣即是以自我決定理論之觀點,探討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生涯定向及學習投入的現況及各變項在性別、年級、學校性質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乃根據上述變項提出兩個模式並予以驗證。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北、中、南、東四個地區1120位高中生為對象,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改編之「父母支持量表」、「教師支持量表」、「基本需求滿足量表」、「生涯自主動機量表」、「生涯定向量表」及「學習投入量表」。本研究採用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與潛在變項模式分析進行研究假設之驗證。 研究結果顯示: 1.現今高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支持及教師支持頻率偏高,基本需求滿足程度良好、生涯自主動機程度偏高、生涯定向程度中等、學習投入狀況積極。 2.女高中生比起男高中生,感覺到較高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並且在聯繫感的需求上獲得較高的滿足;高三學生比起高二學生而言,他們感覺到較高的教師支持,有著較高的生涯自主動機,對於未來生涯的目標也較為明確,高一的學生也比高二的學生感受到較多的教師支持;明星高中的學生比社區高中的學生感受到較高的父母支持,而社區高中的學生比明星高中的學生感受到較高的教師支持。 3.以父母支持、教師支持為自變項、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為中介變項,生涯定向為依變項的「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模式」獲得支持。亦即高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會正向影響個體的基本需求滿足程度,基本需求滿足程度會進一步正向影響生涯自主動機,再透過生涯自主動機對生涯定向產生正向影響。 4.以父母支持、教師支持為自變項、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生涯定向為中介變項,學習投入為依變項的「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學習投入模式」獲得支持。亦即生涯自主動機、生涯定向對學習投入有正向影響,且父母支持及教師支持對學習投入有直接正向影響。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高中父母、教師、輔導單位、高中生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75

轉變中的臺灣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有關學校公民教育問題面向及其發展趨勢之研究 / Civil Society and Civic Education in Changing Taiwan:Concerning the Analysis of School Civic Educational Problem Dimensions and Developmental Tendencies

莊富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八Ο年代威權體制開始解體以來,臺灣的公民教育已然進入另一個新的蛻變階段,而其所賦予的積極意義,乃在於反映並凸顯出對以往整體公民教育的價值取向、概念論述、典範遞移、課程內涵、以及課程決定等有關問題面向所作的一種審視與反思,從而標舉一個能以「公民社會」理念作為建構總體教育目標時代的正式來臨。影響所及,值此一轉變關鍵的時刻,國人如何循由對「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文化本土化、以及意識主體化」等五大價值取向的認知與涵養,結合民主教育、法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四大核心課程內涵的深化與落實,並在致力於涵蘊「公民社會」為其學科典範遞移最高指標的同時,能進一步以強調「差異的(或多元的)公民資格觀」的概念論述及推動「公民參與」的課程決定方式,藉以充實及強化公民教育的運作機制和功能,業已成為今後公民教育責無旁貸的重要發展趨勢所在。 關鍵詞:公民教育、公民社會、價值取向、課程內涵、概念論述、典範遞移、 課程決定、公民資格、科際整合、顯著課程。 / Since the authoritarian system was began to fall apart during 1980’s in R.O.C.(Taiwan), civic education at school has gone into an another new transformation stage and bestowed a progressive meaning too, it is so necessary as to make a review and self-examination that reflect or manifest the totality of problem dimensions about value orientation, conceptual discourse, paradigm shift,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for the past. Thus much to construct and mark a period of “civil society” concept of the macro educational goal is coming formally. Due to the impact, especially it happened just changing time, we need how to recognize and nourish the five value orientations of “democratization to politics, freedom to economics, plural to societies, localization to culture, and subjectivity to conscious”. Combine with the four codes of curriculum content about democracy of education, law-related education,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at must be deepened and practiced for the citizen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devoted to cherish the conceptual of “civil society” to be the highest characteristic of a paradigm shift of the civic education course. Moreover, it is obliged to emphasize the “differential or plural citizenship” and push the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the “civic participation” that its operational machinery and functions could be fulfilled and competent. In summary, there is no passing buck to these important developmental tendencies of civic education in the changing future. Key Words: civic education, civil society, value orientation, curriculum content,conceptual discourse, paradigm shift,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citizenship,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vident curriculum.
76

決定台灣薪資成長因素的探討 /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determination factors on the labor wage in Taiwan

林佳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十年來,台灣出現薪資成長停滯的現象,實質薪資更是停留在十年前的水準,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台灣薪資無法向上提升,是本研究所要討論的重點。 本文利用台灣1980年1月到2011年12月共384筆月資料,以普通最小平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進行迴歸估計,找出顯著影響台灣薪資成長的因素,實證結果發現消費者物價、名目放款利率、失業率、就業人數、人力派遣業員工人數、平均勞工保險投保薪資站平均經常性薪資比重、基本工資、非經常性薪資以及對外投資金額對於台灣的薪資有顯著的影響。本文並根據過去的數據資料,發現進十年來因為物價上漲吃掉名目薪資上漲的幅度,使得實質薪資倒退到十年前的水準;另一方面,由於失業率對於薪資是顯著負向的影響,而自1997亞洲金融風暴開始,台灣失業率節節攀升,因此近十年來相對較高的失業率是使得薪資無法成長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結果也發現,雇主對於勞工保險的沉重負擔、實質基本工資停滯並未給予勞工實質的保障,以及名目放款利率大幅下跌、非經常性薪資及對外投資金額快速增加、人力派遣業快速成長等因素,亦是使得台灣近十年來薪資都不漲的原因。 除了針對全國的薪資影響因素做討論之外,本文也針對工業部門、製造業、服務業部門以及金融保險業的薪資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發現,消費者物價指數、失業率、平均勞工保險投保薪資佔平均經常性薪資比重等變數對於工業部門、製造業、服務業部門以及金融保險業的薪資都有顯著影響。
77

上司の自律性支援とコーチングが部下の動機づけに与える影響 : 自己決定理論に着目して / ジョウシ ノ ジリツセイ シエン ト コーチング ガ ブカ ノ ドウキズケ ニ アタエル エイキョウ : ジコ ケッテイ リロン ニ チャクモク シテ

久保田 康司, Yasushi Kubota 21 March 2019 (has links)
企業における上司の自律性支援とコーチングが部下の外発的動機づけと内発的動機づけにどのように影響を与えるかについて、自己決定理論による説明を試みた。具体的には自律性支援とコーチングが有能感への欲求、自律性への欲求、関係性への欲求という3つの基本的心理欲求を満たすことでより内発的に動機づけられ、基本的心理欲求を満たさないとより外発的に動機づけられるという仮説を構造方程式モデリングによる分析を試みた。 / 博士(政策科学)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olicy and Management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78

締約前資訊義務之研究

楊宏暉, Yang, Hung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是自主決定的基礎,而自主決定又同是私法自治與競爭秩序的核心基礎,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高度分工、專業化與複雜化,締約當事人間因資訊不對稱所導致的交易地位不對等問題,備受關注,因資訊不對稱所導致的契約失靈與市場失靈,亦亟待法律的介入調整,修正契約自由下的當事人自我負責原則,而資訊義務的強化,便成為民事法實質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具。資訊義務(Informationspflicht),意指提供資訊之義務,狹義意指當事人就特定事項,負有主動向他方告知及說明的義務,若將此義務再作廣義的延伸,則資訊的揭露必須真實完整。 由於資訊是一經濟財,具有財產價值,而資訊的搜集也需要投入成本及風險,因此,資訊的揭露會影響締約當事人的行為誘因,故在資訊義務的賦加上,涉及當事人私法自治利益的保障調和,若再加進法律經濟分析面向,則資訊的社會福祉效用、交易成本與效率觀點,也應被考慮,所以資訊誘因、資訊成本、資訊價值等觀點也應納入個案的利益衡量中,蓋契約法也具有經濟任務的功能面向。 關於我國法現行的締約前資訊責任規定,歸結現行民法詐欺規定、瑕疵擔保責任及締約上過失等規定,可以得出民法典對於資訊義務的違反,係採取「故意理論」(Vorsatzdogmatik)的立場。這個規範模式,是否可以滿足社會經濟環境變遷,引發檢討。對此,比較法上已有緩和故意理論而偏往過失責任發展的趨勢,而且在普通民法典之外的特別法,透過法令強制規定與行政管制的手段,針對特定的交易型態廣設諸多詳盡的資訊揭露規定,也反應了當事人的保護需求與強化資訊責任的必要性,故民法的相關規定也須實質化,以回應現實面的需求。從公平衡量的觀點,法律行為決定自由的保護是私法秩序的重要任務,過失違反資訊義務的風險,不能僅歸由被誤導之一方承擔,意思表示錯誤的規定,所能提供的救濟常常是不足夠的,過失責任的強化,可以強化當事人對於法律秩序的信賴,有助於降低契約準備成本和提升交換活動的效率,同時也可避免故意理論下因資訊欠缺所產生的免責特權,而對於資訊獲取提供必要的動力。然現行民法第二四五條之一,因其主客觀構成要件的嚴格性與功能的局限性,無法提供規範需求的滿足,有待更進一步的調整修正。在修法之前,從法律行為自我負責的實質化傾向、締約前資訊重要性的提升以及私法自治資訊義務的功能失常等因素,應可合理化法院在法律明文規定之外,以法律創設的方式從事規範的補充。對於締約前階段的法律關係,德國法學發展出來的締約上過失責任制度,為我國民法所繼受,並有部分案例類型的法典化,因此,經由締約上過失理論的運用,可以為締約前資訊義務的違反,提供法律創造的基礎。 資訊義務的功能在保障當事人的自主決定,使契約締結可以符合期待,雖然誠信原則可為資訊義務提供抽象的法律基礎,但對於具體的義務形成及內容,尚無法提供具體的指引,因此,如何合理化私法自治的限制與資訊風險的轉嫁,便有待資訊義務理論基礎與契約法理論的探討。雖然一般認為信賴責任理論可為締約上過失責任及締約前資訊義務提供理論依據,不過,實際上,雖然不實陳述責任可從信賴責任理論中導出,但是,對於說明義務而言,因單純的不作為尚未創設出信賴事實,因此,惟有將信賴轉化為規範上信賴或正當行為期待時,才能提供說理,惟何時存在規範上信賴或信賴的應然,仍須依靠其他指標,當事人一方在經濟生活中所從事的角色及專業,通常便成為他方當事人應然信賴與正當行為期待的基礎,縱經由對價思想將資訊經濟財概念引入,也會因資訊對價的難以具體化,而仍需依靠價格及角色期待的觀點來合理化,故依據信賴責任理論與對價思想,當事人一方的專業,時常是影響個案判斷的關鍵因素。此外,正當行為期待的觀點,不僅為當事人的個別保護提供基礎,也可在制度總體層面上,與減少交易成本的經濟觀點相配合,蓋經由誠正期待的保護,將締約前資訊風險歸由最小成本之一方負擔,可降低交易過程中的摩擦,增進分工專業經濟活動的效率,故資訊義務與自主決定的保護,也可將契約法的市場面向納入,經濟活動有效運作的保護,長期上可確保個人的決定自由,而個人決定自由的確保,也可促進市場有效競爭及維護市場調控,有助於整體制度的穩定。。 對於資訊義務的成立,在客觀因素上,可從「資訊需求」與「資訊期待可能性」,加以觀察。在交易過程中,可設想參與交易的當事人會具備最低必要資訊與一般基礎知識,以免在交易過程中須時時探查相對人能力而迭生調查成本,而當事人就自己商業領域範圍內之事項及一般的公開資訊,應可期待其為自力的資訊獲取,以免資訊努力的重覆投入,故原則上只有對於他方當事人無法自主獲取的特定重要資訊,才有主動說明的義務。所謂重要資訊,係指對於締約決定具有重要意義之事項,主要是指會影響契約目的實現的情事。經由此一重要性門檻,可以為契約嚴守原則(pacta sunt servanda)提供最低保護,確保契約效力的安定性,同時也意味著完全的資訊對等與完全的資訊揭露,係與契約自由及自我負責的基本原則,並不相符。對於資訊義務人的資訊期待可能性,應依交易觀點而為判斷,除特殊專業外,義務人的行為或表示、特別信賴的表徵、契約性質、交易性質、契約中的利益地位等等,也可推知資訊的期待可能性,此外,資訊誘因與資訊價值的社會福祉因素,以及具體個案中締約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平衡,也應納入考慮。在主觀因素上,在故意責任之外,另外建構過失責任,將督使當事人在交易過程中為必要注意。在法律效果上,違反資訊義務者,被害人得請求撤銷或廢棄契約,請求損害賠償,也享有拒絕履行抗辯權,此外,其亦可選擇調整契約作為損害賠償的方式。在故意責任時可適用詐欺規定及侵權行為規定,而過失責任時則依締約上過失請求,倘若締約前資訊義務的內容,涉及契約給付而成為契約內容一部分時,應被債務不履行責任所吸收。 在現代經濟交易過程中,廣告為締約前資訊問題的大宗紛爭來源,為現今競爭法與民事法的重要議題,不實廣告規範可增加事業投機行為的成本,減少廣告不實的誘因。廣告雖可傳遞資訊,然無法期待事業就全部不利事項予以全盤揭露,基於效能競爭及交易資訊透明化的要求,特定重要交易資訊的隱匿,會使交易相對人就產品比較、價格比較或條件比較,發生困難,減損購買決定自由與競爭正當秩序。對此,公平交易法雖未如德國不正競爭防止法增設廣告揭露事項的明文規定,但透過公平交易法第二十一條廣告規定及第二十四條禁止欺罔行為規定,還是可以發揮實際上的規範效用。不實廣告規定,雖係以行政管制方式為主,但亦有民事責任效果,雖然,違反不實廣告規定所締結之契約,係屬後續契約,原則上並不會違反禁止規定與公序良俗而當然無效,但公平交易法第三十條及第三十一條的妨害排除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仍可為個人提供一定的保護,此外,民法與消費者保護法的可適用性,並不被公平交易法所排斥,彼此間的相互補充,將可使當事人自主決定的保護,更加完整。
79

金融消費評議程序實務上重要問題之研究-以個案受理、調查及決定程序為中心 / Critical Issues on Financial Ombudsman Institution: Focus on Complaint Eligibility, Investigation and Determination Procedures

林岫璁, Lin, Hsiu Ts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2年在金融風暴與連動債事件之影響下,我國設立金融消費者保護專法引入金融消費評議制度,並成立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為我國金融消費保護開啟濃墨重彩的全新篇章。在我國眾多現存的替代紛爭解決機制中,金融消費評議機制可謂是別具特色,特殊的組織、新穎的程序進行方式,有別於法院,亦有別於其他ADR組織。金融消費評議程序大致上仿自英國金融公評人制度,混合部分我國相關法令規則設計而成,而在這五年的運行當中,評議程序是否發生問題、是否完全合於我國法制、國情?此即本文所欲研究之方向。 對於現行評議制度之檢討,本文以評議實務上之重要問題出發,提出四大問題方向,分別是以評議「前端程序、受理程序、調查程序、糾紛解決效力」為核心。本文並以我國法釋義、立法歷程研究、案例研究、學者論述研究、比較法例研究,包括英國、新加坡、澳洲等國金融ADR制度為主要研究方法,對以上議題分析並提出個人的觀察與淺見。 研究結論上,本文得出幾點具體建議與觀察成果:1、應立法授權主管機關建立金融服務業標準化之內部申訴制度,以強化申訴制度之效率與明確性;2、對於小額評議案件改採強制調處制度,以加強前端程序糾紛解決能量;3、評議制度應明文採取強制管轄模式,揚棄現行曖昧不明之立法模式;4、修整現行評議案件不受理條文,刪除當事人不適格情形,將同時將並行評議與訴訟或其他ADR程序納入不受理事由,並新增彈性不受理條款供金評中心裁量運用;5、強化金評中心事證調查權限,將調查範圍擴大至申請人造,並使違反法律效果明確化;6、解釋上,成立後核定前評議決定應具有和解契約效力。此外,於申請人縮減請求額度成立評議決定情形,應允許其對於縮減後真實損害餘額繼續訴訟救濟。
80

ヒューム『人間本性論』における「知覚」的世界の自然主義的再構成 : 印象と観念の差異としての「生気」にかんする因果的解釈を軸として / ヒューム ニンゲン ホンセイロン ニオケル チカク テキ セカイ ノ シゼン シュギテキ サイコウセイ : インショウ ト カンネン ノ サイ トシテノ セイキ ニカンスル インガテキ カイシャク オ ジク トシテ / ヒューム人間本性論における知覚的世界の自然主義的再構成 : 印象と観念の差異としての生気にかんする因果的解釈を軸として

大槻 晃右, Kosuke Otsuki 20 March 2021 (has links)
本論の目的は、「知覚」的世界の実相の解明を通じて、『人間本性論』におけるヒュームの哲学の基本的枠組みを闡明するところにある。本論文は、印象と観念の差異としての「生気」を因果的力能と捉える解釈を軸とし、次のように展開する。最初に、関係的知覚の構造と、因果の観念の知覚的起源を究明する。それに基づいて、「生気」にかんする因果的解釈を明確化する。最後に、この解釈に依拠して、観念の表象性および真理についての自然主義的な説明を試みる。 /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make explicit the basic framework of Hume's philosophy, by clarifying the nature of Humean 'perceptions' upon which his arguments in Treatise are founded. I begin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liveliness of perceptions, to which Hume refers to differentiate impressions and beliefs from ideas, is a kind of causal power to produce certain effects. I firstly investigate Hume's view on the perceptions of relations and on the perceptual origin of causal ideas. I then articulate the causal interpretation of liveliness. Finally I pursue its consequences, reconstructing Hume's conception of ideas as representations from a naturalistic point of view about truth and inquiry. / 博士(哲学) / Doctor of Philosophy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Page generated in 0.04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