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0
  • 109
  • 21
  • 12
  • 3
  • Tagged with
  • 145
  • 145
  • 37
  • 35
  • 33
  • 32
  • 30
  • 30
  • 28
  • 28
  • 27
  • 25
  • 25
  • 24
  • 2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捷運場站聯合開發權利轉換之研究

江麗玲, LIANG,L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聯合開發的理念是公私部門來共同從事不動產興闢事業,雙方共享利益、共擔風險。 此種開發方式在國外已被廣為運用。大台北都會區為因應運輸需求,已規劃興建大眾 捷運系統,這是一項工程浩大的交通建設,所須的經費亦相當驚人。若能摒除政府獨 立負擔開發工作的傳統作法,引入聯合開發的觀念,積極方面可望解決政府財政拮據 的窘境,亦藉助開發後不動產之出售或租賃所得利潤,來維續捷運的服務品質及營運 開支。消極方面因使民眾能共同分享開發利益,可減低民眾情緒的反彈與杯葛,亦賦 予市民更多參與都市建設的機會。 捷運系統的聯合開發允許投資人以金錢方式參與開發,亦可權宜允許開發區之相關權 利人 (如土地及地上物所有權人) 以其不動產價值來參與建設;俟開發完成,以新建 不動產之一部份作為償還代價。因此,捷運系統的聯合開發牽涉到權利轉換的問題, 與一般的投資開發并不完全雷同。在整個合作開發的過程中,產權的處理是成功與否 的關鍵,故慎選權利轉換方式是異常重要的。揆諸各種權利轉換型式,如發展權移轉 、合建方式、設定地上權等,以日本「等值交換方式」最能契合捷運系統土地聯合開 發的特性和要求。因此,將等值交換中立體換地的精神應用於捷運場站聯合開發過程 中,前後價值的評估、換算與配置,以謀求各相關權利人的產權能合理平衡。 本文的研究章節為:第一章為研究緣起與目的,並建立研究的架構。第二章主要內容 在探討大眾捷運系統土地開發面臨的各種問題,採行聯合開發以試圖突破這些困境。 唯聯合開發乃須解決若干產權關係以取得開發用地,這又與權轉換習習有關。第三章 對各種權利轉換型式作一番描述,並慎選適合捷運場站開發性質的轉換方法。第四章 將權利轉換方法運用於產權的評估與換算,並建立配置原則。第五章之內容為由上述 各章中可知合理的價值評估與公正的配置原則在權利轉換計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而估價制度的確立是不容延宕的,而若干配合措施以獎勵投資人參與聯合開發亦 不容偏廢。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
52

組織中人際信任的形成之探索性研究 /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in Organiza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陳玉軒, CHEN, YU-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定位為探索性(exploratory)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為「組織中人際信任之形成」。其中包含組織中人際信任如何形成?組織中人際信任在何種系絡(context)下形成?以及組織中人際信任在其所處的系絡中形成之後,呈現出什麼風貌?研究目的在於理解人際信任形成之過程,組織系絡對於形成組織成員之間的信任之影響,以及有助於組織建立適當的人際信任。 本研究從個人與系絡的層次上探討組織中人際信任的形成,理論基礎為社會交換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首先,由人際信任的形成開始探究,討論人際信任形成的過程,而後導出一個人際信任形成的概念架構;其次,將人際信任的形成置於組織成員的人際系絡下探討,藉由理論基礎以發掘出人際信任的型式,並透過探討組織中人際系絡的影響,以說明組織中人際信任所形成的各種型式;最後,於結論中提出本研究的發現:組織中人際信任的形成過程分為預設、預測、及評估三階段,組織中人際信任的形成受到權威系絡與關係系絡的影響,不同的行動值預測導致相異的信任程度,組織中人際信任具有移轉性,且據此提示管理者、一般組織成員、以及人力資源實務工作者,有關組織中人際信任形成所帶來的啟示。 / Designed as an exploratory study, this study attempted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how and which context is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formed, and what is it after being formed.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realize the process of forming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the influence of forming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al members 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and to wish to be useful to built appropriate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The study based 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explored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at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level. At first,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 which put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thereby evolve in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orming interpersonal trust. Moreover,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ere discussed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s within organizational members, found four type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n examine type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with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contexts within organizations. In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that (1) presumption ,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consist of the forming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2) guanxi and authority contexts affect the forming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3) different action predictions lea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trust, and (4)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can be transferred to another specific organizational member. Besides, it had implications for supervisors, usual organizational members, and HR workers.
53

交換、窺視與文化消費--《交換日記》文字與圖像的互文研究

鄭淑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交換日記》前十一集為研究對象,分別就外緣與內容以及當中所呈現的文化現象作探討。 第一章分為三小節,分別對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及前人研究等內容作一說明。 第二章就《交換日記》外緣的文本類型與編排設計作探討。第一節先就繪圖部分的定位作分析,與漫畫、繪本相比較,確立其插圖的定位。第二節就文字部分與日記、散文相比對,界定其為隨筆。第三節則就文本的編排與設計入手,觀察此文本特殊的風格、隨性的書寫與繪畫風貌。 第三章就《交換日記》中的主題內容與多向文本的敘述方式作探究。第一節的主題內容首先歸納出愛情、親情的話題;其次梳理出與異地見聞相關的話題;再其次對與生活省思有關的論述作一整理。在不同的話題範疇中,可以看見當代人們生活的現象、矛盾與進步。第二節以多向文本的敘述方式加以探討,可以瞭解《交換日記》無始終、去中心、非因果、非線性、互動開放的書寫風格如何擄獲讀者的喜愛。 第四章針對《交換日記》文字與圖像二者,瞭解在大量插圖的隨筆敘述中,圖畫與文字的互動關係。第一節對插圖的形式與功能,分別就敘事性質、抒情性質與幽默嘲弄等三方面作分析,瞭解插圖在此文本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第二節,就文字與圖像二者的互文關係進行討論,可以看出文、圖互足的敘述方式、藉圖畫改變敘述的氛圍、以及藉由圖畫來區分現實與想像。 第五章進入閱讀心理的討論,藉以了解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接受反應。第一節討論此文本中獨特的現象--作者/讀者的重疊,在此重疊、開放的空間下呈現的特殊景觀。第二節則以讀者的一般性心理現象為討論焦點,分別就窺視心理的動機與滿足;閱讀行為中涵蓋的交換行為與作者與讀者密切互動的行為等三方面進行討論。 第六章針對《交換日記》與文化消費作討論。第一節探討《交換日記》呈現的後現代現象;第二節探討《交換日記》中呈現的消費文化;第三節則探討存在於《交換日記》中的次文化現象。 第七章對本研究提出總結論述。 當前的文學研究不斷朝向東、西方的對話、多學科的融合發展,並轉移到以讀者為中心的觀點。文學研究也從傳統的文字閱讀、解釋層面,衍生為對整個文本在社會的作用與地位的關注,這正是本研究從各種不同角度對文本及其所呈現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的出發點,希望藉此對書寫文本的變化作一觀察,在當代眾多文本形式大量出現的世代中,記錄其一斑,以填補文本創作改變歷程的一角。
54

波動度與中國結構型商品之分析

高宜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分為兩部分,首先針對中國結構型商品作分析,接著對交換率之波動度作研究。中國結構型商品方面,選定中國大陸招商銀行所發行金葵花寶礦掘金理財產品作介紹,並針對其產品條款進行評價,最後作敏感度分析。由於此產品連結五檔標的股票,且產品條款中含有多重新奇選擇權特性,包含多因子選擇權、履約價平均式選擇權、界限選擇權、數據選擇權,因此沒有封閉解,所以在假設所連結標的股票價格為對數常態分配下,選擇蒙地卡羅模擬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進行評價。交換率(Swap Rate)之波動度方面,利用Fabio Mercurio與Andrea Pallavicini所發表文章中提出的一套波動度校正方法,根據Hagan等人在2002年文章提出的SABR模型(SABR Model),從利率交換選擇權的波動度之市場報價與固定期利率交換的價差之市場報價,校正出市場與非市場報價的利率交換選擇權的交換率之波動度,接著估計出固定期交換率之凸性調整項(Convexity Adjustment, CA),進而求算出固定期利率交換之價差的模型價格,並與利用Black模型(Black Model)所進行的波動度校正方法作比較。
55

基差風險之探討-以Basis Swap為例

陳憶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二零零八年(民國九十七年)發生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在歷史上絕對會是重要的金融事件之一,初期的徵兆點可追溯自二零零七年美國的次貸事件惡化,此次金融海嘯會在何時畫下句點,各領域的大師眾說紛紜:有人聲稱這次金融海嘯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生之最嚴峻的一次,將持續至少四~五年;有人說經濟大蕭條會延宕到二零一零年;樂觀的多頭大師則云今年(西元二零零九年)下半年即可嗅到景氣回春的訊息,然而在我寫這論文時,景氣蕭條的氛圍仍持續瀰漫著。雖然這篇論文並不是要探討這次歷史性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但是引發我探討這篇論文主題的基差風險,卻源於美國次貸事件惡化後,金融市場反應的LIBOR 3M與LIBOR 6M間基差報價擴大現象而有所關聯。 本文針對交易室的投資組合中,在利率產品交易裡使用的浮動利率指標(Floating Rate Index),不論是LIBOR 1M、LIBOR 3M、LIBOR 6M或LIBOR 12M,原本用來評價內含這些浮動利率指標產品的曲線(Revaluation Curve)均是由3M Swap Rate (USD LIBOR 3M)市場價格所建構而成;在納入基差因子,實際反映市場基差報價來分別建構不同浮動利率指標交易對應的不同評價曲線,比較納入基差因子前後及模擬各種基差市場價格情境下,對投資組合進行評價的損益差異,來說明忽略基差風險對投資組合的影響程度。
56

以有效率的方法進行一籃子違約交換之評價 / Efficient algorithms for basket default swap valuation

謝旻娟, Hsieh, Min J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相較於單一信用違約交換只能對單一信用標的進行信用保護,一籃子信用違約交換則能對一籃子的信用標的進行信用保護。此種產品的評價決定於一籃子信用標的實體的聯合機率分配,因此多個標的資產間違約相關性的衡量,對於一籃子信用違約交換的評價和風險管理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在一個資產池中,有時可以將其切割成兩個以上的群體,各群體間彼此相互獨立,而在各群內彼此相依。我們將其視為在多因子模型下的特例,此模型提供我們更具彈性的方式去建立資產之間彼此的相關性。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以 Chiang, Yueh, and Hsieh (2007) 在單因子模型下所提出來的方法為基礎,將其延伸至多因子的模型下的特例。藉由選擇一個合適的(IS)分配,在每一次的模擬中必定會有k個違約事件發生;因此我們獲得一個有效率的方法對一籃子違約交換進行評價,此演算法不僅簡單並且其變異數較蒙地卡羅小。 / In contrast to a single name credit default swaps which provides credit protection for a single underlying, a basket credit default swap extends the credit protection to portfolio of obligors with the restriction that the default of only one underlying is compensated. The price of the products depends on the joint default probability of the underlying in the credit portfolio. Thus, the modeling of default correlation, default risk and expected loss is a key issue for the valu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of basket default swaps. Sometimes a pool of underlying obligors can have two or more separate groups, between those they are unrelated, but in each part they are related. The special cases provide more flexible way to construc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underlying obligors. In this paper, our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ce sampling (IS) method proposed by Chiang, Yueh and Hsieh (2007) under one-factor model, and then we extend the model to a special case under the multi-factor model. By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the importance sampling distribution, we establish a way of ensuring that for every path generated, k default events always take place. Then we can obtain an efficiency algorithm for basket default swap valuation. The algorithm is simple to implement and it also guarantees variance reduction.
57

在臺國際高中交換生日常生活資訊需求之研究 / The study on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need of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exchange students

廖俐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國際高中交換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資訊需求、獲取資訊的管道來源,希望能在日常生活資訊需求的研究議題上,協助蒐集與瞭解國際高中交換生的日常生活資訊問題。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蒐集16-18歲國際高中交換生的日常資訊需求項目及尋求頻率;以半結構性訪談的方式深入了解國際高中交換生在臺灣的日常生活資訊需求資訊,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止,訪談12位就讀台南市高中、職國際高中交換生。 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國際高中交換生的資訊需求及尋求管道有以下特徵: 一、 語言溝通造成國際高中交換生日常生活適應問題 二、 國際高中交換生的資訊取得管道以網路及人際資源為主 三、 國際高中交換生的日常資訊需求內容偏重娛樂及交通資訊 四、 高中圖書館館藏及規畫未提供國際高中交換生之日常生活需求 本研究並對學校及圖書館提出實務管理規劃建議 一. 跨校合作規劃課程 二. 提供華語語言幫助 三. 在圖書館網站上建立日常生活資訊專區 四. 舉辦國際高中交換生跨校閱讀活動 五. 辦理第二外語語言角落
58

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

許道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組織信任和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係。所謂組織信任乃組織成員對其主管和服務機關所抱持的一種認知和信念系統。它包括組織成員對主管工作能力的評價、對主管之行為舉止是否可靠或前後一致的認知,以及對組織中成員互動是否真誠、可靠的瞭解。至於組織公民行為則為組織成員自發性的一種對組織長期績效有益的利社會行為,這種行為除與組織的正式規範無關外,也不受組織中獎懲機制的約束。根據國內外零星的研究,組織信任和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確有正相關存在。惟多數之實證調查均係以私部門為對象,甚少及於政府機關。且使用之量表亦以私部門之運作現況為基礎編製而成,因此無法完全顯現公部門組織運作的實況。 本研究在整理和歸納國內外理論性和實證性文獻之後,除分別對組織信任和組織公民行為提出整合性及分析性的概念架構外,並進一 步編製公部門組織公民行為量表。最後並以此新編量表作為測量工具 ,檢驗我國行政院所屬一級部會非主管級公務員在組織信任和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連性。在經由因素分析之後,組織信任得到「主管信任」和「機構信任」兩個因素,組織公民行為則得到「敬業」、「樂群」、「守分」、「忠誠」和「熱心」五個因素。而研究的結果則發現,組織信任和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之中度正相關。另在組織信任各構面和組織公民行為各構面之間的關聯性分析方面,則發現除「機構信任」和「敬業」兩者為極弱度正相關,且缺乏顯著性外,其他變項之間都能達到顯著的正相關。 此外,本研究亦探討七項人口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官等、擔任公職年資、在服務機關任職年資和薪資水準)和組織信任以及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連性,結果發現此七項人口變項在整體組織信任和組織公民行為的表現上,均無顯著性差異存在。 最後,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討論,並分別從組織信任和組織公民行為兩個面向探討研究結果對公部門管理的涵義。同時,並從理論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三方面提供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09 第三節 研究範圍、研究流程與研究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6 第一節 組織信任之理論與實務之研究•••••••••16 第二節 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與實務之研究•••••••56 第三節 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文獻之探討••••97 第三章 研究設計••••••••••••10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變項說明•••••••••••10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107 第三節 問卷設計••••••••••••••••••115 第四節 研究調查過程••••••••••••••••12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討論•••••••133 第一節 資料初步分析••••••••••••••••133 第二節 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分析•••••140 第三節 人口變項與組織信任之關聯性分析•••••••152 第四節 人口變項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分析•••••1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2 第一節 結論••••••••••••••••••••173 第二節 研究貢獻及對管理實務的涵義•••••••••190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201 參考文獻•••••••••••••••204 附錄:本研究所使用之問卷•••••••224
59

以交換及容積移轉解決河川地徵收問題之研究--以新店市新店溪秀朗橋至碧潭橋之間河段為例

游適銘, You, Sh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河川整治與築堤防使人民免於洪氾的災害,又可對邊際河川土地加以開發利用,效益誠屬可觀;惟上述皆需徵收河川地,而目前徵收經費業以累積千億,徵收財源既不足,只有研擬替代方案解決。又針對河川整治產生浮覆新生地的特性及民國五十八年公私地交換禁令的解除,河川地交換即為本文研究的方向之一。另外,關於私有浮覆地受益部分該如河回饋?本研究應用容積移轉觀念,研擬一公平回饋模式來落實防洪受益費的課徵,以充裕水利基金、籌措徵收經費,最後並以財務分析來評估地主配合意願。 本論文共有六章,二十一節,重點摘要如下: 第一章 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假設與限制、方法與流程。 第二章 說明河川地徵收立法意旨及補償標準原則,並介紹「水地重劃」辦法以為本文研擬方案之對照,再引用專家意見以為研擬方案之參考。統合了以上方向之後,方藉由第三章理論基礎及文獻回顧來強化第四章研擬方案之完整性。 第三章 介紹地租理論、徵收理論、財產權觀念、發展權移轉觀念及相關文獻並就本研究擷取意念加以串聯。 第四章 說明土地交換方案及購買發展權方案,並對購買發展權方案所擬所需繳納發展權利金數額多寡作業流程進行論述;並對目前河川地徵收相關權利清理論法略作介紹。 第五章 以新店溪秀朗橋至碧潭橋間河段為例,調查河川地地籍資料,首先進行河川整治前後徵收負擔情況比較;次估算河川浮覆新生地所產生交換價值,以明瞭換地效益;再假設浮覆地分區以就第四章購買發展權模式預估水利基金可獲得之總發展權利金;最後並以法令、財務、財稅觀點進行研擬方案之可行性分析。 第六章 說明研究總結、研究貢獻與政策意涵、研究建議與後續研究。
60

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之研究 / Eff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reports and Source upon the news treatment

喻靖媛, Yu, Chen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的研究問題有三:(一)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類型有哪些?(二)影響記者與消息來源人際關係發展的因素有哪些?(三)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關係如何影響記者處理消息來源人物的方式?   本研究以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及內容分析法,針對四位個案記者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如下:   一、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類型   個案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同化關係,記者較容易被主跑線上經常提供新聞線索的消息來源同化。   第二類是利益合作關係,記者通常與職級較高或主管級的消息來源維持利益合作的關係。   第三類是對立關係,因為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時以各自的利益為重,故當記者與消息來源因對方的舉動無法達成各自的目的時,便容易演變為對立關係。   第四類是表面接觸關係記者經常與非預定新聞事件的主角或發起人維繫此種關係。   二、影響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人際關係發展因素   四位個案記者傾向於與專業性及可信度高的消息來源互動頻繁。而對於經常協助記者取得新聞資訊的消息來源,記者容易產生高度的情感認同。另外,記者通常較依賴職級較高的消息來源取得新聞詮釋。   三、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記者處理消息來源方式之關聯性   四位個案記者在新聞內容中賦予消息來源的顯著程度,不會因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親密程度而受到影響。而記者在新聞內容中對消息來源的態度呈現上,則傾向於對表面接觸關係的消息來源做有利的處理。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