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6
  • 166
  • 20
  • Tagged with
  • 186
  • 186
  • 74
  • 73
  • 62
  • 59
  • 57
  • 43
  • 40
  • 38
  • 33
  • 31
  • 31
  • 30
  • 2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胡錦濤對臺策略之研究

趙代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2年11月,中共召開第十六屆全國黨代表大會後,逐步進行第三代與第四代領導人的權力交替,胡錦濤陸續接任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及軍委會主席等職。胡錦濤接掌軍政大權後,即逐次調整對臺策略,以「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兩手策略,透過政治、外交、經濟、軍事及文化等面向,對我政府與民間進行統戰工作。胡錦濤主政期間對臺策略調整之變因,對臺策略之實質內涵與運用方式,以及我政府應有的認知與因應對策,即成為本論文研究的核心。 影響胡錦濤對臺策略調整之因素有三,即為國際局勢、大陸內部與臺灣因素等三項。此外,探析中共對臺策略內涵,必需先瞭解中共對臺戰略目標為何;要探究中共對臺戰略目標,則需先究明中共現階段國家戰略目標的優先順序。因為中共對臺策略需為中共對臺戰略目標所服務,中共對臺戰略目標亦需支持國家戰略目標的達成。中共十六大明白揭示中共歷史三大任務依序為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簡言之,「和平發展」係為中共21世紀的國家戰略。 中共對臺戰略從屬於中共國家戰略。為進一步探析中共對臺戰略移轉的常與變,試將中共對臺戰略目標區分四個層次與階段,即「中國統一」為中共對臺戰略終極目標;「和平統一」為中共對臺戰略首要目標;「遏制臺獨」為中共對臺戰略優先目標;「和平發展」為中共對臺戰略過渡目標。「中國統一」事關中共核心利益,可見未來不可能改變;「和平統一」,事關「和平崛起」國家戰略的成敗,短期不會改變;「遏制臺獨」事關中共主權,不可能改變;「和平發展」乃中共現階段的戰略選擇,除非發生臺獨重大事變或其軍力足以在短期內解決「臺灣問題」,否則不會輕易改變。 中共對臺策略需支持對臺戰略目標的達成。胡錦濤對臺策略聚焦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文化等五個面向。政治策略內涵為「反獨促統、和平發展」;外交策略內涵為「一中外交、經美制臺」;經濟策略內涵為「經濟吸納、以商圍政」;軍事策略內涵為「軍事威懾、遏制臺獨」;文化策略內涵為「文化統戰、爭取認同」。胡錦濤與中共過去領導人不同之處,即在於其靈活、務實、彈性與棉裡藏針的風格,亦即「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對臺策略,吾人必需謹慎因應。
72

第一次辜汪會談兩岸談判行為分析 / Cross-strait Negotiations: A Study on the First Ku-Wang Meet.

鄭世熙, Cheng, Shih Hs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眾所矚目的第一次「辜汪會談」在辜振甫與汪道涵握手、坐上談判桌、簽署協議後落幕,兩岸從此進入一個充滿變數的「談判時代」。無論台灣兩千萬人如何看待這次的辜汪會談,也無論各界對這次會談的定位呈現多大的認知差距,兩岸關係從對抗、隔絕到走向談判桌,已是種必然的發展。如此的時代意義,正是從事本文研究的基本動機。   面對兩岸談判時代的來臨,能否從第一次「辜汪會談」雙方的談判行為中尋出脈絡,作為兩岸日後談判的範例,是本文所欲深入研究之處。而文中除了對兩岸的談判行為作客觀的分析外,亦關心該會談對台灣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藉由辜汪會談獲得啟示,使我方政府在面對中共這麼一個實力強大、戰略目標明確且戰術手段靈活的談判對手時,能夠步步紮實、開拓勝機,正是本文研究期許達到之目的。本論文分為五章,十四節,共計十萬餘字。第一章為導論,選寫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途徑、範圍與架構。第二章則將一般的談判概念及中共的談判理念作一歸納說明,並概述兩岸事務性談判。第三章說明第一次辜汪會談前兩岸關係的發展及會談的完整經過。第四章則分析台灣與中共雙方在會談中的談判行為,並以第二章所提之談判概念加以檢視。第五章結論,探討第一次辜汪會談對現階段兩岸關係及國際關係呈現的意義,並對會談作一綜合評析,以期台灣能自此次會談獲得啟示,為日後談判開拓勝機。
73

海峽兩岸成衣業競爭力指標之建立 / The Set-Up of Competitiveness Criteria of Garment Industry In Taiwan and China

丁瑞華, Ting, Ju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生從事成衣業二十載,目睹近年來成衣業遭遇困境、或歇業、或出走、或多角化經營,大大削減其在國際上之競爭力。本論文試圖研究成衣業之競爭優勢,並建立競爭力指標,尋找出指標間相對之重要性,以做為未來發展之模式。 本研究發現成衣業之競爭力有行銷能力、製造能力、研發能力、人事及組織能力,其相對權重分別為:0.315、0.275、0.258、0.152。其最重要者為行銷能力,依次為製造能力、研發能力、最後為人事及組織能力。而在行銷力方面,最重要者為品質、價格,其次為商情資訊蒐集反應顧客需求,掌握自主性國際行銷管道及提供多樣化商品能力。製造能力指標相對重要性為原料供應充裕及配合度最重要,快速反應交期短、生產高附加價值商品之能力少量多款之生產能力,自動縫製電腦輔助系統應用,先進製衣技術之應用較不重要。研發能力指標以開發新產品最重要,設計新產品次之,而管理資訊系統之開發較不重要。人事及組織能力指標相對重要性其差異不大,分別為設計行銷人員水準,人才培訓教育及合理化管理能力。 針對以上指標相對重要性比較台灣及大陸之競爭力,顯示台灣已喪失價格之競爭力,因此兩岸成衣業者應依據比較利益原則進行垂直分工,亦即台灣善用技術、人才、管理、設計能力、資金、行銷技巧的絕對優勢在台灣接單,在大陸加工,結合大陸廉價勞力、原料、優惠措施共同發展以創造彼此的最大利益。以上之先決條件必須是台灣繼續發展成衣業,致力於產業結構之調整及升級。
74

海峽兩岸經貿關係衍生之所得稅問題探討 / The Income Tax Problem of the Tra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 wan and Mainland China

張敏蕾, Chang, Ming L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台商赴大陸投資之家數、規模與預期投資回收期間,有逐漸增加、擴 大與延長之際,其衍生之所得稅問題卻未隨投資活動之增加而謀以因應之 道。故本研究針對此一問題,首先探討現階段兩岸經貿關係之進展情況及 台商赴大陸投資動機中,租稅扮演之地位與重要性程度。繼而針對主題, 將現階段台商至大陸間接投資,所涉及之所得稅規範,分別自台灣與大陸 兩地區加以論述,並發掘分析其所隱含之問題。而隨間接投資所引發之國 際租稅規避問題,則透過租稅庇護所及移轉計價二主題作詳盡之剖析。經 由上述三個面象之討論分析後,茲將本研究結論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 國統綱領作為租稅政策指導地位之適宜性有待商確,本研究以為宜按實質 經貿發展情況加以研擬。 (二)對大陸投資之所得稅問題,不單只從大陸 地區發生之所得應否納入課 稅來討論,還須配合間接投資之現制與我 國課稅管轄權無法及於大陸 之現況,加強涉外所得課稅制度之規範。 透過移轉計價實質課稅原則與反租稅庇護所稅制等措施的推展,方能使因 兩岸交流所引發之所得 稅問題,獲得徹底的解決。 (三)落實租稅協 約之簽訂。 (四)從促進兩岸間賦稅體制差異之了解與文書驗證資料蒐集 等之合作,進而逐步縮短兩岸租稅體制之差異,此乃兩岸租稅整合應有之 步序。
75

台灣地區主要商業雜誌之經濟性內容初探:經濟報導模式之檢驗 / Economic content brief analysis of major business magazines in Taiwan area ─ modeling of economic event reporting

劉德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過去對於經濟新聞與閱聽人的研究,得知一般人對於經濟論題認知不足 ,而且對於經濟知識的了解,也多來自於傳播媒介的報導,可見媒介是閱 聽大眾經濟消息的重要來源,同時在長期下,也模塑了閱聽大眾對於經濟 情勢的觀點。既然媒介常成為一般人對經濟事務的了解來源,商業雜誌─ ─專門針對經濟事項報導而設計的媒介──則具有重要地位。由於雜誌的 深入報導的特性:不僅呈現事件發生的原因,同時加以分析,使雜誌成為 了解一事件全貌的重要傳播通路;以經濟題材為主要報導的專業商業雜誌 ,更是傳達經濟見解到其他對同類問題有興趣者之最佳工具。商業雜誌究 竟如何塑造帶有政治色彩的兩岸經貿互動關係?此一議題在本文之前尚未 有人探討。根據本文的研究,商業雜誌的報導內容如對照客觀真實(發展 背景、兩岸貿易額與台商大陸投資額變動數據),大致反映真實的情況; 換言之,商業雜誌對於兩岸經貿的發展過程的描述並未失真,商業雜誌在 該項議題報導上是扮演著「鏡子」的角色。至於「塑造者」角色,本研究 由於僅針對商業雜誌的內容分析,並未對其閱聽眾進行調查,無法得知商 業雜誌對受眾的認知影響情形,僅能依據該報導內容與真實之間差異情形 進行推估。按本文的推論,商業雜誌在報導兩岸經貿互動關係之各項論題 時,與客觀之社會資料在時間序列上相似,並且不易區分兩者在時間變動 上的先後次序。以Rosengren(1981)提出的「文化與社會結構關係類型 」模式解釋,商業雜誌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可能彼此「相互依賴」, 商業雜誌對於兩岸經貿議題的報導,應是同時也扮演著「塑造者」的角色 。從本文的分析結果,印證媒介內容在長期之下對於閱聽人認知極可能有 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當受眾對於兩岸經貿議題缺乏親身經歷時。同時本 文也證實經濟性的專業雜誌對於經濟議題的報導上,充分發揮雜誌的特殊 個性。正因為商業雜誌「敘述兼評論」──深入報導風格,對於兩岸經貿 報導角度更需格外謹慎。
76

兩岸三通對於台北市房價之影響 / The impacts of three links on Taipei city property market

方婉容, Wan, Jung F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5月,在新政府上台後兩岸間經貿往來越來越密切,兩岸間勢必將面對一個新的互動關係,也將對兩岸產業間的互動產生直接及間接的衝擊。在兩岸交流日益活絡的情形下,熱錢湧入,包括陸資、外資、與回流的台商資金等「三資」正悄悄的進入台灣。市場各種訊息顯示,這股錢潮對房市、股市已迅速產生相當的衝擊。在國際資金眼中,台灣已成了佈局大陸大戰略棋局中極優質的選擇,本文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兩岸三通後對於台北市房價之影響。 本研究係採用2000年至2009年之信義房屋房價指數資料為樣本,藉由迴歸分析來做實證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台北市人口總數對於房價變動的影響為負向影響;股價加權指數、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台北市消費者物價指數、台北市家庭收支、匯率及兩岸三通等,對於台北市房價均有顯著正向之影響;而台北市結婚對數、勞動力參與率及金融海嘯等,則對於台北市房價的變化無顯著關係。 / As new government inaugurated in May 2008,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cross Taiwan Strait became intent. A new and friendly interaction model across the strait was born and it would inevitably cast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s on business activities of both sides. Hot Money, including Chinese funds, international funds and oversea Taiwanese funds are gradually inflowing to Taiwan. Market statistics show that, this wave of Hot Money has had rapid and significant impacts in property market and stock market. From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mmunity’s point of view, Taiwan has become a quality target to deploy into the gigantic market of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impacts Three Links will have impacts on Taipei City property market. This research adapts housing price index from 2000 to 2009 provided by Sinyi Real Estate,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to provide empirical studies. 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at, population of Taipei city versus housing price alteration is negative correlated, where as TAIEX, GDP, CPI, Family Income & Expenditure, Exchange Rates and Three Links have direct impacts on Taipei City property market. As for Marriage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and financial crisis show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Taipei city property market.
77

淺析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之影響 / The study of consequences of signing “the agreement on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n combating crimes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董裕光, Tung, Yu K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signing " the Agreement on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n combating crimes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t intends to explore motivation and necessity of signing this agreement, the legal issues and operational process of this agreement, the history of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of fighting against crimes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nd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There are three major parts in this thesis. First, this study defines cross-Strait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nd of cross-Strait crime, confirms its meaning and scope, and then introduces judicial mutu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oth sides. I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ross-Strait crimes, history of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n combating crimes, the existing legal provisions o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nd difficulties before 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 Secondly,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content and effects of this agreement, includes the provisions, the actual operation, the laws related to it, the impact, and follow-up legislation as well as negative criticism. Finally,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situ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 understands the real benefits and find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ke evaluations on this agreement.
78

咫尺天涯:大陸80後與台灣人的社會接觸 / So near and yet so far: social contacts between the post-80 Chinese and Taiwanese

蔡宜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自開放以來,對於交流政策及相關議題,始終爭論不休。為何大陸方面積極邀訪台灣人士,希望「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而台灣內部則有諸多疑慮?兩者的考量實為同一出發點,即接觸和交流勢必改變雙方對彼此的態度及立場,不得不慎。若兩岸問題是一長久戰,是雙贏還是兩敗俱傷就必須時刻檢視合作戰略。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對中國大陸80後新生代白領族群與台灣人的社會互動觀察,來檢視兩岸緊密而頻繁的交流及接觸,是否對兩岸和平發展有實質上的幫助,軟化兩方對立態度,幫助建立理解及互信機制;抑或是白忙一場,在雙方不斷釋出利多的情形下,不僅沒有從根本解決兩岸根深蒂固的認同差異,反引發更大的不理解和厭惡感,實為本研究計畫欲探究的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隨著兩岸交流擴大,中國大陸的80世代對台的接觸管道也更加多元。但從江澤民時期一直到胡錦濤世代,中國都未改變一個中國的兩岸關係原則,加上大陸80世代獨特的成長背景和發展軌跡,相較於前幾世代所強調的政治正確態度,大陸80後的黨國意識相對淡薄,尤以畢業於名牌高校的大陸80後白領,更是將生活重心和關注焦點放在追求利益的務實道路上。這些都使得其對台態度產生變化,大部分的大陸80後白領除了對中國本土的政治感到漠然,對於爭論不休的台灣統獨問題更是有些意興闌珊。政治問題的擱置和無奈,也使他們對於台灣產生一種文化上的情感投射,更多地認同台灣方面對中華文化的保存和其他的合作機會。可以說是從一個中國的強硬態度轉變成一條務實且相對友好的道路發展。   透過長期交流,雖能拉近距離,但對於政治態度的改變仍是徒勞。從想像建構逐步親身接觸台灣人文歷史,都讓大陸80世代對台灣有了更多的認識與喜愛。而不同程度的接觸經驗確實產生不同的交流成果,但是透過質性調查發現,接觸的關鍵並不在相處的時間長短,而在建立在某些制約條件上。換言之,若無法達到某些關鍵前提條件,兩岸的交流經驗不論如何頻密,都無法從根本消弭差距和隔閡。另外,中國大陸與台灣二十年來不同的發展道路或制度上的差別,讓兩岸心理在根本產生落差。在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之下,兩岸隔閡仍難補平。
79

兩岸海運直航與港口經營策略、績效分析-以基隆港為例 / The study of cross-strait direct shipping, port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taking Keelung Port as an example

曾乃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航運「大三通」在秉持「尊嚴、對等、安全」的原則下已於2008年12月15日付諸實施,台灣港口隨大三通的通航,經營環境對應的型態也將隨之改變,須構建新的思維,提高港口的競爭優勢,尤其近年來國際運籌管理的模式不斷的創新作法,以服務為基本依歸,臺灣港口有必要適度隨直航調整與修正,本研究內容將探討國際港口運輸的服務功能,港口營運組織及經營方式能往多角化、企業化、國際化的方向轉變,也比較兩岸直航前後影響程度和經營績效分析,以因應航運業進行運籌管理的運輸及倉儲相關服務需要。 因此,研究發現臺灣港口為因應政府發展全球運籌管理計畫,政府相關的配套法規及措施,必須針對全球港口的競爭,進行全面性法規整合及組織變革,港際競爭與航商需求變動為影響港口經營最大因素,政府未來應思考如何與大陸港口策略聯盟,即聯合又競爭的關係,使港口成為國際供應鏈之重要環節,並運用台灣長期在航運地位的競爭優勢,拓展高附加價值之轉運服務,政府必須營造健全的全球運籌管理相關法制環境(通關、租稅、金融與電子商務等),並以現有資料分析未來臺灣港務公司經營上利弊得失,預期改制港務公司營運目標和方向的參考,並持續改善港口基礎建設環境,締造雙贏。
80

兩岸租稅協議之研究:跨國比較觀點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ross-strait taxation agreement: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陳淑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交流開放20多年以來,經貿交流的進展最快速且最為明顯,台商赴大陸投資,不僅帶動大陸的經濟現代化發展,也拓展了台灣產業的全球化佈局。雖兩岸經貿交流頻繁,但因兩岸關係特殊且分屬不同的政治實體,雙方為避免重複課稅,各自單邊採用「抵免法」,但實務上因無稅務合作與交流,仍無法有效解決重複課稅問題。根據陸委會估計,大陸台商目前約有80萬到100萬人,由於兩岸稅收訊息無法有效交流,我國政府無法確實掌握台商在大陸實際所得及納稅情形,致無法給予稅收抵免優惠,亦無法有效防止不肖廠商逃漏稅;同理,大陸方面亦然。兩岸專家學者及大陸台商認為要解決逃漏稅及雙重課稅的問題,應在彼此承認的情況下簽訂兩岸租稅協議。 早在1990年代開始,兩岸就有稅收合作的理論探討,但由於兩岸稅制的差異和政治因素影響,一直沒有形成具體措施。自2008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新契機,雙方恢復了制度化協商管道,兩岸已歷經六次會談,共計簽署十五項協議及一個共識,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也創造互惠雙贏的成果。整體而言,這些協議執行成果已逐漸顯現,兩岸民眾也享受到兩岸交流所帶來的便利與福祉。有鑑於現今經濟全球化及區域一體化的趨勢下,兩岸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在推展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同時,努力建構兩岸稅收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將有利於兩岸經濟持續正常發展。原本預期在2009年第四次「江陳會」簽署的兩岸租稅協議,由於雙方在課稅權的認定等觀點不同,加上台商反彈聲浪變大,雙方在最後一刻決定暫不簽署。 本文嘗試從租稅理論及相關文獻探討,評估兩岸租稅協議簽署之必要性。再透過檢視國際通用之租稅協定範本,比較各個租稅協定範本的優缺點,以作為簽署時之參考依據。藉由深度訪談法,蒐集台商等訪談者對該議題之觀察評析,藉以釐清兩岸簽署租稅協議之利弊得失,並透過跨國比較觀點,找出可供政府簽署兩岸租稅協議時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