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
宋代之軍隊譚溯澄, Tan, Su-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居於承先啟後的地位,前收唐末、五代變亂之局,後奠元、明、清
諸朝統一規模之基,影響政俗人心者,頗為彰著。
本論文利用宋代原始資料,係採官私並重原則,「宋會要輯稿」、「宋大詔令全集」
、「續資治育鑑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等鉅著固在引述
之例,即有關筆記小說、雜史稗聞以及諸家文集等,凡有助於補充宋代軍隊建制及事
實之銓釋者,亦多參證;且兼及近代學人研究宋代之圖書、專著暨探討宋代戰役之論
文與考證。
論文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言「宋代軍隊之來源」。第二章言宋代軍隊之種類,分禁
軍、廂軍、鄉軍、蕃軍與水軍分別述之,注重各軍種在國防上戰力消長之變遷。第三
章言宋代軍隊之組織,分樞密院、帥臣、殿前及侍衛司、邊將及宦臣等五節述之。第
四章為宋代軍隊之訓練,分武舉與武學、教閱與操演、陣圖之運行、更戌之推行,以
及置將法之實施等五節述之。自第五章至第九章,分別言宋代軍隊之分佈、遷補、給
養、軍法以及軍事裝備等。
本論文之第十章為結論,乃係就政治學及社會學的觀點,來綜合說明宋代之社會及政
治兩者與軍事之互動關係。大致言之,宋代社會乃一「反戰社會」,厭兵思想與「不
勤遠略」的觀念充滿為政者的腦海。國家長期之中心政策為如何求得和平,縱使暫時
苟安,苟安亦算「和平」的一種。為達到和平,任何犧牲,在所不惜。本文試利用「
軍事體系乃社會體系之環;而軍事體系必受時代與環境影響及其限制」之假設,來探
討分析宋代軍隊之特質、宋代軍制改革派之所以失敗之基本理由、以及與前代相較。
|
72 |
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史浩誠, Hao-Cheng S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中共倡導新安全觀目的為何?中共新安全觀與其軍事戰略是否互為表裡,為和、戰兩手策略的運用?中共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其內容為何?如何實踐?對世局、亞太及台海情勢有何影響?
二、冷戰時期中共安全觀區分毛澤東及鄧小平兩個時期,在毛澤東時代的安全觀為「戰爭與革命」,加上與美、蘇為敵,乃認為世界大戰迫在眉睫。因國力衰弱,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為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及以劣勢裝備打敗優勢裝備。鄧小平時代的安全觀則認為是「和平與發展」,各國之間的競爭是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賽。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是,進行和平時期建軍;提升綜合國力為國防建設奠基;質量建軍-精兵、合成、高效;陸權向權傾斜,兼顧空權;遂行積極防禦的現代化戰爭及以劣勝優。
三、中共新安全觀源起為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形成「一超多強」五大中心,除歐盟與中共無直接利害衝突,俄羅斯因內部問題與中共修好。美、日均與中共有利益衝突,再加上印度想成為強國,與中共有衝突。但中共要發展經濟,蓄積國力,需要一個安全、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故中共提出新安全觀。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國相互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處五原則與其他國際關係準則共處。新安全觀的戰略意圖是要建立有利中共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俾利中共國力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四、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按中共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是和戰兩手策略,利用後冷戰有利的國際環境之戰略機遇期,加速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以軍事力量保障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和平環境。中共認為後冷戰世界局勢的發展是總體緩和、局部動盪,發生世界大戰機率不高,但局部戰爭或武裝衝突為此時期的主要衝突模式。中共要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必需加速軍隊,為趕上與西方發達國家軍隊之差距,必須採取跨越式發展,軍事力量建設的優先順序是人才培育及信息化裝備發展--航天、信息技術及C4ISR的人造衛星網路。並以信息化提升來帶動機械化,實現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五、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對全球戰略佈局可能的影響為中共仍希望持續發展經濟,不主動尋求與美國對抗,故短期內仍是美國主導全球的戰略格局。對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預判是中共以發展經濟為首要,尚能抑制向外擴張的行為。但隨著中共軍事力量的提升,未來有三項事件可能引發軍事衝突:(一)台灣宣布獨立。(二)中共為確保南海主權。(三)美國為維持獨霸地位。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主要是:(一)威懾戰略,遏制台獨。(二)點穴戰:若武力進犯,必速戰速決,以信息戰的軟硬殺武器在太空衛星配合下,癱瘓我軍C4ISR系統使我喪失整體戰力。
六、新安全觀是中共國家戰略中屬安全戰略的一環,其目的是反制「中國威脅論」,獲致良好的國際與周邊環境,以利發展經濟。國家戰略指導軍事戰略,以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故中共軍事戰略是防止戰爭,確保經濟發展。為了防止戰爭,其軍隊力量必須要與西方強權並駕齊驅,為了趕上差距,中共採取跨越式發展。最後是作者個人心得為(一)明確的國家戰略為軍事戰略規劃之依據。(二)運用國際力量制約中共軍事行動。(三)提升經濟實力,確保國力發展。(四)借鑒共軍跨越式發展的不對稱觀念,實施建軍備戰工作。
|
73 |
中華民國解嚴後的文武關係陳梁枝, Cheh Liang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回顧我國政治與軍隊發展,發現軍隊的角色隨著政治的發展而演變,民國76年解除戒嚴不僅是政治民主的重要里程,亦是文武關係類型變化的重大轉折。解嚴前,軍隊屬「職業革命軍」,主要特色在於文武之間權責與功能分野不大,在強人威權政治下,文武關係被界定為功能分工模式。解嚴後,軍隊已逐步向「專業軍」邁進,主要受到政治民主化的影響,標榜法制化之文人統制已漸成規模,尤以伴隨首次政黨輪替、國防二法施行,文武關係更走入新紀元。在此一形勢下,由民主轉型以至民主鞏固深化的歷程,僅短短十餘載,然則,無論對國家安全、憲政發展與國力強化等,在文武關係的理論與實踐,此一演進過程及結果,均是本文嘗試理解和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本文採用社會、政治學常使用的文獻分析與歷史研究方法,從探索相關文獻與理論模型,描述我國解嚴後文武關係演進的影響,再觀察法制化下文武間互動現況與軍隊角色扮演等。在章節安排上,首以深入探究各國文武關係各類型理論,重點在於西方民主國家文人統制模型與專業軍人理論;其次,藉由我國文武關係的演變,檢證軍隊在解嚴前後之不同角色扮演,並闡明憲政體制法制化中文武關係的權責與運作情形;復次,就實務面向探討文武間互動的實況,在民主轉型期間以文人統制與軍事專業的矛盾,特別是美國文武間的具體實踐為典範;在政黨輪替後的民主鞏固期間,以軍隊對政黨認同趨向,特別是國防二法實施後的軍隊為描述重點,最後,綜結本文研究心得、發現與興革建議。
因此,中華民國解嚴後的文武關係,就是在國家化、民主化、法制化、專業化的具體指標下,邁向先進民主國家「軍隊國家化」、「文人統制」與「軍事專業」之境界,這在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是一項成功的指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文武關係的互動正還處於磨合期,倘以目前的情況來衡量其功效,實言之過早,彼此間尚待適應與調整。西方民主國家的價值和制度未必值得完全移植適用,但是東西方在共同追求民主標的的過程和經驗不僅值得參考,且以文人至上為核心的文武關係,即是民主鞏固的指標,則其講求政治中立和文人統制以及軍事專業的基本原則,意義是極其深遠。本文為了能具體而周延說明相關議題,儘量將事實描述,俾利研究豐碩成果,然仍感多所欠缺,尚祈學界先進指正與補強。
關鍵字:
文武關係、軍隊國家化、文人統制、軍事專業、職業革命軍、專業軍、憲政體制、政黨輪替、民主鞏固、專業軍人理論、政治中立。
|
74 |
以色列陸軍之研究林豐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色列自一九四八年建國以來,僅五十餘年歷史,國土面積小,人口與敵對的阿拉伯國家相較不成比例。三軍常備部隊始終維持在十餘萬人;惟軍事力量強大,足以稱的上是世界的強國之一,更是中東地區一流的軍事強國。自建軍以來,軍事成就不但令人刮目相看,政治上,更成功扮演維護國家生存的重要資產角色。其建軍如何影響陸軍之發展、在全般戰略與戰爭中的地位、作戰思想及軍事準則之形成與實踐等成就之內涵,均具深入研究價值。
以色列近兩千年歷史中,不曾擁有國家及軍隊,在短短數十年內,能將複雜的軍事藝術發揮的淋漓盡致,究其核心價值,是猶太人的「生存」問題。而軍隊是龐大而複雜的戰鬥組織,其發展及改革長囿於現況或傳統思路,當面對新的戰場時,往往失去其適應能力。然而,以色列陸軍在戰爭中所表現的,是始終引領著戰爭的發展。
以色列因戰爭而全國皆兵,並進行軍隊的建立及脫胎換骨,其成就是從摸索與錯誤、實驗與辯論中將所得實際經驗,從最基本的技能,到錯綜複雜的大軍作戰訓練自己,並在戰爭中通過檢驗。戰爭中,以色列陸軍始終主宰戰場形勢,其成功不僅是作戰準則、戰術及組織進步而有效率,甚至是與他人不同,但全部都是以色列人自己創造出來。而永遠準備打下一場戰爭是其不變的信條,從質與量的提升、作戰指揮及戰略、戰術運用、逐次發展到聯合作戰型態及新式武器裝備發展與運用等,均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最寶貴的經驗教訓,是以色列決心自行發展遂行長期作戰所需武器,不再完全依賴外來的武器供應。
以色列軍事準則的形成、制定,有其歷史、地理及心理的複雜因素,這也是它比對手擁有更勝一籌軍事技巧的原因。其攻勢及守勢準則根源是建立在以色列一貫的安全概念上,戰略是守勢的,陸軍的運用向以攻勢為主。關鍵因素為政治孤立、戰略縱深不足及缺乏作戰持續力、強敵環伺及超強干預的脆弱性等考量。作為一個小國,以色列陸軍只有較少的選擇與較小的自由發展適合於自己的軍事準則,即先尋求可用武器,再擬訂其準則。所以其準則主要是可用武器功能之發揮。他充份瞭解大國的準則,僅能有限度地運用於解決小國的問題。因此,以色列在發展自己的準則上,是成功的典範,它經常不斷變化、修正與革新,因為,下一場戰爭必定不同於上一次。所以必須注意戰爭的積極經驗及教訓;且對消極的教訓也相當注意。準則的彈性與不受拘束,使他在研究每一次戰爭教訓時,係假定以軍戰敗,而不是以戰勝者的態度自許。這方面以色列充分掌握小國不似大國,小國通常只需發展適合於地區情況的戰略及軍事準則,因此,機動性與適應性相對提高。
戰略環境改變,因應潛在威脅方面。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已逐漸傾向接受以色列存在的事實。然而,潛在威脅並不因此而消除。陸軍為因應新情勢變化,主在加強指揮及作戰運用更具彈性,提升三軍聯合作戰能力及相應的軍事準則之革新。在因應恐怖攻擊方面,長期以來,對於阿拉伯人恐怖活動做出的反應都是使用軍事手段,非但未使巴勒斯坦人屈服,反而擴大恐怖攻擊規模,致以色列陸軍傷亡持續增加,反制恐怖主義投資也相對增加,更投入龐大經費構築安全隔離牆。面對與巴勒斯坦衝突持續發生「質」的改變同時,以色列陸軍所擔負對付恐怖攻擊活動的難度將會更高。
以色列陸軍未來仍將強調以實力為原則,始終保持對敵國的絕對優勢:保證「質」的優勢,藉以抵消阿拉伯國家「量」的優勢;保持對阿拉伯國家的嚇阻態勢,準備與阿拉伯國家進行全面戰爭。但是以色列對敵人的軍事嚇阻,卻也有限制:(一)嚇阻態勢是一種不得已的暫時解決當前問題的辦法。長期衝突的事實說明,如果雙方缺乏邁向政治妥協的行動,嚇阻終必失敗。(二)倚賴軍事力量對付侵略的嚇阻戰略,在敵人不顧一切、估計錯誤或以克勞塞維茲戰爭思維(除非軍事結果對政治的後果有極不利的影響,否則政治後果才是至關重要的,而不是立即的軍事結果)的方法下從事,嚇阻也終究會失敗。
|
75 |
美軍全球駐地檢討對東北亞安全之影響姜振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是一個遍佈全球利益的國家,也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其全球戰略調整必將會影響到全世界,然仔細觀察美國此次駐軍調整除沿著加勒比海沿岸、非洲、高加索、中東、中亞、南亞和朝鮮半島這其所謂「不穩定的弧形區」建立合適的軍事基地外,更有加重亞洲軍事部署的傾向,擴建關島軍事設施、強化美、日同盟等等都在在顯示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可以看出美國欲張顯其獨霸全球的軍事力量作為鞏固其全球霸權的手段。
東北亞被國際關係學者稱為「亞洲的火藥庫」,此區域大國林立,且種族多樣;民族情感易被挑動,歷史仇恨、疆界、領土爭執從未一刻平息,但此區域的經濟繁榮,各國間商業往來密切,並被美國視為極重要的貿易區域,因此,確保此區域的安定是美國最大利益,而美國欲穩定東北亞區域安全的手段就是建立一支無可挑釁的軍事力量,美國此次全球駐軍檢討對東北亞的安全是穩定,或是投下不可知的變數仍需慎密的觀察,但可以預見東北亞持續的軍備競賽是不可能終止的。
|
76 |
大陸偷渡人民與國家安全之研究周正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前影響我國家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國際環境、兩岸關係與國內形勢三個面向,其中,中共仍是我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自1987年11月我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兩岸民間社會交流持續熱絡,經貿互動頻繁。與此同時,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安全議題亦逐漸擴大,除了傳統性安全的武力犯臺威脅外,許多非傳統性安全議題的嚴重性愈趨顯著,例如大陸地區人民偷渡入臺、毒品和軍火槍械及貨品走私、兩岸組織犯罪、病毒擴散與傳染性疾病等問題。這些問題均已對國內社會與人民造成相當程度之困擾,增加臺灣維持社會國家安全與秩序的內政成本。
由於大陸人民可能透過偷渡對我進行滲透、分化、竊密、破壞等,槍械彈藥走私等組織犯罪活動不僅惡化治安、且可能用於暗殺破壞、影響政局安定。凡此可能導致加重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程度,其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絕對補亞於軍事安全,因此特以本文來研究探討目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迅速,人民所得增加,為何大陸人民仍持續偷渡來臺,而其偷渡來臺在對我國家安全之影響上就軍事、政治、心理、社會、經濟等五方面來研究,並就目前我國查緝之相關策略有何缺失?如何改進?謹提供個人淺見,供有心就國家安全機制來研究檢討國家安全之學者參考。
|
77 |
冷戰後美國對中國戰略態勢之研究-兼論雙邊軍事交流馮嘉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對中國的定位到底是敵?是友?或亦敵亦友?中美的外交關係面臨擺盪起伏,而兩國的軍事交流更是讓人霧裡看花。因軍事交流身於外交及國防的交集處,因此為探討兩國軍事交流,必先釐清華府全球戰略意向及對北京的外交政策,方能了解兩國軍事交流的目的並進而預測其未來走向。
華滋(Kenneth Waltz)體系論提到,強權的興衰可決定國際政治運作的方式,國際結構組成,並進而影響國家的行為。冷戰時期,美國及蘇聯實力相當,國際社會一分為二,依照兩強所領導的價值觀而運作。在當時,美國戰略以發展軍事實力,保障本國及盟邦安全,避免兩極失去平衡為目標。除發展自身實力外,並以合縱連橫的方式,尋求他國的合作共同對抗蘇聯。
七0年代,蘇聯迅速擴張其勢力,美國擔心兩極就此失去平衡,恰於此時中蘇關係彽朝,美國利用此機會進行中美關係正常化。蘇聯持續擴張帶來的威脅,促使美國開啟對華軍事轉移,希望利用中國優勢地緣位置,以增加其國防實力的方式,牽制蘇聯的發展。從八0年代開啟的中美軍事交流目的很單純,一切以共同對抗蘇聯為目的。
一九八九年東歐變天,繼而蘇聯解體,國際政治成為美國獨霸的世界。華府將其全球戰略由對抗蘇聯,過渡為維持單極優勢領導。美國軍事國防存在的目的也由維持兩極平衡,轉變為維持經濟於區域存在的後盾。布希政府時期以「世界新秩序」為新全球戰略,強調透過美國領導,國際合作的方式達成美國治下的和平。亞太戰略方面,以扇形理論維持在區域內存在,避免單一國家控制區域內綜合資源,同時藉由與扇沿國家的互動,打造一個符合自身利益存在的安全環境。因中國自七0年代開始只是美國策略性聯盟的夥伴,在蘇聯這個共同敵人消失後,美國遲遲無法決定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的共產國家該採取什麼態度,尤其是兩國軍事交流。老布希政府時期發生的天安門事件,恰好替美國暫停對華軍事交流找到一個藉口。自一九八九年六月,美方中止了八0年代開始大量的軍售、裝備合作及高層互訪。
美國自冷戰結束後發展的單極優勢領導全球戰略觀一直延續至今。在柯林頓時期名為「交往與擴大」,透過安全性合作、選擇性介入及預防外交等方式,建構起美國領導的國際社會。在亞太政策上,沿用布希政府策略,更名為「新太平洋共同體」,以政治、經濟及軍事三管齊下方式,防止美國影響力無法進入區域,降低區域強權如俄羅斯、中國對美國的挑戰。在對華政策方面,美國本身即充滿矛盾,一方面是冷戰後失去敵人的沒方向感作祟,亟需尋求一替代的假想敵,一方面又需要中國在區域及全球安全議題共同合作,在兩者拉力下出現柯林頓政府時期對華「全面交往」及「建設性戰略伙伴」政策。
無論是「全面交往」或「建設性戰略伙伴」,都是美國希望透過「異中求同、求同存異」,爭取中國在區域、全球議題的支持,如北韓問題及武器不擴散議題。更深化的目的在於透過將中國拉入國際社會,運用融入、同化的方式,以影響甚至改造北京當局。兩國的軍事交流可視為美國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疑慮、對武器擴散的關心以及對區域安全關注的綜合產物。一九九三年中美「全面性交往」提供兩國重新開啟軍事交流的基礎。然因失去實質的目的,如共同對抗敵人,僅存策略目的,如上述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疑慮…等,使得雙方軍事關係在面臨李登輝訪美、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轟炸兩次外交瓶頸後慘遭挫敗。
小布希上任第一年,美國便面臨了九一一恐怖攻擊,為了共同反恐的需要,美國放棄強硬單邊的全球戰略觀,將國土安全提升至戰略第一位,並爭取全球打擊恐怖主義的支持。在亞太政策上,除區域盟國外,亦相當注重與大國,如俄羅斯、中國及印度的交往互動。美中關係此時也從二00一年四月中美軍機擦撞陰霾中解凍,美國放棄稱呼中國為「戰略競爭者」,改稱「建設性的合作關係」。
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亦是種「異中求同,求同存異」的手段。兩國關係是否真的好轉,由當時一連串政府對華評估報告書中,證明美國對中國仍懷有強大的戒心。當時美國對中國的友善,不過是反映了專心反恐的需要,希望中國在各議題與之合作,尤其是維持區域的安定。軍事交流就是最好的印證,雖然九一一事件後兩國軍事交流大增,但細就其項目多為消極的嚇阻、預防衝突發生,就深度上與前兩任政府時期幾乎無異。
觀察一九八九至二00四年,中美軍事交流廣度展開,但深度並未增加。究其原因可歸為因兩國互相帶有高度戒心,而軍事交流不過是求取降低衝突發生的產物。在華府及北京仍相互定位不明、彼此疑慮的情況下,預料未來兩國軍事交流仍難有重大的突破。
|
78 |
從軍事專業主義的角度探討改革開放後的中共軍隊與黨軍關係南慧瑄, Nam, Hye S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借用新軍事專業主義概念,自軍事專業性、政治角色、經濟角色與影響力等的面向,分析改革開放時代解放軍的轉變。1950年代以後的毛澤東雖然重視軍隊的軍事專業能力,卻因過度強調軍隊的政治角色而其軍事專業能力的發展難免遭到嚴重破壞。在此過程中,解放軍雖獲得極高的政治影響力,但其工具性甚強,結果毛澤東時期的解放軍逐步變成為「腫、散、驕、奢、懶」的組織。 這不可避免地影響解放軍的戰鬥能力,在韓戰和中蘇衝突等的實際戰場上,解放軍也至少沒有打敗,不過毛時期軍事現代化的確遭到阻力,而解放軍的軍事能力也跟著被削弱,中越邊界衝突也顯示此情形。很明顯的,此種軍隊嚴重阻礙中共國內政治的健全發展,因此鄧小平決定抑制軍隊的政治影響力,深感展開軍隊專業改革的必要。且當時中共中央對國際局勢的認知上的變化以及改革開放的推動也有助於軍隊改革的展開。結果,一方面以人事調整及軍隊教育的改革等的措施來逐步提高軍隊的專業能力,以有助於解放軍的現代化與正規化發展。在另一方面大大減少國防預算,也因此軍隊為了彌補國防預算的不足,開始經商,軍隊的經商雖然一邊看來破壞軍隊的專業能力及其形象,但另一邊卻增強軍隊影響力,是因為軍隊可以經商是指軍隊對自己所需的財政可以獲得控制力,也因此對解放軍來講,經商也許是個兩面刃,它在一邊削弱軍事專業能力,卻在另一邊它會變成為增強軍隊對財政的控制力。與此同時,解放軍在中共中央領導層佔的比率也逐漸下降。看來,除了軍隊經商所造成的後果以外,解放軍以開始朝向所謂「專業軍隊」的方向發展。
不過不可忘記得是,即使軍隊在中共中央領導層佔的比率比過去大大減少,仍然維持一定水準的情況之下,軍隊通過經商活動獲得巨額,且因改革開放時期軍隊改革,而解放軍的專業性也日趨加強。雖然軍隊經商已經被禁止,然而軍隊仍然可以保留不少賺利企業,這表示說解放軍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具有對財政的控制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權力來源。而且解放軍在國防、外交以及軍事領域中獲得的角色空間增大,其影響力也加深。在此吾人也許可以懷疑所謂的軍事專業主義是否一種兩面刃,也就是說,正如杭停頓所說,軍事專業主義可以降帝君對介入政治爭端的可能,但也許軍事專業主義卻變成為提高軍隊介入國內政治爭端可能的主要因素,是因為解放軍在國防、外交以及軍事領域中能發揮的影響力的確比過去來得大。鄧小平死後缺乏軍中資歷的文人領導者掌權的狀況也有利於軍方在與文人的互動中擴大其角色空間和影響力,如此一來黨與軍的關係難免發生變化。本文希望從軍事專業主義理論出發,以新軍事專業主義彌補起缺陷的同時,注意軍隊的經商以及軍事專業主義的加強或許變成為兩面刃的事實,說明改革開放時代解放軍的獨特發展以及黨軍關係的變化。
關鍵字:新軍事專業主義、中共人民解放軍、改革開放、共軍角色、黨軍關係
|
79 |
曹操軍事思想研究—以《曹注孫子》與實戰驗證為核心郭亞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曹操是中國歷代重要的軍事家之一,其重要性不僅止於在實際戰場上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還有軍事著作流傳至今。《三國演義》所描述的曹操形象誤導了我們對曹操的看法,若陰險狡猾能夠讓曹操開創統一北方的事業,就忽略了軍事才能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本論文的目的在於透過《曹注孫子》與實戰驗證來瞭解曹操的軍事才能。
本文內容在第一章的部分說明此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限制。第二章則先認識曹操的背景家世,以瞭解曹操成長的過程與環境,對其個性的影響。並以其詩詞詔令作為輔助,來探討曹操內心的想法與轉變。第三章旨在分析《曹注孫子》的內容,瞭解曹操與孫子的異同之處,以及闡述《曹注孫子》所蘊含的軍事思想。第四章分析曹操的發展策略,目的在於瞭解曹操在戰場之外的計畫,如迎漢獻帝與許昌是屬於政治層面的行動、屯田制屬於經濟層面的措施。說明曹操雖然重視以軍事力量來統一天下,但其戰略眼光不僅止於軍事層面,仍對其他層面也有所重視。第五章分析曹操在軍事人事管理方面的措施,因為戰爭是以「人」為主體,尤其曹操強調「御天下智力」,主要探討曹操用人帶兵的方式,其結果並不如一般對曹操的評價所言的「賞罰分明」,曹操的賞罰還是對將領有所偏愛。第六章則是以實際戰場上的經驗,歸納出曹操戰勝或戰敗的原因。此部分是曹操軍事思想的重要之處,因為僅有少數的軍事理論家具有實戰經驗,而軍事思想透過實踐,更能增加其可信度。第七章則是曹操的軍事思想與相關議題的討論,「勇能任智」、「十則圍之的迷思」都是曹操的實戰經驗對《孫子》的修正,「軍事與經濟的關係」則是補充《孫子》在經濟方面的論述,曹操所施行的經濟政策,更加強調軍事與經濟,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第八章則有系統的歸納出曹操軍事思想的內涵,以及說明其特色與缺失之處。
|
80 |
胡錦濤時期中共經濟發展與軍文關係互動之研究潘勳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因應蘇聯及東歐等共產政權相繼垮台,中共在天安門事件的塑造下,更顯得搖搖欲墜。但由於其經濟開放的成果,造就了讓世界各國驚嘆與擔心的「中國崛起(China Rising)」,也使得中共成為共產主義最後的根據地,更確立了由文人主導下的中共政治體制。假如毛澤東使中共站起來,那鄧小平則是使中共富起來的人。中共建國初始即由槍桿子建政權,直到鄧小平扶植江澤民後,才開始確立文人領軍(擔任中央軍委會主席)的形勢,一直到現在胡錦濤全面掌握軍權,其「以經領軍」的大方針政策指導,讓中共人民解放軍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現代化變革」努力不悔。
今年(2007年)適逢中共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週年。想想從1927年8月1日南昌暴動的農民,打著赤膊,揮舞著大刀、土槍,以革命的游擊戰法東奔西竄,一直到今年的八一建軍節,解放軍換穿充滿時尚感的新式軍服,並不斷與世界各國舉行軍事演習,確實讓人感受到其期望成為國際現代化勁旅的強烈企圖心。這等動力是毛澤東等軍事領導人所始料未及的,也不得不佩服中共文人領導階層在爭奪領導權的用心、細心與耐心。
自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全國代表大會順利召開完畢後,奠定了胡錦濤權力鞏固的基礎,未來將由胡錦濤等9人所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繼續帶領著中共,對未來國內外的經濟改革、軍事現代化、爭取亞洲區域霸權、甚至是如何在世界中扮演一個大國角色等議題努力前進。但不可諱言的,如何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導下,去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並以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朝向小康社會的這個主要目標是仍舊不會變;也因如此,以具有中國特色的精兵政策,持續邁向科技建軍、質量強軍,則是維護目標的安全法則。
今日的中共,在所謂社會主義體制下,已演進成一個以經濟發展為主體、文人領軍的共產主義國家,而且這期間沒有經歷流血的轉變過程。未來其根本體制是否會因經濟持續發展而產生動搖,或因在產生執政續任者的慣性過程中,讓中共軍文關係有了進一步的變化,這都是值得我們觀察的課題,而或許這也是中共執政者與學者們極不願去碰觸的議題。
|
Page generated in 0.27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