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
企業網路下之資料發掘 / Data Mining in the Intranet Enviroment金士俊, Chin, Sh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企業網路在各大小企業中蓬勃發展,因此而產生在企業網路上尋找資訊的問題。對於許多掌握其企業網路的複雜程度尚存在困難的企業來說,要從其企業網路上大量的文件中找出真正有用的、潛在的資訊與知識,誠非易事。因此有待以較深入的思考構面對於各企業的企業網路架構進行檢視,才能找出適當的資料發掘做法與技術,以解決此一難題。本研究先對資料發掘,企業網路等文獻與現況進行整理分析,並提出與企業網路複雜程度相關之參考思考構面並定義簡單型與複雜型的企業網路。然後以Han(1995)之概念樹及多層次資料庫的觀念,採用我們對於網際網路資料發掘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與作法(楊亨利與金士俊,民90),特別著重企業在授權與知識視野上的思考,提出簡單型與複雜型企業網路下對資料內容發掘的架構,設計適用於簡單型與雜型企業網路之資料發掘系統,並部份實作其雛形,以驗証其可行性,並評估其日後實務操作之其他可能。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e Intranet, Intranet data sear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ut problematic issue. Since a lot of enterprises still have difficulty in evaluat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Intranet systems, it is an extremely demanding task for them to identify valid and potentially useful patterns from the huge amount of documents in the Intranet.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essential to take a close and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different Intranet frameworks, so that appropriate data mining approaches and techniques can be worked out.
This research began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elds of data mining and Intranet application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review of curr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dimensions which we need to consider for evaluating the complexity of Intranet systems.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research, basic frameworks for simple and complex Intranet data mining systems were then proposed, three types of data mining approaches suitable for simple and complex Intranet systems were designed and a prototype for implementing two approaches were developed. Han’s (1995) “concept hierarchy” and “multiple layered database” and Yang & Chin’s (2000) approach of Internet data mining were adopted as the major bases. Besides, this research also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authorization” and “knowledge view” when designing the software and developing the prototypes.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practicality and potential uses of the ata mining approaches and prototype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suggested.
|
122 |
知識分享網路之研究湯令儀, Tammy Tang, Lin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今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組織或個人尋求知識或資訊的來源,並將知識傳遞與分享給成員的能力,已成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與知識管理的成功關鍵。雖然以往已有許多學者對知識工作者的知識分享動機提出研究,但是有關組織成員對知識分享的看法究竟如何?其資訊來源是誰?組織中誰較樂意與他人分享資訊與知識經驗?而個人的知識網路地位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無影響?等問題卻欠缺進一步的探討。
本研究針對本國三家金融機構營業部門員工進行研究,共調查112員工,資料經因素分析、相關分析及複回歸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員工知識分享態度是由「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與「知識分享的負面價值」兩個構面組成。
2.員工的職位、年資、年齡、婚姻狀況與其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呈顯著正相關。上述各項僅有年資與「知識分享的負面價值」之認定呈顯著負向關係,其餘各項雖具負向關係,但不顯著。
3.在同時考量個人特性各個變項之影響時,則僅有婚姻狀況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有獨特的影響力。
員工知識分享網路地位若以「被諮詢網路中樞性」以及「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來代表,則:
1.員工在「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與其「被諮詢網路中樞性」有正向關係。
2.員工在「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與其「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有正向關係。
3.員工在「知識分享的負面價值」之認定雖與其「被諮詢網路中樞性」及「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呈負向相關,但並不顯著。
4.但在同時考量個人特性之影響後,員工的知識分享態度對其知識分享網路地位並無獨特之影響力。
1.員工的職位、年資、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與其「被諮詢網路中樞性」呈正向關係。
2.員工的職位、年資、年齡、婚姻狀況與其「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呈正向關係;至於教育程度雖與其有正相關但並不顯著。
3.在個人特性中,職位與公司年資都對「被諮詢網路中樞性」有獨特的影響力,而僅有職位對「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有獨特的影響力。
1.在個人特性的各項變項中,員工的職位與其未來的發展潛力有顯著正向相關。
2.在知識分享的態度上,員工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明顯正向關係。
3.在知識分享網路地位上,員工的「被諮詢網路中樞性」以及「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皆與未來發展潛力呈明顯正向關係。
4.若僅考量員工個人特性以及其知識分享態度,而未考慮員工知識分享網路地位時,員工的「職位」以及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獨特之影響力。
5.但若同時考量員工個人特性、知識分享態度以及其在知識分享網路中的地位,則僅有員工的知識分享網路地位(即員工的「被諮詢網路中樞性」與「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獨特之影響力。
|
123 |
網路設備業外部知識取得策略之研究-以思科系統公司購併及策略聯盟為例 / The Research of Outside Knowledge Gaining Strategies In Networking Vendor Industry--Take Cisco Systems Inc. Example王展宇, Wang, Tsa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外部知識取得策略之研究,而以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 Inc.)為研究對象,觀察其在購併以及策略聯盟的行動中,從外部取得的知識,以及購併及策略聯盟對其企業成長的影響。
由於思科的購併及策略聯盟個案繁多,因此本研究先根據網路設備業演進的歷史以及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對思科的購併以及策略聯盟個案進行分類,將其48個購併個案分為八大類,而17個策略聯盟則分為4大類,並探討每一類技術或市場對思科的影響以及思科所扮演的角色。接下來針對本研究的主題進行文獻探討,而後根據學者的研究歸納及筆者的邏輯推論,發展本研究的研究架構,並根據此研究架構,蒐集整理本研究所需的購併及策略聯盟資料,並開始進行分析。
首先本研究探討思科進行購併以及策略聯盟的動機為何,因為對企業而言,進行購併及策略聯盟的目的極多,而每一次的行動都可能有不同的策略意涵。因此分析其動機可以瞭解是否購併及策略聯盟是思科獲取外部知識的策略,或是有其他的目的,如此在進一步分析時才不會出現研究對象無法配合本研究架構的情形。而在此階段的分析中,發現思科的購併以及策略聯盟動機為技術性動機以及市場性動機,因此可以推論購併及策略聯盟的確是思科藉以獲取外部知識的策略。
既然購併及策略聯盟的確是思科的外部知識取得策略,因此接下來本研究比較購併和策略聯盟這兩種不同的策略和知識之間的關連性。在知識類型方面,研究發現購併所取得的知識類型主要為技術性資產,也就是可以由企業內部完全掌控,並且可以用來從事產品創新及技術創新的技術知識,而其知識的載體是專利、產品、技術本身以及擁有技術知識的人員。至於策略聯盟所取得的知識類型主要是互補性資產,也就是在技術創新之後,那些可以用來生產以及傳送產品和服務的關連性知識,而這種知識主要是以組織為知識載體。由此結果可以發現企業會根據所想要取得的知識類型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外部知識取得策略。另外,在進行購併時,由於整合程度的高低會影響進入市場的時機,因此思科會依據購併該公司的技術取向以及產品取向,而對購併後的人員有不同的安排,如此可以讓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作最適當的整合,並確實的掌握市場的重要性和進入市場的時間。
由於外部知識取得策略是企業成長的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最後探討其對於企業成長的影響。為了觀察容易以及資料取得方便,本研究選取最重要的三項指標,分別是股價、市場佔有率以及營業額,個別分析購併以及策略聯盟對其的影響性。而分析結果發現思科的股價在十年內成長了124,825%,高居美股之冠,而營業額也是每一季都在創新高,由1993年第四季的2億多美金成長到1999年第四季的40億美金,而除了思科起家的路由器市場之外,透過購併及策略聯盟讓思科在每個涉入的市場內都佔據第一名或是第二名的位置。由此三項指標可以證明採取外部知識取得策略,對於網路設備業者的企業成長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性。
在針對本研究主題完整的分析之後,本研究對於以上的發現進行命題的推論,並且提出對於網路設備業者的建議,希望可以作為其在採取外部知識取得策略的參考,而對於後續研究者,也提出本研究的限制以及未來可供努力的方向,以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
124 |
多國企業在臺子公司知識來源型態影響因素之研究 / Sourcing of Knowledge-The Cases of MNCs’ Subsidiaries in Taiwan邱雅萍, Chiu, Ya-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宣告著掌握知識是關鍵的策略能力,尤其是多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優勢建立,其知識和創新的來源及運用均不再侷限於國界之內,故子公司之知識來源成為學術界與實務界相當重視的議題。本研究目的在於發展多國企業子公司知識來源型態分類架構,建立知識來源型態影響因素之理論模型,並進行實證。
本研究提出「知識來源決策階層模式」,認為進行知識取得決策時,管理者的決策思考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此一決策應為階層模式。就多國企業子公司而言,知識來源決策第一階層應為「母公司集團」及「非母公司集團」型態二者之考量,其中「非母公司集團」型態下的第二階層則為「自行發展」及「策略聯盟」之決策。此外,每一階層考量的因素並不相同,此模式可以提供管理者更明確的影響因素藍圖,在資訊過多與複雜的情境下,釐清各因素的影響階層,有助管理者的決策思考。
經由文獻探討,從多國企業相關理論、交易成本理論、資源基礎理論與社會網絡概念,探討與知識來源型態的關係,並透過個案訪談分析,建立研究實證架構。本研究提出,子公司知識來源傾向來自「母公司集團」或「非母公司集團」型態之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子公司知識環境與知識專屬性,而子公司知識環境與知識來源型態之間的關係,會受到子公司資源因素與母公司組織系絡因素之調節影響。另外,在非母公司集團之知識來源中,子公司因素與知識不確定性會影響子公司傾向採取「自行發展」或「策略聯盟」型態。
假說驗證方面,本研究以製造業之多國企業在台子公司為研究對象,分析單位為知識。經由問卷調查,共計回收234個有效知識樣本。資料分析方法上,同時採用邏吉斯迴歸與一般迴歸二個方法進行分析,強化實證結果之穩健性。結果發現外商在台子公司知識來源型態的特色為:(1)多國企業所有權優勢愈大,愈傾向於母公司集團型態;(2)地主國區位優勢愈大,愈傾向於非母公司集團型態;(3)知識區位專屬性愈高,愈傾向於非母公司集團型態;(4)母公司集權控制程度、子公司高階團隊社會資本會對多國企業所有權優勢、全球策略與地主國區位優勢和子公司知識來源型態間的關係造成影響;(5)子公司資源愈豐富,愈傾向於自行發展型態;(6)知識不確定性愈大,愈傾向於策略聯盟型態。
綜合實證結果,本研究提出之知識來源型態影響因素理論架構,對子公司知識來源型態具有良好的解釋能力。在理論方面,本研究提出適於多國企業子公司的知識來源型態分類架構,並且證實知識來源決策階層模式的觀點;在實務方面,本研究可提供子公司知識來源決策之考量因素,以及母公司調整其全球策略、管理制度設計及定位子公司角色之參考依據。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1
第四節 相關名詞說明………………………………… 14
第五節 研究程序………………………………………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知識的意義與內涵………………………………… 23
第二節 知識來源型態之分類架構………………………… 28
第三節 子公司知識環境與知識來源型態……………… 33
第四節 母公司因素與知識來源型態……………………… 41
第五節 子公司因素與知識來源型態……………………… 50
第六節 知識特性與知識來源型態………………………… 64
第七節 文獻探討與初步研究架構………………………… 70
第三章 個案分析………………………………………… 73
第一節 個案研究方法………………………………… 73
第二節 個案說明……………………………………… 75
第三節 個案比較分析………………………………… 93
第四章 研究設計………………………………………… 96
第一節 研究架構的建立……………………………… 9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02
第三節 研究變項定義與問卷設計…………………… 122
第四節 研究樣本與資料蒐集………………………… 13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134
第五章 實證研究結果…………………………………… 139
第一節 樣本描述……………………………………… 139
第二節 問卷之信度與效度…………………………… 150
第三節 子公司知識來自母公司集團或非母公司集團
的影響因素分析……………………………… 156
第四節 影響子公司知識來自自行發展或策略聯盟的
因素分析……………………………………… 175
第五節 其他相關因素之影響………………………… 18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9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90
第二節 理論與實務涵意……………………………… 203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210
參考文獻…………………………………………………… 216 / By coming of the knowledge age, to acquire knowledge is a key capability.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multinational firms is the capacity of their foreign subsidiaries to generat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s based on stimuli and resources resident in the heterogeneous host country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y operate. In this sense, sources of knowledge of subsidiarie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identify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 choice of knowledge-sourcing mode and proceed empirical tests.
The research develops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knowledge-sourcing decision and argues that managers have a limited analytical capacity when making complex decision. Mode of knowledge-sourcing decision for MNCs’ subsidiaries can be first classified as MNC-based and nonMNC-based. At the next level of hierarchy, nonMNC-based modes are further split into internal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Moreover, there ar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oice at first level, and that all of these factors do not influence the choice at the second level of the hierarchy. This model can provide a more precise picture of what affects the choice of knowledge-sourcing modes under the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choice decision.
By reviewing literatures on the theory of MNCs,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resource-based view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network, and integrating the result of case analysis, we develop the research framework. We argue that both subsidiary knowledge environment and knowledge specificity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sourcing mode likely to MNC-based or nonMNC-based sources. There are moderators, resource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factors, affecting the front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subsidiary factors and knowledge uncertainty affect knowledge-sourcing mode likely to internal development or strategic alliances.
The empirical samples were MNCs’ subsidiaries in Taiwan. The unit of analysis was an item of knowledge.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total number of samples is 234. We apply two analysis methods, including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make sure the robustness of our resul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six findings: (1)Strong ownership advantages will promote subsidiary to adopt the MNC-based mode; (2)strong location advantages of the host country will promote subsidiary to adopt the nonMNC-based mode; (3)high location specificity of knowledge will promote subsidiary to adopt the nonMNC-based mode; (4)the extent of headquarter control and social capital of subsidiary managers are modera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advantages, the global strategy, location advantages separately and the knowledge-sourcing mode; (5)rich subsidiary resources will promote subsidiary to adopt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mode; (6)high uncertainty of knowledge will promote subsidiary to adopt the strategic alliance mode.
To conclude, the theoretical model possesses a high explanatory power in associating the determinants and the choice of mode. The study has two key contributions. First, it provides a knowledge-sourcing typology that is suitable for MNCs’ subsidiarie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supportive evidence for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knowledge source. Second, for managers,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doption of knowledge-sourcing mode and provide a guideline for headquarter managers to adjust their global strategy, design the control system and position their subsidiaries.
|
125 |
知識屬性 網路關係與知識移轉關連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property /Networking 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transfer陳世運, Shin Yun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謫要
本研究是以合作網路觀點出發,探討不同的知識流通來源與知識屬性,並透過個案公司的研究與觀察,尋找出不同的網路類型。在不同的網路類型下觀察影響其網路關係的主要因素為何。並研究其知識移轉的介面及知識蓄積的方式。最後,分析知識移轉是否會導致知識創新。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是採個案研究法,共訪問了九家個案公司,經由事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個案公司訪問內容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的研究發現。
一、知識流通來源與知識屬性不同會影響網路關係
當知識流通來源為產業且移轉的知識屬性是內隱時,公司會以高層的主管、較廣的部門共同參與合作計劃的進行,並且彼此交流的資源種類較多。反之,當知識流通來為學術單位、研究機關且知識是屬於比較外顯性時,合作雙方參與的層級較低、較少部門參與合作計劃的進行,且雙方交流的資源較少。
二、知識流通來源與知識屬性不同會影響知識移轉
許多企業之間的合作,移轉的知識一般都比較內隱,尤其是與上游的設備供應商、技術提供者合作時,由於許多的技術較內隱,故無法單純地以書面文件資料移轉所有的內容,因此,常常需要有人員之間的交流、會議的舉行,以進行對談。當合作的對象為學術單位或研究機關時,由於合作的計劃內容比較偏向於基礎研究,且為技術成熟度較高,所以一般都以書面的文件資料或電子檔案做為移轉的介面。
三、知識移轉與研發投資會導致知識創新
公司除了從外界移轉所需要的技術與知識之外,公司內部還必須要長期不斷地投資在研發上,經由此反覆不斷地循環,才能真正地提升公司的能力,而導致知識的創新。
四、互補性資源是維持網路關係的主要因素
網路關係維持的因素包括了合作時雙方有高層主管參與、較多部門的共同參與、較多資源的交流,其中擁有合作夥伴缺乏的互補性資源是促使雙方形成與維持良好關係的主要因素。
五、網路類型不同會影響參與層級、參與廣度、交流資源豐富度
附載於生產網路的知識網路之參與層級為高、參與廣度為高、交流資源豐富度為多;附載於交易過程的知識網路之參與層級為高、參與廣度為高、交流資源豐富度為多,主要的影響因素為合作計劃的規模較大、且對個案公司的影響層面較大,且轉換成本很高;知識網路之參與層級為低、參與廣度為窄、交流資源豐富度為少,主要的影響因素為合作計劃的規模較小、且對個案公司的影響層面較少,且合作計劃的時間都較短。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知識管理相關文獻 15
壹、知識屬性 15
貳、知識移轉 17
參、知識流通 25
肆、知識創造 27
第二節 合作網路相關文獻 33
壹、網路定義 33
貳、網路類型 36
參、網路衡量方法 39
肆、網路關係的建立 44
伍、網路關係的維持 46
第三節 創新相關文獻 51
壹、創新定義及類型 51
貳、小結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變數定義 56
壹、知識流通來源 56
貳、知識屬性 56
參、網路關係 57
肆、知識移轉 57
伍、企業創新 5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0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 6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1
第四章 個案介紹 63
第一節 旺旺公司 63
壹、公司簡介 63
貳、公司沿革 64
參、公司產品 66
肆、知識移轉 68
伍、網路關係 78
陸、知識屬性 84
柒、企業創新 85
第二節 上上公司 87
壹、公司簡介 87
貳、公司沿革 88
參、公司產品 89
肆、知識移轉 89
伍、網路關係 100
陸、知識屬性 104
柒、企業創新 106
第三節 福福公司 108
壹、公司簡介 108
貳、公司沿革 109
參、公司產品 110
肆、知識移轉 112
伍、網路關係 119
陸、知識屬性 123
柒、知識創造 124
第四節 陽陽公司 127
壹、公司簡介 127
貳、公司沿革 129
參、公司產品 130
肆、知識移轉 132
伍、網路關係 145
陸、知識屬性 148
柒、企業創新 149
第五節 統統公司 151
壹、公司簡介 151
貳、公司沿革 152
參、公司產品 154
肆、知識移轉 155
伍、網路關係 163
陸、知識屬性 166
柒、知識創造 168
第六節 宏宏公司 170
壹、公司介紹 170
貳、公司沿革 171
參、公司產品 173
肆、知識移轉 174
伍、網路關係 182
陸、知識屬性 186
柒、知識創新 187
第七節 達達公司 189
壹、公司簡介 189
貳、公司沿革 190
參、公司產品 192
肆、知識移轉 192
伍、網路關係 199
陸、知識屬性 203
柒、知識創造 204
第八節 積積公司 206
壹、公司介紹 206
貳、公司沿革 207
參、知識移轉 208
肆、網路關係 215
伍、知識屬性 220
陸、知識創造 220
第九節 邦邦公司 223
壹、公司介紹 223
貳、公司沿革 225
參、知識移轉 226
肆、網路關係 233
伍、知識屬性 238
陸、知識創造 239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命題發展 243
第一節 知識流通來源與知識屬性分析 243
第二節 網路關係分析 245
壹、交流資源豐富度分析: 245
貳、參與層級分析 249
參、參與廣度分析 251
肆、網路關係維持分析 253
第三節 知識移轉分析 256
壹、知識移轉介面分析 256
貳、知識蓄積方式分析 259
第四節 網路類型分析 265
第五節 企業創新分析 2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71
第一節 結論 271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274
文獻資料………………………………………………………………………… 277
附錄……………………………………………………………………………… 283 /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wants to discuss that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property whether will have influenc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etworking and networking type. Furtherore, hoping to analyze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of the case study companie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 is by case study. There are nine case study companies in this thesis. The case study companies include computer companies 、IC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nd IC design house in Taiwan. Through the gathering of local and foreign thesis 、periodicals、magazines、newspapers、books etc.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study to get the important discoveries.
There are five important discoveries in the thesis:
一、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property will have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etworking
When the knowledge flow is coming from the industry and the knowledge property is tacit , the cooperate company will send high level managers 、wide width of departments to involve the proj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 and the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the companies are richer。
On the contract, when the knowledge flow is coming from the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 knowledge property is explicit ,the cooperate company will not send very high level manages 、and often just one department ,such as R&D department to involve the proj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 .Besides, there are very few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the companies。
二、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property will have influence on knowledge transfer
When strategic alliance is industrial companies , the knowledge is more tacit .Especially the equipment and material suppliers、and the suppliers of technique. Because the knowledge is very tacit, it is not easy to transfer all the contents and knowledge by documents.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mmunicate by people face to face 、formal and informal meetings、and other communicating tools ,such as telephone 、e-mail、Veda conference etc.. 。
On the contrary , when the strategic alliance i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knowledge is more explicit . So it is easier to transfer knowledge by documents. There are two reasons why the knowledge is more explicit; one is because the knowledge from the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focusing on basic research. But these knowledge is not so high end comparing to foreign countries. The other reason is the case study companies are belonging to computer companies 、IC manufacturing companies、and IC design house , so the ability of R&D in their companies are very strong。
三、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outside company and the investment of R&D will lead to the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If companies want to have knowledge innovation ,it is a good way to get knowledge from outside companies 、universities、and research institutes .But because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dynamic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 on R&D for a long time. Through the two ways to improve the R&D abilities will make companies' having leading abilities in the industry forever。
四、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is the main factor to maintain good networking relationship
There are many good ways to maintain good networking relationship , such as high level manages and more departments involving the project and provide more different resources to your strategic alliacne's companie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your own unique and complementary ability. So, if you hope your accompany will have loyal to you ,you must have the ability they don't have ,even other companies don't have in the same industy. That will make them embed to you。
五、 The difference of networking type will have influences on the level of involving managers 、the width of involving departments、and the richness of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strategic alliance
When the networking type is knowledge network embedded to product network ,the level of involving managers are high、the width of involving departments are wide 、the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strategic alliance are rich ;When the networking type is knowledge network embedded to the transaction process ,the level of involving managers are high、the width of involving departments are wide 、the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strategic alliance are rich. That is because involving the transaction of buying machine、material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money is very high ; When the networking type is pure knowledge network (with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 the level of involving managers are low、the width of involving departments are narrow 、the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strategic alliance are few。
|
126 |
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張文強, Chang Wen-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討論報社知識管理問題,將報業管理焦點從傳統的有形資產管理,轉移到知識資產管理。知識是一種重組織資產,可做為報社長期競爭優勢來源,並提升新聞品質。而報社組織知識是以個別新聞工作者平日累積知識為基礎,知識管理工作則在轉換與整合這些個人知識,使其超越個人層次,讓報社其他成員使用。不過由於知識具有本質與型式上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將知識區分為外顯程序性知識,與默識兩種,分別討論其管理方式,前者包含外顯程序性知識、路線情境知識、報社組織情境知識,後者則包含默識程序性知識與後設認知知識。
經由以三家個案觀察報社,一家雜誌社為主,共二十六位新聞工作者深度訪談,以及相關內部資料蒐集分析後,本研究發現,現今報社並沒有建立制度化的外顯知識儲存機制,只有部份外顯知識被零散藏放在編採手冊、社刊、新聞剪報資料室,與報社相關書籍刊物之中。相對地,報社也缺乏系統化的默識分享機制,報社沒有建立師徒制,雖然若干管理作為具有知識分享功能,例如新聞改稿、比報工作、小組團隊劃分,但它們現今主要還是被當成報紙產製流程控管工具,未能充份發揮知識管理功能。
綜合以上討論,本研究進一步發現,現今台灣報業並未建立知識資本與知識管理觀念,仍以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間接處理知識問題,同時因為缺乏制度化的知識儲存與分享機制,所以與知識管理相關工作成效,往往因主管人格特質而異,新聞工作者不是主動、計劃性的進行知識學習,而是跟隨偶發新聞事件,進行事後學習。造成現狀原因除了新聞工作特性、傳統知識觀與報業結構性因素影響有關。
|
127 |
代工模式與創新能力關聯之研究--知識管理觀點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EM model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卓秋季, Cho, Chiou-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電腦及其週邊產業,台灣是全球專業委託製造的重鎮。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的經營模式--代工,一直是台灣多數企業賴以為生的方式。從十多年前台灣的電腦工業萌芽以來,成本低、速度快,再加上產業結構完整,一直是委託製造的競爭優勢。以資訊硬體產業而言,近三年來代工所佔之比值為 66%、73 %、73.86%,且逐年增加中。近年來,台灣的 IC 產業亦走向晶圓代工之專業委託製造,所佔的比例亦佔 IC 產值 45% 以上,同時也不斷在提高。回顧整個台灣資訊電子產業之成長史,不難發現與代工息息相關。
為何我們能在成本快速的降低、不斷推出新產品呢?依據知識管理觀點,研究者認為台灣廠商必定在此建構了某種程度之專業與知識,如此才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下脫穎而出。因此,本研究將以資訊電子及 IC 代工產業為主體,以知識管理觀點回答以下問題:代工類型分為那幾類?不同類型下之知識流通方式為何?累積之何種知識?以及對創新能力之影響?並希望能由台灣代工模式之發展歷程,提出其演化模式。
研究發現包括以下數點:1)代工模式除了以 OEM 及 ODM 劃分,可以由知識管理角度劃分為 「準整合型」、「合作型」、「寄生型」攻 「準買賣型」四種類型;2)代工買主之知識專精度及代工買主評估權重組合會影響代工之合作模式;3)代工合作是知識引入之重要來源之一;4)不同代工模式下,其知識流通介面及關係維持機制不同;5)不同代工模式下,因為知識流通方式不同,其蓄積知識類型不同;6)不同代工模式下,其蓄積知識類型不同;7)代工模式具有動態演化之現象。
|
128 |
連鎖服務業合作網路中知識移轉與擴散模式之研究 / The research about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diffuce in Frainching service network侯勝宗, Hou, Shang T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以合作網路觀點為出發、知識資源為本體,探討組織間與組織內如何進行知識移轉與知識擴散之相關學術議題。本研究以台灣連鎖服務業為例,藉由個案分析的探索性研究,深入訪問十一家知名連鎖業者,分析本國連鎖服務業者如何藉由與國外知識提供者的合作網路建構來進行連鎖總部的核心知識移轉;另外,並深入分析本國連鎖業者如何將移轉自國外的經營知識加以轉化,並藉由內部的連鎖網路體系將單店所需的作業性知識擴散至各連鎖店中。
本研究發現網路關係的強度與知識內隱程度會影響組織間進行知識移轉與組織內進行知識擴散的機制。當知識內隱性愈高時,組織間或組織內的知識移轉/擴散媒介愈以人、團隊等有機型式為主,其知識移轉/擴散時間較長;當知識較外顯時,則其以文件、檔案等機械型式為主要知識移轉/擴散媒介,其知識移轉/擴散時間較短。其次,本研究發現合作雙方的知識基礎差異程度(資訊不對稱)將影響彼此間的網路關係強度,當資訊愈不對稱,組織間/組織內愈以較緊密的網路關係(合資、子公司)來進行知識移轉與擴散,且由知識提供者來主導知識移轉與擴散;當彼此資訊愈對稱,組織間/組織內愈以較鬆散的網路關係(授權、代理、非正式交流)來進行知識移轉與擴散,且由知識接受者來主導知識移轉與擴散。
最後,本研究發現在不同的知識特質與連鎖網路關係下,連鎖服務業者應有不同的知識管理重點,其分別是:知識分散策略、知識外化策略、知識差異化策略與知識標準化策略等。
|
129 |
文章結構的提示與主題知識對兒童說明文寫作表現的影響 / Effects of text structure and topic knowlrdge on children's expository writing洪金英, Jin-Ying 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文章結構與主題知識對國小學童說明文寫作表現的影響。
正式實驗的受試包括台北縣秀朗國小五年級三個班級共 138名學童,分別
接受文章結構明示、暗示與不提示三種實驗處理,然後受試均各寫一篇對
主題知識熟悉與不熟悉的說明文,依變項為組織結構與內容觀念兩個寫作
表現的成績。研究結果發現,在扣除智力與國語科成績的影響後,在寫作
組織結構的表現上,提示文章結構並沒有幫助,反而是以不提示文章結構
的控制組表現最優;在內容觀念向度的表現上,以暗示文章結構的方式最
有助於寫作表現,而且文章結構的提示方式與寫作主題知識對內容觀念產
出也具有交互作用的效果,當寫作主題熟悉時,暗示文章結構最能提高內
容觀念向度的寫作表現。無論是在內容觀念或組織結構,都是以當寫作者
對寫作主題知識熟悉時的表現優於當寫作者對寫作主題知識不熟悉時,因
此本研究建議,在寫作教學上,教師應該針對學生所熟悉的事物來命題,
同時與其他學科的領域知識相結合,以豐富寫作內容。
|
130 |
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之研究王祥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劇烈變遷與複雜不確定性高的大環境,人們有可能感到茫然無助不知何去何從,此時需要領導者提供方向帶領追隨者前進。
領導者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提供方向,指導追隨者前進,然而在此種動態複雜大環境之下,對未來的變遷無法預測的情境下,領導者不免也同樣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正確的方向為何,甚至本來就沒有所謂正確的方向可言。
領導者過去為提供方向所仰賴的知識,在今日有可能無法繼續適用,甚至某些知識會造成領導者思維上的障礙,必須予以揚棄;此外,領導者可能必須為當下的情境立即產生所需的知識。因此領導者知識創造的能力也日益受到重視。
領導者除了要有創造力,能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之外,更必須要有開放的心胸,因應環境的變化,不拘泥於過去既有的方式,進而必須要有兼顧知情意的智慧與通情達理的默會知識,對於衝突的知識知道如何判斷,對於人際的互動也能處置得宜,在適當的場合做出適當的回應。
本論文首先針對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所進行的知識創造活動進行討論,進而對於如何提升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提出建議,進而對不同情境下領導者如何運用知識創造能力作探討。在提升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上,除了強調技術能力的學習之外,更強調必須「由技入道」,進一步從領導者思維能力的修練與智慧的精進著手,促使領導者有足夠的智慧產生合適的知識,以因應變遷,進而駕馭變遷。
|
Page generated in 0.02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