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77
  • 1085
  • 155
  • 85
  • 7
  • 5
  • 4
  • 3
  • 1
  • 1
  • Tagged with
  • 1346
  • 355
  • 316
  • 266
  • 237
  • 225
  • 198
  • 183
  • 182
  • 180
  • 169
  • 169
  • 165
  • 161
  • 15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01

杜宇神話與唐詩中杜宇意象之研究

許秀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杜宇神話」為主題,既探究神話的文本生命,明晰其情節變化、形成背景與內在意涵,又以「唐詩」為範疇,細究杜宇意象的文學生命。故本論文分成兩大部分:上篇「杜宇神話研究」,下篇「唐詩中杜宇意象之研究」。上篇先整理古代典籍中杜宇神話的相關記載,以明瞭情節的變化與取捨;接著進入口傳文學蒐羅從古籍杜宇神話發展而出的民間故事,探究從古籍本到民間文學的流傳過程中,杜宇神話的傳承性與變異性。上篇最後一章則深入杜宇神話,探析其形成背景與內在意涵,先從蜀地的時間、空間與人文背景尋訪其形成因素,再就「鳥崇拜」、「農神信仰」、「死而復生」三方面探詢其豐富的神話思維。下篇以唐詩中杜宇意象為研究主體,依主體思想的表現分成「托物詠懷——個人情志之寄託」、「思人(友、親)懷鄉——相思離愁之觸媒」、「借古諷今(借事諷喻)——時代控訴之載體」三章,為方便作品之分析,各章均分「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三節詳加探討。最後比較出不同主題思想與不同時期杜宇意象使用機制的變化與書寫策略的改變,並明晰唐代詩家對杜宇意象的開發與貢獻及杜宇意象四川文化意義的深層內蘊。
102

動勢場之身體意象預防方案:以女大學生為例 / Dongshi field based body image prevention program for college women

馬心怡, Ma, Hsi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背景:身體意象困擾為現代女性自我發展之重要議題之一,且為飲食疾患之危險因子,身體意象預防方案因而受到重視,過去方案多注重負向之影響因素。近年來,「正向身體意象」概念發展並重視個體對自己身體的正向感受以及身心調和,但仍欠缺實踐之方法。本研究旨在以動勢場概念發展身體意象預防性介入方案,探討此預防方案提升女大學生對自我身體欣賞、覺察程度,及降低負向身體意象之效果。因研究工具受到中文化限制,本研究之研究一將針對身體意象問卷進行中文化以及信效度檢驗,研究二探討介入方案之療效。 研究方法:研究一採用問卷法,中文化問卷後針對201名女性大學生進行資料搜集,在問卷之信效度檢驗上,採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建構效度以及效標關聯效度進行檢驗。研究二招募三組受試者,依次是實驗組(N = 14)、體育課組(N = 15)以及控制組(N = 20),共有49名某國立大學女性大學生參與本研究。實驗組受試者接受每週1次,每次1.5小時,共計8次之團體介入。三組皆採用自陳氏問卷,於介入前、介入後以及三個月追蹤之三個時間點進行資料搜集。 研究發現:本研究中文化問卷大致具有足夠之信效度,可作為測量工具。介入結果顯示相較於體育課組以及控制組,實驗組在身體覺察上於後測以及三個月追蹤皆較前測有顯著之效果。 結論:本研究嘗試以舞蹈治療作為基礎,發展身體意象預防方案,結果可有效提升個體的身體覺察程度,但方案內容仍有待改進之空間。最後,提出本研究限制以及未來研究方向。 / Background: Body image concer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modern women's self-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risk factors for eating disorders. Thus body image prevention program has been taken seriously, which, in the past the programs were more emphasized on negative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body image"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emphasizing on one's own positive feelings about individual's body and body-mind attunement, but still lacking of practical and well organized method to put into practice.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body image prevention progra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ongshi,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rovement of body appreciation and body responsiveness, also the effectiveness to decrease the impact of negative body image.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research tools, Study 1 of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exam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s body image questionnaires. Study 2 will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vention program. Methods: In Study 1,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ata of 201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s,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were tested. In Study 2, three groups were recrui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 = 14),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group (N = 15)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 20), a total of 49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national university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s sample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a weekly intervention, 1.5 hour each time, a total of 8 sessions in group involved. All three group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and data collection from three period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3 months follow-up.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Chinese edition questionnaires in this study are sufficiently reliable and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ment tool.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ention showed that in comparing with the physical educ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ost-test and the three-month follow-up in the body awareness. Conclus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velop a body image prevention program based on dance therapy. The resul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dividual's body awareness, but the content of the program still has room for improvement.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are proposed.
103

八○年代以來海峽兩岸民族認同之比較研究

賴世榮, Lai, Shih-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4

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s subject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hte relations between Cross-Strair

賴建國, Lai, Chien-K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各章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中,主要是討論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概念界定、論文架構、以及研究範圍及限制。其中,除了對於「主體」、「意識」、「台灣主體意識」等概念先作一番詳細界定外,也將「台灣主意識」分為政治、民族、文化三個面向,並依此二餾面向的認同進行討論。第二章「台灣意識之歷史回顧」,依照台灣政治地位的轉變,依序分成史前時期、荷據時期、鄭氏王朝時期、滿清時期、日據時期,討論台灣島上的住民的台灣意識發展情形。研究中發現,首度出現台灣主體意識的是在鄭氏王朝時期的鄭經身上,他想以「東寧」(台灣)作為延續明朝王國、漢族主義、華夏文化的正統所在地,以有別於大清帝國、滿族主義、夷狄文化;也開始將儒家文化開始輸入台灣。滿清時期,則是大量輸入儒家文化,使台灣社會逐漸與中國大陸趨同,稱為「內地化」;另方面,則因為移民的定居、世代的繁衍,也逐漸形成「土著化」現象。馬關割台後出現的「台灣民主國」,則是一個欲藉列強之力使台灣重回中國的外交設計,本身並不具備台灣主體意識。日據時期,在「共產國際」指導下成立的台灣共產黨,在其政治綱領中,明白揭示以「台灣共和國」與「台灣民族」來推翻日本殖民政權;此乃台灣主體意識第二度出現。第三章「戰後影響台灣意識發展的內、外在因素」,則是將戰後台灣意識的發展,放在一個台灣、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三角互動環境中來觀察。在外在因素方面,則分成二二八事件、國民黨的「中國意識」統治與灌輸、政治反對運動與社會運動的勃興四方面來討論。第四章「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中,第一節討論戰後海外與島內的台灣主體理論發展與建構情形。在海外台灣主體理論建構方面,主要可分成「民族論」與「國家論」二種典範。而島內方面,則是在「高雄事件」之後的八○年代,才有政治界、學術界、文化界共同匯聚成一股台灣主體建構運動。八○年代末,李登輝繼任總統,也於九○年代開始大力推動國民黨的「本土化」以及「實用主義的台灣主體意識」建構運動。第二節則由九一年制訂「國統綱領」與終止「動員戡亂時期a臨時條款」之後的各種政治現象與民意調查資料,歸納出「封閉性敘事系統」與「進化式敘事系統」,並將此視方台灣主體意識對兩岸關係的主要。第五章「結論」中,分成研究發現與檢討與建議二部分。在研究發現中,筆者分成五點進行說明:戰後台灣主體意識是一種「建構」運動、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是一種自由主義精神的展現、台灣民族主體性在建構一個「台灣想向共同體」、‘悒x灣歷史建構中得出台灣「海洋文化」的特質、以及台北主體意識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主要在於「封閉式敘事系統」與「進化式敘事系統」的形成。在檢討與建議中,筆者提出日本的影響、媒體的角色等,作為給未來研究者的建議;並且提出勿凸顯出族群問題、改進二個敘事系統的缺失,作為提供執政者的建議。
105

詮釋與反思--現象學作為方法論在海德格與胡塞爾間之差異 / Hermeneutic and Reflection

張國賢, Chang, Kuo-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目的在探討作為方法論的現象學,在胡塞爾與海德格之間如何產生轉變.討論的主軸在於時間性,討論的起點則從意向性開始.第一章導論部份在提出胡塞爾與海德格現象學態度的不同,首先就表現在對意向性的看法上.本章論證了意向性作為問題討論之起點的必要性,以及意向性引發之種種問題.第二章則深入探討胡塞爾之意向性是否為最基本的結構,並論證海德格提出意向性之存有的必要性.第三章探討海德格所論之意向性之存有與超越性之關係,並說明超越性的時間意義.第四章論述了胡塞爾與海德格兩人對時間性的不同看法.第五章以時間性看法之差異,導致兩人哲學的分歧,並以<意義>和<主體性>兩個主題來檢視此一問題.
106

選舉期間民意測驗新聞報導之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為例 / Newspaper reporting of the public opinion polls: In 1994 election

施妙霓, Shih, Miaw-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期間新聞媒介對民意測驗結果 之報導。本論文主要採取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為民國83年 8月 4日至12 月 3日間,曾報導民意測驗之報社,包括中國時報、 中時晚報、聯合報 、聯合晚報、民生報、自立早報、自立晚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中華 日報、青年日報、臺灣日報、臺灣新生報、臺灣新聞報、大成報、大明報 、民眾日報、臺灣時報以及臺灣立報等十九家報社。研究觀察的項目包括 民意測驗新聞報導上議題、報導立場、新聞呈現方式與報導方式之差異。 此外,亦比較不同報社與測驗執行機構等因素對上述觀察結果的影響。根 據分析結果,在民國83年省市長選舉期間,本研究所蒐集的樣本中,中時 與聯合兩報系的報導即佔總樣本數的三分之一;在測驗執行機構方面,以 由政黨所執行的測驗居多,佔總則數的四成五,其中,更以由國民黨所執 行的測驗佔最多數;而所有的報導大致是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呈現。在議 題方面,無論是新聞標題或是新聞報導,均是以「賽馬式報導」議題類為 主。在報導立場上,官方報系(包括中央日報、中華日報、青年日報、臺 灣新生報、臺灣新聞報)的報導立場多傾向國民黨,對國民黨或其候選人 有較多的正面評價;而其他的報社則多數趨於中立的報導立場。在報導結 果呈現方式方面,多數的報導中均述及「描述、反應數據」與呈現「由調 查機構或學者專家對調查結果作分析、解釋或評論」。在報導方式中,有 八成以上的新聞報導中會列出「測驗執行機構」,並以「百分比」的方式 呈現統計結果;然而除了以上兩項以外,其他相關的測驗相關背景資料均 被忽略,僅有在不及半數的新聞報導中被提及,其中尤以列出「問卷問題 」的比例最低,僅有3.1%。整體而言,中時與聯合兩報系的民意測驗新聞 ,其結果呈現方式較其他報社多樣化,而在報導方式上,所提供的相關資 訊亦較其他報社為多;而報社報導本身所執行之測驗結果時,亦較符合 AAPOR 所提出對精確新聞報導之要求。
107

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林宜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有關Lee(1973)所提之六種愛情類型的研究,都只探討愛情類型分量表得分與一些變項間的相關(例如,自尊、性態度、關係滿意度、性別等),關於不同愛情類型分量表得分與嫉妒的關係及不同愛情類型的配對與關係滿意度之闗係則從未被論及,因此,這些未被討的部份即為本研究的重點。在嫉妒程度與關係滿意度之關係方面,以往研究結果並不一致,研究者認為嫉妒因應行為可能是影響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因此,嫉妒程度、嫉妒因為行為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此外,不同嫉妒程度的配對及不同嫉妒因應行為的配對與關係滿意度之關係這個重要但被忽略的議題也在本研究予以探討。本研究的受試者為126對18歲至35歲,交往半年以上的未婚男女,研究工具為愛情態度量表、人際嫉妒量表、嫉妒因應行為量表及關係評估量表。研究發現情慾之愛、友誼之愛及利他之愛得分越高,關係滿意度越高,且越不常探用間接嫉妒因應行為,而遊戲之愛及依附之愛得分越高,關係滿意度越低,且越常採用間接嫉妒因應行為。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及依附之愛得分越高,嫉妒程度越高,友誼之愛及利他之愛得分越高,嫉妒程度越低。情慾之愛及利他之愛得分越高,越常採用直接嫉妒因應行為,而遊戲之愛得分越高,越常採用直接嫉妒因應行為,而遊戲之愛得分越高,越不常採用直接嫉妒因應行應。在愛情類型配對方面則發現「相似配對組」的關係滿意度顯著高於「相異配對組」。至於嫉妒程度、嫉妒因應行為與關係滿意之間的關係則發現:男生的嫉妒程度越高,關係滿意度越低,此外研究結果亦顯示常採用直接而少用間接嫉妒因應行為、高嫉妒因應行為及低嫉妒因應行為的受試之關係滿意度皆顯著高於常採用間接而少用直接嫉妒因應行為的受試。在嫉妒程度配對方面的結果顯示「男女皆為低嫉妒組」中的男性關係滿意度顯著高於「男女皆為高嫉妒組」中的男性關係滿意度。上述結果的可能原因均在討論部份予以探討。
108

男女大學生的外表吸引力知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關係之研究 /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perception and self-monitoring, self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劉翠華, Liu, Tsu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由自評的角度,利用三種測量指標來探討臺灣地區大學生外表吸引方知覺的現況,內容包括外表知覺、身體滿意度、俊男美女自覺;其次,探討性別與外表吸引力知覺的關係;最後,再探討外表吸引方知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的關係。   本研究以以臺灣地區各公私立大學院校畢生為取樣對象,有效樣本計有479人(男239人、女240人)。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外表知覺量表」、「身體滿意度量表」、「俊男美女自覺量表」、「自我檢校量表」和「自我意識量表」。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變分析和典型相關。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外表吸引力知覺的現況方面:     (一)大學生的外表知覺接近中上程度,對自己的身體傾向於有點滿意,認為自己有些符合俊男美女的條件。     (二)身體滿意度經因素分析共得「身材體貌」、「五官部位」、「氧質舉止」三類滿意度,其排行順序由高而低依序為「氣質舉止」、「五官部位」、「身材體貌」。俊男美女自覺經因素分析共得「內在美特質」、「柔性外在美」、「剛性外在美」三類,其排行順序由高而低依序為「內在美特質」、「柔性外在美」、「剛性外在美」。   二、性別和外表吸引力知覺的關係方面:     (一)男女大學生在外表知覺上有顯著差異,此差異表現在「體重意識」、「重視外表」、「在乎外表」「外表對事業之影響」上。亦即女生的體重意識顯著高於男生;女生顯著地比男生更重視外表、更在乎外表;男生顯著地比女生更認為外表會影響事業成功。     (二)男女大學生在身體滿意度上有顯著的差異,此差異反映在「身材體貌」上,亦即男生顯著地比女生對自己的身材體貌更傾向於「有點滿意」。     (三)男女大學生在俊男美女自覺上有顯著的差異,此差異反映在「柔性外在美」與「剛性外在美」上,亦即女生顯著地比男生認為自己更符合「柔性外在美」、更不符合「剛性外在美」。   三、外表吸引力知覺和自我檢校的關係方面:     (一)大學生的外表知覺與自我檢校大致呈顯著的正相關,其中,以「注意穿著、在意流行」與「重視外表」、「在乎外表」之相關最高。     (二)大學生的身體滿意度大致與自我檢校呈顯著的相關,其中,身體滿意度與「調整表現、符合要求」之相關較強;與「符合團體期望」則呈負相關。     (三)大學生的俊男美女自覺與其我檢校呈顯著的正相關,其中,以「內在美特質」與「觀察敏銳」、「即興表演」、「調整表現、符合要求」之相關較高。   四、外表吸引力知覺和自我意識的關係方面:     (一)大學生的外表知覺與自我意識呈顯著的相關,其中以「重視外表」、「在乎外表」與「外表意識」,「一般印象」之相關最高,「外表自評」、「性感魅力」典「社會焦慮」則呈顯著的負相關。     (二)大李生的身體滿意度與自我意識有顯著的相關,其中,身體滿意度各分量表與「情緒覺知」、「自我反省」、「外表意識」均呈顯著正相關;與「社會焦慮」、「一般印象」則呈顯著負相關。     (三)大學生的俊男美女自覺與自我意識大致呈顯著正相關,其中,以「柔性外在美」與「外表意識」的相關較高,「內在美特質」與「情緒覺知」、「自我反省,之相關亦高。   五、大學生的外表知覺、身體滿意度、俊男美女自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之間共可抽出四組顯著的典型相關。
109

從語言文化學角度論植物詞語:俄漢對比與翻譯 /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ese plant words from linguoculturological perspectives

郭庭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羅斯的植物文化與人民的生活作息密不可分,俄羅斯植物因人們的信仰具有靈性,故在民俗活動中具有許多功能。俄羅斯文人將思鄉、戀愛、哀悼等諸多情感投射於植物,賦予植物豐富的美學價值。植物的美學意涵在中國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筆之下,與俄羅斯相比毫不遜色,他們將花卉的意涵昇華至道德思想中,以植物象徵氣節、品格,或是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這點是俄羅斯植物文化中罕見的現象。花木表現了各種形式的美,同時蘊含了無法言傳的情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謙抑的民族性。 在俄語學界早已興起以文化背景為研究基礎的語言學說,其中最受人注目的理論便是韋列夏金與科斯托馬羅夫提出的語言國情學。他們提出詞彙背景理論,提倡學習語言應同時著重國情文化知識的涉獵,在當時的學界掀起了不小的旋風。然而隨著時代演變,語言國情學受其視角限制難以前進,在學者們的努力之下,蛻變成為語言文化學(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本論文的中心理論為語言國情學及語言文化學皆看重的文化伴隨意義理論。文化伴隨意義不僅具有雙重性的矛盾現象,在語言對比的層面上,更分為許多類型。藉由分析植物詞語的內部意涵,可探究俄羅斯文化的另一風貌。俄漢植物詞語的對比研究及其翻譯策略一直以來較無系統性的整理與探討,此即本論文之研究緣起。
110

智慧型手機新聞類APP之滿意度與購買意願研究-以《蘋果日報》為例 / The research of satisfaction and purchase intention in news App of smartphone-A case study of “Apple Diary”

林宏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的出現,改變閱聽人接觸傳統媒體的習慣,廣告量逐年下滑使台灣報業面臨經營困境,加上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的盛行,對台灣報業而言,既是危機也是轉機。目前已有許多報業相繼推出智慧型手機新聞應用程式,希望以新的經營型態,觸及更多閱聽人,同時拓展更多廣告收入來源。 本研究以《蘋果日報》App為例,探討使用者對該產品的知覺品質、知覺價值與滿意度、購買意願的關係。研究結果如下:加強《蘋果日報》App知覺品質的「保證與信賴」、「便利與可靠」構面以提升《蘋果日報》App的知覺價值;加強《蘋果日報》App知覺品質的「保證與信賴」、「便利與可靠」以提升《蘋果日報》App的滿意度;加強《蘋果日報》App知覺品質的「保證與信賴」、知覺價值的「貨幣與非貨幣價值」及滿意度的「產品滿意度」構面以提升《蘋果日報》App的購買意願。 此外,使用者對《蘋果日報》App的新聞分類、新聞內容跟版面設計的滿意程度較高;對個人化服務、社群分享服務、網路系統品質的滿意程度較低。目前《蘋果日報》App暫不宜採取定價策略,建議《蘋果日報》App繼續加強產品品質,包括提供更多個人化服務、添加新聞評論功能、即時新聞更新速度須更快、關鍵字查詢、新聞資料庫的建立、媒體平台間的交叉使用(多螢一雲)等,讓使用者了解「付費版」跟「免費版」的差異是什麼,以提升未來使用者的購買意願。

Page generated in 0.018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