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28
  • 395
  • 32
  • 21
  • 5
  • 1
  • 1
  • Tagged with
  • 456
  • 456
  • 214
  • 155
  • 107
  • 100
  • 99
  • 97
  • 82
  • 68
  • 67
  • 62
  • 62
  • 62
  • 6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31

從概括性所得稅論綜合所得稅稅基侵蝕解決之道

葉錦霞, Ye, Jin-X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概括性所得稅係對所有所得同樣課稅,並准予扣除賺取所得的成本,但個人的消費支 出則不准扣除。蓋對所有所得同樣課稅,則涉及隱含所得、移轉所得等之評價問題, 而僅准予扣除賺取所得之成本,由於消費與成本之混同,在稽征技術上,對於真實成 本之認定則可能有困難;因此概括性所得稅雖能保持稅基的完整性,但基本上,在稽 征技術方面,其適用性則因各國的實施背景而有難易之分。 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基侵蝕之嚴重,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本文即擬以概括性所得稅作 為基礎,因應我國的背景作一修正,針對稅基侵蝕原因所在,提出整體性的改革方向 。
232

對奢侈性財貨課徵特種銷售稅之研究----兼論我國高級消費品增課貨物稅問題

吳金儒, Wu, Jin-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概分理論、制度、實務三大部分,全文共計八章,約六萬字。第一章包括研究動 機,目的和方法。第二章至第五章為理論部分,首揭奢侈品之定義問題,分就道德觀 念,所得彈性,社會成本三方面加以闡述,之後即就奢侈品之特性,提出個人見解, 並限定本文討論範圍。次則探討奢侈性消費行為,針對Veblen的需要效果,Murkse的 示範效果,奢侈消費的連鎖作用及所得階層的偏好程度,加以簡明之分析。再更以部 分均衡分析及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奢侈品課稅之轉嫁與歸宿理論。最後分將 奢侈品課稅可能產生之正、負效果提出討論。第六章為世界各國對奢侈品課稅之制度 簡介,原則上盡量以圖表說明,並比較中、日、韓三國對奢侈品課稅之內容。第七章 就我國高級消費品課徵貨物稅之現況加以分析檢討。更對課稅範圍、稽徵方式、稅價 評定三方面,試圖提出具體可行之改進意見。最後一章總結全文內容,做成結論與建 議。希冀對實際有所貢獻,是本文最基本的目標。
233

自己動手油漆消費行為之研究

黃松共, Huang, Song-G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研究消費者對自己動手油漆的習慣與消費行為,全篇共區分為七章。第一 章為導論,說明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構架、資料收集與分析及研 究限制。第二章為消費行為基本理論探討。第三章介紹我國油漆工業和國內外自己 動手油漆市場的概況和趨勢。第四章探討消費者對油漆住屋之確認與情報覓求。第 五章探討消費者對自己動手油漆的信念、態度和意願。第六章比較住屋塗刷工作係 自己動手與包給油漆工兩群體之消費行為。第七章結論與建議。另外附錄,包括住 屋有油漆牆壁和住屋沒有油漆牆壁之消費者對油漆偏好之比較等。 #2810589 #2810589
234

物以稀為貴?----消費者獨特性需求初探性研究

鄭芯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代化及西方色彩濃厚的台灣,消費者購物時除了實用功能,表現自我 的形象及與眾不同的需求越來越高,消費者以消費來表現自我,物質成了表現個人獨特性的媒介。Snyder and Fromkin(1977)的獨特性理論為「當自我概念的獨特性受到威脅時,一個人與他人不同的需求會被某些動機撩撥起來。」因此當環境與物質水準日漸相同的時候,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就會想要找尋一些與眾不同的商品來表現自我,滿足心中那塊與他人不同的獨特需求。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1. 探討台灣消費者之獨特性需求高低程度與性質。 2. 探討國外針對獨特性需求之量表在台灣的適用性。3. 針對不同獨特性需求心理與行為做分析並提出行銷建議。4. 分析獨特性需求對商機上運用的可能性及其方式、情境。 研究中採用心理及行為之獨特性需求量表,經過訪問及前測、量表純化後 做出合適的問卷,在網路上發放,最終樣本為444 份,研究中先以因素分析方式,找出獨特性需求的概念,在以集群分析找出台灣消費者獨特性需求的不同型態,並對每一集群找出5 位受訪者,深入了解其心理需求及平時行為習慣,以提供行銷建議。 本研究共粹取出三個因子:「創意個性」、「相對差異性」、及「顛覆群」。以及三個集群:「自主從眾族」、「創意表現族」、「搞怪避同族」。三集群在「創意個性」上有顯著差異,以創意表現族最高,搞怪避同族次之,自主從眾族最後;在「相對差異性」及「顛覆不群」因素上,搞怪避同族分數最高,其餘兩族群都偏低。 訪談的結果顯示,自主從眾族雖獨特性需求不高,但仍會受一點小小的設計變化吸引;創意表現族注重質感與設計,喜歡DIY;搞怪避同族喜歡獨一無二的商品,不怕奇特,特殊限量的最好,非常介意與人撞衫。因此,在行銷策略上,建議在小設計上做變化,運用少量多樣的商品變化或是限量策略,名牌設計師合作或是DIY 策略也可以用在獨特性行銷訴求上。此外,獨特性需求在消費上的意義及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也在後面一並討論
235

價格尾數、特價及新產品標示對消費者行為之影響

陳怡安, Chen, Y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國外的研究顯示,約有30%~65%的商品是採用九尾數定價,國內的研究也顯示,九尾數被使用的頻率顯著高於其他尾數,然而,過去國外的研究,多半只單偏重於認知面或行為面的研究,缺少整合性的資料,而且通常一次只探討一個變數,難以考慮交互效果的影響。在國內的研究方面,目前僅就廠商定價的角度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擬結合認知面、行為面的實驗,探討採用九尾數定價的商品,是否在消費者注意力、偏好態度等認知面,以及消費者實際購買的行為面有顯著差異。 研究使用的變數包括九尾數與否、特價標示與否、新產品標示與否,以及一個調整變數:品牌知名度等四個解釋變數。本研究分為三個部分進行,第一個部分是以實驗商品的問卷調查,了解四個變數對消費者注意力的影響。第二個部分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其對消費者偏好態度的影響。第三個部分是以實驗商品的銷售百分比,研究變數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 實驗得到的結果是,九尾數可以有效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使消費者產生偏好,但是在實際購買行為上,需要與特價標示同時出現,才有較佳的效果。新產品無法顯著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力,但是有新產品標示的產品,消費者有較高的偏好及購買程度。在新舊產品的影響方面,九尾數使用在新產品或舊產品,並沒有顯著差異。考慮品牌知名度的影響,高知名度會增加消費者的注意力,但在購買行為上,會與九尾數產生交互效果,低知名度的產品採用九尾數的效果顯著不佳。
236

想像的文化圖景:韓流與哈韓族在台灣

江佩蓉, Jiang,Pie-Ro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化時代下的跨文化消費活動已深植日常生活之中,使得遠地與本地間的差異日益難以明確區別。本文以本地韓國流行文化的消費行為為主要研究範疇,藉由閱聽人深度訪談方式,以瞭解韓國流行文化行為是如何在本地實踐,與本地社會論述間如何進行對話。 本文以為,所謂「韓流」的在地呈現包含了積極享樂與消極對抗兩股力量,而韓物的在地消費情況是由次等而主流漸次推移的。韓國流行文化的在地推展,相較於他國流行文化遭遇更多反對聲浪,而這份反韓情緒除了展現在本地影視產業從業者身上外,更展現在韓國流行文化消費者自身。本地的哈韓/恐韓/拒韓症,更深層的文化意義,恐怕是來自本地文化認同上的混亂局勢,使得本地韓國流行文化消費者在消費韓國流行文化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身文化的焦慮,形成愈消費愈恐慌的情形,並因而有了拒斥的心態,使得所謂「哈韓族」的存在有了應當被質疑處。 /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time cross cultural expense activity has deeply planted during the daily life, cause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stant place and this locality with difficulty is clear about day by day distinguishes. This article take the local South Korean pop culture expense behavior as the main research category, which is usually called “Korean wave,” begin with korean drama at late 1990s.It affiliation by the depth interviwe way, try to understand how the South Korean pop culture behavior is in local does practice, how elaborates with the local society carries on the dialogue. The South Korean pop culture promotes in the place, compares opposes the voice much to other country pop culture bitter experience, but this counter- Han mood besides unfolds on the local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being employed body, unfolds in South Korean pop culture consumer oneself. Local breathes out Han(哈韓)/to fear Han(恐韓)/to resist Han (拒韓)sickness, the in-depth cultural significance, perhaps is comes from the local cultural approval in the chaotic situation. Causes the local South Korean pop culture consumer in to expend the South Korean pop culture in the process, unceasingly discovers own cultural the anxiety. Forms expends a more panic situation, and thus had the point of view which repels, enables so-called "breathes out the Han race" the existence to have has had by the question place.
237

廣告體驗訴求對第三代行動通訊採用意願之影響

黃瀅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體驗行銷近年來在實務界引起相當程度地討論,多數的行銷活動與廣告,均有某種程度地使用體驗行銷作為溝通,廠商已認知必須抓住消費者的經驗感受與情感,才能創造出觸動人心的品牌,也才能獲取消費者喜好。   有鑒於目前國內外學術研究,少去探討科技產品與體驗行銷之關聯,本研究特別以第三代行動通訊作為行銷產品,並單一討論廣告媒介。由於第三代行動通訊的高娛樂性,本研究延伸科技接受模型,納入知覺有趣性作為衡量變項,企圖探討體驗訴求之廣告所帶來的四種樂趣(感官愉悅訴求、心智愉悅訴求、社交愉悅訴求及情感愉悅訴求),以及廣告態度,在不同消費價值下(功利型消費價值/享樂型消費價值),對3G手機產品信念(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知覺有趣性)的影響,並進而推論產品態度以及購買意圖。   結果顯示體驗樂趣對產品有用性及有趣性均有正向影響關係,其中,又以心智樂趣對知覺有用性的影響效果最大;感官樂趣則是對知覺有趣性有最大影響效果。而知覺有趣性更同時對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產生正向影響效果,顯示就3G手機而言,消費者會先考量產品的趣味性,進而感受到產品用途或是操作難易度。此外,知覺有趣性也較知覺有用性,對產品態度產生較大的正向影響效果,再次證實3G手機產品趣味的重要性。而產品態度也的確會正向影響購買意圖。   享樂型價值與功利型價值對體驗樂趣之效果調節作用雖僅能於少數樂趣面向呈現,但也提醒廣告主需考量產品主要利益,進而設計廣告訴求或內容,以求能創造加乘效果。
238

產品類型與新奇屬性類型之產品不一致性對產品再認和態度的影響-以消費者創新性為調節變項 / The effects of incongruity of product type and novel attributes type on product recognition and product attitude: Using consumer innovativeness as a moderator

蘇相穎, Su, Cath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市場上新奇的產品層出不窮,廠商想盡辦法要對產品添加新奇的屬性來達到差異化,但是真正能夠藉由添加新奇屬性在市場上找到利基的廠商卻是少之又少。問題是否出在消費者在面對與既有基模不一致的新產品時,無法理解和吸收資訊?上述現象引發了研究者的興趣。本研究藉由操弄不同類型的產品和新奇屬性,觀察其所產生的產品不一致性對於消費者的產品再認和產品態度有何影響;同時也探討消費者本身的人格特質-消費者創新性,會不會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 以往研究均認為增加產品不一致性可以提高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回憶和再認,但本研究卻發現,提高產品的不一致性並無法讓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因此產品不一致性與再認之間的關係可能仍有待後續研究做進一步的釐清。另外,雖然產品類型和新奇屬性類型無法產生交互作用,並藉由提升產品不一致性來影響產品態度,但是「產品類型」在影響產品不一致性且進而提升產品態度上的確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功能性商品」不管是搭配上何種類型的新奇屬性,產品態度都顯著高於「享樂性商品」與新奇屬性的搭配。由此可知,如果廠商想要在市場上推出新奇的產品,選擇功能性的商品來切入可能比較有利,而且在操弄產品不一致性時也必須要格外小心,雖然新奇的屬性可以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但是新奇性同時也會增加產品的不一致性,一旦產品不一致性過高,反而會造成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負面觀感。 / There are numerous novel products in the market; consequently marketers have been fighting their way to achiev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by adding novel attributes to the products, yet it is still rare to see marketers that can actually discover niche by adding novel attributes to products. Does the problem lies in how consumers percept and absorb the information of advertisements? The phenomenon above arouses my curiosity to delve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 incongruity and consumer evaluations. This study examines what influences product incongruity has on product recognition and product attitude by manipul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s and novel attribute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s’ personality is also examined to see whether consumer innovativeness have effects on product attitude or not. The past researches tend to believe that raising product incongruity is beneficial to enhancing product recall and product recognition. Howev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raising product incongruity is of no help to leave deep impression in the products. Thus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 incongruity and product recogni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by future researches. Additionally, although product types and novel attributes do not interact to have effects on product incongruity and further boost product attitude, ‘product type’ indeed plays a crucial role on boosting product incongruity and enhancing product attitude. Not only product type leads to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products, but consumers are apt to give more positive evaluations to utilitarian product than hedonic product, regardless of what novel attributes the products have. In that case, it seems to be more profitable to choose utilitarian products if marketers want to launch novel merchandise.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adding novel attributes leads to positive product attitude, novelty also leads to more product incongruity that may undermine consumers’ attitude toward the product. The result seems to suggest that marketers have to be extraordinarily cautious when manipulating product incongruity.
239

中國經濟失衡之研究 / The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 Imbalance

蔡政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經濟失衡為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最為關心的經濟議題之一,而各國經濟失衡中又以中美經濟失衡所佔比例最高,也最為世人所重視。以中國經濟失衡的角度出發探討其現象及原因,可發現中國經濟成長有高度傾向由投資及外貿出口所帶動,內需消費的成長力道最為疲弱。然而,任何偏頗的成長都有其極限,投資與出口兩大動力引擎現階段正遇上成長的瓶頸。在連續若干年的高投資率後,產能過剩與虧損的陰霾已然籠罩中國產業界及融通其資金的金融機構,而中國的內需消費依然沒有令人感到驚豔的起色;年年擴大的貿易順差與外匯存底正招來各國不公平競爭的譴責與貿易壁壘的對待,也吸引預期匯率升值的國際資本前來套利。 檢討中國經濟失衡的內部發生緣由,產權分配不當與資訊揭露不全是中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過度的根本原因;貧富不均與城鄉差距乃是民間消費不振的首要因素;中國企業身擁鉅資卻未能妥善分配盈餘,是民間儲蓄最大的來源,也是間接影響家計部門面對未來信心不足,因而儲蓄過剩、限制消費支出的重要因素。經濟失衡的外貿順差來源則是數量龐大但卻利潤微薄的加工部門貿易出口,加以人民幣幣值確實有低估的跡象,對國際資本的湧入提供基本面的支撐。 雖然要轉變經濟結構並非一蹴可幾之事,但中國政府在2006年擬定的十一五計畫中,已針對中國經濟失衡的現象提出六大面向的改革。全球經濟失衡要能改善,並非僅是單純的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即可獲致,必須要貿易赤字國節約消費支出、增加儲蓄,及各個貿易順差國擴大內需消費支出,緩步溫和的改變經濟結構與相對幣值,方能有效解決經濟失衡的現象卻不傷害經濟體質。
240

我國消費者保護官制度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our System of Consumer Ombudsman

邱惠美, Chiu,Fee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生產技術日益精進,商品製造過程繁複,功能亦趨於複雜,導致商品潛在危險性昇高,加上產業結構多層化及行銷策略廣告化,以致責任體系模糊不清,而企業經營者更挾其鉅力萬鈞的經濟優勢,利用誇大不實的商業廣告,麻醉、鈍化消費者選購商品的能力,或因標示不實,欺騙、誤導消費者的認知,並產生種種危險,形成對於個人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上的威脅,造成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的糾紛。由於企業經營者不但擁有雄厚人力、財力及資訊優勢,加上今日的生產過程,多具有高度技術性與高度複雜性,經濟上弱勢的消費者在私法體系中,無論在事前消費資訊獲得或事後爭議救濟過程上,並未擁有對等的地位,一旦在消費過程中遭遇到健康上或財產上的損害,很難循傳統之民事法律規範獲得有效救濟,也因為不容易獲得法律上的救濟,使得消費者對於維護自己的權益遭遇到困難,而怨聲四起。 因此先進國家無不以立法、司法及行政措施,來保護消費者應有之權利,透過政府公權力,提供一個便捷的管道,讓消費者得加以諮詢或申訴所遭遇到的消費爭議。台灣在消費者保護法(以下簡稱消保法)公布實施後,在立法上已經形成一個制度化的消費者保護體系,其中最特殊的就是設立消費者保護官(以下簡稱消保官)制度,當消費爭議發生時,透過申訴、調解程序,幫助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協商,以維護消費者之基本權益。 依北歐國家的法律規定,保護官(Ombudsman)指保護一般市民免受政治或行政權濫用之害,並為其權利守護神之官吏而言。北歐四國,即瑞典、挪威、丹麥及芬蘭,均只有一位消保官,且均為政府所任命,獨立行使職權,積極介入調查影響市場交易習慣之案件,以保護消費者權益,對良好市場交易習慣之建立,貢獻良多。瑞典係第一個成立消保官之國家,距今已有近40年之歷史,其雖僅有一位,然其位高、權重、受人敬重,主導整個國家之消費者政策及市場交易習慣,且整個消費者總署均為其輔佐幕僚。反觀我國,消保官設立至今已逾12年,然有關消保官之法規,除消保法之外,僅有消保官任用及職掌辦法、消保官執行職務應行注意事項、指揮消保官行使職權要點,是否符合行政程序法之規定,不無疑義。而各地方政府消保官之設置單位並不一致,有設於府本部,有設於法規會或法制室,亦有設於主秘室、建設局、企劃室或行政室等,此不僅反應消保官之定位不明,且導致消保官有將無兵,影響消費者保護工作之推展。目前包括中央及地方已有44位,行政上不僅無輔佐之幕僚人員,且須受上級長官之指揮監督,與北歐各國實不可同日而語。誠然兩者之任用資格及職掌並不完全相同,但會造成此種結果,實與整個國家之制度設計有相當大之關係。 本論文將先就北歐四國消保官設置之沿革、地位、運作、管轄、申訴及權限等作一簡介,其後論述我國消保官制度,俾比較兩者之異同,分析其優劣,以作為改進我國制度之參考。消保官之設置,既係消保法立法特色之一,亦為能否充分發揮保護消費者功能之主要關鍵所在。自第一位消保官就任以來,至今已逾12年,究竟消保官之制度與當初之設計是否吻合?該制度究竟是否有存在之必要?又如有存在之必要,是否有未盡完善之處?又如有未盡完善之處,究應如何改善?為期能有全盤及深入瞭解,爰就我國現行消保官制度之相關問題予以探討,並試擬消保官制度未來應發展之方向。

Page generated in 0.01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