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
郵購買賣之適用對象及無條件解除權之反省劉雅芸, Liou, Ya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於科技發展進步、資訊傳遞方式多樣化之現代生活,因遠距通訊工具問世,即使交易雙方當事人分處兩地亦能締結契約,為消費模式揭開全新一頁。鑑於此一新興交易中,企業經營者單方面提供交易資訊為消費者獲知交易內容的主要方式,容易衍生企業經營者利用對於資訊的壟斷,誘導消費者與之締約,故於消費者保護法中設置「郵購買賣」特別規定予以規範。
惟關於現行郵購買賣定義及效果規範之適用仍存在多項爭議問題與不確定性,有關郵購買賣定義之現存問題,諸如「郵購買賣」用語妥適性如何、郵購買賣適用客體內涵爭論、應否以「未檢視商品」及「買賣契約」作為郵購買賣構成要件;於郵購買賣效果規範部分,對於資訊告知義務履行方式是否須以要式為限,尚無明確規制可供遵循,以及有關無條件解除權猶豫期間之起算方式、無條件解除權適用客體是否合宜等爭點,仍曖昧不明。
其中尤以交易客體多樣化所衍生問題最受矚目,新型態交易客體不同於過去傳統實體商品,軟體設計、數位化商品、新興服務等軟實力,已然成為台灣躍居世界舞台不可或缺要素,然尚欠周延之消費者保護法規可能扼殺此等新興交易客體發展空間,譬如對於本質上具有「無限複製」與「完整複製」特性之數位化商品行使無條件解除權者,縱該數位化商品附有反複製技術,仍無法完全排除該反複製技術遭受破解之可能;又如消費者針對通常於締約後即履行之服務主張不附理由解除契約之際,亦因服務所具無法回復原狀性質,將致消費者接受全部服務後卻不必支付價金之結果,實則前述事例於現行法規範下,企業經營者所負經營管理成本已然失控。
是以,揆諸郵購買賣所具特殊交易性質、交易客體複雜化等背景,與現行郵購買賣規範交錯致生問題引發筆者研究興趣,並以之成為本文撰寫起點,同時祈能藉由本文就郵購買賣構成要件與效果規範相關問題之發覺,及援引參照日本消費者保護法規內容,由法制面之檢討著手,釐清各項爭議原委,探尋法規範更為整備之修正可能性與方向,以彰消費安全保障之目的。
|
222 |
新產品品牌策略對於消費者評價反向延伸之影響-以消費者產品知識與原廠商品牌寬度為調節變數 / The Effects of New Product Branding Strategy on Customer Evaluation of Brand Counterextensions王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原產品與延伸產品之「認知產品類別相似度」為中介變數,探討「品牌延伸」及「品牌傘」兩種新產品品牌策略對於消費者評價反向延伸之影響。反向延伸意指「當原屬於品類A(以下稱原品類)的廠商1(以下稱原廠商)品牌延伸至另一個品類B(以下稱延伸品類)後,原屬於品類B的廠商2(以下稱反向延伸廠商)亦反向延伸至品類A。」研究中並探討「消費者產品知識」與「原廠商品牌寬度」兩者對於新產品品牌策略的調節效果,進而影響消費者認知品類相似度及反向延伸評價。
本研究採2(新產品成功之品牌策略:品牌延伸策略、品牌傘策略)x2(原廠商品牌寬度:窄品牌Nokia、寬品牌LG)x2(消費者產品知識:產品知識高、產品知識低)之實驗設計,並設計無提供先前延伸成功經驗之控制組。根據前測結果,選定手機為原品牌之原產品、數為相機為延伸產品。推出新產品之原手機廠商之窄品牌為Nokia、寬品牌為LG,而數位相機廠商進行反向延伸的品牌則為Canon。
研究結果發現,原產品與延伸產品類別之認知品類相似度為新產品品牌策略與反向延伸評價之中介變數,且當原廠商跨產品類別推出新產品成功,相較於品牌傘策略,品牌延伸策略將使消費者對於認知產品品類相似度提升效果較大、反向延伸之評價也較好。調節效果方面,當消費者產品知識低時,消費者之認知產品類別相似度被提昇的程度較高,且有較佳之反向延伸評價,然其於不同品牌策略間所產生的差異較小;原廠商認知品牌寬度方面,當品牌寬度窄時,消費者之認知產品類別相似度被提昇的程度亦較高,且亦有較佳的反向延伸評價,然品牌寬度較窄的廠商於不同品牌策略間所造成的認知產品類別相似度及反向延伸評價之提升效果差異皆較大。
|
223 |
二次擔保債權憑證之評價及其風險衡量-條件機率獨立模型 / The Valuation and Risk Measure of CDO-Squared under Conditional Independence陳嘉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主旨在評價二次擔保債權憑證。在條件獨立機率的假設下,我們使用factor copula的方法去刻劃違約事件間的相關係數,並提供了一個有效率的迴圈演算法去建構損失分配。本方法同時考慮違約數目及違約位置,同時亦可解決重疊性的問題。本文所建構的是Hull and White(2004)的延申模型。我們也對各參數作敏感度分析,以求得其對分券價差的影響。文中亦主張一些風險衝量指標,以量化重疊性的程度等風險議題。 /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e pricing issues of CDO of CDOs. Underlying the conditional indepdence assumption we use the factor copula approach to characterize the correlation of defaults events. We provide an efficient recursive algorithm that constructs the loss distribution. Our algorithm accounts for the number of defaults, the location of defaults among inner CDOs, and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overlapping between inner CDOs. Our algorithm i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probability bucketing method of Hull and White (2004). We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tranche spreads of a CDO-squared, and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risk-reward profiles of CDO-squared tranches, we introduces appropriate risk measures that quantify the degree of overlapping among the inner CDOs.
Hull and White (2004) presents a recursive scheme known as probability bucketing approach to construct conditional loss distribution of CDO. However, this approach is insufficient to capture the complexities of CDO².
In the case of the modeling of CDO, we are concerned for the probabilities of different number of defaults upon a time horizon t, e.g., the probabilities of 3 defaults happened within a year. With the mentioned probabilities, we can then calculate the expected loss within the time horizon, which enables us to figure out the spreads of CDO.
However, in the modeling of CDO², an appropriate valuation should be able to overcome two more difficulties: (1) the overlapping structure of the underlying CDOs, and (2) the location where defaults happened, in order to get the fair spreads of CDO².
|
224 |
新巴塞爾資本協定與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影響本國銀行業經營效率之實證研究-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 / Research for the efficiency in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 with a view of regarding Basel II and derivatives products-An application of DEA approach許郁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金融產業的進步與科技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被廣泛使用,此類具有高獲利高槓桿的金融商品固然有避險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巴塞爾委員會有鑑於此,大幅更動了早期巴塞爾資本協定的內容,稱為Basel II。
Basel II 的資本適足管制雖能避免金融機構發生倒閉之危機,但卻也影響金融機構之產出結構及品質,改變了金融機構之效率表現,因此,瞭解 Basel II 對金融機構效率表現之影響程度是本文目的之ㄧ,此外,有鑑於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高風險特性,本研究也將此變數加入,探討此兩項變數對本國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為何。
本研究以資本適足率與衍生性商品使用量作為外生變數,以國內32家銀行為樣本,利用民國九十七年底之資料,採取三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探討此兩項變數對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首先求算第一階段效率值,接下來考量資料截斷的特性,採用 Tobit 迴歸模型,計算差額變數並做調整,在第三階段排除其影響力,使所有決策單位在同一起跑點上再進行效率評估。
實證結果發現,資本適足率對於銀行效率的影響是有利的,而衍生性金融商品使用量則為不利因素,第一階段與第三階段的效率值在利用Wilcoxon 符號等級檢定之後的結果顯示第一階段與第三階段的效率值分布在0.5%的顯著水準下是不相同的,可進一步推論資本適足率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使用量對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十分顯著。
|
225 |
結構型金融商品之評價與分析-固定期限交換利率利差連動債券 /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Structured Financial Products-100% Principal Protected Leveraged Callable CMS Spread Note李健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次級房貸風暴使得包裝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紛紛遭受波及後,目前結構型金融商品的條款設計將朝簡單化和透明化的趨勢發展,有助於全球金融市場的效率性、完整性與穩定性。本文從市場上選擇具代表性的利率結構型商品,應用模型來推導商品的價格,並深入分析商品的報酬與風險型態。
本文分析的個案商品為全球知名的匯豐銀行所發行之十年期「固定期限交換利率利差連動債券」,在評價上將採用LIBOR市場模型,利用市場上既有的資料求算出期初遠期利率,並校準模型所需的參數化波動度函數與相關係數函數,建立與市場一致的利率期間結構與利率波動度期間結構。模擬路徑時應用最小平方法蒙地卡羅來求得該商品發行之期初價格,此外,亦採用反向變異法加速收斂效果,並針對商品的條款設計作拆解與分析。最後,本文探討了發行機構發行商品之風險與避險策略,並且從投資人之報酬及風險層面作詳盡地剖析。
|
226 |
信用及利率衍生性商品之評價與分析--以信用連結票券及利率交換為例林淳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台灣已陸續開放新金融商品,除了股權相關的新金融商品之外,也陸續開放利率相關的新金融商品,如新台幣利率交換、新台幣利率選擇權、債券遠期交易、債券選擇權等。在信用衍生性商品市場方面,我國銀行從2002年底開放承做信用衍生性商品,目前正準備開放證券商承做。隨著金融國際化及自由化,未來將會從國外引進更新穎的金融商品,使金融市場更為完備。
本文以Hull – White利率模型及LIBOR市場模型為架構,藉由數值方法評價分析兩個衍生性商品──信用連結票券及利率交換。首先在信用連結票券方面,運用Li(1998)建立信用價差曲線(Credit Curve),將之應用至Hull – White三元樹,評價信用連結票券之價值,並作敏感度分析與避險參數分析。其次在利率交換方面,由於投資人端連結「雪球型」的支付型態,為路徑相依商品,故使用LIBOR市場模型以蒙地卡羅模擬法(Monte Carlo)進行評價與分析,再進行發行者損益兩平分析及情境分析。最後針對兩個商品的評價結果作結論,分析發行者及投資人的利潤及避險,並給予後續研究者模型改進之建議與方向。
|
227 |
我國黃金期貨造市者制度之規劃陳曉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上成功之交易所大多可以提供附廣度以及深度的商品,滿足各種投資人。若交易所提供證券、金融期貨、商品期貨、選擇權等商品以供投資人選擇,這就是附有廣度的交易所,具備完整性的市場,此外流動性也是交易所各類商品是否得以成功上市之關鍵因素之一,高度流動性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資人繼續參與市場之意願,進而帶動商品後續的成長動力,這就是附有深度的市場。兼具廣度與深度性質之交易所,不僅僅能滿足各類投資人之需求,更能幫助經濟之發展。
臺灣期貨交易所(Taiwan Futures Exchange;TAIFEX)現行交易商品包括臺股期貨、電子期貨、金融期貨、小型臺指期貨、臺灣50指數期貨等等,這些商品是以金融期貨(Financial futures)為主,為了建構市場的完整性,增加市場的廣度,是有必要推出商品期貨(Commodity futures),不僅可滿足更多投資大眾之需求、促進商品現貨之避險套利活動,並且有助於市場效率。在眾多商品期貨中挑選貴重金屬期貨當成先發在目前此一環境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天然資源最大的先天限制在於蘊藏量在短期下是有限量的,再加上近幾年總體經濟面臨通膨壓力下,與通膨高度相關的黃金投資將再度成為市場上的寵兒。在這樣背景之下臺灣期貨交易所擬在2006年3月27日推出第一檔商品期貨-黃金期貨是很受肯定的,因此本論文將以黃金期貨(GDF)為例子,進一步闡釋如何為商品期貨市場建立相關的提供流動性之制度與計畫,使得市場的深度得以透過此等制度而成功建造。
在國外交易所剛推出商品期貨或者金融期貨都會面臨到流動性不足之現象,但是前者標的商品並不若後者來的具備齊一性,使商品期貨流動性的問題較金融期貨來更受重視。因此國外交易所在推出商品期貨常會順勢引入造市者制度,透過造市者在市場建立之初創造流動性,使買賣價差縮小,將有助於交易者的交易成本降低,另外遠期現貨價格也將透過高流動性逐漸反映在期貨的價格上,避險者也會有信心進場避險,如此一個成功的期貨商品才算是真正成功推出。所以造市者制度對於新期貨商品之推出是很關鍵的,尤其是對商品期貨更是如此,因此臺灣期貨交易所在推出黃金期貨時,為了樹立成功的商品期貨典範並且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商品期貨市場交易,實有建立屬於期貨市場造市者制度之必要。 / Successful exchanges could provide both breadth and depth of financial products to fulfill investors’needs. An exchange filled with breadth indicates that it could provid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financial products to investors. As for depth, also called liquidity, it means the ease of entering or exiting a market. Generally speaking, liquidit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and is also one of the successful keys in financial markets. Because high liquidity could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 and enhance investors’interests towards the markets, it could bring the growth engine of financial products. As a result, an exchange filled with breadth and depth could not only fulfill investors’needs, but als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s for Taiwan Futures Exchange (TAIFEX), until 27th March, 2006, it has already provided TAIEX futures, Taiwan 50 futures, and so on. Among these products, it is easy to tell that TAIFEX only provides financial futures but no commodity futures.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complet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market, TAIFEX considers providing commodity futures so that all kinds of investors, such as speculators, hedgers, and arbitrager, could be effectively satisfied. As for the underlying assets of this commodity futures, since the price of gold has been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financial products associated with gold have also become more important, TAIFEX decided to launch gold futures on 27th March, 2006.
Based on the previous background, this thesis would concentrate on illustrating how liquidity of commodity futures could be improved by executing the market maker program of gold futures. Usually, when exchanges launched new futures, most of them had difficulties in the illiquidity. Moreover, the underlying assets of commodity futures are not as identical as that of financial futures. Therefore, exchanges need to make more efforts in creating the liquidity of commodity futures. Market maker program is a good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Through actively trading of the market makers, it could increase market’s liquidity, reduce bid-ask spread, and further decrease the transaction cost. As a result, in order to provide successful commodity futures and attract more investors entering the markets, it is necessary for TAIFEX to adopt and design their own market maker program. To sum up, if TAIEX set a good example through gold futures, it will pave the light way for the other kinds of commodity futures.
|
228 |
主要國家課徵不動產奢侈稅制度比較之研究 / A study on real estate luxury tax system levied in major countries.童佩慧, Tung, Pei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創新高,然貧富差距卻是台灣面臨最大問題之一,為避免大眾不良觀感,行政院乃針對高價服務、商品或交易,研議特種銷售稅,即通稱之「奢侈稅」,並於2011年通過與施行「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各國採行特種銷售稅種類繁多,課徵目的、稅率各有不同。究竟我國課徵奢侈稅制度與他國制度有何不同? 課徵奢侈稅效果為何?此為本研究主要動機。
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採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法,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經實證分析發現:(1)主要國家課徵奢侈稅,課徵項目與目的各異。(2)解決不動產飆漲問題,多管齊下多重效果。(3)透過交易稅抑制投機,短空長多。(4)國際間相互依存,政府政策相互影響。(5)資訊透明化是決定市場機制能否發揮功效之關鍵之一。(6)不動產市場存在三種價格,阻礙不動產市場發展,更違反社會正義。(7)我國房價高漲主因財產稅稅負偏低。 / Although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hit an all-time high in 2010,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s become one of Taiwan’s most serious issues. The Executive Yuan, in an effort to avoid negative public perceptions, held deliberations on a special sales tax for high-priced services, goods and trade, also commonly known as a “luxury tax”. The “Specifically Selected Goods and Services Tax Act” was sent to the Legislative Yuan for review 2011.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implemented many kinds of special sales tax. Such taxes differ in regard to their intended purpose and imposed rate. Exactly how does Taiwan’s imposed luxury tax differ from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What has been the result of imposing the luxury tax in Taiwan? Finding out the answers to these two questions is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This study conducte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analys.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e found that: (1) The items and reasons for tax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2) In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soaring real estate prices, multi-pronged approaches bring multiple results. (3) Transaction taxes to control speculation result in short-term pain, but long-term gain. (4) Because of the interdependent nature of nations,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of a given nation influence other nations. (5)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is a key factor in deciding whether or not market mechanisms can be effectively leveraged. (6) the existence of three different prices i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s a barri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and, more importantly, violates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 (7)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e rocketing price of housing in Taiwan is the low property tax burden.
|
229 |
論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 / Crime Against Reputation and Credit蔡沂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寫作之目的,在於探討我國刑法第313條之妨害信用罪。本罪釋義上之重點在於如何定義「信用」,以及如何界定名譽和信用兩者之關係。個人如受名譽及信用之惡劣社會評價,甚難立足於社會,因人是群體的動物,人於社會上生活,便是帶著一個「符號」,與他人進行資訊的傳遞。而美國社會學界所提出之象徵互動論,便可用以解釋個人與群體間之互動關係。
追溯我國妨害信用罪之立法歷程,在1907年大清刑律草案內,妨害信用罪規定在第三十一章第三百四十一條,其立法理由指出:「夫信用之性質,不外名譽之一種。」這裡似乎認為信用乃屬名譽之一環,卻無詳細論證兩者間之關係。
又,我國繼受德國法制,分析與我國立法結構相近之德國妨害信用罪,於1909後,便移除信用損害與名譽侵害之關聯性,其後就名譽與信用兩者間之關係,亦多有探討。現今德國刑法上所要保護的名譽,是一種「尊重請求權」(der daraus folgende Anachtungsanspruch);而信用是一種信任,為債權人對債務人就履行財產法上義務的能力與意願之可信賴性。因此德國通說認為,妨害信用罪是一種對整體財產有所侵害的抽象危險犯,保護法益為財產法益,並提出「無詆辱性言論」予以佐證。
然而,我國刑法對名譽之保護,在2000年出現重大轉折。釋字第509號的出現,使得美國誹謗法對名譽保護的法學概念,開始影響我國法制。美國法概念的引入,將有助於釐清我國就「名譽」及「信用」在刑法上保護的相關爭議,藉以更清楚分析兩者間之關係。
相較之下,美國法並未明確區分兩者之概念,均納入誹謗法之規範範疇。美國法對商譽的保護,一為誹謗訴訟,一為商品貶低訴訟;前者為推定損害,後者須負舉證責任證明受有特殊損害。本文亦將就德國法與美國法之差異進行比較,並將其見解引入我國實務判決,指出其法律邏輯謬誤之處,希冀為我國實務判決提供更細膩之論證過程。
再者,就信用之保護,我國公平交易法亦有相關規範。其立法規範,多參考德國之不正當競爭防制法以及美國之不公平交易行為規範。本文亦有分析其與我國公平交易法之異同,作為我國法制之借鏡。
|
230 |
憲法福利國原則的軌跡一由福利國家類型論談起一吳菁盈, Sop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或有稱社會國Sozialstaat)自十九世紀開始發展,在二十世紀儼然成為實施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國家的努力目標,國家的角色及任務亦因而重新定位。從各國實證經驗觀察,福利國家的建立,所牽動的影響因素甚為複雜,在不同的人文、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的交互影響下,各國也發展出不同態樣及特色的福利國家類型,顯示了福利國家的形貌具有一定程度的「本土性格」,因福利國家乃為解決社會問題以滿足人民及社會的需求而生,在不同的國家環境、不同的社會文化裡,所發生的社會問題自然有所差異,也因而產生不同的社會需求,以及不同之因應模式。當然,從福利國家發展理論中之擴散理論探索可以發現,福利國家似乎亦具有在各國間擴散的現象,這或許是因為福利國家是在當代為解決資本主義社會所引發問題,人類文明所可以採取且最為有效解決方法,所以外部因素的示範效果,也是國家發展福利國家制度的原因之一,想當然爾,大量移植西方制度之中華民國也承襲了福利國家思想,民生福利國原則遂成為建構我國憲政秩序的重要原則。
然而,制度的繼受僅僅是一個開端,並非結局,由西方世界進口的福利國原則,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如何體現?是否適合一個高度依賴貿易而以經濟發展為主要趨向的海島型國家?能否完全與台灣社會融合並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社會福利制度?以上均係繼受外國福利思想及制度所無可避免的問題,尤其,在民主法治仍屬落後,且擁有與西方文化性質迥異的東方文化的台灣,上開問題似乎更為棘手,理想與現實因而產生鴻溝。而在法制的繼受後,為了處理所衍生的問題,緊隨的學說或理論的繼受也就成為制度運作良痞的保固服務。然而,若僅僅只是將外國的學說理論直接套用在我國法制,而未考慮前面提到的人文、社會、經濟及政治等背景因素,這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健康,也非治本之道,只會使得制度運作與社會現實更加疏離。蘇永欽教授更指出,以台灣近年變遷的快速,憲法與整套法制的「異化」,就很難避免,其中又以不受大法官眷顧,而未能經由解釋跟上時代腳步的基本國策規定,與社會現實脫節最遠。憲法的福利國原則,與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運作及社會現實的反應,正好足以印證福利國家及制度的異化現象。
近年來,比較法學的研究仍然是法律學術研究甚至實務運作的主流,無可否認的,在大量繼受外國法制且社會變遷迅速的海島國家,比較法學仍然具有無法抹滅的價值,這也是為了能夠瞭解外來制度的起源、思想、社會背景、甚至全貌的方法之一,俾以作為我國制度建構及實際運作的參考。而為能解決制度繼受所產生的前揭問題,俾便能更貼近社會現實,真正發揮制度的功能,建構「本土化」制度也成為學說、實務運作制度的方向。然而,在法制實行層面,除了襲用外國發展出的法釋義學外,還有沒有其他或在地的方法,憑以發展出有鄉土味的制度,真正落實本土化的目標,這也必須回歸社會現實層面作整體的觀察瞭解,以拉近規範與現實的距離,所謂「從哪裡跌倒就應該從哪裡站起來」,畢竟福利國家思想乃因應社會需要而生,若是無法確實認知社會真實的需要究竟為何,暢言建構本土化社會福利制度無異淪為空談。憲法本文有這樣的問題,而在行憲半世紀後,我國憲法在民國八十年間歷經六度增修,是否有加以檢討而能夠反應社會實際?或是擴大與台灣社會的鴻溝?則是本文需要正視的問題之一,期能明瞭憲法規範與社會現實一路走來的軌跡。
此外,台灣的西方化過程,是以一種濃縮的方式幾乎在半個世紀完成了很多西方國家數個世紀的發展,可見台灣社會,曾經處於一個變動劇烈歷程,不僅如此,由於科技的發達,跨國經濟突破國界的藩籬,引發一波「全球化」的熱潮,也造成全球性的影響,台灣這樣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海島國家,更無法自外於全球化的潮流,隨著伴生的經濟體制及社會福利制度問題,具有強烈剛性憲法性格的中華民國憲法,是否及如何能夠切合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或者逐漸退化成卡爾、羅文斯坦(Karl Loewenstein)所謂的完全不具有規範力的字義性憲法(紙上憲法),在時代潮流的沖刷下逐漸消逝,此乃係我國憲法學當前所需面對、甚至無法逃避的急迫問題。在這樣瞬息萬變的環境之下,憲法福利國所接櫫的價值是否已不合時代潮流而為主流價值所揚棄?而我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未來要走往那個方向?或是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均是當前台灣社會各界所需共同面對的嚴肅課題。本文循著前揭思考脈絡,發現我國憲法問題叢生,然而問題的解決,牽涉層面範圍甚廣,絕非本文所敢恣意嘗試,毋寧是希望藉著本文,抒發個人觀點,發掘解決問題之可能方向,抑或能拋磚引玉,提供往後從事此方面研究者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發展科學知識的策略有兩種,一是從研究到理論(research-then-theory),又稱為「自然的解釋」(interpretation of nature),係指選出一個現象,透過實證方法蒐集資料,並且分析資料,找出系統性的模式;二是從理論到研究(theory-then-research),又稱「心思的預想」(anticipation of the mind),係指選擇一個理論衍化出來的敘述,透過實證研究加以檢視。本文主要透過社會學家對於各個具有典範象徵的福利國家所作類型化分析探討而形成之「福利國家類型論」為主軸,具體化福利國家此一概念,釐清現今各福利國家類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人文背景及其制度特徵,並藉此對我國憲法及社會福利相關政策制度及其實施狀況加以定性,以茲瞭解我國憲法上福利國原則之屬性、上開原則所欲彰顯的價值及所隱含的意識型態等整體的認識。其次,誠如前述,在台灣,規範與社會現實之間確實存有落差,尤其在具有福利國家思想的憲法基本國策專章,此種情形特別嚴重,為了瞭解憲法規範與社會現實的實際差距,擬透過「福利類型論」從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的現實層面著手,說明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目前的真實狀態,體檢台灣的主流價值及意識型態並加以定性,以茲檢視其是否與相關憲法規範意旨相符合,藉以探究憲法規範之實行、所發揮的規範功能功能及實行後之結果,是否達成憲法委託國家的任務及目標。最後,更進一步,在觀察當前台灣社會面臨的社會問題之後,擬探討台灣福利制度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憲法規定的模式是否妥當。綜上所述,類型化的研究,在法概念之下,扮演連接規範與現實間橋樑的功能。因此,本文採取第二種理論到研究的策略作為本研究的基礎。
基於前述問題意識及研究方法,本文擬建立章節內容如下:
本文第二章,擬介紹福利國家形成的理念,即在福利國理念之下,各國所建構出之福利國家類型,嘗試分析出各福利國家之類型特徵,並試圖整理出福利國家之評價基準,以作為本文主要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闡述我國憲法社會安全基本國策相關規定,說明我國憲法描繪的福利國家藍圖,並透過福利國家類型論,對我國憲法社會安全基本國策及福利國原則加以定性,瞭解憲法規範的理想,並作為下一章探討與臺灣發展出的社會安全制度間,規範與現實差距問題的基礎。
第四章則回歸社會現實層面,先說明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發展歷程,在這個歷程裡面所發生的憲法變遷現象,以及造成憲法變遷的影響因素。而這些現象,是否也促成了民國八十年間,在數次憲法增修條文中,增加了社會安全基本國策的規定,並造成了典範式轉移的現象。
第五章則在一系列探討我國憲法福利國家理念與現實社會福利制度之間的相互關係之後,再運用福利國家類型論,闡述社會立法的審查基準,藉以發掘福利國家類型論的實用功能,及對於社會立法可能造成的影響。
最後,透過瞭解福利國家在現代面臨的困境,及世界各國面對新的世界局勢所採取應對的方法,探討我國國家福利制度未來的走向,並以此作為本文的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