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行政組織中基層人員行為理性化之研究王正宣, Wang, Zheng-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約七萬字,分五章二十三節,係對我國行政組織中基層人員執行機關決
策目標的行為問題之研究,其內容可分為兩部份:
其一:是從有關文獻中探討學者對組織與管理之各種研究途徑,以尋求本研究的理論
架構,及介紹理性的意義,與其在組織與管理研究上地位。
其二:是以警察基層人員行為為研究對象,以理性化為指標,採調查與數量統計方法
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主要工具,進行對組織影響力,環境因素,及個人屬性等,與行
為理性化的關係之陳述與解釋,並獲致結論。
|
52 |
生活世界與合理性 / 由哈伯瑪斯何謂普遍語用學至溝通行動理論之探究吳佩瑾, Wu,Pegg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任務為探討哈伯瑪斯(J?rgen Habermas, 1929-)
於《溝通行動理論》(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1981)
中生活世界概念與其普遍語用學之關聯
|
53 |
The Taxation on Capital Gains and the Stock Price Volatility / 資本利得稅與股價波動薛雅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model of the stock market involving the rational speculator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imposition of tax on capital gains can reduce the market volatility. The finding is that the effect of tax on the stock price volatility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shocks hitting the market. In the cases of the issuing shock and the dividend shock, raising the tax rate could be a way to stabilize the stock market. On the contrary, when the margin-rate shock occurs, it tends to magnify the effect of the shock and therefore increases the market volatility. Thus,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tax rate may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stock price volatilit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unexpected shocks.
|
54 |
Insider Stockholdings: New Light on Rational Expectation Theory胡翔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e investigate the trading strategy of the insider and propose two models to describe the insider’s behavior. Comparing with previous studies, we add insider stockholdings as a variable to the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our setting with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outside investors and the insiders, the insiders could obtain more inside information via increasing their stockholdings. When the insider with large stockholdings purchases more shares, outside investors would take this as a positive signal that the insiders regar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in the future as optimistic.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 insider stockholdings is large, outsiders would worry that inside trading may become more.
The insider would deliberate upon the quantities traded at period one and two, which have different impact in stock price. If the insider buys more stocks at period one, he could improve his information precision. However, if the insider buys large stocks, the market makers w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sider’s function of information precision and thus the insider may impact on the stock price. Therefore the insider would evaluate market makers’ pricing rule.
Since increasing stockholdings enhances precision information, intuitively, earlier stage the insider submits a large order. Nonetheless, our study shows that when the insider stockholding is extremely large, then the increasing of information precision is limited because the information precision is increasing with insider stockholding at a decreasing rate. Besides, when the insider stockholdings is large enough at period one, he would place a small order at period two.
|
55 |
理性選擇理論與國際安全研究宋蕙吟, Sung,Hui-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理性選擇理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研究一個主要的研究途徑,在當代國際關係理論的爭辯中扮演了概念釐清的角色,並且增進了對無政府狀態內涵與國際合作可能性的理解。國際安全研究中,理性選擇以嚇阻理論為主要研究議題,針對核武嚇阻、傳統武器嚇阻、流氓國家與恐怖份子嚇阻等重要議題,無論是理論建構或實證研究皆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在1980年代,形式化(formal))的理性選擇作為一種國際關係研究途徑成為一時顯學,與傳統國際關係主要研究途徑如歷史分析、文化研究、政治心理學等並駕齊驅,甚或有超越之勢;直至1990年代末期,理性選擇面臨強烈的質疑,進而引發了批評者與辯護者對於理性假設與方法論的爭辯。值得注意的是,自1990年以來,認知科學中的「展望理論」開始跨足至國際關係研究,試圖從行為者如何處理與詮釋訊息的角度來解釋國際政治行為與結果,對理性選擇的假設作了些許修正與補充,兩者的在未來的結合將有助於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
|
56 |
有限理性與市場微結構:以代理人基雙方喊價市場為主之個案分析曾仁傑, Zeng, Ren 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代理人基計算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中,有限理性與市場之間的相互關係已有相當多的討論,主要研究範疇是在理性程度高低對市場表現的影響,較少是針對理性程度與個體行為的研究。而且代理人基計算經濟學的本質之一,是在於個體所展現的行為,然而卻顯少看到對代理人行為的深入探討,尤其是因不同理性程度所造成的行為差異。
對於這樣的現象,本文首先提出三個疑問:第一、為何要探討個體的行為?第二、該如何研究個體的行為?第三、哪一種計算智慧工具或演算法才能合理表達個體的有限理性及行為?藉由市場設計觀點及真實市場例子,我們說明了個體行為在市場所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並透過多重個案的設計來分析討論不同市場型態與不同理性程度對個體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同時,透過 GP 的適應性演化運作方式及特性來建構並合理表達代理人的策略化喊價和學習行為。
因此,本文在 Chen and Tai (2003) 的雙方喊價市場架構下,透過分組模擬實驗與多重個案設計,探討增加代理人理性程度對市場效率及交易者策略行為的影響,而主要的核心是著重在深入探索代理人如何演化以及與對手如何共演化其自身的策略行為,還有因不同理性程度所表現出的行為差異。並藉由變動 GP 代理人群體策略大小來表達理性程度高低。對於理性程度與個體行為的探討分成二階段設計來進行:第一階段是針對個人的策略學習行為及因理性程度增加所表現的行為改變,並以第一階段的分析結果為基礎,第二階段進入兩位買方交易者的策略共演化行為,以及雙方理性程度同時增加所展現的策略互動行為。
在第一階段的分析討論中,可以清楚觀察到交易者的學習行為及得到一些策略的共同特性,並且藉由這些特性能了解交易者策略使用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及理由,還有觀察到交易者因理性程度增加而進步的學習過程。然而在第二階段的分析討論中,分別採用了直接的策略分析與間接的利潤變化狀態來探討雙方的共演化行為。但所得的分析結果不再是像是第一階段那麼清晰,不過還是能從各多重個案的分析,歸納出一些雙方的互動模式。
最後,藉由 GP 演算法來進行代理人基的建模及模擬實驗與本文所建構的分析策略之結合,可發現一些關於個體行為的知識: GP 策略的共同特性,以及雙方的策略互動行為,還有理性程度對個體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同時,也能清楚認知到分析個體行為所會遇到的限制和問題。並確實讓我們對個體行為之研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
57 |
波普科學觀之批判--從其對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批判為出發 / The Criticism of Popper’s Scientific View——Starting with Popper’s Criticism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黃建智, Huang, Chien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批判卡爾波普之批判理性 / The criticism of Popper's rational criticism.
|
58 |
清代司法文書的法理與範式-以《刑科題本》為中心范世偉, Wei, Fan-S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清《刑科題本》目前收錄在中國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該檔案館共收有大清帝國內閣題本刑科命案類婚姻姦情專題微捲檔案(以下簡稱刑科婚姻姦情檔案),其中乾隆元年到三十年有七萬餘件相關的檔案;另外乾隆三十年到六十年也有七萬餘件檔案是指清代罪犯經過地方衙門至中央三法司審判後,官員向皇帝奏題案情經過及會審結果,最後由皇帝硃批處斬或緩刑等。在這些奏摺中審訊犯案者的口供必須交代姓名、籍貫、已婚未婚、歲數、職業、家庭人口數等等。
《刑科題本》的這些案件足以讓我們瞭解清代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運作情形,而由於這些案件乃地方司法審判者上奏中央的判決文書,因此這些案件也可以提供我們許多清朝乾隆時期關於司法判決書的格式與其法律論證的相關資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刑科題本的作用與在清律與法制史研究裡的地位為何?
本文在章節規劃上分為六章,分別為緒說、《大清律例》下的司法文書態樣、《刑科題本》的範式、《刑科題本》的法理-案例解析、《刑科題本》的回首與前瞻、結論等六章。
而在案例分析的取樣方式,則是在空間上,以華南、華中、華北等三大地理區為緯;在時間上,以乾隆元年至陸拾年的時間為經,在《刑科題本》中上下縱論抽樣出六個案例來解析,進一步釐清其書寫的格式等的制度面問題與法律論證與法條解釋與適用等的法理面問題,在相關《刑科題本》的研究尚在發展階段之際,本文結合時間與空間、史學與法學的面向,對《刑科題本》提出初步的分析。
|
59 |
對外關係的國內根源:兩岸經貿交流中的利益、符號與威脅 / Domestic Roots of Foreign Relations: the Interests, Symbols, and Threat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Exchanges陳映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關係既是臺灣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也是支配臺灣內部政黨競爭、統獨認同與利益配置等政治議題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臺灣民眾面對兩岸相關議題,時常面臨理性與感性的抉擇,「理性自利」觀點認為利益極大化是選擇時的衡量準則;「感性認同」觀點則主張情感認同等符號才是決定態度的關鍵。本研究使用2008年、2009年、2012年與2013年的民意調查資料,從「理性自利」、「感性認同」與「威脅認知」三個面向切入,追蹤與探析臺灣民眾如何評估兩岸經貿交流所帶來的利益,以及此經濟利益評估對於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的影響,並進一步剖析臺灣民眾的兩岸經貿交流立場與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的整體與個體利益評估不同,且利益評估確實影響了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與「經貿立場」,認為利益變差者傾向認同臺灣人、臺灣獨立,認為利益變好者傾向認同中國人與都是、維持現狀與統一。此外,臺灣民眾具有以大我為優先的傾向,整體利益的好壞是決定其經貿立場的關鍵,認為有利於整體即支持開放,若有害於整體則支持緊縮。然而,臺灣民眾與中國大陸日益疏離的趨勢並未出現改變,因為政黨認同、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等感性因素,以及威脅感受,對於臺灣民眾的兩岸議題立場抉擇仍具有顯著影響力。因此,本研究認為「理性自利」雖然看似能引導臺灣的兩岸議題民意結構,但「感性認同」與「威脅認知」或許才是左右臺灣民眾態度的真正關鍵,也是造成臺灣民意對中國大陸愈趨「疏離」態勢的根本原因。
|
60 |
歷史與目的─黑格爾政治哲學與歷史哲學研究蔡慶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黑格爾的哲學在政治思想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自馬克思之後乃至許多當代思潮都從黑格爾處獲得豐富的靈感,對於黑格爾哲學也出現了許許多多不同立場的詮釋方式。這些不同的詮釋或把黑格爾解讀為一激進的哲學家,或視他為支持現存政治秩序的哲學家,其中的爭議至今仍然未解。
本文的工作就是在回答黑格爾的思想是激進的或保守的,而研究的途徑有三個方向他的辯證哲學是否是唯心的、他的政治哲學是否擁護現存政治權威以及他是否主張歷史終結。如辯證法是唯心的則黑格爾是保守的,因為所有的激進改革動作只在觀念中發生;如黑格爾擁護現存政治權威則他是保守的,因為所有改變現存政治權威的企圖都是不正當的;如果黑格爾主張歷史終結則他是保守的,因為在歷史終結時所有能改變歷史的激進政治動作都將不可能發生。
第一章從《邏輯學》與《精神現象學》等書中,說明黑格爾如何藉由批評形式邏輯以及康德的批判哲學以建構他的精神辯證法,並將說明黑格爾的辯證法如同馬克思所批評是一種唯心主義。第二章中,從《法哲學》一書探討了黑格爾的政治哲學,說明黑格爾的政治哲學主張一種理性國家,這理性國家並非現存的國家,在這理性國家中個人因為與國家有機地相互構成,而享有具體自由,毋須屈服於國家權力之下。第三章中,分別就《精神現象學》與《歷史哲學演講錄》討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得出的結論是在辯證法的基礎上,黑格爾並不能被視為主張歷史終結的保守哲學家;但是在他的神義論中,世界歷史進程中必然出現的「理性之狡計」卻使他的哲學因為主張歷史必然性,排拒了個人自由,而更動了早期他在《法哲學》中共和主義的立場,成為一保守的哲學家。
|
Page generated in 0.01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