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4
  • 7
  • 3
  • 1
  • Tagged with
  • 22
  • 22
  • 12
  • 9
  • 8
  • 8
  • 7
  • 7
  • 5
  • 5
  • 4
  • 4
  • 4
  • 4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朱熹女性觀硏究 = A study of Zhu Xi's views on women

盧嘉琪, 01 January 200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2

朱熹詩集傳「淫詩」說之研究

王春謀, Wang, Chun-M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六章:第一章分兩節說明,漢儒詩說之衰歇,與宋儒詩說之勃興,使朱熹 詩集傳淫詩之說,得以乘時因勢產生。第二章分四節說明,情志不止於禮義,作者 為閭巷小人,為淫人自道之辭:三者為朱熹淫詩說理論之體,而聖人垂戒之法意, 則為其用。第三章分兩節,第一節就詩集傳之說解,確定朱熹所謂淫詩之篇目;第 二節就所定篇目探討各篇取義之根源。第四章分四節說明朱熹治淫詩之方略,首三 節述各篇之篇次,與篇中之人稱、情款,為朱熹判定淫詩之尺度;第四節述朱熹說 解淫詩之方式。第五章,分別根據各家之批評,參以己見,檢討淫詩說之得失。第 六章分四節說明淫詩說對後世詩經學之影響。 #2810012 #2810012
13

宋明儒學「良知/知覺」之辨研究

黃文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明儒學」是為人們所習焉而不察的名詞,但其中卻有極其博大精深的內容,待我們去探究。我們所熟知的「朱陸異同」或者「朱王異同」,都已經是思想史上的老題目了。就學界的研究來說,即使連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已經對這些所謂的「異同」興致缺缺。更遑論一般大眾,似乎再也沒有談的興趣了。 即使如此,宋明儒學是否已經完全沒有談的空間或價值?其實仍是一個有待探究的課題。1980年以來,所謂的「東亞」一詞開始被廣泛討論,一種屬於東亞的特殊價值,開始被許多海內外的學者所關注。這些關注的焦點,在在都指向了:「儒家」為東亞現代文明起了什麼作用? 在此同時,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儒家的學問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但這僅僅是一般人的俗見,在我看來,儒家的生命力一直在東方的社會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儒家並不是「一言堂」,而是一個有機的活動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時則表現為儒者之間的論爭,有時則表現為儒者為了「道」而犧牲自我的決心與實踐。 從整個宋明儒學的脈絡看下來,「良知/知覺」這一組概念,便是在宋代以至於明代的思想論爭中,最關鍵的名詞。在宋代,儒者們大多單題「知覺」,而對於「良知」一詞甚少著墨。因為我們知道,「良知」一詞是王陽明據《孟子》的文獻,所提出的功夫法門。由於陽明的名氣極大,他所提出的教法風行天下,今日我們對於「良知」一詞習焉而不察,良有以也。但,雖說如此,良知一詞的內容,並非到了明代才有,除了先秦的孟子以外,北宋的周濂溪、程明道、張橫渠,南宋的胡五峰、張南軒等湖相學派及陸象山都有相似的提法。 但,我們不能忘了,宋代還有一個影響力極大的儒者:朱熹。他的學問路向,完全與前面所述的幾位不同,他自己就是一條道路,他自創一個法門。那麼,朱熹究竟怎麼看良知這個概念呢?他對知覺的看法又是如何?這都是我們在論文中所要進一步釐清的。 到了明代,王陽明扭轉朱熹的學問路向,回歸到了另一條心學的脈絡。他還有一個弟子叫歐陽德,他在陽明過世之後,開始與當代朱子學者羅欽順展開「良知/知覺」關係的論辯。由於他們的論辯,讓我們知道,這個問題不僅在宋代發生,一直延續到明代甚至到當代還方興未艾。由此可見,這個論題的確是一個「新」題目,而不是一個老題目,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參詳。
14

中國近世『儀禮』學の研究

廖, 明飛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0829号 / 文博第759号 / 新制||文||65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宇佐美 文理, 教授 武田 時昌, 准教授 古勝 隆一, 中 純夫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5

戴震反程朱思想之研究

胡健財, HU, JIAN-C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旨在檢討戴震反對程朱思想的意義,以澄清戴震對程朱思想的誤解, 並評估戴震哲學的價值.參考文獻以戴震《原善》、《緒言》、《孟子私淑錄》、《 孟子字義疏證》以及《戴震文集》為主.(上述各項,係以里仁書局重新標校之《戴 震集》為底本)又後人之論述戴震思想及其反程朱之相關論著,亦儘量加以參考.研 究方法則就戴震批評程朱的三個層面:形上學、心性說、工夫論,分別處理.處理方 法是:首先說明戴震的批評意見,其次介紹戴震的思想,最後是對戴震的批評加以檢 討. 本論文全一冊,計十萬餘字,分六章十四節.第一章是緒論,說明本文的研動機、方 法與宗趣,並考察前人的研究意見,以及說明本文所依據的資料等.第二章介紹戴震 的思想淵源、哲學著作、治學精神,以及戴震與程朱的關係;其次,則是分析戴震反 程朱思想的背景,以作為本文的研究基礎.第三章說明戴震對程朱「理氣論」的批評 ,介紹戴震「理存於氣」的主張,並檢討他反對程朱「理氣論」之得失.第四章說明 戴震對程朱「心性說」的批評,介紹戴震「血氣心知」的主張,並檢討他反對程朱「 心性說」之得失.第五章說明戴震對程朱「工夫論」的批評,介紹戴震的「工夫論」 ,並檢討他反對桯朱「工夫論」之得失.第六章是結論,檢討戴震反程朱思想的意義 ,以及評估戴震哲學的價值. 透過本論文之研究,可知戴震對程朱思想的批評,是出於誤解;但無可平認,程朱思 想有其嚴峻的一面,因而有過度抑制情欲的流弊;戴震哲學的價值即來自對情欲的肯 定,而其缺失,卻也因此而產生.
16

朱熹之心性論

元鍾實, YUAN, ZHONG-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宋明理學家特別重視內聖成德之學,內聖之工夫即在對性命天道之體悟, 以達到聖人之境界。其工夫理論之其礎乃心性論。本文即試圖闡發朱熹所論心性學說 及據此而展開之工夫理論。 研究文獻:本文所採取之資料來鴻,乃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包括續集、別集)、 四書集註、朱子遺書及其他朱熹之著作,以此為主要研究文獻。 研究方法:此可分二點加以說明。一為堅持實事求是之原則,從朱熹之實際思想出發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另一是朱熹晚年之定論。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時, 將每一人記錄之語錄的年代都保存下來,故本文據語類所記錄之年代,採取朱熹晚年 之定論,以說明朱熹心性學說各概念之具體涵義及其義理間架。 研究內容及研究結果:第一章,朱熹生平與著作。本章重在記敘其思想發展之歷程, 並對其各種著作之緣起及內容加以介紹。第二章,朱熹心性論之淵源。此章就北宋理 學家有關心性之學說,略加說明,從而了解朱熹如何吸收、綜合他們之系統。第章, 朱熹心性論之基礎--理氣論。朱熹哲學以理與氣為中心展開,理與氣落實到人方面 ,便表現為性、心、情等人性問題。故此章就朱熹理氣論,加以申述,並藉此而了解 心、性、情之關係。第四章,朱熹論性。先敘述朱熹所論性之涵義,繼而分解其所分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關係。第五章,朱熹論心及其與性、情之關係。先述朱熹所論 心之涵義,繼而論其所分道心與人心之關係。最後,以「心統性情」說疏解心、性、 情三者之關係。第六章,朱熹心性論下之工夫論。工夫理論之目的,乃將氣質之性或 人心恢復於天地之性或道心。欲達此目標,則必通過窮理與居敬工夫。故此章論述朱 熹對窮理與居敬工夫之觀點。第七章,結論。透過上文之研討,以衡定朱熹之心性論 在其整個哲學上之地位及其與儒學之關係。
17

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

陳佳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是欲從解析朱子的理氣、太極、〈仁說〉、格物諸論,以衡定其於儒家形上學體系中的地位,並展示其說的特色與價值。 首先,對於朱子的理氣關係是否會造成「二元論」的問題,本文以為他的理與氣的是渾然一體,是二分卻非造成二元而不交通。而且,本文以為儒家的道德哲學即隱含著理氣二層的結構。以此,本文亦反對明代以來以羅整庵為首的「去實體化」的唯氣論思潮。 接著,對於朱子的太極為中心的宇宙論,本論文以為朱子是在描述一「即存有即活動」的「生生之理」。以此,即對牟宗三先生以「只存有而不活動」來詮釋朱子的「理」提出質疑。對此,本文以為朱子之所以反對言「太極便是動靜」,是在強調不可以動靜來規定太極,並非以太極本身不可動靜。 進而,本研究即指出朱子以「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來詮釋太極的「陽動」、「陰靜」,且以其為「實理發出」至「實理內藏」,這實是在說太極之理的發用流行過程。而且,朱子把程伊川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形上學思維,應用於其太極宇宙論中,並詮釋為「體立而用行」、「先體而後用」,以及「由體達用」、「從微至著」,這即有一發用流行的意思,是以太極能呈用、顯現自身於萬事萬物之中而言。再者,朱子的「理一分殊」之說的「分」字,是有一「分出去」的動力義,即為太極之一理發用流行自身,而分殊為萬事萬物中各個太極的型態。所以,通過本文諸多論點,即能證明朱子是在強調有動力義的「生生之理」。而且,本文亦以為對於儒家哲學客觀面的生生義的掌握,是為朱子學於儒家形上體系中的最大貢獻。 在天人合一的問題方面,朱子的〈仁說〉思想實是把握了儒家哲學客觀面的「天道下貫為萬物之性」的型態,即符合於《易傳》的「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及《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的義理,他的〈仁說〉即是為代表生生之理的天地之心,貫注成人心之「仁」的「天道下貫」的型態。但是,他卻不契於儒家哲學主觀面的逆覺本心的型態,故他無法走上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的型態,以及明道的「只心便是天」的主觀性道德形上學的進路。以此,他只能往客觀面的形上學路徑而行,而成就其「格物」工夫所開出的天人合一之境。 此即,他是從「即物窮理」的漸教工夫開始用功,再進入「豁然貫通」的心境,即可顯發一超越的形而上之知。如此,就能從窮格事事物物中的分殊之理,而漸漸地能默識「理一」之處的「統體之太極」。而且,從他詮釋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的話語中,可見出他的格物之功,著實能在「心靜理明」的心靈中,去貫通心、性、天,這就是朱子系統中的天人合一型態。
18

比較錢穆與牟宗三的「道統觀」和「朱子學」: 一個後現代式的解讀. / Bi jiao Qian Mu yu Mou Zongsan de "dao tong guan" he "Zhu zi xue": yi ge hou xian dai shi de jie du.

January 1997 (has links)
張家輝. / 論文(哲學碩士) -- 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歷史學部, 1997. / 參考文獻: leaves 169-175. / Zhang Jiahui. / 論文提要 --- p.i / 圖表索引 --- p.iv / 引論 --- p.I / Chapter 第一章 --- 分析架構:當代詮釋學 --- p.1 / Chapter 1. --- 詮釋多元化的呼喚 / Chapter 2. --- 「創造的詮釋學」理論 / Chapter 第二章 --- 中國儒學的「道統」觀念 --- p.21 / Chapter 1. --- 儒家道統說的涵義及其發展 / Chapter 2. --- 硏究道統觀證成的幾種模式 / Chapter 3. --- 朱熹的歷史地位 / Chapter 第三章 --- 「集大成」的朱熹 --- p.46 / Chapter 1. --- 整個文化大傳統即是道統 / Chapter 2. --- 朱熹對先秦及北宋諸儒的繼承 / Chapter 第四章 --- 錢穆的詮釋視界及其形成背景 --- p.72 / Chapter 1. --- 錢穆與無錫世界 / Chapter 2. --- 東西文化優劣比較與和合性 / Chapter 第五章 --- 「別子爲宗」的朱熹 --- p.87 / Chapter 1. --- 廣義的道統觀 / Chapter 2. --- 第一期:初訪朱子世界 / Chapter 3. --- 第二期:「道德形上學」之建立與朱子的不透 / Chapter 4. --- 第三期:牟氏朱子學的「轉出」 / Chapter 5. --- 第四期:貞定圓教模型 / Chapter 第六章 --- 牟宗三的詮釋視界及其形成背景 --- p.133 / Chapter 1. --- 熊十力與唐君毅對牟宗三的影響 / Chapter 2. --- 從心理角度透視牟宗三的「開出說」 / Chapter 3. --- 小結 / 總結 --- p.164 / 參考書目 --- p.169
19

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

熊琬, XIONG, W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理學之先驅:第一節 韓愈與佛學:一、韓愈與理學,二、韓愈與佛;第二 節 李翱與佛學;第三節 柳宗元與佛學。 第二章 朱子理學之淵源:第一節:周敦頤與佛學(西元1017∼1073):一、太極圖 二、通書;第二節 張載與佛學(西元1021∼1078):一、西銘,二、正蒙 ; 第三節 程顥與佛學(西元1023∼1085):一、識仁篇,二、定性書,三性一元論; 第四節 程頤與佛學(西元1033∼1107):一、理氣說,三、主敬、窮理說,四、主 敬、理氣說與佛學;第五節 楊時與佛學(西元1053∼1135);第六節 羅 從彥豫章、李侗(延平)與佛學:一、羅從彥西元1072∼1135),二、李侗 (西元1093∼1163),三、劉勉之(白水)、胡憲(藉溪)、劉子 (屏山 )。第三章 朱子理學與佛學之關係:一、朱子西元1130∼1200)生平與學術,二、朱子 理學與佛學之淵源。壹、論心性理氣部份:第一節 太極說與佛學;第二節 理氣說與佛學;第三節 氣質說與佛學;第四節 心理、性 理說與佛學;第五節 性情說與佛學;二、論修養部份;第一節 涵養、省察說佛學 第二節 主靜、主敬說與佛學;第三節 天理、人欲說與佛學;第四節 知、行說與 佛學。 第四章 朱子闢佛之研討:壹、學理部份;第一節 從宇宙觀探討朱子之闢佛:一 、朱子之宇宙觀,二、從朱子之宇宙觀論其闢佛,三、佛氏之宇宙觀;第二節 從本 體論探討朱子之闢佛:一、朱子之本體論 ,二從朱子之本體論論其闢佛 ,三、佛氏 之本體論;第三節從教育學探討朱子之闢佛:一、從心性論看,二從教育之宗旨與階 次看,從教育之目的與步驟看,四、從教育之內容看,五、從修養論看,六從施教之 深淺次第看;第四節 從倫理學探討朱子之闢佛:一、佛氏有關孝道之倫理,二、佛 氏有關君臣之倫理,三、佛氏有關夫婦之倫理,四佛氏有關兄弟、朋友之倫理,五、 佛氏有關師弟之倫理。 貳、存養部份:第一節 辨釋氏以知覺運動言性之非,第二節 辨釋氏以心求心之非 ,第三節 辨釋氏有上達無下學之非,第四節 辨釋氏有敬以直內無義以方外之非, 第五節 辨釋氏有克己工夫而無復禮之非,第六節辨釋氏頓悟求速之非,第七節 辨 釋氏一覺之外不復事事非非,第八節 辨釋氏參話頭終日味無義語之非。 結論。
20

黃榦、陳淳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研究 / The Research of Huang Gan and Chen Chu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 Xi’s Philosophy

王志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朱熹所建構的朱子學於後代之所以興盛的原因多門,官學、科舉的推動,雖將朱學普及化於民間士子,但亦僵化了朱學的發展,因而真正能將朱學的精髓發揚光大者,則非朱門弟子莫屬。若溯其源,則南宋朱門弟子對於朱學的傳衍,更是影響後代朱學發展的關鍵,無論從「道統」、「字義」等來看,或是元、明以降的《四書》學發展,黃榦和陳淳在其間皆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於朱學史中佔有不可或缺的一頁。基於此,本論文以朱門第一代弟子黃榦、陳淳為研究對象,首先從二人的為學歷程裡,鉤勒出一條繼承面向的脈絡。其次,透過二人的為學思想、體用關係、道統思維等方面,觀察二人在經典的詮釋與建構裡,如何接受、轉化及傳衍朱學。整體來說,本論文從原典文獻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客觀地釐清朱門後學的發展樣態,另一方面回應當前學術史的建構,重新看待在過去被忽略的歷史現場,補強朱門後學的研究成果。

Page generated in 0.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