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06
  • 392
  • 45
  • 14
  • 10
  • Tagged with
  • 462
  • 462
  • 181
  • 107
  • 106
  • 82
  • 80
  • 78
  • 77
  • 71
  • 69
  • 68
  • 66
  • 66
  • 6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21

稅法上折舊制度之研究

林勝安, Lin, Sheng-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折舊為企業計算盈餘及課稅所得的重要減除項目之一,折舊提列的多寡,對於企業稅 負及政府稅收均有重大之影響,因此,掉舊制度不但為企業所關心,且亦為政府所重 視。 本文之目的旨在探討經濟先進國家及我國稅務折舊制度之概況,並對廠商、會計師、 稅務查帳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俾求得有益意見以為今後修正稅務折舊制度之參考 。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介紹折舊的各種基本概念,第三章就美國、法國、德國、日本、 韓國等經濟先進國家及我國稅務折舊制度作一概述,第四章為對廠商、會計師、稅務 查帳人員的「折舊問題」意見調查,第五章為中外折舊制度之比較研究及調查結果研 究分析,最後一章則為結論及建議。
322

中韓海外營建工程之比較研究

葉步源, Ye, Bu-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旨在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架 構。 第二章:中韓海外營建工程的發展及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旨在敘述兩國海外營建工 程發展的經過與原因,並說明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及不利的影響。 第三章:中韓政府對海外營建工程輔導措施之比較,旨在說明兩國政府的各種輔導措 施,並作一綜合性的分析比較。 第四章:中韓海外營建工程所面臨的問題,旨在說明兩國海外營建工程所面臨的問題 及業者未來應發展的趨向。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323

我國審計制度現況之檢討與改革研議

張福淙, Zhang, Fu-C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政府審計制度建制迄今已有五十餘年,歷經軍政、訓政害憲政三時期,其間不惟 民主政治的推行已有相當進展,即審計思潮亦有重大變遷,而現行審計制度無論在觀 念上或建構上卻大多仍因襲固有,殊少革新。加以國人對政府審計的功能普遍缺乏認 識與瞭解,未能予以應有的重視,因此現行審計制度是否適合現代民主國家之需要, 令人不能無疑?著者從事政府審計工作多年,根據個人親身體驗及觀察,印證學術理 論,以檢討審計制度之現況,並提出改革研議,期能恢宏審計功能,而有助於匡正政 府財政收支,提高政府施政效能,健全民主政治體制,及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全文共 分七章二十五節,約六萬餘字。第一章 現代政府審計理論之探討。第二章 我國審 計制度之沿革。第三章 審計機關的職掌與業務。第四章 審計機關的隸屬與組織。 第五章 審計人員的進用與保障。第六章 審計專題研究。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324

考慮進口投入的經濟政策之研究

周滌平, Zhou, Di-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目的乃在於探討一個資源貧乏的小型開放經濟,其政府政策工具對維持經濟 安定和經濟成長的相對有效性。 我們採用「非貿易財模型」來建立基本模型架構,且為了簡化起見,政府的經濟政策 僅包括政府支出,貨幣供給量,貨物稅和進口原料的進口稅;得到和一般不考慮進口 資源的小型開放經濟之政策效果之探討不同的結論,不但採浮動匯率無法隔絕輸入性 通貨膨漲,各項政策的有效性亦得視貿易財部門和非貿易財部門其進口資源的投入產 出比率而定。 本論文所指的進口資源, 主要是指石油進口國所進口的大量不可替代的石油而言, 鑑 於對石油的依賴性短期內不可能改善, 故將此一特性放入模型中探討在不可或缺的石 油進口要求下, 小型開放經濟的政策的政策有效性。 全文共分四章, 除前言, 結論外, 主要架構和模型演申均放在第二和第三章, 共約四 萬伍仟字。
325

行政效率測量標準與方法之研究

吳定, Wu, D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名為「行政效率測量標準與方法之研究」,除緒言外,共分七章。全文約十二萬字。 在「緒言」中,略述個人研究本文的動機與意旨,以及研究的重點與範圍。第一章「行政效率的概念」,首先闡述行政效率的性質、意義、辨正等。次論行政效率測量的意義,目的及其所遭遇的困難期澄清行政效率的基本概念,以利行政效率測量標準與方法的探討。第二章「行政效率測量標準」,就行政效率的性質,分成三個層次予以討論; 其一為機械性效率,凡行政機關工作屬於機械性者,適用機械性效率測量標準。筆者從各種角度提出七項測量標準,以供參考。其二為組織性效率,凡行政機關組織、人員、管理及運作情況的效率均屬之,適用組織性效率測量標準。筆者亦提出七項測量標準討論。其三為社會性效率,著重行政活動對社會所具的功能與價值等,適用社會性效率的測量標準。筆者提出討論的測量標準有三項。第三章為「行政效率測量方法」,採用統計分析方法與數理公式,論述行政效率測量的方法與技術。其中有的屬於理論性探討,有的則為現行測量辦法,筆者就此些辦法加以論列分析,並舉述實例,俾明其應用。第四章「我國行政效率測量的實施」,略論人事行政局與台北市政府的實施情形,並檢討其利弊,提出建議事項,以供參考改進。第五章「行政效率的測量人員」,鑒於「徒法不足以自行」,「為政在人」,故本章敘述如何遴任及訓練行政效率測量人員。期以人員的優點彌補制度的闕漏。第六章為「我國行政效率測量的展望」,闡明我國目前行政效率測量制度未臻完善,應從速謀求研究改進,加強實施工作簡化,計劃評核術與目標管理等新近管理技術,擬訂妥善的測量標準與方法。最後一章「結論」,綜合全文的研究心得提出報告,強調檢討現行制度缺點,力求改進,健全存政效率測量制度,增進行政效率,實現行政革新。本文研究方式,主要為理論性探討,並佐以若干實例,以求理論與實際相配合,研究範圍包括行政機關的組織、制度、人員及運作等,以求普遍討論效率測量標準與方法。筆者會去信美國當代名行政學者西蒙(Herbert A. Simon)教授,請教有關行政效率測量問題。西蒙教授謙虛表示,最近十幾年來,他的研究工作很少觸及行政效率、測量標準與方法。其主要觀點幾乎已盡括於「行政學士」(Public Adiministration 1956)一書中。但他指出美國這方面的研究趨向於「成本利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西蒙教授並贈送筆者一書,名為「經由系統分析增進政府效率」(Efficiency in Government through Systems Analysis. by Roland N. Mckean, 1958) 其內容主要敘述利用成本利益分析以抉擇行政活動計劃,但與效率測量亦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故本文會約略論及。
326

我國網路公民對電子化政府信任之研究:新公共管理績效理論的驗證

蔡志恒, Tsai, Chih-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行政近年在外在資訊社會形成,和治理需求發展下面臨巨大的衝擊,民調顯示公民信任政府的程度每況愈下,許多學者主張正視制度效率與效能、更新政府流程、組織與程序再造的呼籲,各國政府也在新一波政府再造運動的推波助瀾下,不斷提出新公共管理的計畫,欲圖藉由政策的落實,提供人民新的治理形象,並達成最終信任政府,發展公民-政府間未來互信、合作的善治願景。   然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是否受制於私部門管理主義的利潤及購買行為之考量而有所侷限?公民信任復是否可與顧客忠誠度等量齊觀?無疑是新公共管理實踐的最大障礙,也有待以實證的角度發展相關研究,選取最適的計畫,驗證公民基礎績效、微觀績效等績效理論假設。   就此而言,電子化政府實為一理想的驗證個案,首先,其具有打破微觀以迄鉅視界線的體制,因其可超越平行與垂直單位劃分特質,避免微觀績效受限於以往政府信任是否「鉅視概念」之爭辯;其次,電子化政府的發展,在達成善治的階段性導引下,具有完備轉換行政模式的潛力,甚至形成制度性的替代;再者,電子化政府的服務考量向來是以公民中心為主體設計,其不僅可能從顧客滿意度角度監控其服務達成公民期望,也可以從人民對其回應性的認知了解其問責的能力,並從此二變項與公民信任相連結,建立信任的路徑。   是以,研究者針對較常使用我國電子化政府的網路公民,進行「服務品質」、「滿意度」、「回應性」、「公民信任」等認知的調查研究,發現服務品質、滿意度均係影響公民對電子化政府信任的正向要因,說明微觀績效的連結確實存在。而回應性雖亦確受到服務品質的影響,但其與公民信任之間的關係則甚為微弱,在概念上宜再深入討論。   基此,研究者認為,現階段電子化政府應重視前開以公民為中心,及契合階段性發展的設計,儲存公民信任,以電子化政府制度化的達成,促成未來真正打破官僚舊作的行政再生。 /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speed shaping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citizen’s wishing of good governance have made great impact on the governors and researcher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opinion data showed that citizen’s trust in government dropped dramatically under enormous change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recovering citizen trust, many scholars claimed that the public authorities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make sure the whole system accountable, west governments also created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programs to mold the trustworthy image of country’s administration. The NPM theory, backing up the movement of “Reinventing Government”, borrows a few conceptions from the field of business management. But the research workers still concern whether there existed conflicts of concep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value. To resolving this question, we have to examine the causality of NPM theory which link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public trust to prove the validity of performance theor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ory application. That is to say, we must know if citizen trust could result from “performance-satisfaction-loyalty” sequence just like the description of business marketing textbook. For the objective of affirming the connection of performance and citizen trust, I chose E-Government policy to be the study target and designed an inter-net investigation to analysis the public’s cognition. By path analysis, a quality research method, I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factors, including service quality and client satisfaction, indeed influenced citizen trust. Especially, service quality could produc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trust in the meantime. But the other independent factor, responsiveness, usually discussed in the political field, could not affect citizen trust. Importantly, this result supported the validity of NPM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path of restoring citizen trust by reforming way of electronic governing institution.
327

國立大專院校人事人員網路素養能力之研究

楊靜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益,電腦應用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使用,在短短數十年間,使人類的日常生活乃至工作場域產生前所未有的改變。在「政府再造」以及提倡高效率的「電子化╱網路化政府」的要求之下,使用網際網路的素養能力,受到普遍的重視。本研究以國立大專院校人事人員為對象,對於其網路素養能力進行研究,以瞭解在「電子化╱網路化政府」的政策下,其網路素養能力是否符合政府推行網路化政府的要求,並可提供主管機關參考,在利用網際網路宣導政令、推行政策以及公文承轉等業務,獲得更大的效率與效果。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立大專院校人事人員網路素養能力之現況。 二、探討國立大專院校人事人員網路素養能力與個人背景之關係。 三、提供數據做為教育部人事處將來在利用網際網路推行業務的參考。 四、提出建議做為未來教育部人事處在安排人事人員訓練課程的參考。 五、瞭解國立大專院校人事人員對於網路的使用情形及其能力是否符合政府推行「電子化╱網路化政府」的要求? 檢視相關文獻,網路素養的意涵包涵三個層面: 一、網路使用基本概念方面(網路知識):   除了要具備基本的電腦素養之外,並包括網路的概念等。 二、網路使用能力方面(網路技能):    為網路的知識與技巧。在網路化環境下,利用檢索工具在網路上尋取特定的資訊並加以處理、利用,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亦即網路使用能力。 三、網路使用道德規範方面(網路態度):   網路倫理的觀念。此部分包括網路交友、網路禮節、法律常識、能分辨網路內容的好壞,以及認知到網路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等。   而本研究係為了解國立大專校院人事人員的網路素養能力,由於是著重在公務上的作業處理能力,因此針對其網路使用基本概念及能力才是本研究的重點所在。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個人屬性分為性別、年齡、職位、職等、教育程度與年資等六種,以個人屬性為自變項,就網路素養的網路使用基本概念與能力,以及政府所推動的「人事管理資訊系統」之使用情形與「人事行政網」之應用情形,分為四個部分做為本研究問卷基本架構的依變項,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個人屬性與網路使用基本概念無關聯存在 假設二:個人屬性與網路使用能力無關聯存在 假設三:個人屬性與「人事管理資訊系統」之使用情形無關聯存在 假設四:個人屬性與「人事行政網」之應用情形無關聯存在 依問卷設計架構,透過問卷調查方式,以統計分析檢驗個人屬性與國立大專校院人事人員之網路素養是否具有關聯性。復就現況作分析,了解其因果關係與影響,進而對實務上人事業務推展與人事人員網路素養能力之培訓提出建議。 透過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後發現,國立大專校院人事人員普遍在網路使用的基本概念方面,都具有相當高程度的認識與了解,在個人屬性與網路使用的基本概念之假設驗證方面,人事人員因年齡、年資不同,對於網路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會有不同。而且,在學習相同的教育訓練課程時,年齡越大,其接受的程度就越低。普遍說來,國立大專校院人事人員對人事管理資訊系統電子資料庫具有相當高的使用需求,此一資訊系統提供了相當便利的各項服務,但是仍有不瞭解如何使用與實際上不會使用者。人事行政網的應用情形也尚有發展的空間。 最後,筆者認為,網路素養能力已成為個人的重要工作能力,惟受限於筆者個人之經費、時間、精力有限,希望藉本研究拋磚引玉,期望未來研究者針對其他公務人員的網路素養能力繼續研究,累積全國公務人員網養素養能力的調查研究相關資料,以為政府推行「電子化╱網路化政府」政策的參考數據,並使我國能早日達成全民知識化、網路普及化的目標,成為「知識化的台灣、網路化的政府」。
328

中國大陸非營利組織發展之研究: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例 /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f Maimland China: A Case in China Youth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傅正良, Fu, Cheng-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伴隨著經濟繁榮與社會開放,使得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同時也為中國大陸的非營利組織帶來發展的契機,之後非營利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地迅速發展,雖然目前其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但其民間性正在不斷地強化;同時,非營利組織在社會福利、慈善救助、助學培訓、醫療保健、文化教育、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努力與社會影響,在中國大陸顯然地已成為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而相關的研究與探討也在近幾年來大量地發表。 本文在於探討中國大陸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產生背景、歷史發展、規模情形、法規制度、與市民社會發展的關係、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以及其未來發展的趨勢。並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個案分析,希望透過文獻的分析與實地的訪談,以更加瞭解目前中國大陸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情形。 而在近年來非營利組織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到一些問題與瓶頸,包括:政社不分、經費不足、人才缺乏、法律不健全等問題。總之,目前中國大陸的非營利組織仍處於轉型之中,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非營利組織發展雖然面臨到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於此同時,也面臨到諸多的問題與挑戰。 /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all aspects of mainland China, such as the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affairs, were in an unprecedented state of shock. Meanwhile, the opportunity was give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 which were grow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ough the development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the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in NPOs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NPO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with their growing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welfare, kindly supports, healthcare, cultural and education affair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Much related research wa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The current study uses China Youth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s an exampl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NPOs in mainland China. The study focuses on its background,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relevant regulation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ivil socie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NPOs in mainland China by methods of interviews and analyses. As NPOs develop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y are also facing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ir connections with politics, shortage of financial support and personnel, and insufficient regulation establishments. In general, the NPOs of mainland China are still in a period of transi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market, NPOs have had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their development, but they are also experiencing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329

考試院與監察院存廢之探討----兼論五權憲法之現代性

許文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考試院與監察院之存廢向來為憲法學與政治學上爭論不休的問題,2004年總統大選的勝出者陳水扁先生更在就職演說中提及2006年的憲改工程勢在必行,使得五權憲法優劣的探討,順理成章成為政學界熱烈討論的話題。誠然,制度的選擇必須有學理與實務的基礎,不可旁落先入為主的偏見,尤其純粹從西方三權分立的角度切入,來批評自始即以針對三權分立盲點出發而設計的五權憲法,更是難以令人信服。 本文嘗試跳脫學界常見的論述,從更宏觀更務實的角度,理性的探究五權分立的淵源以及優缺點,來進一步剖析五權分立是否全無可取之處,特別是在保障考試權與監察權的獨立性上,透過考試院與監察院實際運作現況以及觀察中央政府歲出機關別預算總表、中央政府機關預算員額彙總表,發現考試院與監察院的設置有其必要並且是物超所值、「物美價廉」。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比較法的觀察,引介有關西歐各國考試制度與監察制度的設計與精神,來反省我國考試院與監察院的設計是否符合世界各國的潮流。「權力傾向於腐化,絕對的權力傾向於絕對的腐化。」半部的政治學都在這句話,權力分立的目的也在此,除此之外,權力分立原則經過多年的發展,由於多元化的要求,使得權力分立在量與質上不斷擴增,以便達成保障人性尊嚴的憲法要求。本文藉由介紹權力分立理論以及最新發展來探究考試院與監察院存在的必要性。有關中央政府體制與憲法變遷特別是修憲的問題,常是學界探討五權分立時會涉及的主題,因此在本文也會一併加以論述。 關鍵字:權力分立、三權分立、五權憲法、中央政府體制、憲法變遷、考試權獨立、監察權獨立
330

公共決策正當性之研究:一個知識管理的觀點

郭耀昌, Kuo, Yao-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如何改善公眾生活而言,若說「政治」提供一套想法,那麼,「行政」可以說是提供一套作法(請參見:Wilson, 1887)。而所謂行政,自然涉及到各項上自「經世濟民」的重大政策,下至日常例行事務的裁決(請參見:Simon, 1997)。從民主政治發展的潮流觀察,可以發現雖然民主的實踐可有不同面貌,但執政當局能否做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決定了其「管理眾人之事」的正當性。 民主的可貴,不在於坐而言而已,更在於起而行 。因此,「什麼樣的政府是好政府?」應考慮「應然」(what it ought to be)面,亦應考慮「實然」(what it is)面。就應然面而言,何謂「正當性」?公共決策具有「正當性」的政府,就是好政府嗎?就實然面而言,我們如何建構一個好政府?一個好政府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總之,為了落實民主價值,從政治理論中,探尋民主的意義,固然重要,然而從務實的角度出發,進一步探索在科學技術(尤其是資訊科技)的協助下,將民主落實在人類行為層面上的可能性,更具深遠意義。這正是政治哲學與理論孕育了公共行政,而公共行政進一步促進公共政策的發展,一連串的學術發展軌跡背後的深層意義。隨著公共政策在解決問題的實務運作過程,日益面臨了科學工具物化與異化的困境,討論公共政策、公共行政的終極意義的聲浪逐漸獲得學術重視。 在上述的理解下,以下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研究途徑與方法分別作一說明。 本研究旨在回答下列問題: 「在提升公共決策正當性的過程中,知識管理的概念與工具,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就一個以實務導向為特性的領域而言,這樣的提問,明顯是屬於規範性的。而這樣的關懷重點,也正呼應了前述研究動機的初步討論。 公共決策的正當性取決於兩項因素:即政治上的代表性與資訊上的及時與正確。政治上具有代表性,則「雖不滿意,但大家皆可勉強接受」。此一面向指涉:效能、目的、終極價值、實質理性。資訊上的及時與正確,方可做出正確且及時的決策。此一面向指涉:效率、工具、工具理性。因此,面臨當今凡事皆須加個「e」(所謂 e-commerce, e-government,e-Trust等等)的資訊社會,如何結合知識管理所提供的工具,來進一步解決公共決策的正當性問題,極為重要。提高公共決策正當性的必要條件:資訊的公開與過程的透明。若能通過「知識管理」所提供的工具,結合政治上的代表性,及正確的決策,對於實踐「民主行政」,落實民主政治的理想,應具有理論與實務上的價值。 基於此一觀點,本論文進一步研究與分析下列議題: 1. 公共決策正當性的多元內涵為何?正當性的多元來源又為何? 2. 誰來決定公共決策究竟是否具有正當性? 3. 公共決策正當性的來源若有不同類型或層次,欲藉由知識管理的落實或推動,來穩固或提升公共決策正當性是否可行? 在民主政治多元價值的背景下,正當性作為一個抽象概念,可以當作「政策順服」、「政治義務」,甚至「政治秩序」的原因來理解。但是,本文認為更加重要的議題是:正當性若當作「結果」來理解,試問什麼條件、作為、情境下,公民相信公共決策具有正當性?唯有釐清此一議題,才能一方面避免善意被濫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一個評估的標準,供公共決策者依循。當本文指出正當性概念可以作為評估標準時,本文所指的是:價值標準,而非操作標準。亦即,正當性可以提供本文一個關於目的與效能的判準,而非直接提供效率的指標。效率的指標必須根據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必須釐清正當性的概念,究竟是單一指標還是綜合指標?易言之,正當性究竟有無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內涵與定義?本論文第二章將論證正當性並非單一指標,亦即正當性並無一個單一且具有共識的定義(本章於稍後之理論回顧中將有簡略的討論)。面對這些歧異,本文希望追本溯源,進一步釐清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何在?亦即不同正當性的論述,建立在何種價值、假定上? 本文並不自滿於釐清了不同正當性的內涵,本文更希望瞭解這些內涵有無落實與實踐的可能?正當性的性質,誠如前述,是一種規範性的信任關係,而不論是規範性價值的社會化過程,或是信任關係的建立,在在都需要資訊的收集、密切且頻繁的互動溝通。因此,本文進一步追問,當代以資訊科技為骨幹,以資訊處理為基礎的「知識管理」,是否可以協助本文落實上述不同內涵的正當性?知識管理在此一範疇的運用上,其利弊得失為何? 然而,手段終究不能幫助決策者選擇目的,面臨諸多正當性的內涵,本文仍須探究一個根本性議題,即公共決策正當性的判準由誰決定?易言之,當決策者對正當性的內涵與定義有所爭執時,該怎麼辦?此處極為弔詭與諷刺的是:當正當性的內涵有爭議時,「正當性」已不具正當性!本研究將會在論文第二章中作更深入的討論。此處,簡略的說,本研究企圖論證:正當性應以制度為依附。亦即,正當性既不指涉特定人,甚至也不僅指涉特定政策,公共決策的「過程」才是正當性最合適的訴求點。誠如憲政主義者所主張的:正當法定程序(due-processes)是法治的基礎,更是憲政的基石。公共決策是否正當?是否合理?應以是否符合事先規定的「遊戲規則」作為判準,而非以公共決策之結果為判準。否則,當公共決策的結果與公民的利益相衝突時,公民無法在道德上尋求一個服從該項決策的立足點。

Page generated in 0.03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