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2
  • 239
  • 90
  • 17
  • 13
  • 11
  • 1
  • Tagged with
  • 371
  • 371
  • 72
  • 69
  • 65
  • 60
  • 56
  • 55
  • 54
  • 53
  • 52
  • 50
  • 47
  • 45
  • 4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31

教練,我想「看」棒球- 2014中華職棒轉播權爭議分析與解決策略 / An Analysis of Solution Strategies of CPBL Broadcasting Rights Dispute in 2014

蔡昕宸, Tsai, Hsin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職業棒球為台灣重要的運動項目,中華職棒轉播為各轉播單位年年競逐的目標,2014年中華職棒轉播權由跨國集團MP& Silva以6年21.4億天價標下,然而卻在上半球季末突然抽手,導致在球季中轉播單位更迭之爭議。為了解此轉播權爭議之前因後果,以及如何保障觀眾的收視權益,本研究從分析2014年中華職棒轉播權爭議出發,進一步探討如達成普遍收視之目標。透過次級資料分析,說明此一爭議事件中行動者之關係、行動策略,加上深度訪談2014年中華職棒轉播爭議相關的單位─中華職棒聯盟、轉播單位、職業球團與政府單位。其次,研究者透過諮詢專家評估解決方案之優劣,建議中華職棒轉播權爭議之解決策略,應採取「政策保護」作法,透過明確之政策,由立法機關授權行政機關訂立保護之賽事項目、轉播方式等,並以協商、仲裁程序,以及由公廣集團或FTA支援轉播,作為紛爭解決之方式,藉以達成普遍收視之目標。
132

甘地的非暴力反抗

楊嘉慧, YANG, JIA-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非暴力」的概念雖非甘地所創,但在人類歷史上,將「非暴力」的理念與實踐應用 於政治範圍內的,則甘地是古今之第仄。他不僅在「非暴力反抗」的理論上有十分完 備的體系;而在運用的策略上,更展現了他獨創的智慧與技巧。因而「非暴力反抗」 不僅成為印度在爭取自由獨立時之理想,更是一種印度人民在政治反抗中所使用之手 段。甘地所領導的這項運動不但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也為往後的群眾反抗運動 立下了示範。 本文將甘地的「非暴力反抗」的理論與策略,共分為五章來討論。 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的範圍、架構,並略述印度 之社會概況,英滅印度之經過,及印度尋求獨立之過程。 第二章為「非暴力反抗」理論之闡述:針對「非暴力反抗」之意涵、「非暴力」的理 念根源、及人類對暴力的迷思,做探討。 第三章為「非暴力反抗」的策略:主要分為抗法、抗稅、土布運動、罷工、罷市、社 會抵制、及絕食等。 第四章在探討「非暴力反抗」成功之必要條件:甘地的領袖魅力與領導風格、及群眾 之動員、組織與訓練。 第五章為評估與結論:除了檢討印度之案例外,並探討此經驗是否能運用於任何其他 地區?這種反抗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
133

內蒙古百靈廟自治運動之研究

胡木鵬, HU, MU-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廿二年間,內蒙古王公、札薩克等盟旗長官,在內蒙古百靈廟(亦稱貝勒廟)召 開會議,商討自治問題,決議秉承 總理「扶植弱小民施,使之自決自治」之遺訓, 採行「高度自治」,除軍事、外交等權由中央統屬外,另立整個統一的內蒙自治政府 ,統轄所有盟旗政務,並取消蒙邊各省。除將會議情形發出通電外,並呈文中央請求 准許自治。經中央特派內政部長黃紹竑巡視內蒙,瞭解此事件背景與實情,俾供中央 處理之參據。迨民國廿三年春,第三九七次中央政治會議通過「蒙古地方自治辦法原 則八項」,同年四月廿三日,「內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於百靈廟成立,並設指 導長官公署,負責指導地方自治與協調省縣與盟旗之紛爭。 百靈廟蒙政會時期,實為內蒙地方自治發展之關鍵階段。百靈廟自治運動,在內蒙自 治運動史上實非創舉,然此次自治運動產生的背景與結果,對內蒙地方自治的發展, 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以百靈廟自治運動,引發個人深入探討研究之興趣。何以內 蒙王公要求自治如此之殷,其歷史背景如何?其發展經過如何?中央及察綏當局所持 之態度與政策如何?蒙政會究竟扮演何種角色,為何成立甫滿二年即告瓦解?皆為本 文所欲探討的重點。 本論文採傳統歷史研究途徑為經,兼採歸納、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為緯,期能從 各種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作深入而周詳之研究,期能有一完整的認識,俾供作中央制 訂蒙古地方自治相關政策之參考。
134

五四時期之中國知識婦女

喻蓉蓉, YU, RONG-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十二萬字,分五章申論。首論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婦女奮鬥簡史,再分 別就知識婦女在教育方面、職業方面、及家庭方面所獲得之成就與面臨之困難加以探 討。 由於戊戍變法到五四運動時期短短廾十年之間,正是中國歷史上變遷最大的時代,也 是知識分子變遷最大的時代,知識婦女不可避免地受到整體性反傳統思想之影響,要 求從各種權威之中解脫出來。然而解脫之後,有得有失,得失之際,究竟如何權衡取 捨,值得吾人深思。
135

晚清小說與晚清政治運動( 一八九五- 一九一一)

王華昌, WANG, HUA-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希望透過視晚清小說為傳播媒介的概念,檢討它與晚清政治運動之間互動的關 係。共分七章,約十二萬字。 第一章,「結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概念、研究目的及名詞的界定。 第二章,「晚清小說發展的歷史背景」:從時代背景、新聞事業蓬興、文學潮流的衝 擊及小說在政治運動中的角色四方面說明之。 第三章,「新思潮的引介」與第四章,「對弊政的批判」:主要是從小說作者傳播民 權思想、女權思想、虛無主義等新思潮,使讀者產生一求變的理論基礎;對科舉制度 、貪官劣吏、崇洋媚外的大肆揭露批判,提供時人求變的事實依據。 第五章,「與政治改革運動的關係」與第六章,「革命派對小說的運用」:主要是從 政治運動的兩大主流-- -- 改革派與革命派著眼,探討兩派如何運用小說文字宣揚政 治理念,爭取奧援,達成強國裕民的理想。 第七章,「結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發現。
136

張之洞與中國外交

吳德信, WU, DE-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採三個分析層次:國際環境、個人環境,而以人物為重點,來探討張之洞思想 。理論的形成及其運作。 文分六章十四節:第一章導論,就張之洞時代的國際環境。滿清政權所考量的國家利 益或目標(國內環境),作一總體申述。第二章簡介張之洞的出耳背景,所受的教育 ,道德人格,政治經歷及其洋務知識,予以說明。第三章探討張之洞思想的形成,從 早期思想,清流黨時期的思想到從事實務工作後的思想、轉變之心路歷程,予以循序 鋪陳。第四章研究張之洞的外交理論,這也是本論文之主幹所在。第五章敘述東南亞 互保運動,及張之洞在此運動中所分演的角色。第六章為結論。對張之洞的均勢思想 ,略加評估。
137

中共共青團之研究( 一九五七- 一九六六)

唐勃, TANG, B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於政治系統理論,運用政治參與及政治社會化的概念,透過歷史制度研究法 的陳述,分別對中共「共青團」的理論基礎、歷史沿革、組織工作、群眾運動與政治 教育加以探討。同時選擇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六年間作為時限,因為,這段期間正是 中共推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時期,也是「共青團」組織與活動高度發展時期。 第一章導論闡明論文使用的概念與方法,第二章、三章、四章以歷史制度法說明「共 青團」的理論、歷史與組織,第五章、六章以第一章所取之概念架構,分析群眾運動 、政治教育。而在第七章結論中,將前面數章的分析結果做綜合的結論。從而分析「 共青團」在中共政治系統中的角色地位,探討群眾運動的相關變數,評估政治教育的 功能,進而探索「共青團」未來的動向。
138

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建築基本問題之研究

湯志民, FANG, ZH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因應教育發展、時代的需求與個人之興趣,特從事此專題研究,本研究係以調查法 、歷史法、比較法和文件分析等方法,從各種層面與角度去探索、搜集有關問題之實 況。 整篇論文以一年的時間完成,計一冊約二十萬字,分為六章二十三節,其內容包括: 第一章,簡介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範圍與價值、方法與資料來源和專用名詞詮釋。 第二章,說明學校建築研究的重要性、學校建築計劃的步驟和學校建築設計的基本原 則。第三章,探討校地的選擇、校園的規劃、運動場所與設置和其他重要建築與設備 的設施。第四章,介紹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建築行政權屬機構之組織與職掌、學校建 築計劃的運作、學校建築行政運作的特殊性、郊區設校與中程計劃。第五章,以問卷 調查表和訪問,以蒐集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各項資料並加以分析。第六 章,討論、結論與建議。 據研究結果發現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建築基本問題之癥結,在於人口急遽成長,都市 土地不敷運用,教育經費無法因應迅速發展之負擔,因而造成學校規模過大,學生活 動空間不足,校設缺乏,運動場和校園難以規劃等問題,因此特建議台北縣教育主管 當局,對新設校應有更長遠的計劃,對現存學校建築問題應廣徵財源以為問題解決之 後盾。
139

張國燾與早期的中共

杜梅生, DU, MEI-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言部份,將先界定本論文的起止斷限─一八九七年至一九二七年,並說明研究動機 。 第一章定名:張國燾的早年生涯,計分二小節,就傳統與西化衝擊的背景及革命運動 的響往這兩條主脈,探究張氏的早年生活。 第二章定名:逐步走向馬克思主義之路,計分三小節,就時代背景及張氏所受教育環 境的影響,探究其走向馬克思主義的緣由。 第三章定名:張國燾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計分三小節,由張氏參與中共建黨的實際 工作,及對工人運動的積極態度,探討張氏在中共黨內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定名:從容共到清黨,計分三小節,將以國共之分合為經,以中共政策轉變之 緣由為緯,經緯交錯,說明張氏在中共黨內所堅持的理想為何?並解釋之。 結論中將綜合各章,分別就張氏的人格、時代背景、教育環境等等,說明張氏成為中 共黨員的一個歷程,並提昇它的時代意義。
140

蔡元培與近代中國啟蒙運動

張力, ZHANG,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蔡元培為民國以來最負盛名的教育家,亦為近代中國學術思想之重鎮。先生早年遵 循傳統士子之途徑,屢獲功名,曾任翰林院編修。甲午戰後,先生深受中國戰敗之 刺激,委身教育與革命運動,並吸取西方新思想,致力於中國啟蒙運動。 本篇論文首先探討清朝中葉,中國接觸西方後,所產生的應變措施,由中央而地方 ,終至開民智運動的興起。先生早年雖接受傳統教育,然早有啟蒙思想,且能付諸 實際行動,堅持啟蒙信念。教育總長時代,即己揭櫫其新教育之意見。尤以出長北 京大學,自由學風頓成各方注目焦點,影響所及,不僅北方諸省,全國亦為之震動 ,乃普遍接受自由、民主、科學之觀念,唾棄不合時宜的陳腐思想與官僚政治,完 成國家統一。論文即以全國統一後,啟蒙運動基於訓政時期三民主義之宗旨,繼續 推動,而告一段落。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