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19
  • 203
  • 16
  • 3
  • 1
  • Tagged with
  • 223
  • 223
  • 90
  • 66
  • 60
  • 58
  • 47
  • 46
  • 46
  • 42
  • 42
  • 41
  • 38
  • 38
  • 3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61

大宗物資 進口代理商之個案分析 / Case study of commodity agent/broker

余永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有關台灣中小企業的[新創]概念與實行蓬勃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嶄新驅動力。從零開始的創業打拼過程,再再充分展現我國創業者的活力與韌性,更代表了島國台灣的強大不服輸的精神。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演變,使創業模式更加多元化,然而面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經貿競爭環境,使得創業的挑戰更勝以往,尤其是中小企業要如何生存以及如何以小搏大,而能夠立足台灣放眼國際 ? 已是創新與創業最不可忽略的關鍵因素之一。 創新與創業是經濟進步的重要動力一環,若要激發創新與創業的能量與速度,則與創業所在地的經濟環境息息相關。現有國內的新創事業似乎多著眼於"產品"方面的創新,較少發展出市場經營"模式"的創新。學生相信這與台灣過去以製造業為主之特殊的產業型態有很大的關係,但未來若新創事業能夠多朝向[服務業多元化]、[產品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等新興產業的模式,更需要的是對於市場、服務的創新。因此,本論文希望重商業模式的探討與新創服務業之個案研究,來探討服務業的商業模式與價值創造等議題,應有助於瞭解此一現象,並提供參考。 如何做到最成功最賺錢的”小企業”。 理論上這一個小企業通常是結合較低的開銷和啟動成本再加上特殊專業的技能和十足的運氣。以下本文所討論到的新創產業故事, 將深入剖析固中成功元素的關鍵 。 由於日益全球化和自由化的經濟大環境,使得21世紀的商業市場變得更具競爭性以及透明性。 再加上競爭威脅的經濟脆弱性不斷迫使小型商業 機構要加速垂直整合或合併以便提高自身的能力、效率和競爭力。 另外我們將討論到小企業如何在競爭的環境裡突破,那麼他們在經營的策略上可能必須要有何種[創新能力]以及[破壞力] ? ,唯有強大的[破壞力]才能夠在大型競爭對手環伺的情況下突圍並且迅速在極短的時間內攻城掠地。 中小型企業在經營的時候多半偏向於只思考如何跟平行的同業競爭而忽略了自己真正能夠生存的最重要條件 : 應該是思考在客戶面前的 "最佳被利用價值" ?! 也唯有提供客戶不同於競爭對手的更佳"被利用價值" 藉由客戶的提攜以及賞識才能夠讓新創或者小型企業迅速的成就交易,如果能夠不斷的站在客戶的立場提供專屬於每一個客戶需要的服務,那麼在一次一次的交易之後自然而然新創企業的地位與重要性迅速的被提升,最後至於同行之間的競爭問題也無需再多做過份的擔憂。 最後本論文的重點裡面也會討論到如何將本業創新經營的模式直接引用到其他行業、品項的可行性 ? 假使轉移性高且能夠得到成功 ,那麼表示這一個經營模式是可以被大部分的行業所利用 ,對一個生活在丸爾小島的台灣的我們而言 ,我們一直缺乏各式天然資源 ,因此如果能夠在世界產業鏈裡利用特殊的新創服務來介入國際貿易 ,並爭取到較好的收入 ,想必更值得讀者們參考與沈思。
162

員工最適激勵契約設計-股票與股票選擇權之應用

葉京怡, Yeh, Ch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現階段的企業經營型態而言,專業人才的良窳以及培育訓練可能遠勝於公司有形資產的多寡,這種情形在高科技產業尤其明顯。企業為了留住優秀人才,必須提供許多激勵措施。就我國企業而言,最普遍的激勵措施是員工分紅配股制度。然而,在此制度下,容易產生員工短視近利的缺失。歐美等國較常採行所謂的股票選擇權制度,由於此種制度具有激勵未來的特性,屬於「長期的激勵因子」,更能使員工與股東的利益趨於一致。因此,財政部為順應高科技產業的需求,於民國八十九年准許上市公司實施員工股票選擇權制度,此制度開放後,勢必影響到我國企業對於員工長短期激勵誘因的最適決策。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訊息理論中的「代理模型」,探討股東與員工雙方在「訊息不對稱」下,股東如何設計最適的員工激勵契約。站在股東極大化期望財富的立場,建構一套綜合現金、股票以及股票選擇權的理論模型,並經由模型運算推演,試圖達到下列的研究目的:(1) 在長短期激勵誘因契約下,分別推導出最適員工誘因強度、最適基本薪資以及最適員工努力水準;(2) 比較長短期激勵誘因的最適員工努力水準,驗證股票選擇權制度是否具有提高員工努力程度的激勵效果;(3) 站在股東與員工各自追求期望財富極大化的立場,探討雙方對長短期誘因制度的偏好。  經由模型分析,可得到以下幾點結論:(1) 員工努力程度不受長短期激勵誘因的影響,股票選擇權的作用或許只在於留住人才以及加深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2) 股東在擬定最適長短期激勵誘因強度時,必須考量公司股本大小、員工對風險的趨避態度、努力投入的成本係數以及景氣波動對公司未來收益的影響;(3) 影響員工最適認股權證比率的大小,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還包括認股權證的避險比率,股東可以藉由觀察公司股價的高低,以協助長短期激勵誘因的決策擬定;(4) 股東與員工基於期望財富極大化的立場,對於長短期誘因契約的偏好會產生利益不一致的現象,雙方面臨的是一場無法達到雙贏局面的零合遊戲。
163

大陸股市及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之研究

王智明, Wang, Chih-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64

個人行動代理服務模式之建置—在整合性金融資產管理帳戶之應用

白志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行動代理人(Mobile Agent)是一種常被應用於分散式處理及行動運算的技術之一。尤其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的普及與Java語言的誕生後,更是結合了這兩者特性,在Web上蔓延開來,許多行動代理開發工具本身便是純Java語言撰寫的,而且亦有為數不少的行動代理人應用系統直接就是建構於Web平台上。  本研究運用行動代理技術建構一行動代理人服務提供者(Mobile Agent Service Provider,MASP)應用模式,以Web為平台,將各種服務以行動代理人的方式來開發,然後提供給客戶。客戶可藉由這些服務所具備的諸多行動代理人特性,來進行個人資訊管理工作。研究問題主要係針對現今一般人所擁有的金融帳戶過多造成理財困擾,以及目前的網路銀行或金融帳戶管理系統無法做到跨行跨業這兩方面來進行改良。客戶只需連線上站,即可要求代理程式為他服務。不論人在哪裡,便會自動收到代理人從與其有往來的各網路銀行網站中所擷取回來的帳戶最新資料,然後便可用單一帳戶將這些資料加以彙整管理;甚至在離線後,亦能讓代理程式以其預先設定好的工作而自動繼續執行任務,不必擔心作業中斷。客戶可以將其個人帳戶資料儲存於自己的電腦中,而不必擔心若存於系統伺服器可能產生的潛在安全性問題。因此客戶只須利用此單一整合帳戶(All-in-One Account)即可進行跨行整合的個人理財活動,輕鬆達成帳戶彙整(Account Aggregation)管理。  本研究從使用者主導的角度來發展此服務架構,希望此模式能應用於其他領域上,以使行動代理的發展更加全方位及人性化。
165

補助金制度下的台灣派系政治穩定與變遷--新制度理論分析觀點

吳怡銘, Wu, 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以新制度研究方法,來分析台灣派系政治的穩定與變遷。本文的論點是我們在(1)台灣的地方派系政治互動,存在著交易成本。(2)制度因素控制交易成本,進而影響威權時期與民主轉型期的派系政治互動的研究目標前提下,藉由補助金制度運作為例,來理解台灣派系政治的變化。因此我們將全文的探討,建立在下列的假設上:”威權時期的台灣地方派系政治,之所以能維持穩定的運作而成為國民黨有效的統治形式,補助金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在民主轉型期間,派系政治所發生的變遷,也是因為補助金制度無法再有效控制交易成本所導致的結果。” 而在對於上述假設的探討上,我們首先發現在整體地方財政結構上的嚴重失衡,使得地方財政必須強烈依恃於中央的補助支持。但是由於補助金制度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主事者可以藉由制度上的缺失,來進行自身政治目的的運作。 因此在威權時期,補助金制度之所以能控制交易成本,維持派系政治穩定運作主要是由於: (1)補助制度能有效的弱化地方政府的能力、藉由政策的滲透達到監督地方的效果,並且能有效的介入選舉運作。因此降低民選精英向國民黨挑戰的風險成本,而使得雙方的互動呈現低交易成本的穩定合作關係。 (2)由於補助金制度能提供地方政治精英一個穩定的資源汲取管道,使得其底下樁腳系統的向心力可以穩定的維持下去。另一方面,補助計畫必須透過層級申請的特性,也為政治精英帶來低成本的監督環境,使得其能有效的防止樁腳跑票行為。導致雙方在低交易成本的互動下,維持穩定合作關係。 (3)但地方派系與選民之間的互動,則是因為選民缺乏監督誘因以及集體行動的協調成本太高,使得雙方呈現出一種高交易成本的關係。然而由於補助金制度的運作下,派系的政治精英往往可以藉由補助計畫申請的方式,來規避對選民的政治承諾,並將地方建設的功勞予以個人化。使地方政治精英能在規避對選民的政治責任時,卻又同時還能獲得選民的高度認同,而維持一種穩定的選民動員能力。 然而在民主轉型期,補助金制度之所以無法控制交易成本,導致派系政治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於: (1)國民黨需要地方政治精英對中央政權的支持,但本身卻喪失藉由補助款來進行監督的功能,導致雙方呈現出一種高交易成本的互動模式。 (2)由於補助款制度所存在的制度機制以及反對黨對於地方執政權的競爭日益激烈,導致樁腳因為補助管道日益多元化,使得樁腳維持自主性的成本下降。但卻因此弱化了地方政治精英對樁腳進行監督的能力。這使得雙方的合作關係呈現出一種不穩定的高交易成本狀態。 (3)最後在選民與地方派系的互動上,由於反對黨藉由福利政策來直接訴諸選民,使得選民在存有比較利益機會的誘因下,願意耗費成本來對政治人物的承諾進行監督。在縣級行政首長選舉上,選民因為監督誘因的增加以及反對黨出現所帶來訊息成本的降低,對派系領領袖的互動就呈現低交易成本模式。但是在基層小單位選舉上,由於區域樁腳仍然具有多元的申請管道,來利用申請補助計畫的方式來經營選區,導致選民仍缺乏監督的誘因,而繼續維持雙方高交易成本的互動方式。而且由於這種方式容易規避政治責任,並且將政績予以個人化,因此樁腳仍然維持高度的選民動員能力。 由於民主轉型期間,補助金制度無法再維持一個低交易成本環境。使得派系政治中的相關行動者過去穩定的合作關係發生變化。這種改變受害最深的,莫過於想維繫政權生存的國民黨。高交易成本,使得身為委託者的國民黨無法再控制地方派系對政權支持的政治承諾。因此國民黨會憑仗著執政優勢,藉由國家政策工具來降低交易成本,以便維持派系政治的穩定運作。諸如凍省、統籌分配款收回中央等政策,都可以視為在這種情境下所作的考量。但相對的,當民進黨執政,為了維持民進黨縣市首長與選民之間低交易成本的有利競爭環境,也會藉由國家政策的主導,來弱化派系政治的發展。諸如鄉鎮市長官派的宣示、收回小型工程補助款的決議等,都是在自我利益考量下,所得出的結果。因此派系政治在轉變後,未來可能的發展,就在台灣兩大政治勢力自我利益考量的前提中,成為政策腳力的拉鋸戰。然而在可預見四年的民進黨執政日子裡,民進黨在考量自身利益下,應該會朝向弱化派系政治的政策來發展。 最後在政策建議上,基於弱化派系政治的政策立場進行考量。則在長程目標上,就是要提高地方財源自主性,包括中央與地方財源的重新劃分、考慮開放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的租稅立法權等措施,來落實地方自治、強化責任政治以實現充分政黨競爭的理想。而在短期的制度修正上,則應該恢復補助金制度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的補助精神,藉由降低計畫型補助與中央部會補助款,以及建立公開透明的補助審核制度等技術性手段,來降低補助制度中,人為政治因素干擾的誘因。
166

企業併購最適支付方式契約設計

朱建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併購的成敗,基本上應視其併購的策略性目標是否達成,然而策略性的目標往往只能從收購後整體的營運績效或投資收益來進行評估。事實上,企業併購即是一種投資活動,投資後的環境變化事先即難以掌握,如何有效的預防企業併購的風險問題,尤為進行併購規劃時重要的課題。本文嘗試以「代理問題」來解釋企業併購完成後的「雙方道德風險問題」,希望利用支付方式的財務規劃,有效的對企業併購完成後的道德風險作防範。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訊息理論中的代理模型(principal-agent model),研究企業併購雙方在「資訊不對稱」下,利用「雙方道德風險模型」(double-sided moral hazard model)的建立,規劃最適的支付方式設計,並對模型最適支付方式契約特性與影響因素作分析。設定企業併購的買方公司(the bidder)為所有人角色,目標公司(the target)為代理人角色,並且雙方公司皆為「風險趨避」的態度,以期望效用極大作為決策依據。買方公司基於「風險分散(risk- sharing)」與「契約誘因(incentives)」的考量,設計一種最適的「簡單線性支付方式」契約型態,綜合部分現金與部分股票支付的「混合性支付方式」,進行併購投資的要約行動。 模型的結果,買方公司所提出的最適目標公司持股比例,為雙方的風險趨避係數、公司價值的變異風險,以及雙方努力投入的成本係數所決定。並且進一步求出最適的努力水準,與最適現金支付金額,設計最適的股票與現金支付比例,以作為企業併購支付方式財務規劃的建議。 分析最適支付契約的比較靜態結果。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1) 若買方公司風險趨避態度增加時,買方公司將提高目標公司持股比例的契約設計,增加契約誘因強度,以避免承擔過多企業併購的不確定風險;(2) 當公司價值估計變異風險增加(外在不確定風險增加),若買方公司的風險趨避係數大於目標公司的風險趨避係數時,買方公司將增加目標公司持股比例作為要約;(3) 若買方公司的努力成本增加時,買方公司愈不願意付出努力水準,傾向於提高誘因機制給目標公司增加目標公司的持股比例作要約。 修正訊息結構的假設,引入契約中加入「承諾付出一定努力」的條款,加入「買方承諾」條款時,雙方道德風險的最適契約設計可以簡化為單方道德風險模型。加入「雙方承諾」的條款時,模型則可簡化成以「完全訊息」沒有道德風險問題的方式來分析。比較三個方面的差異:(1) 誘因強度大小的比較:在單方道德風險下,最適目標公司持股比例契約,將大於雙方道德風險模型下設計的最適契約;雙方道德模型則需視彼此道德風險問題的抵換,誘因強度不一定大於完全訊息模型。(2) 比較靜態結果比較:就影響方向而言,風險趨避係數變動,對不同訊息設計影響方向皆相同;外生誤差風險變動時,單方道德風險的影響則確定為負;至於努力成本的影響方向則不變。就影響大小而言,雙方道德風險模型誘因強度敏感性則恆小於單方道德風險模型的影響;與完全訊息的敏感程度大小則不一定。(3) 雙方期望效用總和比較:在雙方道德風險模型下,最適契約符合契約雙方期望效用確定等值極大的條件。 修正風險趨避特性的假設,探討風險中立假設下,最適的簡單線性支付契約適用性的問題。可得在風險中立情況下,只有雙方道德風險模型,混合性支付方式線性契約的誘因機制仍存在。最後,利用「制度性的比較靜態分析」,歸納出企業併購雙方道德風險問題下,當外生變數變動時,「完全現金支付」與「混合性支付方式」的選擇取捨。
167

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績效評估與探討 /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urvey of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陳麗玉, Chen, L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供應鏈管理的觀念在於整合採購、生產和運送產品及服務至顧客一連串的活動,供應鏈目前已逐漸獲得企業的重視,但由於各個企業間的規劃控制、工作流程、組織架構、資訊流程架構、管理方法、權力領導及文化態度等等都存在著差異,要協調與整合供應鏈上的所有成員是一項極為困難的工作,尤其近年來在資訊資源與企業整合逐漸成熟的情況下,全球化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與思考方向,供應鏈更是橫跨地理疆界,遍布多國,管理更加困難。 不可諱言,全球化供應鏈可以為企業帶來許多的利益與優勢,然而,供應鏈中企業間分布距離擴大,以及全球化本身所造成的高度不確定性,都使得原本產生的利益被抵消,使得我們懷疑是否採行全球化供應鏈的企業,其績效就能提升。 為了探討全球化供應鏈的績效是否如預期,我們藉由模擬方式來分析採行不同策略在不同供應網體系下,整體供應鏈管理實際運作的情形;首先以多重代理人模式化複雜的供應鏈網路系統,每個代理人可代表供應鏈上的獨立個體(結點),以代理人的功能描述個體的特徵;接著以模擬方法比較採行全球化策略與本地化策略的供應鏈績效產出;最後對模擬結果作分析說明全球化所帶給企業的利益及造成的影響。 結果發現在相同的供應網體系,由於前置時間無可避免的變長,全球化策略的確會造成不滿足率的提高,而在不同的供應網體系下,全球化策略所產生的效果也不同,第一類供應網的影響程度較輕微,第二類供應網的變化幅度激烈,而第三種供應網則產生高度不滿足的情形。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4 1.4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1.5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6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供應鏈 8 2.2 供應鏈管理 9 2.2.1 供應鏈管理的定義 9 2.2.2 供應鏈管理的組成 11 2.2.3 供應鏈作業的參考模式 13 2.2.4 供應鏈管理遭遇的問題 16 2.3 全球化供應鏈管理 17 2.4 供應鏈績效評估 20 2.5 供應鏈網路 24 2.6 多重代理人系統 27 2.6.1 代理人與多重代理人 27 2.6.2 代理人的應用領域特徵 28 2.6.3 代理人的分析和設計 29 2.6.4 多重代理人在供應鏈的相關議題 32 2.6.5 多重代理人架構於供應鏈的應用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3.1 研究方法的採用 39 3.1.1 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 39 3.1.2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40 3.2 研究步驟 41 3.3 相關文獻與理論基礎之探討 42 3.4 評估模式之建立 43 3.5 模擬方法之採用 46 3.6 雛型診斷系統之開發 48 3.7 結論與建議 48 第四章 模式推導 49 4.1 評估模式建立 49 4.2 影響的變數與項目 50 4.2.1 控制策略 50 4.2.2 網路架構 52 4.2.3 不確定性 54 4.3 模式化供應鏈網路 56 4.3.1 架構 56 4.3.2 代理人 57 4.3.3 流程 65 4.3.3.1 內部運作 65 4.3.3.2 外部互動 69 4.4 定義績效評估指標 73 4.4.1 整體供應鏈的存貨成本 73 4.4.2 整體供應鏈的顧客服務水準 74 4.4.3 訂單的週期時間 75 第五章 模擬 76 5.1 問題描述 76 5.2 建立假說 77 5.3 模擬環境 78 5.3.1 模擬系統 78 5.3.2 參數設定 79 5.3.3 供應網設定 81 5.3.4 模擬組別 86 5.4 模擬結果 89 5.4.1 相同類別的供應網比較 89 5.4.1.1 第一類供應網 89 5.4.1.2 第二類供應網 92 5.4.1.3 第三類供應網 95 5.4.2 不同類別的供應網比較 98 第六章 結論 100 6.1 研究結論 100 6.2 建議 102 6.2.1 對實務界的建議 102 6.2.2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3 附錄一 系統展示 108 附錄二 參數設定 121 / The ideal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the fully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 from end consumers through original suppliers that provides products,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And we know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and to integrate all members of a supply chain, especially a global supply chain that the members are dispersed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It is obvious that we can get some benefits from the globalizatio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higher uncertainty of the globalization itself, we also get some trouble and losses. So we have the reason to doubt that whether the globalization of a supply chain can really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or no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survey, we know that the multi-agent modeling technique is a very useful approach to model the complicated structure of a supply chain network. In this thesis, we first proposed a multi-agent based simulation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supply chain to help us in decision-making. Since each member of a supply chain is an independent entity, an agent is used to represent a member of the chain. And we can build each agent’s functions based on each corresponding member’s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we used simulation approach to do th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a supply chain to study what are the gains and the losses caused by the effects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performance variations caused by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upply chain network. In this research, we find out that 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 and different network types ma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a supply chain.
168

知識管理在電子圖書館應用之研究 /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in digital libraries

馮國卿, Feng, Kuo-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是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源,需要管理方能發揮更大的效益,以提昇組織的競爭優勢。所謂知識管理,就是使既有的知識產生作用,亦即有系統、有組織地應用知識,進而創新知識。在網際網路時代,電子圖書館的發展日漸蓬勃,提供知識流通與利用的良好環境。知識社會中的圖書館除了是知識寶庫之外,也應該積極地使知識發揮更多的作用。本研究即希望應用知識管理的觀念,建立一個具有三項特色的開放式電子圖書館學習與管理的環境:1.提供讀者一個互動式的學習環境;2.讀者可以協助參與管理的工作;3.讀者亦可分享與回饋知識給電子圖書館。 首先,探討電子圖書館知識管理基本架構的主要組成元件,包括:知識工作者、知識倉儲與知識活動,並將知識活動予以流程化,提出知識管理程序。其次,電子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置,乃是藉由物件導向軟體工程的系統開發方法,將針對知識工作者的角色分類與知識代理人的模組定義,並探討知識管理程序的使用個案模式與知識倉儲關鍵物件之定義。最後,建立電子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的分析模式,作為電子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雛型建置的基礎。 /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in digital libraries
169

從政策分析探討我國公營事業團體協商結果之研究 / The Outcome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 Taiwan Public Enterprise: Policy Analysis Perspective

任可怡, Jen,Ko-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分別以訪問法、問卷調查法及文獻文件分析法,描述我國公營事業團 體協商過程、結果;從體制因素、環境因素、協商者特性及關係因素等四 方面解釋其對團體協商結果之影響;進而探討當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後,團 體協商結果可能有什麼變化。全文共分七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導 論:分別說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分析架構及研究限制。第二章為文獻 評述:分別從檢視過去理論、國內所做相關研究、美國所做實證研究;並 說明過去研究之空隙。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設計、 資料蒐集方法、抽樣設計、資料分析方法及研究檢核。第四章為團體協商 之描述:分別介紹團體協商當事人、協商過程與結果。第五章為團體協商 結果之解釋:分別從體制因素、環境因素、協商者特性及關係因素探討其 對公營事業團體協商結果之影響。第六章為前瞻性評估:分別從代理理論 、體制論、交易成本途徑等組織理論說明公營事業民營化後團體協商結果 可能的變化。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分別從團體協商之描述面、解釋面及 前瞻性評估面歸納出數項研究發現,並針對勞工行政主管機關、雇方、工 會、後續研究者及勞動關係政策制定者分別提出建議。
170

臺灣地區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之研究 /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in Taiwanese Open Company

朱國光, Chu, Kuo K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隨著國內產業結構之轉變,以及金融自由化政策之推動,企業經營環境已隨著大幅改變。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探討這些轉變對於國內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是否會造成重大的影響。   本研究資料乃取自教育部EPS資料庫與臺灣經濟新報社資料庫,樣本期間為民國78年到82年,共120家上市公司。研究方法主要採用變異成份模型(Variance Component Model)與誤差成份模型(Error Component Model)來研究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並作共線性檢定、自我相關檢定及異質性檢定,若有異質變異數之現象產生,則以White [1980]之方法加以修正。   變異成份模型實證結果發現在分析資本結構的時候,以個別公司為分析單位較以假設個別公司同質的整個產業為分析單位為適當。   誤差成份模型實證結果發現(一)在全部產業方面:獲利能力、股利支付率與負債比率呈顯著負相關;資產抵押價值、成長機會、規模大小、稅盾利益、金融開放程度與負債比率呈顯著正相關;而營運風險、研究發展費用率、廣告費用率與負債比率雖不顯著,但是為負值。(二)在製造業方面:獲利能力、股利支付率、研究發展費用率與負債比率呈顯著負相關;成長機會、稅盾利益、金融開放程度與負債比率呈顯著正相關;而營運風險、廣告費用率與負債比率皆不顯著,但為負值,而資產抵押價值、規模大小與負債比率亦不顯著,但為正值。(三)在非製造業方面:獲利能力、廣告費用率、股利支付率與負債比率呈顯著負相關;資產抵押價值、規模大小、研究發展費用率、金融開放程度與負債比率呈顯著正相關;而營運風險與負債比率呈不顯著,但為負值,而成長機會、稅盾利益與負債比率呈不顯著,但為正值。

Page generated in 0.01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