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中國大陸與印度金融政治之比較:以銀行部門的自由化為例(1990-2008) / Comparative financial politics in China and India,1990-2008蔣家安, Chiang,Chia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與印度無論在經濟發展,或是國民平均所得都呈現出快速的成長,它也直接促進了兩國的金融體系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在資金流動持續的成長及資本市場自由化的時代下,金融擴張、多樣性及全球化已成為必然的趨勢。所以,9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已成為中、印兩國,在經濟發展的政策上最重要的一項議題。
本文的研究範圍:是以中國大陸與印度銀行部門的市場化改革作比較研究,分析兩國銀行部門從金融抑制到自由化的過程,依據轉型的過程要素:自由化、穩定化、私有化、制度建立及結構改變等評估指標,檢視中、印兩國銀行部門改革的成效。並採取歷史制度研究途徑及比較法,分別從中、印兩國的國內政經環境、國際金融及國際建制的規範,比較兩國銀行部門改革的原因與轉型的差異,以深入了解中國大陸及印度銀行部門改革的目標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研究發現印度銀行體系的制度建立及監管的規範雖然較中國大陸完善,但是在資金運用的效能及經濟的發展上都不如中國大陸。它主要的原因在於兩國的政治體制不同,影響了改革的執行成效。因此,制度的建立與執行要能互相配合才會有實質的成效,否則即使有了完善的制度,但是缺乏貫徹到底的執行力,最終仍將走向失敗。 /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 China and India have seen rapid growth in bo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which prompte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ctors of both countries as well. In an age of growing capital flows and liberalizing capital market, the trends of financial expansion, variety and globalization have become inevitable. Therefore, since the 1990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issue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making in China and India.
This study aim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market reforms in the banking sectors in China and India to analyze the processes from financial repression to liberalization in the banking sectors of both countries. With the factors of transformation—liberalization, stabi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as indicators for assess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forms in China and India. By means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 and comparative method,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reasons for reforms and differences in transformations between the banking sectors in the two countries in terms of domestic politic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standards of global finan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so as to delve into the reform objectives for banking sectors in China and India and their influ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Indian banking sector have sounder institutions and regulations than China; however, they lag behind their counterparts in China in terms of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fun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ey factor is tha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hich influ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forms. Therefore, only a coordinated effort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ay yield substantial results. Otherwise, a sound system without the executive power to carry through is yet doomed to failure.
|
52 |
利用第一原理計算研究多鐵氧化物Cu3Mo2O9的磁性,電子態及鐵電性質 / Ab Initio Studies of The Magnetic, Electronic and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of Multiferroic Oxide Cu3Mo2O9蕭逸修, Hsiao, Yi Hs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此論文中,我們利用第一原理計算研究多鐵材料Cu3Mo2O9的磁性、電子態及多鐵性質。我們發現在此系統中,電子與電子間的庫倫排斥力必須被考慮,以致於導帶與價帶間能隙能夠被良好地描述。由於晶體結構所導致的幾何不穩定性,系統的磁結構尚未在實驗測量中被確定。在我們的理論計算當中得到的磁結構與Vilminot等研究人員根據實驗結果猜測出的非線性反鐵磁結構類似。交換作用與自旋軌道耦合間的爭競決定了電子自旋方向的傾斜。計算所得到的交換作用係數與實驗結果吻合良好。利用Berry’s phase計算,我們得到了系統自發電極化的理論值,其強度與實驗量測值在同一個數量級。然而,在我們計算中得到的電極化方向(平行於b軸)與實驗(平行於c軸)不符。此外,我們發現一磁結構之理論電極化方向與實驗相符,然而其磁結構之對稱性與實驗不符。目前,尚未有第一原理計算研究此氧化物,我們希望此論文能夠對同樣有興趣研究此材料的研究人員有所幫助。 / In this thesis, we used the ab initio method to study a multiferroic oxide Cu3Mo2O9. The correlations of electrons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is system so that a reasonable energy gap can be obtained. Due to the geometric frustration of magnetic structure caused by crystal structure, the ground state spin configuration in this system still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We found some spin configurations similar to the non-collinear anti-ferromagnetic spins configuration suggested by Vilminot et al.. Competition between exchange interactions and spin-orbit coupling effect determines the canting of spins on Cu atoms. The calculated exchange parameters agre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ll. By using Berry phase calculations, we obtained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spontaneous electric polarization. The strength of polarization in our results is in the same order of results of experiments. However, the direction of electric polarization we found (along b-ax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long c-axis). We have found a spin configuration that the theoretical electric polarization of the state agrees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owever, the symmetry of the spin configuration does not satisfy the conditions suggested by results of the neutron diffraction experiment. And, spins on neighboring Cu2 and Cu3 do not form a singlet dimer. Since there still is no ab initio calculation studying this oxide, we hope that our studies can help those who are also interested in this material.
|
53 |
運用菲利浦曲線預測物價 / Forecasting Taiwan Inflation using Phillips Curve王宣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均以「穩定物價,控制通貨膨脹」視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因此本研究以 Stock and Watson (1999) 為基本架構,運用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台灣失業率與其他經濟指標之 Phillips 曲線模型,以遞迴迴歸 (recursive regression) 的方式進行模擬樣本外預測1個月與12個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率及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率,及檢驗模型結構穩定性,並利用組合預測方式,進行模型預測績效比較。
其實證結果顯示: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模型的預測績效優於消費者物價指數模型的預測績效,而比較失業率及其他經濟指標之 Phillips 曲線各個單一模型,在模擬樣本外預測1個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之預測績效,為營造工程物價指數 (cci) 表現最好,再者發現預測12個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之 Rel. RMSFE 比預測1個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之 Rel. RMSFE 來的小,另外Diebold-Mariano 檢定對於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x) 和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x) 做為通貨膨脹率之組合預測模型樣本外預測1個月通貨膨脹率之預測績效皆沒有改善效果,反而是部分組合預測模型在樣本外預測12個月通貨膨脹率之預測績效具有改善效果,皆顯示長期預測12個月比短期預測1個月之各個經濟變數的組合預測模型預測績效有明顯的改善,可能係在檢定預測12個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x) 之 Phillips 曲線模型具有結構性改變影響所致。
|
54 |
後海嘯新巴賽爾資本協定對公營銀行的挑戰與對策-以L銀行為例 / After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Basel III on Challengers and Countermeasures State-Owned banks-as example to Landbank of Taiwan.邱天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違約衍生國際金融市場之流動性危機,造成金融商品與資產價格下跌,銀行業損失擴大,流動性危機擴散成為健全性危機。導致2008年9月雷曼公司倒閉,引發全球金融經濟危機,蔓延到全世界,百年難得一見。歸納金融危機的緣由,主要為英美大型金融機構利用國際監理裁定,進行營運套利,並從事高槓桿操作,無視於資本適足性的不足。
此外,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未能確保,表外交易特別是店頭衍生性交易,揭露不透明,監理未能落實。導致金融市場機能失序,顯見國際金融監理核心基準的巴賽爾資本協定,已無法因應金融創新與金融環境的巨變。
為處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所凸顯的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解決銀行部門的脆弱性問題,因此,2010年11月12日G20各國領袖通過『新巴塞爾協議』(Basel III),提高銀行資本適足率與流動性的標準。
本文係以國內某家公營銀行在後金融海嘯『新巴塞爾協議』(Basel III),提高銀行資本提列要求與加強銀行流動性管理的 Basel III規範, 將自 2013 年起分階段逐步實行,2019 年起則正式全盤施行;屆時更為嚴格的規定,可能會促使銀行改變投資組合、影響銀行的準備金需求與流動性管理策略,強化自有資本比率規範,並訂定槓桿比率、流動性覆蓋比率等相關規定,對其資本適足性及流動性要求的挑戰與對策。
|
55 |
政治博奕模型與決策陳和全, CHEN,HE-Q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博奕理論(Game Theory) 由經濟學研究方法所導出: 公設人是理性的, 并以數學演繹
邏輯推演, 而建構出來的決策模型。由於邏輯系統嚴密, 同時大量采用數學語言, 降
低文字語意的模棱, 而使得政治學之研究更有朝向真正科學地步之新契機。無奈的,
這種新發展的政治模型, 在國外雖已進行三十餘年, 國內則尚在起步。本文企圖較有
系統地全面引介這種理論模型, 以便替國內博奕論研究催生。
本文內容偏次, 除了第一章敘述博奕理論之基本知識如理性公設、效用理論及博奕結
構, 第六章對博奕論之優缺及適用性做一總評外, 中間四章完全以討論各種決策法為
主。第二章探討均衡的策略選擇, 包括兩人博奕的單純及混合策略解求法; 第三章穩
定的可能策略組, 則以求解核心(Core)及穩定組(Stable Set)為主; 第四章聯盟間的
合縱連橫, 剖析數量原則(Size Principle)、議價組合(Bargaining Set)及競價解(C
ompetitive Solution); 第五章公平的價值分配, 則就談判合解的得失值分配以及各
聯盟實力指標的權力指數進行探討。
在案例研究方面, 本文共列舉五個, 包括民國七十八年天安門學生運動之均衡解、臺
北市空氣污染的囚犯困境分析、民國七十六年民進黨黨主席之爭的核心解及權力指數
分析、西德政黨間的合縱連橫分析以及民國七十九年中正堂學生運動合作解分析。
|
56 |
重要性判斷之研究--透視模型的應用俞洪昭, YU, HONG-Z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重要性(Materiality )是審計過程中一個極重要但又很模糊不清的觀念。一方面審
計人員必須依據重要性來作專業判斷,但是另一方面又沒有任何準則來指導重要性判
斷。因此,審計判斷的品質經常良莠不齊,而投資大眾對查帳報告的信心也大為降低
。就因為這個綠故,所以研究審計重要性判斷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本論文採用Brunswik的透視模型(Lens Model)來研究重要性判斷。研究對象為某大
學會計系四年級的60位學生,研究內容包括:(1)要求這60位學生根據3個線
索(Cue )來判斷一項存貨沖銷事件是否重要(這3個線索分別是該沖銷金額對淨利
百分比、對存貨百分比、以及對總資產百分比);(2)研究這60位學生的重要性
判斷策略(Judgment Policy ,使用統計ANOVA 與ω□)以及判斷的品質(Judgment
Quality ,使用Stability 、Self-insight、與Consensus 三個指標);(3)研究
穩定性(Stability )、自我洞查力(Self-insight)、一致性(Consensus )三者
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穩定性、自我洞查力、一致性均很低(其總平均分別為:.39
97、.2050、.3869),而且個別差異很大(其標準差分別為:.400
8、.7369、.1848)。至於三個指標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明確(穩定性與自
我洞查力、一致性的相關係數分別為:.0195、.2742,而自我洞查力與一
致性則為.0104)。
|
57 |
審計人員內部控制判斷行為之研究--透視模型之應用陳兆宏, CHEN, ZHAO-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審計人員對薪資內部控制制度的判斷行為,經由透視模型的應用,以
描述審計人員的判斷政策,同時透過審計人員自我洞察力、判斷穩定性及判斷共識性
的測試,以衡量其判斷的品質。期能經此實證研究,增進對國內審計人員從事審計判
斷能力的了解。
另外,本研究並希望能找出可能影響審計判斷品質的因素,以謀可能的增進判斷品質
之道。因此,本研究同時也測試了職級及事務所規模對判斷品質的影響,以及自我洞
察力和判斷穩定性及判斷共識性間的關係。
本研究為人類資訊處理研究在審計方面的應用,因此在文獻探討中,對美國學界在人
類資訊處理方面的研究加以簡介,並對國內、國外相關的審計判斷實證研究作一彙整
。
本研究的受試者,係以隨機抽樣方式產生,包括大型事務所兩家及中型事務所五家之
各職級審計人員,共計60員。問卷包括四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合夥人同意函及研究
簡介,第二部份為個案中虛擬公司的背景資料,第三部份為32個薪資內部,控制個
案及6個用以測試穩定性的重複個案,請求受試者評估其內部控制制度的強弱,最後
並詢問其在判斷過程中對每個衡量因素倚重的程度,第四部份為個人資料。搜集之實
證資料經由電腦軟體程式處理。
本研究的實證資料顯示:國內審計人員的內部控制制度判斷,和美國一系列相關研究
的結果對照,國內審計人員在這方面的能力不遜於美國的審計人員。另外除共識性外
,未發現職級或事務所規模對審計判斷品質有重大影響。
|
58 |
所得稅指數化的穩定及分配效果之研究郭瑟珠, Guo, Se-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通貨膨脹厲害,在稅制規定中,均以名目所得表示,造成人民實質稅負上升,
尤其是寬免額及稅率級距問題更受重視,本文對此問題加以研討。討論所得稅指數化
之穩定面及公平面。研究結果,所得稅指數化並不會加重經濟之不穩定且其可達到租
稅中立原則。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學者對所得稅指數化的穩定分析。第三章所得稅指數化穩定分析
之模型設立。第四章各國實行所得稅指數化之狀況。第五章個人所得稅指數化對所得
分配之影響。第六章通貨膨脹對我國所得分配之影響。第七章所得稅指數化之特殊問
題研究。第八章結論與建議。
|
59 |
小型開放經濟政策工具的配對與穩定性─台灣實證分析吳明翰, Wu, Ming-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模型建立
第三章 固定匯率
第四章 浮動匯率
第五章 最適政策配對
第六章 台灣實證分析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本文分為兩大部分––理論與實證部分,從第一章至第五章探討理論上的架構,所使
用的工具是比較靜態與動態兩種方法。第六章則是實證部分,使用計量上的一段、二
段、三段式的迥歸估計方法,並加以比較三種方法的結果,選擇最適當的估計值,以
作為第七章評估最政策配對與穩定性的基礎,從而提出最適政策分配。
|
60 |
美國於東亞地區經濟合作之角色:以霸權穩定理論解釋許哲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研究之主要問題為美國於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上是否還具有決定性或主導性之地位。研究重心為美國對東亞經貿政策之效能及其與東亞國家之經貿互動關係,並且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東協加三、美國與東亞國家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主要研究標的。本文將先由理論切入,釐清霸權穩定理論之相關概念與內涵,提供觀察美國對東亞經濟合作政策之基本視角。次則觀察美國歷年對於APEC政策之微妙變化,亦探討東協加三合作機制之前景與對APEC之影響。再次則討論美國對東亞各國之FTA政策。研究後發現,霸權國家欲穩定其霸權體系除霸權國家本身實力至為關鍵外,霸權國家提供公共財之意願和與中型強權之互動亦為體系穩定之重要因素。然而美國無意強化APEC,甚間接導致其地位弱化;加上美國對東亞國家FTA政策過於僵化,執意堅持多項原則,導致簽署進度落後。本文認為,雖然目前美國於東亞地區仍具一定影響力,與地區中各國之聯繫也相當密切;但若美國無法將其經濟合作政策改弦易轍,以積極的態度與東亞地區中型強權進行互動,構建該地區之經濟合作制度、建制或機制,則其影響力勢將於未來進一步弱化。
|
Page generated in 0.02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