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5
  • 129
  • 41
  • 16
  • 13
  • 1
  • 1
  • Tagged with
  • 201
  • 89
  • 28
  • 27
  • 27
  • 26
  • 26
  • 25
  • 25
  • 23
  • 23
  • 22
  • 21
  • 21
  • 2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台灣成品布國際競爭策略研究 / Studie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ategy of Taiwan Apparel Fabrics

蘇家煦, Chia-She, S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企業策略家Micnael Porter 1990年著作國家競爭優勢中的國家競 爭力之鑽石四條件互動為基礎,探討我國成品布產業現階段的作業品質及 下一階段之競爭策略。其中並以Werner International之分析方式,將全 球成品布業者分為四群,就鑽石四條件間互動方式的差異,確認我國與貼 身對手國的位階及與先進國的差異。本文實地訪談的地理範圍包括日本、 香港、大陸深圳、馬來西亞,實際訪談的國內外企業組織包括德國、日本 、香港、台灣約共60家,業務範圍包括化纖業、紡紗織布業、染整業、成 衣業、進口布料業、成品布外銷業者及協力廠商,希望能以「全球產業」 、「國際分工」的理性宏觀觀點來觀察。研究發現,我國化纖類成品布因 人纖技術的突破而具優勢,此優勢形成原因在於1960年代具競爭力的生產 要素中的高等因子;1990年代以後我國成品布業者,若仍繼續著非相關事 業多角化,在人材培育上無具體有力與全面的投資,我國的成品布將無法 在研發團隊的建立、織物設計能力與網路形成之三大工作上突破。本研究 中亦發現,我國成品布全體工作者的觀念與技術能力均有待全面的提升, 除非與先進國家各相應的組織進行密切的策略聯盟,僅靠自身的努力將不 足以提高四條件本身與互動的品質,亦即將無法超越國際分工的命定角色 ,而我國成品布業將只能成為香港與東南亞成衣業之供應源而已。自民 國78年迄今,我國成品布業者,尚只有零星而局部的在公司策略與組織的 調整上努力;至於人材培育與相關產業方面,看不出來有進步的趨向,就 短期而言,我國仍只能在生產基地移轉、彈性生產及短交期、短碼數接單 上獲利,至於新市場(通路)開拓與新產品開發(布料設計與行銷資訊之結 合)方面,仍有待我方長期的努力。
42

解讀宜家的消費文化意涵─以布迪厄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論為之

周汶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宜家家居(IKEA)為研究對象,在台灣的社會文化脈絡下,探究其中包含的消費文化意涵。研究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宜家的消費特色;第二部分則是深入訪談不同社經背景的消費者對宜家的看法,並以布迪厄的概念工具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最後針對兩部分的研究結果提出批判性的結論。   第一部分的研究乃是參照文獻與訪談宜家人員的結果,描述宜家的消費特色,以及宜家的台灣分店有何不同之處,藉此說明宜家此一消費場域的情況。第二部分則是以質性的深入訪談法,訪問十六位背景各異的台灣消費者,再以紮根理論精神的資料分析程序將訪問結果譯碼,並配合布迪厄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論,分析出影響消費者對宜家觀感的慣習及資本因素為何。研究者除了以消費行為與文化意義兩個面向對宜家的消費現象提出討論之外,也提出個人的批判性關懷做為結論。   最後,研究結論認為,在本土文化力量薄弱的情況下,台灣的消費者未能發展出適合的認同,而隨著感性消費的趨勢起舞。在感性消費所訴諸的生活型態是仿自中產階級的情況下,台灣普遍存在著「跛腳的布爾喬亞人」-只有羨想,但缺乏行動。而這樣的情結,也穩固了既有中產階級的優勢社會結構。   另外,研究者也指出,關於夢想社會和感性消費的相關論述,有可能是一種為現存資本體制與國家合法性服務的再生產論述,身為知識分子,必須有所意識的看待這些來自於國外或國家體系提供的資訊。
43

「資訊社會」文獻之書目計量學研究 / A bibliometric study of information society literature

盧傳傑, Low, Chwan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試圖從研究資訊社會之期刊文獻進行觀察,借此瞭解資訊社會相關議題研究與各學科領域之間的關係,並得知資訊社會對各領域發展的影響以及深入瞭解資訊社會的研究內涵和未來發展趨勢。故針對書目資料庫中的出版頻率、出版語言、期刊出版國別、期刊來源、被引次數、學科主題類別和文獻類型欄位,進行各項書目資料的數據分析。   本研究以書目計量學的方法分析1963年至2011年間,資訊社會期刊文獻之特性,借此瞭解資訊社會相關研究的學科主題範疇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研究樣本取自WOK所涵蓋的SCIE、SSCI與A&HCI三大資料庫,針對書目資料進行期刊文獻的分佈分析,以界定出資訊社會文獻之核心期刊,並應用高生產力期刊、高被引用期刊、影響係數與被JCR收錄的狀況,深入了解這些核心期刊之學科主題範疇與驗證核心期刊之品質。透過對資訊社會文獻之學科主題分佈狀況及變化分析,藉此瞭解資訊社會之相關研究為何種學科以及哪些學科受資訊社會影響最深。最後,整合分析與判斷資訊社會相關研究議題之研究領域與發展趨勢。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資訊社會之文獻分佈相當分散,但仍有其核心期刊。(二)資訊社會期刊文獻分佈大致符合布萊德福定律,但與布萊德福-齊夫定律曲線並不完全吻合。(三)核心期刊與前十名核心期刊的文獻類型皆以期刊文章為主。(四)核心期刊的學科主題分類以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為主。(五)核心區之期刊品質值得信任。(六)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是探討資訊社會文獻最主要的學科主題。(七)資訊社會文獻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八)教育與教育研究、經濟學、管理學這三個學科主題,未來將會成為探討資訊社會相關研究最多的學科主題。(九)資訊社會文獻之出版國別以英國居首,出版語言以英文為主。   本研究結果可讓資訊社會相關研究人員瞭解過去、目前與未來探討資訊社會議題的學科領域,以供他們在資訊充裕的大海中挑選出更適合、更熱門、更具影響力的期刊與文獻。同時,亦可作為圖書館的館藏發展與管理之參考。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cuss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ies within various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its future trends. We adopt the frequencies of the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languages, journal countries of publications, journal sources, time-cited, disciplines of subject categories and document type field from the bibliographic database as analyst componen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literatures from 1963 to 2011 by a Bibliometric Approach. These data are retrieved from SCIE, SSCI and A&HCI database which were covered by WOK.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literatures in order to define the core journals of this field. In addition, include the highly productive journals, cited journal, impact factor and the collected status by JCR to verify the quality of the previous stated core journals. Through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s and changes of the disciplines, we have a full screen on what subject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lated and what affections influenced by these subjects areas.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this study reveals the future trend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s follow: (1) The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s quite dispersed, but core journals still avail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journals are roughly fits Bradford Law, but not fully consistent with Bradford-Zipf’s S-shaped curve. (3) The document type covered most by the core journal and top ten core journals are articles (4)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 is the main discipline in core journal area. (5) The qualities of the core journals are reliable. (6)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 covered most of the disciplines in the literatur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7) Information Society’s literatures are under a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8)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ill cover most of the disciplines to explor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9) UK is the major countr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ublication and English is the most often used language.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 a full screen on research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ast, current and future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sues, to pick out more suitable, more popular and more influential journals and literature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to the library's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44

公共政策之制定與遊戲理論

簡芳益, JIAN, FA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布肯南博士(DR. JAMES M. BUCHANAN) 以 為:傳統經濟學者疏於對公共政策的政究,不免肇致政府功能過當膨脹,政府決策單 位難免有錯。要對市場失靈情況加以糾正,亦非十分把握。他同時指正:不論是凱因 斯學派或是貨幣學派,皆假定從政者在決策過程中不忘「公共利益」的想法,並非正 確無誤,因為從政者時時都有討好選民的政治私利觀念。 本文研究方法即以此論為起點,泛論在政策規劃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角色, 如選民、立法機構的民意代表、利益團體與行政官僚制度等的行為及策略,以暨視同 遊戲規則的投票法則分析。 此外,緣於政策是大套社會上每個人必須共同服從的法則此套法則影響的方向和深度 亦非一致性,通常有些人會受益,有些人會蒙受損害。同時,我們假設這個政策的「 準公共財」的政治市場或投票市場存在著。政策的需求來自於利益團體或利益團體的 聯盟,而政策的供給者來自為獲得政治支持以贏得選舉的政客(可能是行政官員或是 民意代表)。我們企圖建立一個涵蓋N 個利益團體的合作競局模型,將政策成立與否 視為此一競局的可能結果。其次,假設每一政客所擁有的政治支持跟他的擁護者的社 會福利成比例,每一政策皆需要過半數之政治支持,透過核心解集合、夏普利值(SH APLEY VALUE) 與協商解集合的綜合應用,窺探政策取決之究竟。
45

多變值指數分布的模式及特性研究

孫振南, Sun, Zhen-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分研究動機、本文結構兩節。第二章分六節,將歷年所提出的二變值 指數分布論文,加以綜合整理,歸納成四種模式,並於最後一節中,列表比較其特 性。第三章分三節,前二節將二變值指數分布模式推展成多變值指數分布模式,並 研究其特性,由其中選出一種就目前統計領域言為最佳的模式。第三節研究模式母 數的估計方法。第四節為母數估計方法的進一步探討。分三節,第一節以最大概似 法估計母數,並與上章結果比較。第二節所用估計法為當樣本數值未能於需要時間 出現時,若依照已有的樣本數值,仍可進行估計。第三節乃利用上結果進行統計假 設檢定。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研究之結論,並以個人之研究心得,對多變值 指數分布可能應用狀況,加以說明,以供參考。
46

閩台偶戲研究

邱一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閩台偶戲研究」為題,則設定研究的範圍主要以福建、台灣兩地在傳統偶戲源流上的傳承關係,以及因為地理、人文等個別環境因素影響下發展的經過,乃至現況的比較。就台灣現有的偶戲而言,「傀儡」、「布袋」、「皮影」三大種類均有存在,不過,傀儡僅有「提線」一種表演形式,沒有「杖頭」。然而,各類之中,除了皮影較為單純,僅流行於台灣南部一帶、共同使用潮調音樂之外,布袋戲和傀儡戲均有不同的分布範圍,且使用的音樂唱腔各有不同,並形成不同的流派。尤其是布袋戲,情況最為複雜,不但在傳統音樂的使用上有南管、北管、潮調之分,更因演師傳承的不同,代代衍生不同的派別,戲偶的造型上也因時代的轉變發展出各種類型的布袋戲,可謂百家爭鳴,各有所長。凡此種種,對於台灣偶戲劇種的歷史源流、傳承演變、發展現況乃至未來方向,均值得我們深入加以發掘、探討,以建構出台灣偶戲歷史的形貌。
47

此世立約與彼世救贖──霍布斯政治思想中的理性與啟示

林浩懿, Lin, Hao-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從霍布斯在形上學的立場,關聯至他政治思想中的相關討論。霍布斯同時兼有決定論以及懷疑論的哲學思維,他藉此劃出理性與啟示之間的界線。本論文認為霍布斯藉由「事實存在」(de facto)主權的論證方式,消解了代表論的弔詭以及第一履約者的弔詭。再者,霍布斯藉由獨特的末世歷史觀,使人對於啟示領域的焦慮與盼望,轉為支持塵世和平的重要助力。
48

布爾加科夫劇作中的詼諧手法以<<左亞公寓>><<極樂國>>與<<伊凡˙瓦西里耶維奇>>三部劇作為例

王美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將研究布爾加科夫的重心放在戲劇,戲劇創作在布爾加科夫的創作世界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他的小說中濃厚的戲劇性以及豐富的戲劇創作便可得知。身為劇作家的布爾加科夫繼承果戈里諷刺的手法,以及契訶夫敘事、揭露衝突的方法及劇中音樂的象徵。布爾加科夫也在傳承俄國經典作家的精神之外,利用獨特的手法創作。本論文從布爾加科夫的三部戲劇《左亞公寓》、《極樂國》與《伊凡.瓦西里耶維奇》,探討作家所使用的詼諧手法。 利用巴赫金的時空型將三部劇作加以串聯,並發現其狂歡式的時空型,而此時空型的主題則是「奔逃」。「奔逃」這個主題更是存在於布爾加科夫的所有創作類型中,包含小說與戲劇。 在這樣的時空型下,追溯俄羅斯的詼諧元素以及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找出這三部劇作所使用的詼諧手法。其中包括狂歡的語言、戲擬、因語境的差異所引起的詼諧,以及酒在此狂歡式的時空型下的意義。本論文以狂歡詼諧的研究更了解布爾加科夫的創作。
49

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 / Evaluating the Aboriginals’ Mother-Tongue Education: Bunun as an Example

劉秋雲, Liu, Chiu-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語政策的實施造成台灣地區原住民族母語嚴重地流失,產生語言轉移的現象。2001年(九十學年度)教育部首度將鄉土語言列為正式課程,開始實施強制性每週一節的母語教學課程。然此項母語教學辦法的實施,其實施前的評估和之後的檢討均未進行,因此本論文以布農族為例,從語言政策的觀點探討台灣地區原住民的母語教育政策。一方面從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及語言態度等層面來調查布農族人的語言轉移情形;另一方面從其對母語教育政策的態度檢討當前布農語教學的實施現況。 本論文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同時進行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探查之學校於是八個布農族為主的山地鄉,以隨機取樣的方式,各抽取兩所學校,因此共計十六個學校納入調查範圍。問卷部份,主要根據年齡和教育程度兩個社會變項,在各組中採集等量的問卷。深度訪談則針對學校行政人員(校長與教務主任)、母語老師、家長、和學生,進行母語教學相關議題的訪談。問卷調查在探查普遍性的分佈狀況,而訪談目的則在探討問卷結果背後的理由。 調查結果發現,布農族人的母語能力和母語使用均出現隨著年齡層下降、教育程度升高而衰退的情形,顯示母語轉移的痕跡。在刻板印象上,高年齡層受試者對母語的評價較國語高,低年齡層和兩個教育層的受試者對布農語和國語的刻板印象評價則不達顯著,均一致地高。在學習動機方面,受試者不分年齡或教育程度,均一致認為國語之工具性動機高過布農語。而以布農語本身的融合性動機顯著高於工具性動機,顯示布農語對布農族人的功能為象徵性強過實用性。在對母語教育政策的看法上,一般而言都支持度都相當高;但在教學內容的實行上,如教學時間、師資問題等則多有意見,受訪者指出若干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結果證實布農族人的母語發生轉移現象,希望日後相關單位在訂定或修正語言政策時,可以對原住民母語轉移現象的挽救提供幫助。 / The implementation of Guoyu Policy in Taiwan has caused the minority groups, (in particular, the Indigenous peoples) a serious language shift, shifting from their mother tongues to Guoyu, the national language. To remedy the problem,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since 1996. Unfortunately, there has never been any official evaluation on this policy. For this reason, this thesis aims at providing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it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unun's proficiency in their mother tongue, their use of it,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the policy. The 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in conducting this study include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the former, 279 questionnaires (out of 300)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a focus on sociolinguistic differences based on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For the latter, 36 informants (including school administrators, mother tongue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from 15 Bunun primary schools were interviewed.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Bunun's proficiency in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the frequency of using it decline with decrease of their age and increase of their education level. Among the various social groups, only subj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level show a positive attitude more favorable to Guoyu than to Bunun; while the other groups give equal ranking to both of the two languages. Moreover, the Bunun subjects, as a whole, consider Guoyu being more instrumental than Bunun; however, it is Bunun that receive higher score for integrative motiv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Bunun still plays a symbolic function to the Bunun people. As to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he policy of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generally all the subjects show their support to it, although they point out,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policy should be modified o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length of teaching hour and the sources of qualified mother tongue teachers. Most of the findings derived from quantitative analysis are confirmed by the subjects of the interviews. The general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s that the Bunun are experiencing a language shift from their mother tongue to Guoyu.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stitutions concerned should locate effective measures to meet the imperative needs in saving the mother tongues of the minority groups.
50

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 / Audiences in consunption society: a case study on the fans of Pili-puppet drama

宋丁儀, Sung, T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探討現代消費社會中閱聽人呈現何種面貌?過去對消費社會底下大眾文化及閱聽人的論述大致可分為兩種觀點:一是法蘭克福學派悲觀的文化工業觀點,從生產端來檢視文化商品化對閱聽大眾的影響,二則是從近年消費社會理論從消費端來檢視閱聽人的施為。本文採取從消費端檢視閱聽人的微觀角度,對於文化工業提出的三大批判「商品化」、 「標準化」、「強制性」提出不同的看法:消費文本商品化,閱聽人仍有其主動詮釋、挪用的能動性。 當前台灣諸多的文化消費現象中,霹靂布袋戲應當算是最為人知,也最深具本土特色的表演文化。它源自於傳統布袋戲中的支派而深具傳統戲劇性格,卻又歷經型態與風格上的轉變。隨著生產面與媒介技術合流,從過去民俗文化轉變成大眾文化變為一種文化商品。因此本文首先介紹霹靂布袋戲風行的時代背景,從生產面角度探討與傳統布袋戲的差異。 其次,透過對戲迷的深度訪談,試圖理解霹靂迷如何藉由不同的消費方式,在消費端建構對霹靂布袋戲文本的想像與主體性。霹靂布袋戲迷的生活型態實與他們所接觸的文本、角色、媒介、周邊產品、組織活動密切相關。霹靂迷如何從欣賞與接收原文本之外,進行次文本的創造與生產,發掘他們在消費過程裡的創造力,並透過參與社群組織、活動,區辨出「我」與「他者」;從生活領域,顯示他們作為消費社會底下閱聽人的主動與能動性,已超越生產者所製造文本的範疇,而是融合迷自我生活世界所拓展出的異想世界。

Page generated in 0.02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