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2
  • 72
  • 1
  • Tagged with
  • 73
  • 73
  • 73
  • 73
  • 30
  • 30
  • 29
  • 24
  • 23
  • 23
  • 18
  • 15
  • 13
  • 12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

史浩誠, Hao-Cheng S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中共倡導新安全觀目的為何?中共新安全觀與其軍事戰略是否互為表裡,為和、戰兩手策略的運用?中共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其內容為何?如何實踐?對世局、亞太及台海情勢有何影響? 二、冷戰時期中共安全觀區分毛澤東及鄧小平兩個時期,在毛澤東時代的安全觀為「戰爭與革命」,加上與美、蘇為敵,乃認為世界大戰迫在眉睫。因國力衰弱,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為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及以劣勢裝備打敗優勢裝備。鄧小平時代的安全觀則認為是「和平與發展」,各國之間的競爭是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賽。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是,進行和平時期建軍;提升綜合國力為國防建設奠基;質量建軍-精兵、合成、高效;陸權向權傾斜,兼顧空權;遂行積極防禦的現代化戰爭及以劣勝優。 三、中共新安全觀源起為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形成「一超多強」五大中心,除歐盟與中共無直接利害衝突,俄羅斯因內部問題與中共修好。美、日均與中共有利益衝突,再加上印度想成為強國,與中共有衝突。但中共要發展經濟,蓄積國力,需要一個安全、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故中共提出新安全觀。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國相互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處五原則與其他國際關係準則共處。新安全觀的戰略意圖是要建立有利中共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俾利中共國力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四、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按中共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是和戰兩手策略,利用後冷戰有利的國際環境之戰略機遇期,加速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以軍事力量保障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和平環境。中共認為後冷戰世界局勢的發展是總體緩和、局部動盪,發生世界大戰機率不高,但局部戰爭或武裝衝突為此時期的主要衝突模式。中共要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必需加速軍隊,為趕上與西方發達國家軍隊之差距,必須採取跨越式發展,軍事力量建設的優先順序是人才培育及信息化裝備發展--航天、信息技術及C4ISR的人造衛星網路。並以信息化提升來帶動機械化,實現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五、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對全球戰略佈局可能的影響為中共仍希望持續發展經濟,不主動尋求與美國對抗,故短期內仍是美國主導全球的戰略格局。對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預判是中共以發展經濟為首要,尚能抑制向外擴張的行為。但隨著中共軍事力量的提升,未來有三項事件可能引發軍事衝突:(一)台灣宣布獨立。(二)中共為確保南海主權。(三)美國為維持獨霸地位。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主要是:(一)威懾戰略,遏制台獨。(二)點穴戰:若武力進犯,必速戰速決,以信息戰的軟硬殺武器在太空衛星配合下,癱瘓我軍C4ISR系統使我喪失整體戰力。 六、新安全觀是中共國家戰略中屬安全戰略的一環,其目的是反制「中國威脅論」,獲致良好的國際與周邊環境,以利發展經濟。國家戰略指導軍事戰略,以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故中共軍事戰略是防止戰爭,確保經濟發展。為了防止戰爭,其軍隊力量必須要與西方強權並駕齊驅,為了趕上差距,中共採取跨越式發展。最後是作者個人心得為(一)明確的國家戰略為軍事戰略規劃之依據。(二)運用國際力量制約中共軍事行動。(三)提升經濟實力,確保國力發展。(四)借鑒共軍跨越式發展的不對稱觀念,實施建軍備戰工作。
32

中亞國家安全策略之研究 / A Study on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Region

鄭昇陽, CHENG,SHENG-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1年蘇聯解體後,其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等中亞5國亦分別宣告獨立,並立即獲得國際社會廣泛的承認。尤其憑藉著地緣戰略與豐富能源的兩大優勢,更使中亞地區成為國際強權與周邊次強權權力競逐的焦點。與此同時,中亞區域在冷戰時期,其安全維繫於蘇聯黨國體制與紅軍安全保障;然而,蘇聯解體後,非但既存的安全機制消失,造成中亞區域陷入安全意義上的「權力真空」,而且,還面臨著諸多「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威脅。因此,對於中亞5個新興國家而言,其面臨的「安全威脅」,以及「回應對策」,即成為本論文研究的核心。   本論文採取層次分析,參據華爾茲的「行為體三概念」(個人、國家、戰爭)。從國家、區域與國際三個層次切入分析探討相關議題。首先,國家層次:探討權力結構(諸如:地理戰略、人口條件、自然資源、軍事能力、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社會結構,以客觀分析5國的基本綜合國力)、武器擴散、跨國犯罪、毒品經濟等議題。其次,區域層次:探討民族宗教結構、民族分離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國際恐怖主義、水資源運用、區域衝突、疆界糾紛等議題。第三,國際層次:探討國家利益、國家戰略、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國際衝突、國際合作等議題。   中亞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旨在確保國家領土完整、主權獨立,以及生存與發展,而其內涵,則可從外交(含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等四項策略,加以檢視與分析。具體而言,中亞國家由於綜合國力虛弱,實難以憑藉本身力量達成國家安全戰略目標;因此,中亞諸國係以外交戰略為核心,以「平衡大國」與「全面外交」為手段,積極與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大強權發展經貿與軍事合作關係,並以經貿合作為主軸,全面與其他國家交往。雖然,中亞國家對應安全威脅的策略,整體呈現一定實效,但亦存在諸多弱點;尤其,各國領導階層以鞏固與延續現實政權為決策的核心思維,實為中亞區域安全策略形成的關鍵。 /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1991, its dependent states such as Kazkstan, Kygyzst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declared for independence respectively, which soon won suppor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th the advantages of geo-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abundant resources, Central Asia region became the arena between superpower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security of Central Asia region was closely tied to the Soviet Union’s party-state system and its red army.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Soviet Union, security mechanism disintegrated and resulted in “power vacuum” in this region. Besides, there are “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behind. Thus, security threat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the five newly established countries mentioned above are the nucleus of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adopts the methodology of levels analysis,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actor (nation, region and war)” argued by Kenneth N. Waltz and studies the related issues from three different levels---nation, region and international. First, in terms of national level, the author analyzes state powers of the five countries from the structure of authority (such as geo-strategy, population, natural resources, military capabilities,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society), proliferation of weaponry, transnational crimes, drug economy etc. Second, in regional level,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of religions, secessionism, religious extremism,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 regional conflicts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Third,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main points are national benefits, national strategy, geo-politics, geo-economy,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Central Asian states aims at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territory, the independence of sovereignty, the right of existence and continuing developments. The connotations of those issues can be reviewed and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diplomacy, economy, military and society. Generally speaking, for the deficiency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it is very hard for Central Asian state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n their own. Consequently, these countries resort to “balance of power” and “full engagement diplomacy” and aggressively develop economic and military cooperation with the U.S., Russia, and PRC. In the meantime, they try to enhance relationships of other countries with emphasis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Although the policy works as a whole, there are still vulnerable points. In particular,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hinges upon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the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ealistic regimes by the leaderships of various countries.
33

中共對台統一戰略—從中共國家安全戰略角度研究

王正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問題」關係到中共未來國家戰略發展的核心,並涉及民族尊嚴的維護。所以中共無論基於區域博弈、國家安全、利益、發展維護等戰略需求,「台灣問題」勢將為中共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自1978年以來,中共領導人受到內外在安全戰略因素影響,其統一戰略思維與策略運用,不斷的進行調整,逐漸由武力解放轉變為和平統一。當前中共國家戰略雖以「國家發展」為優先,但發生對主權原則的挑戰,勢被迫將統一問題提前解決。中共迄今不願承諾放棄武力主因,即基於國家安全戰略考量,以確保對台政策的靈活性與主動性。 基於整體情勢,中共體認「談判會比透過戰爭獲益更多」的戰略思維。當前中共對台策略係採取「政經分離、先經後政」柔性作為。依國際情勢、綜合國力及軍事能量而言,整體優勢明顯傾斜於中共,故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情況,勢將大部份取決中共的戰略走向。更值得重視的是,中共確實有武力犯台能力與決心。 中共當前對台的經貿策略,無論基於全球化需求,或是中共所佔有的戰略優勢,對於台灣而言,乃勢之所趨,與其採取「抗衡」策略,不如運用擁有的籌碼,積極與之建立依存關係,進而在未來無可避免的政治談判中,爭取國家最大的利益與安全保障。 / The Taiwan issue sits at the center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It involves both China’s national dign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refore, no matter in terms of its development projects, regional arrangements, or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everything related to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has to do with the Taiwan issue. This is the reason why we have to address the cross-Strait situ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s. Since 1978,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ecurity conditions, its leaders have been adjusting constantly its strategy to unify Taiwan: from military liberation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peaceful co-optation. As a result, China can reserve more energy for its economic catch-up. But still,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once sovereignty being threatened or challenged, China will consider the use of force without any delay. And, this is exactly why China has always been reluctant to denounce the use of force against Taiwan. For the moment, however, China prefers the unification through peaceful means and this lead to a strategy of “separation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with economy gong first and politics being last.” But, gradually, as Taiwan becomes more dependent on China economically and loses its advantages to China militari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China would gain more confidence over unifying Taiwan. Such confidence, if backed up by its physical strength, would very likely lead to a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Facing such circumstance, more challenges against China’s determination of defend its sovereignty would add to the likelihood of the above-mentioned scenario. Thu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aiwan’s best strategy might probably be avoiding “balancing/confrontation” for now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ing be best use of our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bargaining chips to build u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Strait, which shall be the most reliable guarantee of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34

冷戰後中共國家安全與東南亞戰略:對區域安全合作之意涵

潘振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冷戰時期以來,中共的對外戰略乃是依據整體國家安全戰略的需求而制 訂,在歷經了毛、鄧、江、胡等四代領導人的安全思想,以及冷戰、後冷戰、後911等時期的發展和演變,中共的國家安全與對外戰略,逐漸呈現於一種融合於國際社會和區域體系的傾向,這可由冷戰後中共對東南亞戰略的演變過程中一窺全貌。而在1990年代中期中共對外戰略轉型之後,中共的國家安全與東南亞政 策,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廣義安全領域中,分別呈現了何種發展與變化?中共安全戰略的變化,對於冷戰後東南亞逐漸興起的區域多邊安全合作,有何政策上的意涵和影響?又此種影響,對於安全合作此一議題領域上,有何理論上的歸納和啟示?上述幾點乃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與核心焦點。 本文經過研究後發現,改革開放後的國家整體發展需求,逐漸引導並改變中共國家安全與對外戰略的目標界定與政策內涵,並導致了中共在東南亞區域內對於多邊機制和多邊安全議題的態度和行為轉變。而中共大國外交和多邊外交於1990年代中期之後的實踐,不但改善了與東協各國的雙邊關係,並使中共逐漸融入且帶動了東南亞多邊安全合作的發展,使其合作範圍擴展至東北亞,合作議題領域亦有深化之趨勢。但這並不代表自由制度主義典範已經主宰了中共的安全政策產出,相反的,中共安全行為仍是以相對利得為主的現實主義邏輯下的產物,而這也適用於區域中的其他國家,權力格局和國家利益考量仍舊主導了國家單元面對結構的下一步行為,就未來安全合作的前景而言,這也是東南亞區域希望在現有合作基礎上走向更高度的安全整合之前,所必須先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關鍵詞:中共安全觀、國家安全、東南亞戰略、多邊機制、安全合作
35

現實主義下的中國農糧發展策略 / Rea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Food Strategy

周欣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一世紀全球人口穩定成長,社會型態又快速變遷,氣候極端化、資源稀有化造成原物料價格大幅波動,上個世紀綠色革命所賺取的「糧食紅利」已不敷使用。地緣政治及經濟版圖勢力藉此重新洗牌,糧食安全成為世界各國國家安全及國際戰略博奕的焦點,糧食安全保障與糧食價格穩定就一國而言,是國家政權穩定、政治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重要條件,糧食安全已和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併稱當今世界三大經濟安全。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進展,使得農糧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如何制定其農業政策,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維穩目標,確保糧食安全,為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以現實主義解釋其戰略選擇,中國糧食策略發展為主題。全文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回顧,範圍包括現實主義、全球糧食危機、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第三、四章為實質討論,首先了解中國糧食的需求面與供應面,分析中國國內糧食政策制定時空背景,藉此歸納中國糧食政策在生產、貿易、儲備及科技生產的現況,再討論中國的糧食貿易是如何調控國內供需。最後一章為結論,除了綜整研究發現外,也淺談後續研究建議。
36

中共人民武裝警察之研究 / Research on the PRC's People's Armed Police

蔡衡, Heng Ts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武警部隊與人民解放軍、民兵並列為為中共國家三大武裝力量之一,對於中共這個世界現存最大的專制控制政權的維繫,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共在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影響下,政體與一般民主國家殊異,而人民武裝警察(武警)制度更是不同於民主國家之軍事或警察制度。武警為中共武裝力量組成之一,其任務涵蓋面廣、實質力量大,雖然中共將武警視為公安體系中的一環,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其亦警亦軍的特性,及戰時可納入軍事指揮體系的動員能量。 本論文首先針對中共武警的發展沿革,依中共領導人之更迭,共分四個時期作一敘述,歸納出中共武警的建軍模式、與中共政治局勢之互動、未來走向等。其次,綜整當前中共武警制度的內容,整理分類將中共武警警種之間的關係作一探討研究,期能對該制度有通盤瞭解。第三,透過對中共國家安全的分析,找出中共國家安全之戰略目標、危機與支撐力量,並從武警的角度去思考其在國家安全的地位,進而研究中共武警具備之功能與在國家安全上所扮演的角色。第四,從中共武警的角度及外環境的變化,交叉探討武警制度在中共全力發展經濟的政策變革下,所遭遇的問題與挑戰。 本文最終希望發揮拋磚引玉之功效,引起國內研究中共武警之風氣,使我國得以具體研判武警部隊的未來走向。
37

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大陸、外交、國防、經濟政策的分析

吳巨盟, Chu-Meng 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展開「世紀之旅」後,一九九五年下半年中共一連串的軍事演習、對台實施一連串的「文攻武嚇」到一九九六年的台海危機,這一段期間內中共對台政策特別的強硬,有別於中共一再重申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政策,引起了國內對於國家安全的討論與關切,也引發筆者對於探討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的興趣。 在國際關係中,「安全」(security)是一個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個基本的價值。隨著國際政治學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核子武器的出現與冷戰的爆發,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許多學者開始將安全問題從國際政治研究中分離出來,作為一個次領域(sub-field)做專門研究,這就是安全研究(security study) 。此階段,安全研究的問題主要是指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即國家軍事力量的穩定,因此國家安全就是防務或國防的代名詞,保障國家安全是遂成為國家最重要的職責。 冷戰結束後,「安全」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大,不再局限於軍事領域,而是逐步延伸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環境領域,所以學者將其稱為「綜合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對於安全之研究雖然有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區域安全(Regional Security)、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全球安全(Global Security)、共同安全(Common Security)、集體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等若干不同的層次,但一般的安全研究仍是以國家為中心,探討國家面臨威脅時,以國家層次的安全,整合各層次的安全關係,了解威脅安全的因素,並謀求解除威脅之道。 據此,國家安全的定義為:「為維持國家長久生存、發展與傳統生活方式,確保領土、主權與國家利益,並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保障國民福祉,所採取對抗不安全的措施。」 我國國情特殊,長久以來在中共的敵對威脅下生存、發展,雖然沒有形之於正式文書的「國家安全政策」,但是我國憑藉「反共」與「發展」的策略,以堅定的意志,不僅確保了國家安全,也維持了經濟穩定的成長,創造了舉世公認的經濟奇蹟。冷戰時期的來臨,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將影響國家安全政策的內涵與目標,尤其兩岸互動關係日益密切,在表象上敵對意識漸次模糊,而又無法保證中共不以武力進犯的情況下,建立一套整體的國家安全政策,實為確保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值得重視。無疑地,以現階段而言,中共可能以武力侵犯台澎金馬的行動,是「危害我們國家生存最直接、最嚴重之威脅。」 。換言之,「確保台澎金馬及諸外島安全,與爭取國人生存發展的國際空間」 就成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為的首要目標。 不可諱言的,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的變遷必將影響我國國家安全政策的內涵與目標,尤其,面對中共武力的威脅,我國對於國家安全的問題應該投入更多的關心和努力。本研究之目的即針對後冷戰時期的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作一評析,將從我國國家安全之環境因素、我國安全威脅對國家安全之衝擊與影響,及主要的政策與作為加以研究,以作為我國修訂國家安全政策的參考與依據,並希望能進一步尋求我國長治久安之道,此為本文的最大目的所在。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三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國家安全概論 第一節 國家安全研究與國家安全的意義…………………7 第二節 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與來源……………………..11 第三節 國家安全政策的內涵……………………………..15 第四節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議題…………………………..18 第三章 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環境 第一節 後冷戰時期國際安全環境……………………….23 第二節 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的安全環境……………….31 第三節 後冷戰時期兩岸關係的發展…………………….43 第四節 後冷戰時期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61 第四章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來源 第一節 中共武力犯台……………………………………..67 第二節 國土分裂:台灣獨立………………………………77 第三節 區域衝突:南海主權衝突…………………………85 第四節 我國安全威脅的評估……………………………..106 第五章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的國際保障 第一節 聯合國對中華民國安全的保障……..…………..137 第二節 美國對台海的安全保障.……..…………………154 第三節 美日安保條約與台海安全………………………172 第四節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國際保障的評估…………..185 第六章 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政策 第一節 大陸政策…………………………………………187 第二節 外交政策…………………………………………200 第三節 國防政策…………………………………………211 第四節 經濟政策…………………………………………223 第七章 本文結論………………………………………..235 參考書目…………………………………………………..239
38

從國家安全觀點探討我國全民國防與軍備發展 / A study of the ROC's all-out defense and armament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national security viewpoint

李永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任何國家在面對安全威脅時,其關鍵在於強盛的國防軍力,現代戰爭已由「單純武力戰」轉為「全民總體戰」,而且台海一旦發生戰事,其作戰縱深短淺,已沒有前方和後方的分別,囿於國際情勢使武器外購受限,國防工業發展成為關鍵因素,我們應發展「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的國防武力,並建立全民國防理念與全民防衛動員機制,運用軍民一體的力量,共同來防衛我們的國土。本文將從「綜合性安全」的角度,以文獻分析法,透過國家安全的觀點,探討我國全民國防的建構、運用與軍備發展,並從中華民國國家安全遭受的威脅及全民防衛動員與軍備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探討「全民國防」與「軍備發展」之涵義與重要性,並區分政策面、執行面兩個構面加以說明。在「政策面」的層次分析在「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的基礎上,闡述「全民國防的理念」與「軍備發展」;在「執行面」上,則針對塑造軍民共用之「國防工業發展」,以為「全民國防軍備體系」之實行方向等,說明全民國防與軍備發展的關係。俾整合全國產、學、研資源,推動國防和民生合一,釋出國防科技轉為民用,並藉由民生產業技術的提升,戰時能支持國防的需求,支援軍事作戰。達成「平時國防支持經建」、「戰時經建支持國防」的國家戰略目標。 / First of all whenever a country faces a threat security, the decisive point relies on the strength of its national power. This critical element has evolved over time from tangible arms forces into spiritual “All -out Defense”. Secondly due to our country’s long and narrow geography , as long as hostility breaks out across the straits, short battlefield depth makes no distinct from the area to frontline. Furthermore our foreign procurement for military we apons is subject to the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 Apparently “small but precise and strong” defense capability and All-out Defense Mechanism should be more suitable as the determining guidelines towards our defense industry. This study aims for the upcoming threats and challenges when it comes to our national security and is divided into 2 aspects: policy guidance and execution. 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All-out Defense and Mobilization Law and sets forth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military preparedness. The latter direct at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ll -out defense and armament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erm, we hope to consolidate efforts of the private sectors to develop defense technology industries, the public and civilian assets can be merged into a single whole; such combination can prompt the private sectors to support military missions in wartime and vice versa.
39

小布希政府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 以伊拉克戰爭為例 / A study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Bush’s Administration:analyzing from the Iraq War

呂學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安全戰略」是美國國家政策的核心,在冷戰時期,面對蘇聯及其共產集團對美國安全的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態勢是「圍堵加嚇阻」。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國家安全進入一個調整的時期。一方面,冷戰在全球層面的終結及其在區域安全引起的反應,動搖著40年來支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原則,美國必須用新的理念來指導其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影響及911恐怖攻擊事件的發展也給美國帶來了新的挑戰。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前,美國國安機構就已開始研究在新環境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從波斯灣戰爭及柯索沃危機,或是北約東擴,在在顯示出美國已將戰略重點放在遏制地區性挑戰及國際體系多極化的形成上。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小布希政府重新審視國際環境,強調本土防禦的安全政策。美國調整全球戰略的根本出發點是加強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反恐及安全則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首要目標。 由於911事件造成美國國內保守主義情緒的上升,促使小布希的安全觀趨向更保守方向發展,並提出以「政權更替」、「先制攻擊」、「單邊主義」及「絕對安全」等戰略為要點的「布希主義」(the Bush Doctrine),而「伊拉克戰爭」正是小布希政府貫徹上述安全戰略的試驗。然而,當美軍於2003年3月以海珊政權構成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威脅為由出兵伊拉克,在歷經徹底搜索上述武器未果後,才發現小布希政府所聲稱之伊拉克威脅似為空穴來風,而伊拉克戰爭之正當性遭受到嚴厲抨擊。 2003年以前,國際各國普遍都還十分信任美國所作所為,然而,就在小布希政府不顧國際社會甚至盟友的反對,採取預防性戰爭的先制戰略的軍事行動,出兵攻擊伊拉克,美國單邊作為的反恐戰略證明不得人心,整個中東地區的局勢動盪,伊拉克的重建過程障礙重重,國際範圍內的恐怖主義愈加猖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並未獲得有效抑制,加上美軍虐俘事件曝光等,使得美國國際地位嚴重受損。 本論文主要探討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發展,特別是在美國遭逢911恐怖攻擊事件後,面對國家安全情勢的巨變,安全威脅的增加,以及不確定因素提高而所提出的安全戰略的調整特點,並以伊拉克戰爭作為個案研究,小布希在採取單邊行動、先制攻擊、政權更替等戰略作為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對國際關係及美國在國際體系的領導地位造成之影響。
40

兩岸毒品走私對我國國家安全威脅之研究 / Cross drug smuggling threat to our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林明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87年我方開放赴大陸探親後,由於兩岸地理位置相近、語言文化相通,復因交通、資訊科技便捷,民間互動漸趨頻繁,兩岸間跨境犯罪已從量增而質惡,加上司法互助合作無法實現,不法分子洞悉此種空隙,遂勾結串聯,進行各類跨境重大犯罪,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國家安全。兩岸警方基於打擊犯罪、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是警察職責所在,經由多次協商互動,已合作偵破多起跨境刑事犯罪,對兩岸社會安定、人民權益貢獻良多。毒品犯罪為世界公罪,其走向組織化、集團化、跨境化之趨勢,已非單一地區所能因應,加強建立兩岸間情資交流、合作偵辦機制,實為兩岸緝毒合作之首要目標,尤其跨境走私毒品手法不斷更新,惟有持續加強雙方情資聯繫及合作偵辦交流,始能有效共同防堵兩岸跨境毒品走私犯罪,杜絕對我國國家安全之威脅。 藥物濫用及毒品的危害,是全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據估計,2006 年全球的古柯產量約為984 噸。在198 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72 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種植有大麻,全球有1 點6 億人口吸食大麻。大麻因此成為全球吸食人口最多的非法麻醉藥品。安非他命類興奮劑是全球使用人口第二多的毒品。台海兩岸受到毒品危害的歷史甚長,近十餘年更因兩岸經濟發展與相互交流,使兩岸間跨區販毒活動隨之興盛,因為受到政治因素影響,兩岸執法人員,交往與合作受到嚴重限制,未能相互瞭解對方內部毒品犯罪活動情況,亦未能積極合作緝毒,毒梟利用此一漏洞,進出兩岸從事毒品犯罪並逃避追查,徒增兩岸執法人員查緝之困難。筆者嚐試從兩岸毒品犯罪的歷史、毒品犯罪情況、法律制度、組織架構、反毒策略、反毒成效等方向進行分析,希望能對台海兩岸毒品犯罪問題作一系統性的瞭解。另對兩岸跨區毒品犯罪的現況與困境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探討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之可行方式,以增進兩岸緝毒合作,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維護兩岸人民福祉。 關鍵詞:臺海兩岸、毒品走私、毒品犯罪、國家安全、非傳統性安全

Page generated in 0.01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