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
馬可仕統治下的菲律賓政治危機盧克強, LU, KE-G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研究菲律賓共和國自九四六年獨立後至一九八六年二月政治制度化的情形
,不過重心偏重在馬可仕戒嚴時期的一個評述。全文共計八萬字,分六章。
首章敘述本文概念架構之形成。
次章則探討影響菲律賓政治制度化的各項主要因素:歷史背景、社會結構、政治文化
。
參章內容在敘述菲國獨立後至戒嚴前,政治制度運作的獨特形,並敘述菲國面臨改革
或革命的兩難。
肆章第一節重在敘述馬可隹長期執政的經過。第二節則重在艾奎諾事件發生後,菲國
政治型態的轉變。
伍章則評估菲國政治制度於馬可仕宣佈戒嚴後,所呈現的衰退現象,除了略述社會勢
力的過分突出外,則以杭廷頓所提用組織和程序兩個面向來評估其政治制度化程度偏
低的情形。
末章則分別以經濟發展和土地改革的角度來說明並探討菲國政治制度化的癥結所在,
並以結論為其借著代籌。
|
172 |
印尼軍人政治角色之研究馬紹章, MA, SHAO-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七萬餘字,分七章十八節。
本論文旨在透過政策過程來分析印尼軍人之政治角色,其各章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及限制。
第二章:檢討以往研究軍人政治角色的途徑,並提出本論文所採之途徑。
第三章:從主觀及客觀面向來勾勒印尼軍人本身的特徵。
第四章:分析、解釋印尼軍人自獨立後至一九六五年止政治角色色轉變的過程。
第五章:探討印尼軍人政權之下政策制定過程的開放性與制度化程度,並剖析軍人與
參與政策制定過程之勢力的關係。
第六章:論述印尼軍人政權所選擇的發展政策,並分析其原因、結果及可能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
|
173 |
公共政策與政治整合--台灣山地社會個案研究高德義, GAO, DE-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山地政策為焦點,從政治整合的理論出發,探討山地社會的整合。研究的主
題有三:(一)檢視政策的源起及其環境,(二)分析政策的制定、執行及其整合功
能,(三)測度政策目標的達成程度,檢討其得失並提出建議。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
和樣本調查法並重。各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一)研究動機與意義,(二)政策與整合的概念和理論,(三)
分析的架構與研究設計。
第二章政策環境─整合的背景。主要為(一)分析山地社會的背景,(二)探討政策
的內外環境。
第三章政策制定與執行─整合的過程。從政策分析的角度說明整合的過程,分為(一
)政策的形成,(二)政策的執行,(三)執行內容與整合。
第四章政策影響─整合的效果。為本文重心所在,分為(一)政治與經濟的整合,(
二)社會與文化的整合,(三)綜合分析及檢討。
第五章結論。(一)摘述研究發現並說明其意義,(二)歸納數則建議事項,提供爾
後研究上及政策施行的參考。
|
174 |
蘇聯黨精英對其政治發展之衝激--論工業化與意識型態問題趙相明, ZHAO, XIANG-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近八萬字,全一冊,分為五章十三節,以研究蘇聯政治發展為主題,大致內容
如左:
第一章:導論,主在澄釋相關概念,並提出研究構想係以蘇聯黨精英為主要焦點以觀
其工業化與意識型態間的可能關聯。
第二章:陳述蘇聯工業化過程中,有關背景及重要政策轉變。
第三章:探討工業化與黨精英之互動關係。
第四章:由工業化和黨精英相互關係來看蘇聯意識型態在不同時期中,是否內容上有
所轉變。
第五章:結論,對前面各章內容作整體性的探討,並提出未來研究中有待解決的疑問
。
|
175 |
韓非的法、術、勢思想之分析與綜合宋琫圭, SONG, BENG-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七萬字,約七萬字,內容分為導論、結論及正文七章十九節,撰寫
係以歷史的方法,以政治學的觀點,以政治學的觀點,引證論逑,其大要如下:
導論:說明關於問題的提起及研究的步驟。第一章敘逑韓非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的歷
史背景。第二章韓非政治思想的 源:探索其內因及外緣。第三章韓非政治思想的理
論根基:分為自利的人性論、進化的歷史觀以及務力的國家觀,予以討論。第四、五
章六章,乃先後分逑韓非政治思想中的法論、術論與勢論。第七章韓非
的法、術、勢思想互相結合的關係:論析法與術、術與勢以及勢與法的互相關係及如
何結合運用。結論:綜合以上七章所研究之發現,嘗試評定,加以歸納整理。
|
176 |
政治資訊系統之研究李璧如, Li, Bi-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決策與資訊息息相關。因此有系統地整理蕪雜、繁複的政治資訊,乃屬刻不容緩的課
題。本文擬透過系統模型的分析,檢視政治資訊在政治系統傳輸運作的情形,並從而
析剖資訊系統的結構及其實際功能的運作過程。
首章導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並略述啟發本文若干背景因
素(知識社會、知識工業的崛起)。
次章介紹資訊概念、資訊流程與資訊系統的結構。
第三章探討政治資訊系統。略述政治資訊與決策的交互作用,並從系統系絡析陳政治
資訊的傳輸過程、運作情形。最後述及政治資訊系統的結構。
第四章由系統生態特質的觀察與分析,敘述如何規劃及建立政治資訊系統。
第五章剖析發展中國家政治資訊系統的現況與改進之道。
第六章針對我國政治資訊系統的缺失,提出革新建議。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全一冊,約七萬字,分七章,二十節。
|
177 |
達倫道夫的政治社會觀許國賢, Xu, Guo-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簡介達倫道夫的人與事,及其理論體系的發展,同時勾劃本論文的主要架構
設計。
第二章:分析達倫道夫有關工業社會和社會和社會衝突的理論,並敘述達氏對帕森思
功能理論的批評。
第三章:檢討達倫道夫對現階段西方工業社會之問題,尤其昃有關新自由和生活機會
的探究。
第四章:比較馬克斯派社會理論與達倫道夫之社會理論的異同,並對相關的政治社會
理論做省察。
第五章:回顧各章的主要論點並提出結論。
|
178 |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參與 : 著重分析國際環境變遷對參與行為之影響劉志攻, Liu, Zhi-G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計分九章二十三節,連同參考書目及附錄等,約二十萬字。
第一、二章為研究設計,討論有關研究之問題、分析之架構、概念之運作、假設之提出、及分析之方法等。
參與聯合國為外交政策的一個面向,自是求國家目標的實現及利益的達成,而此自也反映在國家對聯合國所討論之問題的立場及種種有關決策過程的活動上。自從一九五0年中國局勢變化後,影響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國內因素大致保持常數狀態,主要的影響,便是來自國際環境的變化。在聯合國,自中國代表權問題發生後,如何維護代表權成為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最主要的目標,而影響代表權問題發展的主要因素,復為國際政治的變化,因此研究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參與,本文所討論的焦點,便著
重於分析其參與行為及此受國際環境變遷的影響。
參與行為在此乃眾定為中華民國對聯合國所討論問題的立場,及與此相關之有關大會決策過程的種種活動。而所謂環境變遷,一方面泛指大會權力結構及國際攻治的演變,另一方面則特指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特殊處境(即代表權問題)的發展。目的在探討中華民國在以議會外交為特質,並以一國一票為原則的大會政治上,面對變遷的國際政治環境,為爭取最多數國家在代表權問題上的支持,是否影響了本身對聯合國所討論問題的立場及在大會決策過程上的參與。
為研究這些問題,本文探取文件分析及唱名投票分析兩種方法。從大會紀錄中,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中華民國對問題的立場。並從選定的八項集團分類之變數中,經由投票立場差異指數的制定,藉中華民國與這些集團在唱名投票上所表現立場的差異分合,以了解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演變。至於文獻不足以考處,則輔之以訪談。
第三章討論中華民國的外交政策。參與聯合國既為外交政策的一個面向,故宜首先了解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特質,及聯合國在此外交政策上的地位及作用。不論在中華民國執政黨的政綱或在政府的對外政策上,聯合國均居重要地位.固然聯合國的宗旨及原則與三民主義外交政策的精神不謀而合;而作為世界輿論表達之論壇,聯合國更為各國外交政策可得利用的工具,此對華民國也自不例外。因此維護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不但可以鞏固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合法地位、阻止承認中共勢力的擴大,更可利用聯合國論壇,作為反共鬥爭的思想戰場。因此中華民國雖在財政困難的情形下,每年仍擔負鉅額的會費,並派駐聯合國相當多的外交人員。
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別從決策過程及從次戰與非殖民化問題等兩方面來探討中華民國在大會的參與行為。中國代表權問題本身是重要的次戰問題,而其發展又是影響中華民國參與行為的重要變數,故以專章討論此問題之發展及影響各國態度的因素。
關於大會決策過程,本文所討論的是發言、提案、投票、及輔助機關之參與等公開層次的活動。中華民國自一九五0年後,不 論在此任何一方面的參與,程度都有減弱的趨勢,一九六0年更是明顯,代表權問題的發展即為造成此種結果的主要原因。
至於在問題上的位場,中華民國在,全部問題上的投票立場,從一九五0年後,雖然逐漸由親近亞非國家的立場轉移至親近西方國家,但是這種發展的模式與其在冷問題或非殖民化問題上所表現出來者,卻不盡相同。中華民國在冷戰問題上,一直與西方國家保持較為接近的立場;而在非殖民化問題上,則與亞非國家立場較為接近。這種論點的所作個案研究中,復得到支持,的立場;而在非殖民化問題上,則與亞非國家立場較為接近。這種論點的所作個案研究中,復得到支持,可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發展,並未影響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所討論之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從有關代表權問題的分析中,即知各國投票態度主要考慮的是政治因素,其中受國際政治環境變化竹的影響尤大。
第八章討論大會政治情勢的發展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亞非勢力與起後,非洲國家以其為數其眾,在大會的動向脩關代表權問題的投票結果,中華民國對此自須加以重視。此所謂影響,一方面討論中華民國因應此種發展而採取的農技援助政策,另一方面則檢討中華民國於一九六0年代於大會對非洲國家的政治支持程度。研究結果顥示農技援助對非洲國家之支持中國代表權雖有作用,但程度仍屬有限;而中華民國並未因須非洲國家的支持而改變在非殖民化問題上的投票立場。
第九章結論,除綜合前述研究的發現外,更指出由於中國代表權問題的影響,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大會上遭限制之處很多,此種情形非中華民民國所持有,任何與大會優勢集團立場相左者,均難發揮影響力。中國之退出聯合國,根本上乃受國際政治環境變遷的影響,而與任何此種自我限制無關。
|
179 |
王韜的政治思想姚海奇, Yao, Hai-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韜一生,境遇坎坷,落魄江湖,途窮祑城,以偉駿之才,獲遇如此,能不令人扼腕
,其遇如此,然未曾減其豪情,弱其壯志,加以其才雄長,其識深遠,以富強之方,
倡行天下,欲以此救中朝於水火,並進中國於列強之林,果清室納其言,採其方,未
始不能轉時移機,易弱為強。
故本文擬以客觀態度,對王氏一生主張,予以整理,並加闡析、評估,其重心則落實
於富強思想上。
本論文計一冊,全篇六章,約五萬余字。
第一章:導論詳述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有二: (一) 歷史眼光與道德
判斷。 (二) 發展途徑:以現代化為經,以時間為緯。藉此評估王氏思想。
第二章:王韜略傳:對王韜一生動態,作一鳥瞰式之回顧。
第三章:論道與變
闡明道、變二者間的關係,一言以蔽之,即:「天心變於上,人事應於下」。
第四章:治民與治兵
此乃王韜思想重心,誠如王氏所言:「故今日我國之急務,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
」。
第五章:倡富強 (思想)
此為利強之方,亦是王韜一生戮力以赴之鵠的,其于時事之弊,國政之窮,皆以此方
濟之。
第六章:結論
對王氏政治思想,作一簡扼之評估。
|
180 |
台灣省縣市長的地位暨其應考試問題研究王蕙芬, Wang, Hu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分述研究動機、理論架構及研究方法。本文以「組織」及「地位」概念
為理論架構,並以問卷詢問輔助資料蒐集,採用凱氏平方分析及百分比,來瞭解縣市
民對縣市長地位的認同,與對縣市長地位的認同,與對縣市長候選人資格檢覈辦法意
見。
第二章台灣省縣市長的地位,分述地位的涵義、縣市長的身分地位、地方行政首長地
位、縣市長地位新陳代謝及縣市長地位的評價。
第三章縣市長應考試問題,分述 國父對此問題的見解、行憲前我國縣市長考試辦法
、行憲後台灣省縣市長候選人資格檢覈辦法、及卸任縣市長出路安排的途徑。
第四章結論,分述吾人對台彎省縣市長地位的瞭解與建議、及吾人對目前縣市長侯選
人資格檢覈辦法的瞭解與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