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2
  • 128
  • 4
  • 4
  • 2
  • 1
  • Tagged with
  • 139
  • 139
  • 56
  • 49
  • 43
  • 37
  • 36
  • 35
  • 35
  • 31
  • 27
  • 24
  • 24
  • 19
  • 1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31

冷戰後法國國防政策改革與空中武力調整之研究

柳惠千, Liu,Sol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傳統歐陸最大的威脅頓然消失,歐洲各國在地緣政治的合縱連橫思維下,外交折衝與軍事結盟不斷運作,一時之間顯得無所適從。世界局勢的改變,令身為歐陸領導地位的大國──「法國」,幾經思考、反省、爭辯與突破,最終致力於國防政策的變革,始成為法國自冷戰結束以來,自我羽化蛻變的主要動力。 90年代初期;我國突破外交困境並毅然決定採購法國關鍵性軍事裝備(6艘拉法葉級巡防艦與60架幻象2000-5型戰機)。緊接著;我海、空軍官兵大規模遠赴海外,展開一連串換裝新艦、新機之歷史性任務。在此同時;我國空軍除了在硬體的武器裝備上,獲得有形的質量成長外,如何從法國空軍自冷戰結束後,自我演進的具體成效中,學習並找尋對我空軍現階段防務改革的成長空間,據以建議未來空軍建軍備戰的調整方向。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理所當然地欲從解構法國國防在跨世紀過程中所進行的各項政策調整與武力演進,並且植基於筆者身為空軍專業的優勢身份,獲得取法他人、反思自我、精益求精的研究目的。值於此刻我空軍完成新一代兵力換裝,並持續進行「精進案、精實案」大幅人力精簡的同時,法國空軍的演進與脫變過程,確實深值得我空軍師法與參考。
132

李光耀時期新加坡與美國政經關係之研究(1965-1990)

鄭如惠, Catherine Ruhuei 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加坡是一個以國際為導向的城市國家(city-state),以貿易及工業為其生存的主要依據,因此它的外交政策一向十分靈活與務實,常常是經濟及政治工具彈性交互運用,所以,不論是與有邦交或無邦交的國家都能維持密切關係,目的在促進貿易成長與更廣泛的貿易接觸,多年來,新加坡就是以此作為與外國互動的基礎。 為什麼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會和美國發展出密切的政經關係?為什麼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強權願意付出諸多關注於此一小島國家?本文將以新加坡為主體,分別討論李光耀時期新加坡與美國的政治、經濟關係與發展演變。
133

從地緣政治「論海島型國家空軍戰略發展」--中國民國個案研究

陳添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十八世紀英國的海上霸權幾乎統治全球四分之三個地區的殖民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意圖統治歐洲的陸權思想,日本侵略中國大陸的行為與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資源掠奪,主要原因是政治領袖受到地緣政治理論的影響,導致發動殘酷的戰爭。隨著航空時代的來臨「制空權」而不是制海權將成為一個國家力量的主要體現。葛雷在1991年波灣戰後曾說:「世界已見證了一場『非常戰爭』(hyper-war)的新型式作戰,空中武力已躍居於支配地位。」 「戰略」乃兵力的威脅或實際運用以獲致戰爭的政治目的。軍事武力與戰爭息息相關,最終的目的是達成政治目標。即便是海島型國家對戰略的本質也難以跳脫這個範疇。李德哈達認為戰略問題乃是手段與目標的問題,戰略效益的觀念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標準,用以衡量在各種不同的地理環境中作戰的軍種對國家安全所能作出的貢獻。而「戰略思維」是決策者從戰略層面考量客觀事務的思維形式,是思維主體依據戰略諸要素而形成的戰略思想、戰略方針和戰略決策而進行的觀念動態;它強調軍事領域的運用。由於空軍戰略作戰與用兵指導並無「後發制人」的意涵,空軍建軍構想與戰略指導主張「攻防兼備」,與現階段「守勢戰略」構想脫節。戰略思維理念脫離不了地緣因素,台灣應該朝向海島地形國家的地緣特性方向思考,以選擇最佳的戰略與武力發展方向。戰略思維理論分析大致脫離不了決策者對戰爭的認知與預防?是否會造成衝突(衝突發生如何因應)? 危機將會產生(當衝突無法解決時)!戰爭可能發生(危機無法解決時)!最後決策者下達決策指導(軍事戰略指導)等系列式理論連貫均直接考驗決策者的決心下達。論述「決定性武器」意味該武器的運用對某些戰役或戰爭具有決定性作用,空中武力決定了1991年波灣戰爭及1999年科索沃戰爭的結果乃是不變的史證,但並非意味如果沒有空中武力其結果將令人存疑!根據以上觀點,某一特定「關鍵戰力」在戰略上較為適合用以處理某一衝突,各種事件發生均可能有一種特定力量(最可能為軍事力量)最適宜作為處理該事件的工具。因此,決策者對於海島型國家戰略思維的導向,必須認清聯合作戰概念為先,軍種的戰略效應值得重視,各軍種在某一戰爭中所具有的獨特角色與效能,如此才能獲得中華民國空軍戰略在未來台海戰爭或衝突中戰略發展的定位與目標。 杭亭頓認為防衛式嚇阻(deterrence by defense)的構想具有報復的效能,防衛性嚇阻關鍵在強調報復能力與決心,戰略必須付諸行動(執行),構想才能實現,否則只是空想。現階段「有效嚇阻」與「防衛固守」構想中,嚇阻是預防戰爭發生或維持現狀的理論,防衛是在嚇阻無效後所發生的行為選擇。因此理論上戰略選擇應該以「有效嚇阻」先於「防衛固守」,換句話說國防投資與兵力結構發展應以「嚇阻」為主,「防衛」為輔的戰略指導方針,才能結合構想。發展中、長程巡弋飛彈或彈道飛彈,並建立一支隱匿性高與打擊力強的部隊等作法,增加防衛及打擊縱深,可提高「嚇阻」可信度。在台灣戰略能力不足情況下,採取「防衛」為核心,擴張「嚇阻」效果(攻防兼備)的戰略思維,較能因應台海情勢發展,符合國家安全需求。戰爭發生前選擇建構防衛性嚇阻武力為先,戰爭發生時其決勝關鍵重點在於「聯合制空、聯合制海」,防衛固守以聯合地面作戰為指導,以符合國防報告書所提「重點式發展」的建軍精神。 SWOT分析理論分析程序可從戰略環境評估(包括地緣環境因素) 經敵我能力研析 形成建軍構想及軍事戰略構想 提出戰略指導 完成軍事戰略計量化 最後產出合理戰略資源需求。運用戰略評估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海島型國家台灣,從整體戰略環境及可能的威脅作為評估起點,考量國家科技與資源能力,以及友邦支持可能性等內、外因素,透過風險評估,規劃出合理兵力結構(包括武器裝備獲得,備選、計畫、及可用兵力,資源分配)。 波灣戰空中攻擊所展現出的作戰模式,足以顯示海、空聯合攻擊的戰略行動將成為未來戰爭中的主流,空中攻擊的戰略效果較以往更為驚人,空軍戰略的發展導向聯合作戰型態,地面作戰時間大幅縮短。空中武力在「沙漠風暴」中所代表的是戰略效應,空中武力乃是美國空軍當前的思想主流,認為所有的空中設施均應整合為具有某整戰略涵義的一種軍事工具,手段與結果的關聯性應作為空中武力發展與運用的計畫作業指導。從1997年至2001年空軍軍事投資維持在約10%的配比觀察,空軍依據「宜攻不宜守」的戰略運用原則,確無法實現兵力整建目標,使空軍出現建構防衛性嚇阻戰力的困難窘境。軍事戰略計畫制定的「守勢防衛」構想,是積極的防禦作為,具備「攻守兼備」的戰略意函。對於海島型國家地理特性而言,空軍建立「攻守兼備」的兵力結構(包括建軍構想、兵力整建及備戰計畫)具有先天的合理性條件。 迄2001年時台灣三軍總兵力佔全國總人口比例為1.65%,高於海島型國家的美國(0.85%)、英國(0.54%)、及日本(0.2%),顯示台灣兵員總額比例偏高。如果從空軍佔兵力總數比例言,美國佔27.3%,英國為29.87%,日本是18.47%(2002年日本為18.6%),而台灣空軍卻僅佔總兵力14.53%為最低。英國三軍總員額比例依序約為3:1:1.5,日本為3.5:1:1,台灣2001年三軍兵力計38萬人,陸海空三軍總員額比例約為:4:1:1,空軍員額比例明顯過低。1991年至2001年十年間國防預算三區分比較發現,軍事投資比例降幅50%,作業維持費方面保持約20%穩定比例,人員維持費所佔比例逐年增加,十年間增加約16%的成長率,均已超過先進國家所佔比例,顯示國軍在兵力結構、國防預算支用配比方向有檢討的必要。根據世界先進國家國防支出結構分析,其中軍事投資經費佔40-50%,作業維持費佔20-30%,人員維持費佔20%左右。 塑造、回應、與準備乃是一個國家針對某種作戰場景,因應未來戰場需求,從預防到作戰過程階段所必須面臨的戰略抉擇。「戰略環境」除地理環境受空間限制不易改變,其他因素隨內、外在環境與時間產生相對性之變化。地緣政治因素對決策者的戰略思維導向具有絕對的影響力,決策者可運用地緣政治的外在影響力改變台海的戰略環境。「決戰境外」應該探討國軍擁有那些高科技能力、武器裝備質量的優勢、高素質的兵力、三軍聯合作戰能力、足夠的國防預算與組織結構等優勢條件,始能發揮「精準縱深打擊、提升早期與警、爭取資訊優勢」,以及支持「決戰境外」的構想?台灣面臨政治上無法主動採取攻勢作戰的限制,對於建構反制防衛性嚇阻武力方面,以具備早期偵蒐、遠距、精準、縱深、匿蹤型嚇阻武器為發展目標,如巡弋飛彈、彈道飛彈、反輻射飛彈、彈道飛彈防衛系統、發展電磁脈衝彈及反制核爆電磁脈衝非軍事武力、發展防衛性定向能制空武器等,以具備改變敵我優劣戰略態勢之能力而整備。 有關空軍戰略發展新思維方面筆者認為應從改變戰略態勢、改變戰略環境、調整軍事戰略構想、建立正確的「攻擊與防禦」概念、建構海、空軍嚇阻力量、傳統防衛性嚇阻武力建構、空軍兵力規劃構想與空軍數量化規劃模式等方向著手,如此才能推論出合理的空軍戰略發展導向,以支持軍事戰略並結合國家安全目標。以上相關戰略新思維的觀點可提供決策者對於如何發展空軍戰略?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呈現。 筆者認為美國無意派遣兵力直接介入台海衝突,僅止於採取間接性的防止衝突擴大,保持台海海空航行自由,或提供軍事武器協助台灣,布希對介入台海戰爭的走向傾向於『選擇性軍事介入海外衝突』的可能性較大。國際間介入台海軍事衝突的態度原則採取自衛是手段,不過仍將受到美國若干程度的影響。
134

「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和平任務之研究:從非作戰軍事行動面向觀察 / A peace missions in relation to the new guidelines for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MOOTW aspect

田茂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希望能夠藉由軍事準則一非作戰軍事行動(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MOOTW)的實務操作面向去分析「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中「雙方平時合作事項」,運用理論與實踐去檢證美日軍事合作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與對台海的適用性。因為,在未來亞太安全與和平上,日本將扮演更積極角色與參加國際事務,那對曾受迫害的亞洲地區民族而言,如果無法保持客觀、理性的中立立場去觀察,那將難以抹取二次大戰軍國主義歷史的陰影,只會阻礙亞太地區邁向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發展,具體而言,本論文具有大膽理論探討之前瞻性,屬於前沿理論(軍事準則)的概念形式。 針對亞太地區而言,在冷戰期間並沒有產生如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及華沙公約組織一般相互對峙的軍事集團,而蘇聯所扮演的角色也僅是影響亞太安全的數個強權國家之一。冷戰結束之後,國際體系架構在冷戰結束後跨入了一個新的交替時期,東、西兩極體系彼此對抗的大環境已然消失,亞太地區也因為缺乏一個有效的多邊安全機制而失去了足以依靠的平衡槓桿。因此,亞太地區便逐漸形成一種「動態平衡」的結構。美國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唯一超強,其對於亞太地區,尤其是東北亞地區的安全政策,便成為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其中民主國家又以美國及日本之間的共同防禦條約最值得吾人注意。 美日安保條約已逐漸成為兩國之間互動的重要架構之一,雖然美日安保條約仍以軍事安全為核心,但也進一步成為雙方經濟、政治、文化和議題發展的結構性支柱。尤其蘇聯瓦解,使得世界在可預期的未來,似乎不可能出現大規模世界核子戰爭,但是區域間的族群衝突,跨國恐怖活動、毒品走私或海盜活動等,這些「低強度衝突」(Low Intensity Conflict,LIC)的發生機率又非常的高,帶給人類和平與安全有莫大威脅,因此從實務層面思考,如何解決前述國際安全問題,才是美、日安保同盟對國際和平最大的貢獻。 針對本論文研究發現,有以下兩點建議: 一、建立國軍「非作戰軍事行動」準則 例如國內發生重大災難與跨國恐怖事件,或與國外軍事合作的行動準則,由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可參考美軍準則如下:(一)可參考《美軍聯合作戰教令(Joint pub3-0》一建立(或增列)國軍聯合作戰準則中。(二)可參考《非作戰軍事行動聯合教令(Joint pub3-7)》建立國軍非作戰軍事行動教令。(三)可參考美軍陸、海、空軍對非作戰軍事行動的規範,建立國軍各軍種教範,資料如后: 1.美國陸軍野戰教範(FM100-5)。 2.美國海軍作戰準則(NDP1: Naval Warfare)。 3.美國空軍非作戰軍事行動準則(ADD2-3)。 二、積極參與區域海上人道救援行動 戰爭現已不再容易獲得國內與國際輿論之支持,反之,一國參與維持國際和平或區域海上人道救援行動,不僅容易獲得國內輿論之讚許,且可提高並贏得國際聲譽。實際上,維持國際和平與海上人道救援訓練與戰爭並無二致。並可達「寓戰於訓」的目的。而且從俄羅斯在北海的明斯克號潛艦沉沒事件,國軍在發展二代潛艦兵力的同時,對區域海上人道救援行動更應該積極參與,並列入爭取美、日、韓、澳、星等多邊國家軍事交流與訓練的第一優先項目。 關鍵詞:非作戰軍事行動 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 低強度衝突 美日關係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looking forward to analyzing the mutual cooperation in the peace period in the " The New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Guidelines " by the military principle- the real operation level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MOOTW). We use this theory and practice to verif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of between America and Japan f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adaptability using in Taiwan Strait. Since the Japan will be a more active role and take part in more mission for the security and peace of Asia and Pacific area in the future. To those peoples who had suffer the oppression by Japan in Asian areas, if they can not keep an objective, rational and impartial position to observe this event,it will be hard to erase the shadow of militarism causing by Japan in the World War II.The result of this prejudice will only obstruct the progress of Asian area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e in the 21<sup>st</sup> century.Concretely speaking, this thesis posses a foreside in the theory discussion,and belong to the conceptualize style of the leading edge theory(military principle). Specifically speaking to the Asia and Pacific areas, it do not result the same conflict of each military ally as did between NATO and the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ook part in one of the powerful countries,which influence the security of the Asian and Pacific areas. After cold war, th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enters to a new interchange period.The entire environment confronting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polarities had disappeared. Asia-Pacific area lost a dependable balance lever due to lacking an effective multilateral security mechanism. Therefore, Asia- Pacific area gradually becomes a "dynamic balance" structure.The U.S. is the only one super power in the world in 21st century. The Asia-Pacific area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S.,especially in northeast Asia, is the focus to other countries.For other democratic countries,the U.S.-Japan defense alliance is the axis about which the Asia-Pacific security policy of the US rotates. The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Guidelines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structur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oth sides.Although the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Guidelines is focus on military security, furthermore, it becomes a construction pillar i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relevant developing issues on both sides. Especially,after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broke down,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have a nuclear war took place in the future,instated, the regional ethnic conflict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narcotics dealing and smuggling and piratical activities take place very often, those bring huge threat to our peace and security. Pragmatically thinking about this, how to figure out those international issues can be the biggest contribution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peace. Based on our research,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To establish the R.O.C."Peacetime Military Operation Guidelines" for providing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a guideline on dealing with the domestic disasters,deterring terrorism, and perus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operations.We found that the US doctrines can provide a hands on reference: (1) The US Joint Operation Doctrine (Joint pub 3-0) can be referenced to establish the ROC joint operation doctrines. (2) The US Military Operation Other than War Joint Operation Doctrine (Joint pub 3-7) can also be referenced to establish ROC Other than War joint operation doctrines. (3) The US Military Operation Other than War Joint Operation Doctrines,for examples; US Army Operation Doctrine (FM 100-5),US Navy Operation Doctrine (NDP I: Naval Warfare), and US Air Force Other Than War Operation Doctrine (AFDD 2-3), can be referenced to establish ROC Services' Other Than War Joint Operation Doctrines. 2. To participate Asia-Pacific area rescue oper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s general public do not support the conduction of war. In contrary, the general publics always give highly respects to the organization join the international rescue operations. In facts,the procedure on conducting the war is similar to join the international rescue operation. Furthermore,the operation furnishes our troops a training event.For example, the Russia joined the rescue operation on Minske event. While the new generation submarine program is underway, we should take action and participate the area rescues, and join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work organized by US,Japan, Korea, Australia,and Singapore. Keywords: 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MOOTW),the New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Guidelines,Low Intensity Conflict( LIC ),the U.S.-Japan Relations.
135

中國大陸軍力變遷與日本防衛政策之研究 / A Study on China'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Japan's Defense Policy

陳建宇, Chen, Chie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防衛政策的基本方針,主要記載於由安全保障會議以及閣僚會議通過後所頒佈的「防衛計畫大綱」中。比較日本2004年底通過的《關於平成17年度以降防衛計畫大綱》以及2010年底通過的《關於平成23年度以降防衛計畫大綱》,可以發現針對中國大陸的描述有增加的趨勢,用詞遣字中也透露出對於其軍力擴大的憂慮,因此為因應中國大陸的軍力變遷,日本的防衛政策亦有所調整。本文嘗試由日本的視角來分析中國大陸的軍力變遷以及面對此一變遷日本防衛政策的因應,並且將在1999年的《防衛白書》中分析日本防衛政策的三個層次(日本自身努力的角度、日美兩國同盟合作的角度、地區乃至全球多邊合作的角度),用以分析日本在面對中國大陸軍力變遷時所做出的防衛政策。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回顧日本防衛政策的發展,第三章探討中國大陸的軍力變遷,第四章找出面對中國大陸軍力變遷以外,影響日本對中防衛政策改變之因素,第五章則是分析面對中國大陸軍力變遷日本何以因應,最後在第六章總結並提出未來研究的展望。 / 日本の防衛政策の基本方針は、安全保障会議、閣僚会議を経て公表された「防衛計画の大綱」に記されている。2004年末に公表された「平成17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について」と2010年末に公表された「平成23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について」を照らし合わせると、中国に関する記述が増える傾向がみられ、文言から中国の軍事力拡大に対する懸念も垣間見られる。その故、中国の軍事力変遷に応じ、日本の防衛政策も相応の調整がなされている。本論文は、日本の視点から中国の軍事力変遷とそれに対処するため、日本の防衛政策のどこが見直されたのかを分析、更に1999年の「防衛白書」において三つの面(日本自身の自衛努力、日米同盟、アジア太平洋地域的協力ひいては地球的規模の協力)において調整された日本の防衛政策の分析を行った。第一章は序章。第二章は、日本の防衛政策の振り返り。第三章では、中国の軍事力変遷を探究し、第四章では、日本の防衛政策の調整に影響を与えた中国の軍事力変遷以外の要因を探る。第五章は中国の軍事力変遷に対する日本の対応を分析、最後に第六章は、まとめ及び将来の研究への展望である。
136

終戰初期臺灣煙酒專賣事業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Tobacco and Wine Monopoly in Early Post-war Taiwan, 1945-1947

葉彥邦, Yap, Gan-B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日治中期以來就對殖民地政府財政貢獻卓著的臺灣煙酒專賣事業,於1945年10月底政權易手後,依然為新統治者所倚重,在終戰初期的財政上繼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純就歷史的角度來看,以煙酒專賣事業在近代臺灣財政上所佔的份量,理應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唯因戰後千頭萬緒又百廢待舉,新來政權行政效率欠佳也無心兼顧,任憑許多與臺灣國家社會政經建設有關的資料散佚流失,終致釀成一段令人扼腕的歷史空白。 基於尊重史實的態度,本論文乃從紮下臺灣專賣事業雄厚根基的日治時期談起,但旨在探討國民黨政府的對臺接收政策、戰後如何接收原屬於總督府公產的臺灣專賣事業、接掌之後如何維持營運、又曾經面臨哪些難題,以及終戰初期臺灣煙酒專賣收益對政府歲入的重要性等等議題。 終戰初期,在積極復元的過程中,臺灣社會同時也出現嚴重的適應不良症候群,尤其是國民黨政府若干罔顧民情民意的政策與作為,導致政局動盪,經濟更形蕭條,民怨沸騰。終於1947年2月27日傍晚,經由一起武裝緝私員警取締人民販售私煙案現場處理失當而引爆震驚國際的慘劇──「二二八事件」,當然也在本研究檢視之列。 本論文試圖結合當年有限的史料,以及解嚴後陸續出土的官方檔案文獻與民間研究成果,期能以較為寬闊而多元的視野,重新呈現臺灣煙酒專賣事業在終戰初期的樣貌,俾補綴這一段現已鮮為人知或疏忽遺漏的臺灣現代史,甚且充實現階段「臺灣研究」的內涵。 / The monopoly of tobacco and wine in Taiwan has been a major source of revenue for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since the middle period of its occupation. After Japan ceded Taiwan to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China in October 1945, it continued to be the policy of the new ruling power, the result of which greatly redounded to the new government’s fiscal income, especially during the early post-war years. As the monopoly policy has left a deep imprint on Taiwan’s economics, it should have been the focus of much attention. Nevertheless, due to the ruins ravaged by the war and the ineptitude of the government, a lot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concerning Taiwanese socie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lost, leaving a blank of the history of the monopoly policy.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survey the history of tobacco and wine monopoly in Taiwan. Starting with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which laid down a good foundation of the monopoly policy, my research would then focus on the policy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oward Taiwan after reclaiming its territory, the way the new government took over the monopoly business and kept it running, the kind of problem it confront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nopoly business in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government’s revenue. The author would also examine the political incident related to the monopoly business, arguing that the real cause of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known in Chinese as the “2-2-8 Incident”), though triggered by an anti-smuggling crackdown on February 27, 1947, was Taiwanese refusal to accede to the peremptory policies set by Kuomintang(Nationalist Party or KMT) Government. This research is done based on the limited first-hand documents and the newly released governmental archives, besides some non-governmental documents.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he tobacco and wine monopoly business in the early post-war years with a view to enriching the Taiwan Studies.
137

明代衛所制度研究

劉振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軍事制度為廣義政治制度的一種。傳統有關中國政治制度的研究,多將焦點集中於職官制度或是監察制度部分;相形之下,有關軍事制度所受到的注意就遜色許多。事實上,軍事制度對國家整體局勢的影響,遠較一般人想像中來的重要。軍事制度又稱﹁兵制﹂,其制度建構的優劣,嚴重左右一個朝代的興衰;如觀察中國的歷史就可以發現:往往一個朝代的兵制設計良好,則其武功強盛,享國亦較久;相反的,兵制的建構若存有嚴重的缺失,則該朝代很容易積弱不振,這些實例可從唐、宋兩帝國明顯的對比中得到證實。 基本上,若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明代衛所制度與其國勢強弱間,亦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衛所制度上軌道之際,國力強盛;如太祖的統一天下、成祖的幾次北征等,均有賴其強大的軍力為後盾。而從明正統以後,因軍屯的兼併、私役到軍士的逃跑等緣由,促使衛所制度日益崩解。而在衛所軍士不能用且無法用的情況下,嘉靖中期為應付各地戰亂的需要,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募兵;此舉對明帝國來說,無疑是一個相當大社會經濟上的負擔。後來,為支應內外戰事所催征的剿餉、練餉及遼餉等,更是促使明帝國覆亡相當重要的關鍵之一。故如欲了解明代由盛轉衰的關鍵,實在必須對明代衛所制度的相關建構,進行更澈底的研究。 原則上,本論文共分九章,其中: 第一章「緒論」,主要探討論文寫作的由來,此外,更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範圍、限制與主題為何。並藉由相關文獻的檢閱來觀察以往學界對於明代衛所制度的研究概況。 第二章「明代衛所制度的淵源與形成原因」,旨在敘述歷代兵制的概略演變,並且從當中的更迭情形,了解明代衛所制度與前朝兵制的差異,及其參酌歷代兵制而來的成分、要因為何;另外,更從當時時空背景等要素,推敲此一制度的主要形成原因,大約係出於政治、經濟及國防上的諸多考量而來。 第三章「明代衛所的組織」,分成一般衛所組織的設置與京營組織的概況演變兩部分。其中,一般衛所組織分成組織概況、設置情形、地方軍事體制的演變等來論述;京營部分則係以時間區分來做探討。 第四章「明代衛所的職掌」,一般衛所多具有屯田、巡捕、備禦、製造軍器等功能;但因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或是最早設置之目的即有不同,有些衛所在上述職掌外,必須負擔京操、漕運、護陵、邊班或是馬政、草場、營建、採木等任務。而從當時衛所軍士職掌的多樣化,可以發現過重的勤務是後來促使軍士逃亡,乃至於衛所逐漸瓦解的主因之一。 第五章「明代衛所軍士的訓練、裝備與獎懲」,早期衛所軍士的訓練嚴格確實、裝備精良、賞罰嚴明,因此能提供明初統一天下與明成祖對北方數次征戰所須;中期以後,衛所人力淪為私用,裝備不齊、器具敗壞、軍紀喪失,衛所軍幾無戰鬥能力可言;此處從衛所軍士的訓練、裝備、獎懲等方面來觀察,恰好可以得到一鮮明的對照。 第六章「明代衛所制度的社會基礎」,所謂社會基礎,意指以人為根本的各項討論議題,包括衛所的軍士來源、軍籍與軍戶的設計、勾軍與清軍、武官的世襲等。 第七章「明代衛所制度的經濟基礎」,亦即衛所的給養問題,早期衛所設置的目的,很重要的立意在於自給自足,只是隨著軍屯田地的兼併、屯軍私役等,促使衛所軍士的大舉逃亡,軍屯逐漸破壞;而為供應龐大的軍餉支出,於是又有各種補救措施的出現,包括商屯、太倉銀等;只是隨著國家財政支出的日益擴大,後期任何加稅措施,均是飲酖止渴而已;明廷就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最後終於以亡國收場。 第八章「明代衛所與其他政治組織的關係」,明代政治組織約略可分成軍事組織、官僚組織、監察組織與宦官組織四大部分;衛所為廣義政治組織之一,自然會與前述四大部分有所關連,本章主要即在探討衛所與這四大組織的互動情形。 第九章「結論-明代衛所制度的作用、毀壞及其影響」,衛所制度的作用較早顯然具有軍事及經濟上的重大功用,然至中期以後,竟慢慢淪為政府力役的供應場所;其中的變化除因制度本身的設計盲點外,更因社會及經濟等層面因素影響而漸趨毀壞;而明代的國勢則是跟衛所制度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連性。本章重點即是針對衛所制度的功過作一總評。
138

冷戰結束後中共地緣政治之研究

張漢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緣政治」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它是與地理、政治有關的課題研究,從深層的角度來看它則是以地理的宏觀思維來解釋一個國家的政治行為的科學。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是永久存在的,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總會有一定的影響和制約。中西方學者的對地緣政治地理的詮釋都不盡相同。有必要先將地緣政治理論的淵源、定義及形成的因素加以深入探討,以建構本文研究立論之基礎。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形成的兩極對抗終結後,世界各個主要國家無不針對此一新的國際環境重新思索未來的發展與相應作為,以利其在新的國際體系產生醞釀過程中,爭取國家的安全發展與最佳角色、地位及對全球之影響力。中共利用地理上海陸兼備的特色及廣大經濟市場需求的優勢,積極營造有利其爾後綜合國力發展的地緣政治環境,並已躍昇為國際多強體系中的「一極」。尤其是中國大陸位於亞太地理位置的中心,而且是目前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中國大陸乃是全球人口最多、市場需求容量最大、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若中共能夠針對其地緣政治環境之特色,因勢利導,調整因應,以海陸交鋒的地理條件採全方位輻射同步發展的模式、以優勢的文化背景吸附多數鄰國為伍、以平等互惠爭取周邊強國的支持,則其後續的發展潛力不僅能成為亞洲區域或歐亞大陸的權力主宰者,更足以挑戰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基於全球經濟發展與經貿整合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共未來地緣政治發展的主軸仍然會指向經濟方面,同時透過睦鄰政策的持續推動與夥伴關係的建立,營造一個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大陸地緣政治板塊。進而藉軍事變革的力量,將解放軍改造成一支能有效執行防衛國土的地面部隊、能達到對強權嚇阻的飛彈部隊、能走出大洋的空中武力與遠海艦隊。並以「上海合作組織」及「六方會談」打擊國內的三股勢力,同時爭取東北亞區域事務的主導權;積極參與「東協」組織,在經濟上維持東南沿海的經濟整合與發展及建立可以聯繫歐洲的地緣經濟板塊,在政治上突破美國的圍堵,爭取東南亞地區政經命脈的主控權。最後是發揮「博鰲論壇」的最大影響力,建構一個真正屬於「亞洲人的亞洲」、「中國的亞洲」的地緣政治理想。 冷戰結束後,所形成的國際大環境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以合作代替對抗的國際互動模式及經濟發展的主流意識等地緣政治環境特色,對即將成長、茁壯的中共而言,無非是一種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周邊地區既有美國在西太平洋、中亞地區軍事部署上的圍堵;以及周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的興起,加上鄰國潛在的糾紛衝突及領土、主權、資源的爭奪等複雜交錯的危機,對中共內外環境及爾後的向外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制約與挑戰。中共在此機遇與挑戰相互拉扯的過程中,若能「掌握機遇,積極發展」及「厚植國力,迎接挑戰」,將在未來的地緣政治發展開創出嶄新局面。 一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周邊安全與發展的環境,也決定了它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這是一個國家在地理上的根本特性,其影響具有恆久性。拿破崙曾說:「瞭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可以瞭解其對外政策。」任何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利益、威脅與未來發展,都與該國的地緣位置息息相關。也就是一個國家的行為必然會受到地理的制約,為了建構符合本身利益的地緣政治環境,就必須掌握形成地緣政治的因素,充分運用地理的優勢,同時避開地理的限制,才能夠達到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之目的。總之,檢視中共在冷戰結束後所呈現的國家政治行為之目標,可歸納惟下列幾點地緣政治的戰略意涵: 一、營造「多極化」的格局-打破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二、提升大國地位-突顯中共崛起的意志與決心,並爭取對國際政治權力的分配。 三、擴大順從中共周邊的勢力範圍-強化對周邊地緣政治板塊的影響力度。 四、遏制「台獨、疆獨、藏獨」的分離勢力-維持中國大陸地緣政治內外環境的安全與穩定。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國大陸的東緣,正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中央樞紐地帶,這個自然地理特徵限制著台灣必須朝向南北或東面方向發展,也就是要以經營亞太地區作為發展的主要腹地。冷戰結束後中共也趁勢在亞太地區安全、政治、經濟領域中積極建構扮演主導及領航的角色,主要目的除了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外,就是要藉此強迫他們在台灣與中共兩邊作出明確的選擇,以達到孤立台灣的目的。此外由於中共地緣政治的發展效用,已反映出中共在國際影響力漸次上升,促使美國在現實利益的考量下,在美國、台灣、中共的三角關係中,美國選擇向中共傾斜的發展。未來在中共逐起崛起的大環境不變狀況下,美國也將被迫向中共靠攏,相對地稀釋了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這將是台灣未來安全與發展的一大警訊。 冷戰結束後,隨著美蘇兩強對抗格局的消失,在全球各個區域普遍響起經濟發展及經濟整合的熱潮,在現代國際發展趨勢而言,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發展途徑,將能創造另一個政治、外交地緣政治新局,其中以「自由貿易區」模式的發展最具成效。預期未來「地緣經濟」勢必成為國際體系建構與發展的一個主流模式。最後來觀察陸地與海洋兩者的相互關係,陸地會對海洋構成控制的效果,海洋則對陸地產生包圍與封鎖的作用,在現代的國際政治權力環境中,它們都可以具體呈現出國家權力的所在。
139

海上長城的重構或破壞?:中國崛起與南海海上交通線之政策 (2000-2014) / Building or Breaking the Great Wall at Sea: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Politics of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000-2014)

潘荷西, Plata Díaz, José Lui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本研究採用賽局理論 (stag-hunt model) 來推論假設南海海上交通線 (SLOCs) 安全合作的情形.根據結果顯示,爭奪南海的國家,其解決衝突最好的策略應以合作的方式來提昇無論是在石油進口、貿易活動以及該地區船隻航行等方面的安全性。 為縮短假設情境與現實情況的差距,一方面,我們找出海上交通線安全合作之難點:主權、資源、和軍事發展;另一方面,也提出能促進其合作的正面因素:舊有的海上聯合巡邏、非傳統安全合作相關領堿、以及未來的南海行為準則 (SCS COC)。 最後我們介紹了「南海太平島提案」,試圖建立與協調新的海上聯合巡邏來降低該地區的緊張關係,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並改善衝突的情況。 根據本研究結論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以及一些政策將能協助實施南海海上交通線安全的合作。 /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pplies game theory (stag-hunt model) to a hypothetical situation of cooperation on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s) protection in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ory, the best option for all disputant countries in the issue is to cooperat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ecurity of their oil imports, trade, and ships crossing the region. To overcome the ga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d the reality, we have identified those factors that will hi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on on SLOCs protection, sovereignty, resources,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ose that can be used to counterbalance the effect of negative ones, previous joint maritime patrol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nd the future South China Sea Code of Conduct (SCS COC). Finally, we have presented the South China Sea Peace Island Initiative, a proposal to coordinate and create new joint maritime patrols in the region as a mean to reduce tensions, build 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utants. We conclude present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s well as those policies that will be useful to implement cooperation on SLOCs protection in SCS.

Page generated in 0.02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