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1
  • 182
  • 15
  • 9
  • 1
  • 1
  • 1
  • Tagged with
  • 209
  • 209
  • 72
  • 51
  • 45
  • 41
  • 41
  • 36
  • 31
  • 31
  • 31
  • 28
  • 28
  • 27
  • 2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國中生親子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張怡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性別、排行、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衝突議題及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之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地區(不含離島)的國中學生共799人為研究對象,以「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親子衝突議題量表」、「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當前國中生親子衝突議題以課業、個性、父母行為最高。 2.當前國中生面對親子衝突時採取積極策略、忍耐策略的頻率高於消極策略。 3.國中男生與父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女生 4.男生為課業及偏差行為議題與母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女生,女生為社交議題與母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男生。 5.獨生子女為母親行為議題與母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排行中間的子女。 6.來自單親父親家庭的國中生與父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來自雙親家庭者。 7.父母管教方式不同,國中生親子衝突頻率有顯著差異:大致而言,父母採用「專制權威」管教方式者,衝突頻率高於「忽視冷漠」、「寬鬆放任」者。 8.國中男生在父子衝突中採用積極策略的頻率顯著高於女生。 9.來自單親母親家庭的國中生在母子衝突中採用積極策略的頻率顯著高於來自雙親家庭者。 10.父母管教方式不同,國中生親子衝突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父母採用「開明權威」、「寬鬆放任」管教方式者,使用積極策略較高;父親採用「開明權威」管教方式者,使用消極策略較低;父母採用「開明權威」、「專制權威」管教方式者,使用忍耐策略較高。 11.親子衝突頻率與消極策略間具有中度正相關。 12.國中生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議題與因應策略間具有顯著典型相關:大致而言,父母愈採用「開明權威」管教方式,國中生愈會採用積極策略因應。
62

當代以巴衝突的宗教因素-以忠信社群(Gush Emunim)之發展和影響為例

蔡業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立國,中東地區的國際關係開始急速緊張。一九六七年六月的六日戰爭,雖然讓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站穩腳跟,卻帶給信奉伊斯蘭的阿拉伯世界莫大的羞辱。在政治,種族,經濟利益與宗教等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中東地區成為二次大戰後國際情勢的火藥庫。謀求和解的計畫雖然多次被提出,卻始終未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透過相關研究,筆者發現以巴衝突中,除了政治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之外,宗教社群意識所帶來的影響,亦不容小覷。長久以來,由於其獨特政經背景與地理環境,以色列各層面議題,令許多研究者嘗試由不同面向,如政治、經濟、社會、或人類學等殊異角度來探究、觀察以巴情勢。但筆者認為,若深入了解、探討,亦會發現宗教因素在其間所扮演之重要角色。本研究試著從以色列境內的宗教錫安主義,晚近屯墾區運動代表-忠信社群(Gush Emunim)之發展及影響為例,進一步探討其如何影響以巴之間的衝突和中東局勢。 在第二章「忠信社群的發展歷程」部分,筆者首先探討錫安主義和忠信社群的關係。錫安主義為世俗化的猶太知識份子所推動的民族主義運動,長久以來遭受許多人的反對,其中特別是猶太教團體的抗議和攻擊,本研究將探討忠信社群為何會接受並承認此項運動。接著筆者也將探討忠信社群的崛起和發展,以進一步了解他們興起和發展的原因,背景為何。最後,筆者也將他們和其他猶太教團體做個比較,以凸顯他們的差異性,並進而了解他們的特色為何。 在第三章「忠信社群的宗教信念」部分筆者首先探討他們的末世觀和救贖觀。對忠信社群而言,他們相信自身活在末世的氛圍當中,隨著以色列的建國,和一連串的戰爭,佔領行動,他們相信彌賽亞救贖計畫已經展開,本研究將探討他們是如何根據經典和著名的拉比著作來詮釋這些行為和現象。接著筆者也會探討他們的信念核心之一:猶太人和土地的神聖性。最後,筆者將探討他們對反對者的看法。 在第四章「忠信社群在現代以色列和猶太教之間所扮演的角色」部分筆者將探討他們對以色列政治、社會和傳統猶太教的影響。其中會提到他們如何透過政治,社會的力量來動員,推動群眾支持他們的屯墾理念。此外,也將說明他們如何回應傳統猶太教的挑戰和敵視。 在第五章「彌賽亞理論,基本教義理論與忠信社群」部分筆者試圖透過彌賽亞理論基本教義理論來檢視忠信社群。相信此探討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忠信社群。並透過此研究,也期待能夠和彌賽亞理論,基本教義理論進行對話。畢竟彌賽亞理論和基本教義理論只是一個泛稱,許多學者對其的界定有所不同,而每個宗教內部的彌賽亞理論,基本教義特色也有所不同。 在第六章「結論」部分將本論文的研究主題做一簡單回顧,綜合各章節的討論結果,並以當代的彌賽亞理論和基本教義理論的反省做為總結。
63

會計師與律師對職業道德之認知差異 / The study of the perception gap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between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nd lawyers

劉子珈, Liu, Tze 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會計師與律師二種專門職業人員對職業道德的認知程度及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多元道德量表作為道德判斷之衡量工具,配合四個道德情境故事,以問卷調查方式向會計師事務所及律師事務所蒐集樣本資料,回收194份問卷,有效問卷173份,並以敘述性統計、t 檢定、Spearman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實證結果發現,會計師對獨立性與律師對避免利益衝突的認知上有顯著差異,而二者對保密的認知則無顯著差異,可能係此二種專門職業之職業特性不同所致。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供實務界、教育界及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ethical perception gap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between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nd Lawyers. This research uses multidimensional ethics scale as a measurement of moral judgments with four dilemmas, then us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participants in some accounting firms and law firms. There are 194 samples retrieved, and 174 effective samples. The data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Spearman’s correla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perception gaps of independence for accountants and avoiding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for lawyers are significant, and the perception gaps of confidentiality are insignificant. This might be resulted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se two professions. As a result, this study is recommendable for practicing field, educ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er as reference materials.
64

魏晉忠孝觀之研究 / A stydy of views 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黃秋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忠孝觀」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有著重要的地位。「忠」明顯地表現在士人政治倫理上,即所謂的君臣關係。「孝」為倫理道德實踐的起點,即所謂父子關係,且可推廣至一切倫常關係。忠與孝分別用來判別士人在政治與家庭裡的道德實踐作用,也成為個人品德操守的評判標準。本來是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卻在專制體制的引導下,幾度混同,使得士人必須對忠孝的先後、輕重來做出抉擇,不同時代下的政治與文化面貌不同也使「忠孝觀」有所改變。 東漢到魏晉,是一個由統一到分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忠孝觀的矛盾衝突族繁可見,君父先後的問題也屢屢被提及。玄學的發展,儒道的會通、名教與自然的融合,使得「忠孝觀」不再沿循前代的原則,而有了不同的闡釋與抉擇。 本文從魏晉的政治發展與學術演變的脈絡下,對士人的「忠孝觀」做一深入研究辨析,以呈現魏晉時期「忠孝觀」的整體樣貌。
65

宗教信仰、價值信念與人際衝突因應行為的關係 / Religion, Values and Interpersonal Conflict-Handing Behavior

陳燕玲, Yang-ling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不同宗教信仰(佛教、基督教與無宗教信仰)者之價值觀念與人際衝突處理方式(妥協、整合、退讓、逃避、競爭)的傾向。研究方式採問卷法,受試者均為有工作或有工作經驗者,計無信仰者140人,佛教信仰者112人,基督教信仰者117人,研究工具為羅氏(Rokeach)價值問卷,內存-外鑠宗教取向量表(intrinsic–extrinsic religious orientiation),組織衝突處理量表(ROCI-II)。 本研究結果發現宗教信仰與部份衝突處理方式有關係,在採取競爭方式上無信仰的人比有信仰的人更偏好競爭方式,整合方式上有信仰者比無信仰者更偏好採取;退讓方式上,佛教徒比無信仰者、基督教徒更加偏好採用。宗教信仰與價值觀有相當大的關係,價值觀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主修科系、工作年資等也有一些相關。有宗教信仰與無宗教信仰者對價值觀的重視程度,在八個價值因素中有七個顯著不同,僅在「開明擔當」因素上相同;不同宗教信仰者,即佛教與基督教信仰者之間僅在一個因素上不同,即對「幸福成熟」之重視程度不同。 價值觀與衝突處理方式間有相關存在,且兩者的相關情況,在有宗教信仰和與無宗教信仰的群體中十分不同;在無信仰的人中,兩者間的相關只出現在一個情形,即採用退讓方式與重視寬容慈愛之價值觀因素有相關,然而在有宗教信仰的人中,則是每一衝突解決方式均和特定價值觀因素有相關。 此外,若依Allport之內存-外鑠宗教取向,亦即依不同信仰動機將有宗教信仰者加以分類,本研究發現不同宗教信仰類型者,在基督教中差異很大,在佛教中差異則較小,不同宗教信仰類型的人其重視的價值觀及衝突處理方式也不太相同。本研究最後針對各研究結果提出說明與討論,並提出未來之研究方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人際衝突…………………………………………10 第二節 價值觀與人際衝突處理 ……………………… 19 第三節 宗教信仰與人際衝突處理………………………2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樣本及施測程序……………………………47 第二節 研究工具…………………………………………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55 第一節 人際衝突處理方式………………………………55 第二節 價值觀……………………………………………63 第三節 價值觀與衝突處理方式…………………………77 第四節 宗教信仰、價值觀與衝突處理方式……………80 第五節 研究結果摘要……………………………………86 第五章 研究討論、研究限制與建議 ………………… 89 第一節 研究討論 ………………………………………8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8 第三節 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4 中文部份 …………………………………………………104 英文部份 …………………………………………………107 附錄 ………………………………………………………110 附錄一 施測問卷……………………………………… 111 價值觀量表……………………………………………… 112 生活事件因應量表……………………………………… 113 基本資料及信仰態度量表:佛教 ………………………114 基本資料及信仰態度量表:基督教 ……………………115 基本資料及信仰態度量表:無信仰者 ………………… 116 附錄二 佛教重要觀念之補充說明………………………117 附錄三 最重要與最不重要之五個價值觀項目…………121 附錄四 價值觀量表之排序平均數及百分評比 平均數摘要表………………………………………………123 附表1 無宗教信仰者與不同類型宗教信仰 者目的價值之排序平均數 ………………………………123 附表2 無宗教信仰者與不同類型宗教信仰 者目的價值之百分評比平均數 …………………………123 附表3 無宗教信仰者與不同類型宗教信仰 者工具價值之排序平均數 ………………………………124 附表4 無宗教信仰者與不同類型宗教信仰 者工具價值之百分評比平均數 …… ………………… 124 附表5 有無宗教信仰者目的價值之排序平 均數 …………………………………………………… 125 附表6 有無宗教信仰者目的價值之百分評 比平均數 ……………………………………………… 125 附表7 有無宗教信仰者工具價值之排序平 均數 …………………………………………………… 126 附表8 有無宗教信仰者工具價值之百分評 比平均數 ……………………………………………… 126 /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of values and the use of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s (compromising, accommodating, competing, collaborating, avoiding) among three groups including non-religious, Buddhist, and Christian. Th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the 373 subjects who were employed.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Rokeach Values Survey, Intrinsic-Extrinsic Religious Orientation, and Rahim Organization Conflict Inventory-II.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use of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 the non-religious subjects used more “competing” behaviors and less “collaborating” behaviors than the religious subjects did. Buddhists used “accommodating” more frequently than non-religious and Christian subjects. Besides, “education” was the most related variable to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s. In general, the higher educated subjects used more “compromising” and “collaborating” behavior, and less “avoiding” and “accommodating” behaviors.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eligion and values. A modicum of correlation between values and sex, age, education, major and seniority were discovered. Almost all valu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religious groups and the non-religious group. There was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values and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s in the religious groups, and low correlation in the non-religious group. The religious subjects were further categorized by I-E sca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and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s were not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the Buddhist subgroups but there were very different between Christian. Elucidation for all effect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were also included.
66

沙士比亞在《露克麗絲的強暴》中所預呈的悲劇理念 / A foreshadowing of Shakespeare's tragic vision in the rape of lucrece

蘇照容, Su, Chao-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莎士比亞在其早期的敘事詩--露克麗絲的強暴--中所吐露的悲劇理念。湯馬斯賽蒙曾說,在該首詩中莎士比亞首次論及他的悲劇理論。更精確的說,那只是賽蒙自己的悲劇理論,因為莎士比亞不似亞里斯多德把他的悲劇理論筆諸於書,故以往每位批評家從本詩中所得到的莎翁悲劇觀都不盡相同。傳統閱讀經驗裡,僅只透過本首詩和莎翁四大悲劇表面的雷同及戲劇上的相似,粗略檢視露克麗絲的強暴。筆者企圖借助女性主義,形式主義,及心理主義各自關懷的重點,將本詩視為包含有豐富莎翁悲劇主題及悲劇意像的方式來閱讀。 本文共分為一篇序言及五篇章幅。序言總括的介紹各方學者對本詩的評價,列舉本詩的幾種閱讀方式,以及筆者對主題研究所欲採取的觀點與方法。首章試圖依據不同種類的衝突、矛盾來探討呈現在露克麗絲中的莎士比亞悲劇概念。第貳章討論邪惡真實存在背後所隱藏的哲學意含,與本詩中邪惡所具有的幾項特徵。第三章剖析男主角塔昆的內心。強調他具有莎士比亞悲劇英雄所特有的分裂心智。第四章描繪女主角露克麗絲所承受的痛苦,並且探索在她非應得的苦難中和怎樣的一個世界秩序產生關聯。最後一章論述女主角身為古羅馬人所必然採取悲劇死亡的行動為本詩畫下句點,同時亦探討潛藏於露克麗絲心湖中激烈的女姓復仇願望。 / In the thesis, I aim to delineate Shakespeare's concept of tragedy as revealed in The Rape of Lucrece. R.T. Simone remarked that in the poem Shakespeare states for the first time his theory of tragedy. To be exact, it is Simone's theory of tragedy because Shakespeare has never written a theory of tragedy as Aristotle has. So, the tragic visions that critics acquire from this poem are not altogether in accordance with each other. Traditionally, it is examined roughly by analyzing the external resemblance or dramatic parallels between Lucrece and his Great Four. I intend to read the poem as a storehouse of Shakespeare's tragic subjects and imagery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eminist, formalistic, and psychological concerns. My thesis is composed of an introduction and five chapters.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sums up scholarly evaluations and various readings as well as includes the perspective I would apply to this research on the topic. In Chapter One, I would like to scrutinize Shakespear's concept of tragedy in Lucrece in the light of different kinds of conflicts. In Chapter Two, I will discuss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behind the existence of evil and several features of evil. Chapter Three dissects the mental state of Tarquin. An emphasis is put on his divided mind that characterizes Shakespear's tragic figures. The fourth chapter delineates the suffering of Lucrece, the victim, and explores its significance in relation to a world order. The last chapter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pagan heroine's necessary action that ends up in a tragic death and explores the violent undercurrent of female revenge.
67

發展許可協商制度之研究

洪維廷, Hong, We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都市的發展,經濟的成長,於台灣地區實行多年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制度,已經無法符合時代的需求。新訂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法」草案中明訂全面實施發展許可制度,然而在發展許可制下,政府及開發者會在利益及價值觀上產生衝突,因此必須要以衝突管理的方式加以處理,衝突管理中最重要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便是協商,本文嘗試以交易成本的理念找出降低交易成本的可行機制,並以賽局理論分析協商的過程及結果,最後建立一套可行的發展許可協商制度。 經過前述研究流程,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1-都市土地及非都市土地未賦與發展權者可於申請規劃許可前、申請規劃許可及開發許可時納入協商之機制。 2-都市土地已賦與發展權者可於申請開發許可前及開發許可時納入協商機制。 3-協商時以地方政府及開發者為主體。 4-協商內容應廣泛且較具彈性,且視協商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5-實施時應加入相關的配合措施。
68

中共派系對經改政策之爭論與影響 / The Row Over the Economic Reforms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eadership and its Impact

朴壯載, Park, Jang Ja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探討中共派系(改革派與保守派)對經濟改革開放政策之爭論和 其所呈現的特色與影響,進而評估其發展趨勢.論文內容共分五章十一 節, 約十萬字,茲簡述內容如下:中共自推行經濟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就一直存 在領導階層對經改速度和幅度上的認知差距,因而他們就分離為互相對抗 的不同派系(改革派與保守派).改革派主張市場化的激進的改革取向.他們 認為中共目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以經濟改革開放政策之進行,才能挽 救中共政局和經濟的危機.而保守派雖然理解目前中共面臨的問題和經濟 改革開放政策推行的必要性.但其改革開放政策囿於意識形態與既得利益, 因而其對改革開放的範圍和速度仍局限一定的範圍內,因而他們較強調四 項基本原則的堅持,以及改革與調整並行的經濟改革開放政策.改革派與保 守派由於這些基本觀點的差異和權力因素的考慮,以爭論政策和意識形態 的合理性或合法性便成為口實,最終並進而爭奪對中共的主導權.對這些爭 論與鬥爭,有人認為是權力鬥爭,有人說為政策爭論或路線鬥爭.筆者在本 論文中主要論證與分析,以政策分歧和經改成效,以及社會形勢為出發點, 以自己權力的維持和擴大為核心,以意識形態解釋權和合法性的爭奪為主 要手段或工具的派系鬥爭.這種鬥爭可以說是改革派與保守派圍繞改革開 放政策不斷爭論或鬥爭所呈現的主要特徵.中共內部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 不斷的派系鬥爭,首先給中共帶來了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在改革與調整,放與 收之間搖擺不定,其意識形態在左與右之間反覆循環,其領導階層的人事變 動大起大落,其第二代指定接班人皆成為他們鬥爭的主要對象而下臺.這些 結果或影響頗為深遠,其中包括: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停滯不前,意識形態 危機和非意識形態化,以及中央組織結構的不穩定和權力繼承危機等.
69

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情義相挺」還是「拂袖而去」? / The impacts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on voting behavior

吳皇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乃研究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密西根學派認為政黨認同情感是決定選民投票行為的主要變數,而理性選擇學派認為短期的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也有影響。那麼若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出現衝突,例如執政黨認同者若不滿意執政黨的施政表現,他們會「情義相挺」地繼續投給本黨的候選人?還是選擇「拂袖而去」不去投票?或是「大義滅親」轉投其他政黨呢?而政黨認同的黨性強弱度又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除了政黨認同者之外,為數不少的獨立選民,施政評價對他們投票的影響力也必須探討;此外,自變數的影響力在陳水扁執政四年(2004年)和執政八年(2008年)兩時間點,伴隨著許多重大事件發生的情況下,以及有沒有現任者參選的選舉情境之時空結構不同,是否存有影響差異,也值得我們探索。   筆者運用卡方檢定、二元勝算對數,以及相關統計圖表來分析2004與2008年的總統選舉。研究結果發現,當執政黨認同者(本文資料乃為民進黨認同者)不滿意執政者的施政表現時,這種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所產生的衝突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投票意願,並在民進黨執政近八年的2008年總統選舉中較為突顯,影響許多民進黨認同者選擇不去投票,特別是黨性弱的民進黨選民更有此種現象,民進黨認同但黨性偏弱的選民,若對民進黨的執政者施政愈不滿意,不去投票的可能性就愈高。而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兩類選民在投票行為特徵上亦有所差異,政黨認同者受到施政評價與重大事件的影響,會在投給本黨候選人還是不去投票兩者中做抉擇,他們很難跨黨投票,頂多不去投票;但獨立選民若去投票則會根據短期施政評價、重大事件來決定投票對象,投票行為的變動幅度相對較大。
70

利益衝突與信用評等: 信評維護的實證研究 /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credit ratings: evidence from rating maintenance

翁胤哲, Weng, Yin C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e study the effect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on credit ratings and analyze the rating maintenance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for various clienteles. By examining the rating-transition path, we found that rating agencies favor their valued clients by stepwise downgrades and full and timely upgrades. Favored clients could, therefore, save capital cost and possibly gain a larger investor base for their new issues. However, such rating behavior would undermine the rating quality and reputation of rating agencies in the long term. Our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meager literature on rating-agency conflicts from the rating-maintenance perspective. Our findings also lend support to the growing literature that rating agencies do not provide quality services to investors when the regulation is indulgent or the competition within the rating industry is severe.

Page generated in 0.02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