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
政府官員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例紀效正, JI, XIAO-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七十七年,可說是台灣報界的起飛年,實施近四十年的「報禁」,元月一日起正
式解除,台灣新聞界進入一個嶄新的里程。
長久以來,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之間便存在一種曖昧、模糊不清的關係,一方面新聞
記者必需依賴消息來源提供新聞,進而加以求證、報導、引述;另一方面消息來源必
需依賴記者將想要讓社會知曉的事物加以披露、報導、宣傳,兩方各有各的立場及出
發點,時而兩造間立場一致、相互合作,時而兩造間立場相左,便會發生衝突。
根據相當多的研究顯示,政府官員是新聞記者報導新聞時的主要消息來源,研究政府
官員與記者間的關係,便成為新聞學研究中一項基本的課題,本研究目的地就是在探
究官員和員記者間的互動關係,看看那些因素會影響兩造間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選擇甫成立不滿兩年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對象,調查三十七位採訪環保署新
聞的記者,瞭解他們如何進行採訪工作?如何選擇採訪對象?又調查一百九十四位環
保署官員,瞭解他們在工作之餘,何以要接受記者訪問?他們如何看待記者?如何接
受記者訪問?進而描繪出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再以重點訪談(FOCUSED INTERVIEW) 的方法,訪問部分的官員及記者,希望
能更進一步瞭解兩者間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係屬初探性研究,研究發現不論政府官員或新聞記者都認為「報導大眾應知道
的事務」為新聞媒介的主要功能,但政府官員和新聞記者卻對彼此關係在認知上有極
大的不同,大多數受訪的官員認為和記者間不必刻意建立起特殊的關係,只要各自扮
演好自己的角色即可;大多數受訪的記者則認為和官員間除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為
了雙方便利,應視情況需要,發展出互信、互賴的關係。
整個研究所得資料豐碩,但囿於人力、物力,除做一般總體資料描述及若干相關變項
的檢定外,並未做更進一步的分析解釋,又由於本研究只是針對環保署官員及採訪環
保署的記者進行調查,推論上有其限制。建議未來對所有路線的記者進行調查,同時
也針對不同身分、背景的消息來源進行週查,以求能窺出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的
全貌。
|
132 |
污染性工業區對鄰近地區土地使用影響之研究--以大園工業區為個案探討劉多如, LIU, DUO-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桃園縣之大園工業區係一專門容納具水污染之污染性工業區。本研究之目的在於針對
其污染的特性探討其對周圍鄰近土地使用產生的影響,包括影響程度及影響原因。
研究方法分為資料搜集及資料分析兩部份。資料搜集包括工業區引進工廠之類別、廢
水量與特性資料、工業區周圍水體之水質及附近農田之損害調查等。資料分析係指工
業區周圍水體水質受污染程度汲農田損害程度之分析,並以污染損害成本函數振示其
間的關係。
本研究共計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文獻回顧,第二章介
紹工業污染對土地使用的影響及以污染損害成于函數將此影響量化的理論,第三章為
大園工業區之現況分析,第四章為工業區周圍水體水質及農業生產環境之現況分析,
第五章為實質污染損害成本函數的推估,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污染性工業區對鄰近土地使用具有不利影響,包括﹕(一)使周圍河川
喪失其原來所具有的水體功能;(二)使附近農田之生產受損,估計每公頃農田損失
58,613元。根據現況農田損失及污染物對水稻生產之劑量一應答關係,本研究
得到工業污染對農田損失之實質污染對農田損失之實質污染損害成于函數,以做為決
策者訂定環境政策的參考。
|
133 |
電視新聞來源人物之訊息分析及其與客觀事實之比較--以立法院第七十九會期為例楊秋蘋, YANG, GI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約有五萬字,共分為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資料分析與結論等五章
。
研究動機源自於曾參與觀察三家電視台國會記者採訪過程,禸感於立法院第七十九期
的議事多元化,而不知電視媒介的處理方式是否因應改變。
文獻探討是以「媒介建構社會事實」及「訊息來源人物的新聞處理」此兩個概念作為
衍伸。落實到研究問題則為:
1.不同屬性的立委之間。不同屬性立委與官員之間、及總體立委與官員之間,其電
視新聞議題及新聞處理方式有何不同?
2.不同屬性的立委之間。不同屬性立委與官員之間、及總體立委與官員之間,其電
視新聞處理方式比對客觀事實有何不同?
本研究以系統分層間隔抽樣,分析三台自2月24日至7月17日期間之立法院院會
及委員會新聞,共計有117天,以出現在新聞中直接或間接說話的訊息來源人物(
立委與官員)作為分析單位,新聞內容再比對立法院公報及新聞稿的記錄,以了解其
間的差異。
|
134 |
金元之際中原知識階層及其對蒙古汗廷之影響郭慶文, KUO, GI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元之際的中原知識階層所處的是一個大動盪的時代,一方面漫天戰火奪去了無數生
靈性命,破壞了政治、社會秩序;一方面蒙古接替女真,成為中原新的統治者。由於
起初蒙古人並未大幅施行漢法,因此這已不是單純的朝代更替,而是整個政治、經濟
、社會制度的轉變。處於此一時間的中原知識階層他們如何自處、有那些一般性質、
如何協助蒙古可汗治理中原並保存漢文化,這些問題便是本論文探討的核心所在。
本論文研究的時間範圍是從衛紹王即位的大安元年(一二0九)至元世祖建國號為元
的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共計六十二年。凡在大安元年以後去世,並在垤元八年以
前已有所成的中原士人(亦即成長在原金朝統治區域內的土人),恂是本論文研究的
對象。
法國年鑑學派史學家布勞岱將歷史分為三個層次﹕最表層是短期「事件」;中層是持
續較長的「時間」;最底層是綿延可達數世紀的「長時期」。就社會的結構而言,「
事件」只是在社會表面的人文現象;「時期」是數十年就可能改變的社會中層結;「
長時期」則是灴易改變的社會深層結構。就本論文的研究主題而言,金元之際中原知
識階層的言論、作為、以及當時個別的政、經、社結構屬於「時間」的層次;秦、漢
以後古代中國的政、經〉社模式則屬於「長時間」的層次。本論文的研究係從「事件
」層次著手,而逐漸突顯出屬於「時間」的中層社會結構,至於「長時間」層次的探
討,僅略有所及。
金元之際蒙古、西域、中原三大文化和他們的承傳者,彼此間相互的激盪,而中原文
化並未佔盡優勢,但對於元初政體的建構亦有其不可忽視的貢獻。
|
135 |
元明清戲曲小說中之伍子胥童宏民, TONG, HONG-M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文長約十二萬字左右。所分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戲曲資料中之伍子胥:下分五節,探討戲文,雜劇、傳奇、皮黃劇本中與伍子
胥有關的故事傳說。
第三章小說資料中之伍子胥:下分六節,探討列國志傳、新列國志與東周列國志、十
八國臨潼鬥寶鼓詞、吳越春秋鼓詞、禪魚寺大鼓書等小說記載中與伍子胥有關的故事
傳說。
第四章戲曲小說的互相借述:探討伍子胥故事傳說,戲曲、小說互相借述的情形。
第五章伍子胥在戲曲小說中的形象:探討伍子胥在戲曲、小說中所表現出的形象,諸
如情性本質、奮鬥歷程•••等並及民間傳講其事 時的偏好。
第六章結論:綜述研究之所得。
|
136 |
范成大田園詩研究文寬洙, WEN, KUAN-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一冊,有十萬餘字,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範圍及取材。第三節研究方法。昃
這篇論文的概要。
第二章田園詩的淵源。第一節陶淵明以前的田園詩。第二節陶淵明的田園詩。第三節
唐朝的田園詩。第四節北宋的田園詩。是范成大以前田女園詩的概況。
第三章范成大之生平。第一節傳略。第二節思想。第三節交遊。此為范成大田園詩的
外緣研究。
第四章范成大田園詩之內容分析。第一節吟詠農民疾苦的作品。第二節吟詠農事的作
品。第三節吟詠田園生活的作品。第四節吟詠田園景色的作品。第五節吟詠閒適逸趣
的作品。
第五章范成大田園詩的表現技巧分析。第一節用字技巧。第二節造句技巧。第三節聲
韻特色。以上兩章為范成大田園詩的內在研究。
第六章結論。第一節前人對范成大田園詩的評價。第二節范成大田園詩的特色。
|
137 |
民初革命之研究( 民二- 民五)呂明章, LU, MING-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辛亥革命為一未竟全功、不澈底的革命,致有民二─民五先生發生的二次與三次革命
運動。本文旨在從民初革命背景的探究,呈現二次與三次革命運動的不可避免,並試
圖以比較之法,明悉革命成敗之由,以為日後反共復國革命之鑑。
本論文共壹冊,十一萬餘字,計分六章、十五節。
第一章:緒論。述明研究旨趣、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第二章:革命背景。先對辛亥革命為一評估,再論政黨政治試行的失敗,接著分析民
初國內外的社會思潮與背景,最後對民初革命的對象─袁世凱為一瞭解。
第三章:二次革命。先論革命起因,後論革命事略。
第四章:三次革命。先論中華革命黨的成立,再論由仿帝制的醞釀而引起三次革命(
反帝制運動),以護國軍的起義,最後終使帝制覆亡。
第五章:二次革命與三次革命之比較。本章從革命對象、革路命輿情、革命領袖與革
命策略四方面比較二次與三次革命的成敗。
第六章:結論。
|
138 |
元代的集慶路徐桂香, XU,GU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研究元代的集慶路(即今之南京),尤以城市與經濟的發展為中心,主要探
討集慶路在元朝蒙古人的統治下之城市及經濟之發展面貌,藉此區域之研究以管窺元
代統治江南地區之經濟及城市發展情形。
本論文約七萬字,除前言外,計分五章十二節。前言敘述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
限制、主要材料以及各章概述。第一章「導論」:描述由東晉迄南宋之社會及經濟重
心之南移,以及集慶路在江南之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第二章「城市功能的變遷」:探
究集慶路由六朝迄元城市功能之變轉變,其由政治城市轉變為軍事城市以及運轉城市
之歷程及面貌。第三章「元代集慶路的經濟的特色」:主要分農業(包括水利)、手
工業、商業三方面,藉以了解其經濟發展以及特色。第四章「元代集慶路之城市結構
」:探討南京城之城市規劃、人口、市鎮分佈以及與腹地的關係。第五章「結論」:
由元末朱元璋選擇集慶路作為革命基地,綜論宋元以來集慶路皂的發展梗概。
|
139 |
全真教與元代帝室之關係鄭素春, ZHENG, SU-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真教是興於金代,在華北地區勢力較大的新宗教之一.到了大蒙古國時期,其勢力
更為壯大,以迄於元.本論文研究主題,在探討全真教與蒙古帝室之關係.計一冊,
七萬餘言,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全真教的初期發展.共分三節,敘述王重陽之創教,七子與教團的開展,以及
教團與金王朝的關係.
第三章成吉思汗時期:全真教地位的建立.共二節,討論成吉思汗的宗教態度,丘處
機與教團地位的建立.
第四章窩闊台,貴由至蒙哥可汗:全真教地位的轉變.共三節,討論汗廷與教團的關
係,朝臣與教團的往來,教團擴張及地位的轉變.
第五章後論:忽必烈以後的全真教.
|
140 |
立法院召集委員議程設定之研究—以政黨為核心之分析鄭勝元, Cheng,S. 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對象為立法院委員會的召集委員,利用文獻分析法、深入訪談法及內容分析法,深入探討召集委員設定委員會議程的過程及其挑戰與限制。同時分析影響召集委員議程設定之因素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制度因素、政黨因素、委員會因素、選區因素和個人因素皆會影響召集委員設定委員會議程的偏好,其中政黨因素更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透過統計模型檢證後可知執政黨召集委員較傾向設定立法議程,反之在野黨召集委員則傾向設定監督議程。此外,不論任何政黨的召集委員都傾向設定本身政黨的立法議程。執政黨和在野黨召集委員設定監督議程的偏好也有所不同。同時召集委員的議程設定存在著政黨聯盟的可能性,以藍綠為分野的政黨聯盟較個別政黨更具解釋力。
而且召集委員也會因為所處的委員會性質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議程設定偏好。如在法案供給量較高的委員會,召集委員會較傾向設定立法議程特別是的本黨立法議程和定期性業務報告此類的監督議程。
在選區因素上,相較於區域召集委員,不分區召集委員較傾向設定立法議程,同時也會因個人理念與其他同聯盟的召集委員進行合作,而非純粹從政黨標籤去考量。但是執政黨的不分區召集委員仍然較傾向設定所屬政黨或聯盟的立法議程。而在監督議程上則較偏好業務報告和專題報告。
在個人因素上,相對於女性,男性召集委員較傾向設定監督議程,對於本身政黨的立法議程較不忠誠。而新任召集委員為求提升知名度對於引起媒體注意的監督議程如業務報告和專題報告較為熱衷。最後相對於低教育程度召集委員,高教育程度召集委員不僅較傾向設定立法議程,還會與其他同聯盟的召集委員進行合作。
|
Page generated in 0.12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