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
中共與東協國家之反恐及合作林協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九一一事件」後,以恐怖主義為代表的非傳統安全,日益威脅國際安全環境,成為國際上處理安全問題的重要對象。東南亞被美國列為反恐第二戰場積極介入地區反恐,而中共與東協國家也在2002年發表「中共與東協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並於2004年簽署「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將打擊販毒、非法移民、海盜、恐怖主義、武器走私、洗錢和網路犯罪列為合作的重點,利用現有機制,制定和落實雙方的合作計畫。我國雖然不是恐怖主義攻擊的重災區,基於地緣關係仍需予以關注,且中共與東協國家所面對的恐怖主義不同,為何仍需要合作反恐,則是本論文所要研究的重點。
本文從非傳統安全的角度探討中共與東協國家反恐合作的主要因素與未來的發展。從恐怖主義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認知方面,認識到恐怖主義與有組織犯罪、販毒、洗錢、海盜等非傳統安全有著互利共生的密切關係,這也是造成恐怖主義逐漸國際化的趨勢,影響所及的是全球性的威脅。而國際反恐合作直到目前為止,雖然經過聯合國在各方面的努力,然而由反恐共識不一、法律未甄完備,各自國家利益使分岐以及恐怖主義發展複雜化,致使恐怖主義仍難以根絕。
從中共與東協國家個別的反恐實踐中分析,得知雙方在反恐作為上除了國家內部的作為外,也尋求雙邊、多邊及國際的反恐合作。另一方面也瞭解到恐怖主義對中共的威脅尚不至嚴峻,倒是東協國家長年遭受恐怖威脅,除了東南亞地區既有的政經情勢不穩所導致外,更在於以伊斯蘭教為背景的大多數回民對西方不滿的反映。而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略,所形成對中共的包圍態勢,使得中共與東協國家強化反恐關係,加上中共穩定周邊全力發展經濟的利益,均使得中共與東協國家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加強反恐合作的關係。
中共與東協國家在反恐合作上除了反毒方面,獲致一定成效,其他在警務交流、執法及海事安全合作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方面已訂定相關的合作計畫,惟尚處於執行的初步階段,短期內難以論定其成效。然而中共與東協國家在反恐合作利益的持續匯集及恐怖主義在區域的威脅猶存,雙方在非傳統安全的合作將是長久而持續的。未來在雙方反恐合作的力度是否增強,甚至跨區域的反恐組織之連結以及超越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值得持續研究與觀察。
|
82 |
中國大陸的產學合作之研究-以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例 / A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林君頻, Lin,Chun-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科技日新月異要求企業必須擁有能技術創新的能力,以加快成果轉化,縮短生產週期。而國家科學研究主要來自於大學,正因如此的情況,使的企業與大學之間的互動合作關係越來越重要。
也是大學不再只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科技的研發與創新也越來越被凸顯,所以。大學能否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能否把提高技術水平與創造經濟效益結合起來,是衡量一所大學辦的如何的重要指標之一。
大學除了保持基礎研究的基本水準之外,還需要考量優先及實用的領域研究,以配合國家競爭力發展,及新科技的迅速發展。需要考量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新技術將大學所研究成果,及時的化為實用性的產品與技術。大學若能和產業互惠互利,使得教學、科研、生產三者相互協調發展。提高知識訊息的開創、轉化、傳播和應用,將能帶動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在瞭解:1、中國大陸在產學合作進行過程中,政策的影響為何?政策應如何施行(輔助)何種措施,以提升產學合作互動?2、中國大陸大學的科技開發部,在產學合作的推動上,主要的功用與功能為何?又該輔助何種措施提高教授與企業的交流互動?3、中國大陸大學在產學合作中,智慧財產權與成果是如何規定與分配?4、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內含校辦企業、科技園)與中國大陸的大學之間關係為何?又是如何互動的?
本研究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與質性化研究法,實際深度訪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三所大學,透過訪談大學在產學合作執行的人員、學校的研發處,配合相關次級資料蒐集與整理。瞭解實際運作過程中,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 中國大陸政策的頒佈與資金補助,對於產學合作的影響效果顯著,每年的國家的重大計劃研究方向對於學校研究亦有影響。大學產學合作除了受中央政府政策影響之外,各地區的省市政府補助與政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 中國大陸大學在老師績效評量上,以論文創新與論文數量為主要評判標準,目前對於產學合作成效只保持支持態度,但未加入績效考核之中。大學對於校內教師的就成果與技術發展,直接影響產學合作推動力,因為瞭解校內教師的成果與技術,在企業推廣中是很重要的關鍵。
三、 中國大陸大學制訂各校科技政策,以中央發佈的國家科技政策及省市政府制訂的科技政策為指標與引導,進而達到相同依歸的目的。大學的產學合作的成效,也會受到大學本身的背景影響,因為校內的學院種類會影響與企業相關的程度。
四、 中國大陸大學的科技開發部,主要是幫教師建立與企業間的溝通橋樑,替教授找產業化的出入、替企業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並且參與簽訂合同、申請國家與地方政府基金等項目。
五、 產學合作中,成果分配的多寡與智慧財產權的分配會直接影響產學合作的效益,老師參與動機受成果分配影響,所以中國大陸大學一般都會給予老師很大的使用權利金空間,提高老師參與產學合作動機。智慧財產權的分配,會攸關學校與企業互動的動機,為使學校能有效使用研究技術,凡是屬於學校職務發明,智慧財產權皆歸屬學校。
六、 校辦企業改制後由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負責管理,而大學不再直接管理校辦企業,也不為企業的直接股東,但大學為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的最大的股東,而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為校辦企業的股東,以這樣的管理方式免除大學承擔企業風險,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中的高層大多由大學派人擔任。
|
83 |
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 / A Study of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高念祖, Kao, Nien-Ts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後,中共外交作為上已有重視軍事外交的趨勢,一方面是由於軍事關係原本即為雙邊關係的一環;另一方面,軍事上的交流與合作同樣會有戰略上的意涵,可供中共加以運用。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對中共軍事外交做一全面的認識,從中了解其在中共總體外交作為上扮演何種角色。論文首先對「軍事外交」此一概念做出釐清,解釋其在冷戰後發展之原因。並對中共軍事外交做一回顧與介紹中共執行軍事外交的組織架構,且分析其目的。其次,了解冷戰後中共外交政策上的思維與軍事戰略,藉此觀察中共軍事外交在外交政策與軍事戰略中的角色,對中共軍事外交有一背景上的認識。並從儀式性的軍事交往深入到戰略層面行動,以及長期的職業軍事教育交流、非傳統安全領域之合作與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從中探究出其發展上的機遇與挑戰,並以外部衝擊與內部限制作為分析的分水嶺。最後綜合歸納出中共軍事外交對內外的影響。
研究發現中共軍事外交日漸蓬勃有其國內外大環境配合,但同時也受其制約,而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更趨靈活,在發展的層面日漸擴大,並融合進中共的中長程目標,對我國的威脅將與日俱增。
|
84 |
中共的多邊外交─「上海合作組織」案例研究劉建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解體後,中亞地區出現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與土庫曼五個新興國家。中亞不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傳統上屬於俄羅斯勢力範圍的地區,並與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國際強權為鄰,這樣一個特殊的地區,自然吸引各種國際勢力競相進入。911事件後,美國軍事力量正式進駐中亞,使其得以牽制俄羅斯與中國,中亞地區再次成為國際政治中的焦點。
本論文首先探討多邊外交的由來、理論與優點,接下來以冷戰後中共與中亞國家多邊外交合作關係為重點,討論中共採取多邊外交的活動,從一開始運用邊界安全談判為起點,與中亞國家逐漸進行全方位的合作與發展,進而提升至政治、軍事以至於經濟領域。
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成立於2001年新興的國際組織,成員國涵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塔吉克。本文透過「多邊外交」的框架,來觀察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與前景;首先,本文說明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以觀察各成員國為解決共同問題的實際運作情形,以及介紹上海合作組織的組織結構。同時,探討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基礎,說明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是各國間基於共同利益與解決共同問題所形成的結果,並進一步透過多邊外交的架構來分析成員國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後的合作成果與未來的發展方向。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共與中亞國家的第一次「接觸」場合,也是第一個合作對話的管道,從2001年以降所達的共識,及成果,顯見雙方之外交互動已有明顯的增加趨勢,其所轉變的多邊外交實質內容與彰顯的安全合作意義,便是本篇論文研究重點,因此本文重點在介紹「上海合作組織」,與「上海合作組織」在中共多邊外交中所表現出的重要性與代表性。
本篇論文即在此上述國際情勢背景下,試圖瞭解冷戰前後中共外交政策及其戰略環境之演變,進而據此解釋為何中共改變其過去的外交原則與方向,轉而與其周邊國家所進行之多邊外交互動,另外試圖從上海合作組織出發,為中共的多邊外交做一討論與預測。最後本章總結研究結果,提出結論。
|
85 |
俄羅斯普欽總統對歐盟政策之研究(1999-2005)曾孔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後加上後共時期的轉型促使俄羅斯與歐盟的關係日趨緊密,而俄羅斯的領導階層亦將俄歐關係視為戰略伙伴關係。俄羅斯在葉爾辛執政時期,由於決策階層對於俄歐夥伴關係缺乏清晰的認知,導致俄歐戰略夥伴關係之發展並未有重要成果。
俄羅斯對歐盟關係經過長時間的停滯不前後,在普欽執政下,歐盟逐漸成為俄羅斯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標。俄羅斯與歐盟在政治、經濟、商貿及安全等領域之關係發展對於彼此均非常重要,但是雙方在民主、人權、貿易及能源等方面仍然存有許多分歧,俄羅斯與歐盟唯有透過協商及彼此妥協方能有效解決上述歧見。 / Post-Cold War and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s had brought Russia closer to the European Union, the Russian leadership had declared that it had made a European choice and viewed EU-Russian relations as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But during Yeltsin’s presidency, many Russian policy-makers seemed to lack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o get from the EU-Russian partnership, the EU-Russ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did not produce any serious results.
After a decade of uncertainty about Russia’s relations to the EU, the EU has become a constant theme in Russia’s foreign policy discourse of Putin’s presiden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the EU is very important to both parti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business, and security terms. But there are many disputes between Russia and EU in democracy, human rights, trade, energy, etc. Russia and the EU can only solve these problems through negotiations and compromises.
|
86 |
「Science」與「Nature」之科學計量分析 /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science and nature姜祈傑, Chiang, Chi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應用科學計量學方法分析1999年至2008年間,《Science》與《Nature》
期刊文獻之特性,研究樣本取自WOS資料庫,分別計有26,512與27,581篇書目資
料。對內容書目紀錄進行文獻量、年代、出版國別、出版機構、主題類型與關鍵
字、作者數及通訊作者等要項分析。期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欲投稿《Science》
與《Nature》研究學者參考,並精準掌握《Science》與《Nature》之發展方向。 /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1)《Science》與《Nature》文獻呈穩定成長,1999
年後其累積成長曲線符合線性成長。(2) 英文為《Science》與《Nature》文獻最
主要之寫作語文。(3) 《Science》與《Nature》主題類型近十年第一名皆為生物
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未來研究趨勢可能朝向動物學、環境科學與生態與微生物
學。(4) 《Science》與《Nature》關鍵字第一名皆為表達(Expression),蛋白質、
進化論、基因與活化作用則在二至五名。(5) 《Science》與《Nature》之參考文
獻數,評述論文平均為62篇及82篇、研究型文章皆為26篇;被引用次數中,
《Science》與《Nature》評述論文平均數分別為212及270次、研究型文章平均為
114及112次。(6) 《Science》與《Nature》研究型文章主要以兩位以上作者為主,
分別佔97%、92%;新聞報導單一作者皆佔了97%,顯示不同性質文獻其合作事
實不同。(7) 《Science》與《Nature》作者機構國別以美國為主,日本為亞洲第
一;台灣則分別排名第31及32名。(8) 大學校院為主導科學學術傳播之重要機
構,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柏克萊大學等均名列前茅;台灣地區最具生產力之
研究機構為中央研究院,其次為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等。(9) 《Science》
與《Nature》文獻通訊作者主要以第一作者為主,通訊作者與作者排名呈依次減
少之現象。 /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發現之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欲投稿《Science》與
《Nature》期刊之研究人員,應具備英語能力。(2)應改善國內研究環境,提升研
究水準。(3)資料庫製作之精確性有待提升。(4)定期對《Science》與《Nature》
文獻進行分析(5)未來可針對台灣地區之相關文獻進行進一步分析探討。 / This study applies Scientometric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urnal literature in “Science” and “Nature” during the period 1999-2008. The 26,512
and 27,581 bibliographic records separately retrieved from WOS database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s of literature, publication year, publication country,
publishing agencies, subject area and key word, authors, and the reprint author, etc.
This study attempts to be the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who want to submit papers to
“Science" and “Nature” to refer to, and accurately maste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Nature.”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wing: (1) The growth of literature in “Science” and
“Nature” is stable, and the cumulated growth curve during 1999-2008 fits linear
growth. (2) Most literature in “Science” and “Nature” is written in English. (3)
Among this decad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re the major subject
areas in both “Science” and “Nature.” In the future, Zo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logy, and Microbiology may become the research trend. (4) The most used one
of keywords in “Science” and “Nature” is “Expression.” “Protein,” “evolution,” and
“gene activation” are ranked within second and fifth. (5) Regarding the numbers of
references in “Science" and “Nature,” averagely there are 62 and 82 references
individually in review articles, and 26 in research articles. About the numbers of
citedness, review articles in “Science” and “Nature" are averagely cited 212 and 270
times individually, and research articles in each journal are cited 114 and 112 times
averagely. (6) The research articles in “Science” and “Nature” are mainly completed
by two or more authors, 97% and 92% respectively. However, 97% of news reports
are written by single author. It indicates that the cooperation situation is different in
literature with distinct nature. (7) Both in “Science" and “Nature,” the country of
author's affiliation is chiefly America, and Japan occupies number one in Asia. The
rank of Taiwan is 31 in “Science” and 32 in “Nature.” (8) University predominates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such as Harvard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tc., all among the best. In Taiwan, the most
productive institution is Academia Sinica, and followed b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9) The
reprint author is mostly the first auth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print author
and the order of authors is corresponding. /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re are five suggestions: (1) To submit
papers to “Science” and “Nature,” researchers should have English proficiency. (2)
Improve the research environment in Taiwan to enhance research performance. (3)
Upgrade the exactness of the production of databases. (4) Analyze the literature in
III
“Science” and “Nature” regularly. (5) Further examine and explore the relative
literature in Taiwan in the future.
|
87 |
美國與印度軍事及安全合作之研究1993-2008 / A Study of the military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1993 - 2008劉明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美國的外交與戰略規劃觀點,印度在冷戰結束前,一直被視為「停滯區域」,這固然與冷戰期間分處不同陣營有關。但21世紀南亞日漸成為美國國家戰略的重要核心。而印度為南亞的重要國家,擁有超過十億人口,是新興的強國,更是重要的夥伴,且印度的政經發展實力崛起、亦位居印度洋關鍵性的戰略位置,及美國涉入全球反恐等因素,其地位大幅提昇。
基於民主性、多元民族與法律規則等共同價值,美國與印度的確具有成為「戰略性的夥伴關係」的重要條件。2005年,美國與印度簽署一項為期十年的國防架構協議,開始擴展雙方安全合作。許多經濟性、安全以及全球的新計畫,包含「民用核能全面合作計畫」都持續進行中。這項計畫係由小布希總統於2005年啟動, 2006年獲參議院通過(海德法案The Hyde Act),並於2008年10月經眾議院的通過。另外;自2002年,兩國已共同參與許多前所未有的聯合軍事演習,美國對印度的重大軍售也都在計畫中。
自911事件後,美國全球戰略的思維被迫做出重大改變,反恐成為戰略優先目標。因此,為防範恐佈組織勢力擴張、非傳統安全問題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落入非國家行為者所操控,均形成當務之急。而這些重大議題,與印度皆有密切關連性,就地緣政治考量,印度積極向東擴展,逐漸與亞太國家經濟發展相連結,許多美國企業認為印度是絕佳的投資市場。美國支持印度努力在經濟轉型,以利從社會主義經濟改革,轉變為開放市場經濟,尤其是面對東亞地區的區域整合部份,印度亦極力爭取參與東亞區域合作組織的機會,就其政軍實力已成為區域強權之一。分析家認為印度逐漸擁有抗衡中共的影響力,此外,印度近來在國際上積極涉入各相關事務,企圖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美國為了區域穏定,亦寄望印度與巴基斯坦進行和平會談,亦有日漸和緩趨勢,故積極推動戰略伴關係,不僅對美印雙方具有重大意義,且實質意義遠大於美印軍事及安全合作的範疇。
|
88 |
大學生合作學習歷程中團隊創意氛圍發展之個案研究 / A Case Study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Team’s Creative Climate Development林曉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與了解透過合作學習歷程中團隊所知覺之創意氛圍情形,研究對象為某國立大學修習「合作學習」課程之大學生(N=36),其中包含透過課程中合作學習法的理論認識,與教師的課程設計,實際進行團隊合作學習,並實踐合作學習之理論,學生透過每一週的課程,進行充足的團體討論。本研究將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並透過量化與質性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探究大學生合作學習歷程中團隊創意氛圍之情形。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包括:一、創意氛圍表現相異的團體,其合作學習歷程也具有歧異性;二、影響團隊創意氛圍之因素具有階段性;三、「合作學習課程」對於團隊合作歷程造成影響。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教育和未來研究的建議,以作為未來相關領域的參考。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explore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team’s creative climate development. Participants were 36 (N=36) college students who took a national university course 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 It is comprised of the schedul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in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al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ractical theor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oreover, the students can have a lot of group discussion time in every class. Based on case stud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ituation of group creative climate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cooperative learning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The major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 1. The groups with different creative climate are also different in their cooperative processes. 2.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up creative climate are different in every stage. 3.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rse has influence on the group cooperative process.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education and researches for the reference of related fields in the future.
|
89 |
公用事業民營化之策略研究 / A Strategic Study of Privatization in Public Utility許智源, Hsu, Jyh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依據我國憲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的規定:「公用事業及其他有獨佔性之企業,以公營為原則。其經法律許可者,得由國民經營之」。由憲法層次觀之當前政府所經營的事業,實不僅止於公用事業所涵蓋的部分;而所謂獨佔性企業,其認定也隨經濟發展、民間經營能力與政府負擔等客觀因素的改變而面臨調整;至於在法律許可的規定上,則有「民營公用事業監督條例」與「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等,作為由國民經營時的規範依據。因此,不論由憲法或法律的主觀層面,或由當前客觀的政經環境背景來分析,民營化的訴求,不可避免地已然成為一種趨勢。然而在探討公用事業民營化的課題上,以民營作為政策工具來追求效率的目標,事實上並無法滿足公用事業對於「公」眾使「用」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因為「民營」與「公用」之間存在的某些價值上的衝突,還必須有政府的「監督」機能從中配合,才能遂其功,而這必須藉由對公用事業經營特性的了解來掌握,也才能落實「民營公用事業監督條例」的基本精神。因此,基於對公用事業經營體質與特性的了解,民營化的訴求若祇及一般強調所有權移轉的作法,事實上對解決公用事業的經營問題並無多大助益。職是之故,一種強調結合公、私共同合作,以求能在兼顧「公眾使用」與「民營效率」的目標下,以滿足消費權益為前提,所建構之互依互補、互蒙其利的策略,遂在這種背景下提出。而我們可由其共同合作的基礎與合作方式的各個層面來瞭解這種策略所具備的內涵,最後則以我國的公用電力事業-台灣電力公司為例,提出如何運用這種合作性策略,來作為在維持電力供給穩定的前提下,更進一步追求經營效率的改革措施。
|
90 |
台灣企業國際合作經營與績效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Venture and its Performance on Taiwanese Business李振中, Lee, Jen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合作策略的興起為許多台灣廠商帶來新的啟發,因為構成台灣經主體的中小企業可以透過適當的合作策略運用,達成以往不易達成的企業目標,尤其是在面對變化快速、競爭日益激烈的企業經營環境,合作策略更能突顯其優點。然而在合作策略於企業界盛行以來,績效不佳的情形往往多於成功的案例(Harrigan 1986; Kanter 1990),因此縱然標榜「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聯盟似是非常吸引人,但卻好像並不怎麼好用。於是,廠商在企圖利用這種新興的策略方式來獲取合作利益,並進而達成因應環境趨動因素的要求及滿足企業內部趨動因素的目標時,對影響合作聯盟績效因素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因此,本研究企圖透過對個案的深入訪查了解合作績效的影響因素,及其相關議題,以下即本研究之結論。
1、若適當地利用合作行銷策略,將可以有效地達到下列三項企業目標:利用互補性的優勢快速地進入新市場區隔或強化既有區隔的優勢地位、取得關鍵性資源、降低企業投資風險。
2、合作動機對合作方式的選擇及管理機制設計有重大的影響。
3、在進行合作夥伴的選擇時,對夥伴的評估準則會影響合作方式的選擇及管理機制的設計。
4、廠商的合作動機、合作方式、及管理機制必須能相互配合,才會有較佳的合作績效。
|
Page generated in 0.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