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08
  • 298
  • 68
  • 10
  • 5
  • 4
  • 1
  • 1
  • Tagged with
  • 390
  • 167
  • 166
  • 102
  • 100
  • 67
  • 61
  • 60
  • 59
  • 53
  • 52
  • 51
  • 51
  • 49
  • 4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台湾の日式住宅における居住空間の変容過程に関する研究 - 台北市青田街を対象として -

郭, 雅雯 23 March 2010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5362号 / 工博第3241号 / 新制||工||1487(附属図書館) / 27840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環境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髙田 光雄, 教授 小林 正美, 教授 川﨑 雅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62

失落的一角-特殊教育中的原住民族 / A missing piece — Aboriginals in special education

柯美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者以特殊教育中的原住民族學生為作為研究主題,蒐集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各項調查資料、觀察記錄。藉由資料分析、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探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與歷史發展脈絡、社經、教育體制及主流社會文化其影響情形。以全貌觀的態度來詮釋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研究者以原住民族為「主體」探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與當下社會文化、教育體制的互動影響。 研究者結合原住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統計資料,由統計數字可以發現103學年度原住民學生國小階段至高中職階段,原住民學生在智能障礙及學習障礙所佔比例皆高於非原住民學生、花蓮地區原住民族智能障礙學生比例高於其他縣市。研究者根據問卷調查發現教師認為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的家庭、父母照顧,影響學生學習成就大於文化差異、思考邏輯不同。表示絕大部分教師看待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就如同一般低社經家庭身心障礙學生,並未對其族群文化背景做深入了解。 最後透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訪談過程,可以觀察到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其障礙等級與實際情況不符、家長認為特殊教育對生活實質幫助大於民族教育、教師缺乏「真正」的多元文化素養。主流文化社會建構原住民族弱勢族群形象、原住民族教育缺乏如特殊教育的全面性的完善規劃、忽視原住民族的特教學生、身心障礙鑑定制度的完善性以及特教教師的文化敏感度,皆為原住民族教育與特殊教育所面臨的考驗。 關鍵詞:原住民族、原住民特殊教育、身心障礙學生、特殊需求學生。
63

物品の選定・配置と生活支援ニーズからみた高齢者向け住宅の計画

山田, 雅之 23 September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9990号 / 工博第4234号 / 新制||工||1655(附属図書館) / 33086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建築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髙田 光雄, 教授 三浦 研, 教授 古阪 秀三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64

京都・東九条四ヵ町における都市組織の生成と変容

中村, 景月 23 May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24811号 / 工博第5154号 / 新制||工||198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建築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田路 貴浩, 教授 神吉 紀世子, 准教授 岩本 馨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65

利率變動對住宅市場影響之研究

李國源, LI, GAO-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6

由住宅負擔能力與補貼公平探討我國購屋貸款制度

陳慧敏, CHEN, HU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我國購屋貸款制度分為一般貸款與補貼貸款兩部份,首由住宅負擔能力之觀點,探討住宅負擔能力與購屋貸款制度之關係;由相關文獻與理論探討住宅負擔能力之定義與種類,討論其與購屋貸款間之關聯性,並建立住宅貸款負擔能力指標。透過典型個案之設計,分析貸款利率、貸款額度、貸款期限以及償還方式對貸款負擔能力指標之影響。在購屋貸款補貼制度方面,則以住宅補貼公平觀點,檢討我國購屋貸款補貼制度之問題。最後參考各先進國家之購屋貸款制度,配合國內現況,提出以金融手段協助人民解決住宅問題之政策性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就貸款負擔能力之觀點而言,政府若欲透過貸款制度以協助人民購置住宅,在降低貸款利率方面,基於銀行追求利潤與政府補貼財源有限之前提下,對其幫助之程度有限;而貸款額度之決定端賴貸款者會有資金多寡、日後償還能力、擔保品價值與銀行資金狀況而定;償還期限若延長至三十年以上,對貸款者負擔能力改善,並無實益;然多樣化的償還方式卻可提供貸款者考量其負擔能力之自由選擇空間,惟為顧及銀行因此而承擔之貸款風險,可研究引進美國針對特定對象之保險或保證制度,以保障其貸款安全。而目前我國貸款補貼制度確實存有不公平現象,且受住宅價格偏高影響,現行制度實無法確實解決較低收入者負擔能力不足問題,故其實施成效不大,值得政府有關單位之重視與研究改進。
67

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與危機--就世俗化與涵化過程之探討--

夏春祥, XIA, CHUN-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探討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的過程及相關問題。 本文的重點既在臺灣原住民的社會文化變遷上,立論的理論基礎便是原始部落社會 的改變過程,在此一概念上,有兩個不同的面向可用來闡明並幫助我們釐清間題: 一是世俗化的觀點,二是涵化的想法;前者是社會學上的概念,用來說明內部特質 的轉變,後者是人類學上的名詞,用來說明文化接觸對部落社會所帶來的影響。 研究發現,我們可以神聖性來作為臺灣原住民原始社會的指涉,其社會變遷的過程 就是神聖性解體的開展及浮現,而在神聖性全部的特性解體成部分且私人化的性質 後,原住民社會就由於喪失主體性,不再能對外界的挑戰作出反應,於是在外力干 涉下,原住民社會的發展無法在傳統基礎上開展,遂出現了異化之情形。
68

自用住宅相關財稅策略之研究

詹儒賢, ZHAN,RU-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房地產歷經民國六十二年石油危機及六十七年美元貶值兩次衝擊後,於民國七十 五年進入第三階段的循環,在短短的三年期間,房價漲幅平均高達百分之二百伍拾以 上,如今雖有趨緩平舵穩之勢,然在此高房價下,使一般受薪階層深覺購得一棲身之 所,愈來愈有艱難之感,根據統計,民國七十五年房價佔國民所得之比約為六倍,而 七十六年遽升至九、六倍,直至七十七年更高達十九、三倍,如此的事實,遂有一群 無殼蝸牛族,組成「無住屋者團結組織」,藉助各種運動批評政府的住宅政策及對高 房價的不滿,形成社會重要問題。 基於自用住宅問題廣泛的受到關注,本文擬就租稅政策公平與效率經濟效果的考量, 深入探討我國現行自用住宅相關財稅法令( 諸如所得稅中購屋借款利息扣除及土地稅 法中自用住宅相關規定 )與措施并詳加檢討;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為充分了解先 進國家的住宅政策, 本研究特進一步搜集OECD等國有關自用住宅相關財稅法令與措施 進行深入研究, 以供我國借鏡之用, 並作為我國制定有關自用住宅牙關財稅措施之參 考。 最後,綜合我國現行自用住宅相關財稅法令與措施檢討之結果,並借鏡OECD等國之自 用住宅法令與措施可取之處, 提供一份自用住宅相關財稅策略之建議, 期盼對「住者 有其屋」理想之達成, 有所助益。
69

台北市民住宅選擇與購宅能力之研究

胡誌芳, HU, ZH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內容:近來國內房地產價格高漲,一般人皆有望屋興歎,買不起的感覺,另 一方面自六○年代以來,貿易出超經濟飛躍性成長,我國國民之國民所得亦快速提升 ,因此在房價與國民所得均呈大幅成長的情況下,國民之購宅能力如何,實有研究之 必要。住宅為耐久性的高價位商品,消費者需有相當的經濟能力始能購買,因此各階 層人民由於所得的不等,教育程度的差別,對於住宅的購買能力及居住環境品質的要 求亦有所不同,故消費者在購宅時不僅考慮房價因素,尚需考慮其他需要之滿足,如 選擇一符合其社會地位之社區,滿足其理想學區之要求,或考慮通勤之近便性,治安 與環境安寧,周圍之土地使用等,同時住宅之區位,環境亦會反映在住宅價格上,故 由住宅性質、環境、價格作整體性之探討,應是較切合實際的。 二、研究目的: 1.了解住宅特性與住宅需求因素。 2.了解台北市民其現時居住狀況及其理想居住型態。 3.了解台北市民對其住宅滿意程度為何?及其購宅時主要考慮之因素? 4.探討房價上漲與國民所得成長關係及其購宅能力。 三、研究方法: 1.藉由迴歸式求出住宅需求之所得彈性與價格彈性,以了解住宅性質。 2.藉由多變量解析之因子分析法來分析本文中之住宅環境滿意因素。
70

台北市新興地區居住環境品質之研究--忠孝東路四段之實例探討

薛惠珍, XUE, HU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都市環境品質乃是人類進入工商業社會所重視的,隨著經濟發 展和人口的增加,都市居住狀況起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住宅機能最為脆弱易遭到其 他機能的侵擾,導致居住環境品質的日益惡化,可能形成社區環境的低落,進而造成 整個都市地區的衰敗與人口的流失。因此可知居住環境品質的維護與提昇應是都市政 策與規劃工作之重要項目。此外,近年來都市計畫強調民眾參與的重要性。希望居住 在該地區的居民評價其居住環境,並對都市計畫提出建議,因此透過居民對其環境的 主觀意識評估,應是提供公共決策參考之依據。本研究之所以選擇台北市孝東路四段 為研究範圍,實因在都市計畫中,沿忠孝東路四段兩旁僅是商業區,街廓內仍是住宅 區,但由於商業勢力的擴張,再加土地使用管制未能嚴格執行,已使本區居住環境品 質日趨惡化,為避免新興地區環境加速頹敗的可能,故有必要對其居住環境深入探討 之必要,以研擬對策,裨供公共部門規劃之參考。 二、研究內容: 1.經由土地使用調查,瞭解土地、建物使用現況及實質居住環堈狀況。 2.瞭解居民對居住、購物、文教、交通、休閒、保健、治安等實質與非實質環境之 滿意程度。 3.藉由地區活動特性、居住環境滿意度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之相互比較,以發 掘居住環境課題,提出改善之建議。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由相關文獻著手外,並進行實地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 四、研究範圍:居住環境若依空間角度可劃分為住宅內部環境及外部鄰里環境,本研 究重點在於住宅外部環境,包括各種公共設施及環境寧適等實質非實質環境。因住宅 概念不只是住宅本身,亦應考慮其所在的鄰里環境,但此部分常被忽略,在住宅問題 上將是另一個討論的重點。

Page generated in 0.02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