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06
  • 392
  • 45
  • 14
  • 9
  • Tagged with
  • 461
  • 461
  • 181
  • 107
  • 106
  • 81
  • 80
  • 77
  • 77
  • 71
  • 69
  • 68
  • 66
  • 66
  • 6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中國地方政府財務透明度-自願性網路財務揭露之決定因素 / The Transparency and 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Internet-bas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by China Local government

李少琦, Lee,Shao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民眾多要求一個透明且有效率的政府,地方政府的績效與責任逐漸被重視,因此對於訊息的揭露及政府監督機制等議題愈來愈重要。而政府訊息成為有效監督政府部門的工具,其有利於對政府權力的規範,且能防止貪污舞弊情事,藉此提高行政水準和工作效率,另外從政府面來講,依據Niskanen所提出的官僚模型,由於政府部門的官僚往往會重視所任的官位,希望能透過訊息的揭露,以期表現出在治理上的成就,以獲得上級的賞識與民眾的支持。可知,政府揭露相關的訊息是有必要的。而所謂的訊息有各式各樣的種類,且訊息提供的性質,可分為強制性揭露或自願性揭露,但不論提供的訊息是何種類、性質,訊息品質的優劣是最主要的部份,因為組織不光是將訊息公開,對於使用者更要讓訊息具有可親近 (accessibility),並能清楚的了解 (understandable) 訊息的內容,揭露具有可用性 (useful) 訊息,發揮揭露的最大效用。可知在複雜的組織體中,公開的訊息各式各樣,其中又以財務訊息為最被需要的訊息之一,可知揭露財務訊息是不可或缺。故本研究針對財務訊息做為研究的重點。另一方面,在訊息表達方式與傳遞管道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利用網路進行揭露訊息已是主要的趨勢。故本研究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發展快速之新興國家做為研究的主體。了解中國政府於2007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資訊公開條例》,於2008年5月強制實行前,各地方政府間的網路揭露程度有所不同,故希望探討中國地方政府的財務透明度,了解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中國地方政府利用網路揭露財務訊息程度的不同。 本文對於衡量各地方政府網站揭露財務訊息的整體程度,分為財務訊息提供的型態、財務訊息揭露的特性及網站設計的可親近性三部份,實際依據各地方政府網站是否揭露或揭露程度多寡給予點數,藉以量化中國地方政府的網站揭露財務訊息的程度。解釋變數方面,本文以地方政府的相關社會變數(15-64歲人口數、文盲比例)、經濟變數(失業率、生產總值、外商投資總值)、財政變數(歲入總額)、政治變數(首長在位年度)、新聞能見度為解釋變數,進行t檢定、Wilcoxon檢定與迴歸檢定。首先,單變數檢定得出各變數的影響方向與預期相同,15-64歲人口數、生產總值、外商投資總額及新聞能見度與網站財務訊息揭露整體程度呈正相關,文盲比例、失業率及首長在位年度呈負相關。而財務訊息揭露程度顯著較受到經濟、財政變數所影響。另外針對行政等級與區域不同的檢定,發現若該地區行政等級屬於直轄市或省份則揭露訊息的程度會顯著高於自治區,另外,若該地區屬於沿海地區則揭露訊息的程度也會顯著高於內陸地區 除進行單變數檢定,本文進一步利用迴歸分析進行多變數檢定,迴歸模型設定解釋變數為15-64歲人口數、失業率、外商投資總額、歲入總額、首長在位年度及新聞能見度六個變數。其結果多不顯著,在解釋的能力上有限。 本文的研究可知對中國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程度、財政收入是導致政府在揭露程度上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未來希望中國有更完善的投資配套措施。此外,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性提高,為避免地方政府治理不完善時會隱瞞財務訊息,中央可設立相關法規著重監督的機制,以提升治理之效能。最後,由於在迴歸檢定的新聞能見度得出異於預期的結果,建議中國政府應增加傳播媒體的新聞自由,使中國的新聞媒體保有更客觀的態度來評論報導中國各地政府的相關新聞,這些都是中國政府可再改進的地方。
72

台灣地方政府網路揭露財務資訊品質之決定因素

吳佳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隨著民眾對政府部門資訊透明化的需求,以及資訊與通信技術(ICTs)的進步,政府開始使用網際網路來做為財務資訊揭露的媒介,希望藉此提升政府財務資訊的透明度,來降低其與人民間資訊不對稱的情形,以有效改善政府之治理情形及增進社會大眾對政府的瞭解與信賴感。 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地方政府網站揭露資訊之決定因素。以我國二十五縣市政府為研究對象,利用2009年2月期間各縣市政府網站之揭露情況來進行計點,計點項目分為財務訊息提供的類型、財務訊息揭露的特性及網站設計的可親近性三個部份,以實際計點結果作為各地方政府網路財務訊息揭露程度的指標,並以此為應變數,接著,以單變數檢定與迴歸分析來探討各地方政府2006年與2007年之政治競爭活動、經濟變數、財政狀況、相關媒體報導,以及網路使用情形等獨立變數與我國地方政府網路財務資訊揭露程度之關聯性。 單變數檢定結果發現,地方政府網路財務資訊之揭露程度,顯著受到政黨一致性、人口數、教育水準等變數所影響。迴歸結果顯示,2006年與2007年之迴歸結果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人口數」對網站財務資訊整體揭露程度,具有顯著的負向關係;「公共債務餘額」與網站財務資訊整體揭露程度、提供類型、揭露特性呈顯著的正相關;「新聞能見度」取log後,與網站設計的可親性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73

政府採購電子化成效評估指標建立 / Study of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Indic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Electronic Procurement.

紀人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目的係以採購電子化對行政機關或企業的影響來建立政府推動採購電子化後所帶來的成效評估指標,並透過次級資料進行分析。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改變了許多行銷、管理、服務及商業行為的型態,各國政府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國,以及國際性組織無不重視此一趨勢,均積極推動政府服務電子化與網路化的工作,我國在推動電子化政府的政策下,舊有政府採購作業流程再造,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建置電子採購系統也成為主要推展方案之一,以期建構一個所謂公開透明化、公平競爭、有效率的政府採購作業環境。 本文先透過文獻整理與專家訪談來建立採購電子化成效評估初步架構,並以專家德菲法問卷方式來確認架構與指標的重要性,建立最終評估架構。而後依照德菲法專家群體的特性進行分群探討瞭解對指標重要性看法的分歧。並依據行政院研考會 2009 年度委託研究案「電子治理成效指標與評估:G2C與G2B期末報告」為次級資料。探討專家群體與廠商使用者對於採購電子化成效看法之落差。 透過德菲法方式建立的採購電子化評估最終架構,包括3個構面(立即可見效益、非立即可見效益及使用行為)、8個面向(時間、成本、價格、透明、課責、整合、使用滿意度及服務使用)與18個指標。綜合德菲法專家分群比較與次級資料分析所整理結果,發現政府機關德菲法專家指標的重要性評判比起學者專家分布較高,可能原因是政府機關組織較為保守,且對採購電子化的效益比起學者專家較為直接與強烈。而中央政府專家對成本面向的指標重視程度較地方政府專家高,可能是中央政府採購電子化程度較高,對其帶來的成本減少感受較為強烈。而對應本論文所建立的採購電子化成效指標,次級資料顯示廠商使用者對採購電子化是否帶來其成效同意程度不高。顯然政府未來在制定採購電子化相關機制或系統,除了持續減少使用者採購相關成本及時間,努力改善採購環境的透明及課責程度,更應提供客製化或整合性服務,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以提升政府採購電子化成效。
74

歐巴馬政府時期對臺政策之分析 (2009-2016) / Obama government's Taiwan Policy (2009-2016)

謝佳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闡述美國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對臺外交政策之發展。
75

天然災害風險評估的政府對策 /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Insuring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 Risks

葛瑞格, Gregory Coutaz Unknown Date (has links)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re of increasing significance in today’s world. Every year, natural disasters cause tens of thousands of deaths and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losses. The figures available from international agencie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Red Crescent Societies and from major transnational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 corporations meeting in Davos every year under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show that mortality rates have been fairly consistent, whilst the number of recognized catastrophic events, and even more, the size of economic losses, have rapidly increased.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difficult task to successfully mobilize the requisite financing for adaption. Traditionally, governments have endorsed ex-post financing instruments. This research argues that there is substantial value in shifting to a comprehensive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that stresses the combination of a broader distribution of risk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ante financing instruments a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coherent financial protec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across East Asia from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plans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aiwan, Japan and China to handle the rising costs of natural disasters.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research platform to assist policy development design to increase government financial preparedness for catastrophe risks. Disaster management studies are not a discipline per se, but a field of study borrowing to several disciplines of social sciences from economics to geography. Since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threatening disaster situations are what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is research, it makes sense to consider problem-solving theories of political science as the most appropriate theoretical settings to locate this analysis. Therefo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functionalism and disaster theory serve as a theoretical support. Using a descriptive approach, this research favors a qualitative type of methodology. The primary sources consulted during the fieldwork, as well as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as evidence, demonstrate that the governments of Taiwan, Japan and China have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actions to tackle the financial cost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cluding the elaboration of legal frameworks, the enactment of budgetary ru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upport and private participation. However, despite the efforts and policies adopted, these governments continue to bear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handling the majority of economic losses, and to resort to post-disaster financing instruments to assume their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given their exposure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rising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events, the governments of Taiwan, Japan and China have no choice but to shift towards effective national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that will promote private coverage and preserve public finances.
76

陳炯明與聯省自治運動 / Chen Jiong-ming and The Federalist Movement in China

劉妤榕, Liu, Yu 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清末到民國初建時期,正是傳統與西化雜糅,各種各樣西方政治思想紛至沓來的時期,各方勢力對於如何打造一個新國家各有看法,然而「立憲」卻是大部分知識分子追求的理想。從清末預備立憲到民國初年幾次國會議定憲法草案,為了憲法的問題,政局始終擾攘不斷;1917年開始的護法運動,南北兩政府的對立更使憲法難以完成與實施,於是聯省自治運動興起,期望透過各省先行制定省憲,完成省內自治,再由各省聯合組織聯省政府,完成統一目標。 陳炯明經歷清末民初時期立憲與革命的思潮,以廣東諮議局諮議員的身分參與了清末預備立憲與籌備地方自治,始終堅信地方自治是立憲的基礎。同時也成為中國同盟會的一員,參與了在廣州的黃花崗之役,並接觸了因革命受阻而流行於同盟會內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中的自由、平等的價值常在其詩、文中流露,然而,追求改革、進步才是他一貫不變的理想,也只有不斷透過行動才能達成,這些想法最終匯聚成當時盛行的聯省自治思想中,並形成其有別於其它各省的聯省自治行動。 聯省自治運動的興起有著自清末以來地方主義日益高漲的背景,自民初以來各省獨立態勢的加劇與南北軍閥之間的合縱連橫局勢。初由政學名流興起的學理討論,漸及於輿論的支持,而有地方實力派的提倡與實踐,促成部分省憲的討論,甚至將地方制度與聯邦制度等內容均明確納入國家憲法的討論之中。陳炯明與聯省自治運動的衰退恐與局勢密切相關,聯省自治運動的精神即在互不干預之下的合作,然而廣州正式政府的北伐行動受到宣告自治的各省反對,陳炯明也因支持聯省自治反對,孫中山親自北伐形同與陳炯明分道揚鑣。北伐失利後回師廣東,陳炯明辭職下野激起了粵軍發動政變,孫陳分裂造成廣東內亂,北伐與聯省自治均陷入停頓。
77

德國軍事顧問團與國民政府的陸軍教育改革(1927-1938)

江廣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8

台灣地區企業福利之探討--政府與企業之責任劃分

黃財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總共分為六章,在第一章中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並透過簡要的文獻分析,說明國內相關文獻對此問題的思考方向及不足之處,進而提出本文之研究架構。 在第二章中嘗試對企業福利的內容進行瞭解,針對企業福利組成性質的不同,將企業福利的定義與內容類型化,進而探討企業福利與勞工福利、勞動條件之間的關係,最後針對企業福利發展過程作一介紹與瞭解。 在第三章對美、日企業福利進行探討,由於我國勞工福利制度深受美、日兩國影響,但兩國的企業福利在內容上與發展上仍有差異,各有所長,因此分別探討美國、日本企業福利發展的情形與運作狀況並比較其中的特色與差異。 在第四章中提出台灣企業福利發展現況金問題,先就台灣企業福利的歷史發展過程作一介紹,再藉由相關法令與實行現況,提出我國企業福利實行上雇主與政府責任劃分不清所造成的問題。 而在論文第五章中就台灣地區企業福利提出改革與建構,根據企業福利的相關理論、美日企業福利制度的現況以及我國的勞資關係發展狀況,界定政府與企業在企業福利上的角色、責任劃分以及企業福利未來發展的規畫。 在第六章中針對文中的論述,提出兩點整合性的結論,(一)針對企業福利的不同性質,提出不同的制度設計與規範方式,在法定福利項目上應予以社會保險化,而在非法定福利項目上則應該勞資協商化;(二)建立政府、企業與勞工工會分工的福利保障制度。並且依據政府、企業、勞工角色之不同,提出個別的建議,以作為將來政府與企業推行企業福利的參考,以增加企業福利施行的效果。
79

布希政府對東南亞國協政策之研究 / Bush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Toward ASEAN

王雪虹, Wang, Hsueh 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布希政府執政期間(一九八九~一九九二),在國際上正逢冷戰結束、兩德統一、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等極具轉折性的變化,過去兩極體系之下僵化的外交政策已不能適應新的局勢,再加上美國國內經濟不景氣,輿論對於振興經濟的要求也日益高漲,所以布希政府勢必調整以往過多的海外軍事承諾及經濟實力日益雄厚的東協各國加強經貿關係。   本論文的第一章旨在闡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的範圍、架構、方法,以及研究期間所遭遇的困難及限制;第二章則回顧過去美國針對東協在政治、經濟、安全各方面的政策,其中七○年代的越戰是美國參與東南亞事務的轉折點,在越戰之前,美國全力介入東南亞以圍者共產勢力的擴張,而越戰過後,東南亞地區曾經是美國不願碰觸的傷痛,直到雷根政府時期,美國才又致力與東協發展全面性的關係。   第三章由安全層面探討布希政府的東協政策,國防預算的撙節加上蘇聯威脅的降低,促使美國減少亞太前進部署兵力的時機成熟,加上菲律賓的民族主義高漲,使美國不得不撤出其在菲國的軍事基地。不過,儘管美國逐漸從東南亞地區撤出,但其仍是東協國家企盼留下來維持區域安定的一股力量,美國也不斷強調其身為一個太平洋國家,勢力繼續留在亞太地區的誓言絕不改變。   第四章則由經濟層面切入探討美國的經濟困境會促使布希政府對經貿政策做出何種改革,而這些改革又會給東協國家帶來怎樣的影響。美國強調APEC在亞太地區的作用,而且極力反對東協提倡EAEC將美摒除在外,看來雙方在加強經貿關係的同時,競爭與摩擦也會隨之增加,需要睿智的領導者共同努力化解。   第五章則探討東協未來的角色。東協各國在冷戰結束之後,掙脫兩極體系下的束縛,更能在經貿方面全力衝刺,逐漸發展出一股傲人的實力,也因此更增加了自信心在政治、人權方面選擇自己的判斷標準,美國在面臨這種新的轉變時,必須在舊的互動模式瓦解,新的規則又尚未完全建立之時,努力尋求彼此之間的共識,加強良性的互動。   第六章結論總結了本論文所探討之議題,釐清一條明確的布希政府對東協之政策走勢,並希望藉此能概略地指出柯林頓政府努力的方向。
80

我國政府審計權獨立性之研究 / The Research About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Government Auditing In the R.O.C.

吳政龍, Wu, Cheng 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我國由於各項建設及社會福利政策之不斷推動,政府預算規模亦隨之增加,而職司政府財務監督之審計機關,其任務也就愈顯得重要。惟審計權獨立行使與否和監督政府財務之成效息息相關,因此,我國政府審計權獨立性頗值深入研究。   有關審計權獨立性,本文係就以下七個方面加以探討:   壹、法律上之獨立   貳、政治上之獨立   參、財務上之獨立   肆、心理上之獨立   伍、形式上之獨立   陸、人事上之獨立   柒、職權運作上之獨立   其次,由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如美、英、加、法、德、義、日等七國集團,就與政府審計權獨立有關之審計制度加以探討,以擷取先進國家審計制度之優點,俾作為我國借鏡之參考。同時,參酌「最高審計機關國際係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對審計權獨立性之見解,以掌握世界潮流之趨勢。   另經分析我國審計權獨立行使之現況,認為在目前五權分立之憲政架構下,審計機關仍以隸屬監察院為宜,惟應釐清與監察院之關係,俾與監察委員各自獨立行使職權,而能分工合作,共同監督政府。至於地方審計,則宜由中央直貫地方,以符合審計超然獨立之特質。   最後,提出與審計權獨立性有關之十二項問題與建議。其中有關審計機關預算經費獨立及審計人員培訓,為亟須加強之首要目標。誠盼藉此研究,有助於我國審計制度改進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