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
流行產業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之研究 / The Core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in Hit Industry王美雅, Wang, Mei 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動機在以有系統的方式來探討產品生命週期相當短暫的流行產業,即唱片、服飾、出版、電影及電視遊樂器等五項產業;同時由於此類產業產品生命週期短暫的特性,傳統的產品/市場分析方式已不再適用,作者擬以新興的資源基礎論的觀點來分析流行產業,同時在國際化風潮盛行的今天,國際化是一不容忽視的議題,延續上述說明,本研究將以資源基礎的觀點來討論企業國際化策略之選擇。本研究目的如下:
1.建構適當的分類構面,對流行產業做適當分類,以獲取更多資訊
2.找出流行產業核心資源。
3.研究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之對應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係屬於探索性之研究,目前理論仍在發展階段,並無十分完整的理論架構。因此本研究擬採個案研究法進行。首先本研究根據次級資料的蒐集與實務現象的瞭解,認為「唱片業」與「服飾業」是流行產業中風格殊異的兩類產業,故選擇此兩產業為主要研究之產業代表樣本。另外,本研究的觀念架構包括核心技術類型、核心資源組合、核心資源特性,以及國際化策略四大變項,藉由選取唱片與服飾業中代表性的廠商A、B、C、D公司,深入訪談該企業之核心技術類型、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據以分析其間關係。
在研究結論方面,整理結果如下:
一、流行產業可區分為「流行主體專屬性高者」與「流行主體專屬性低者」,兩者之關鍵成功因素有別。
二、流行產業中有三種不同的核心技術類型,即「掘井型」、「汲水型」,及「配送型」。
三、唱片業與服飾業中,核心技術類型間交易標的物、交易商品獨特程度、交易頻次不同,故統治方式不同。
四、流行產業中核心資源組合決定於其核心技術類型。掘井型者核心資源組合應為契約網路、非契約網路、行銷能力、企業文化、個人專業技術能力,及個人人際網路。汲水型者核心資源組合為設備與調配能力。配送型者的核心資源組合為配銷通路的蜜集程度與陳列位置優列、促銷能力與品牌。
五、企業擁有不同核心資源組合,由於核心資源特性有別,應採用不同的國際化策略。
六、不同核心技術類型者,由於核心資源組合、核心資源特性不同,應採用不同的國際化策略。
|
82 |
多核心都市地價空間結構型態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 price of polycentric city - A case study in Taipei林倩玫, Lin, Chan Ma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可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以CBD為中心,向外擴展之地價空間結構變化情形之測試,主要是方法上的應用。運用較富彈性且能符合多核心都市測試需要之三次雲形函數來測試台北市之地價空間結構。研究發現都市發展方向會影響地價空間結構之變化,而傳統單核心模型之單一核心之假設及無考慮方向性,並不能充份描述現代大都市之真實空間結構。
第二部份則為了解各核心對地價影響情形,及在空間上互動關係進行多核心模型之測試。研究發現地價為都市空間中多核心互動的結果。而相同屬性、規模的核心間有排斥效果,不同屬性、規模的核心間則有吸引效果。藉由多核心之分散健全發展,與交通建設之密切配合,將可使都市之地價及都市空間結構更加健全發展。 /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to two parts. First part is to test the structural variance of the land price which extends by CBD. The method, the cubic spline function, is flexible and it can match the need of the polycentric city. From the test, we find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which will affect the spatial structural variance of the land price. But the factor of the direction isn't included in the hypothesis of the traditional monocentric model, and it can't be described the true spatial structure of modern city sufficiently.
Another is the test that to understand the land price variance situation by the different centers and the interactions of them.By this test, it shows that land price is the result of the polycentric interaction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e also find there is a repelling effect between the same character and scale centers; vise versa.
|
83 |
稷下《管子》四篇與荀子心論之對比陳秀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荀子‧解蔽》中可以看到荀子對各家思想的批判,荀子之所以能出入各家思想,與其在稷下學宮之經歷,大概是離不開的。稷下學宮匯集天下之士於此,自然也是天下思想集合之地,百家爭鳴便由此而有,而最能代表此一時期的作品即是《管子》;荀子曾於稷下學宮中出任「老師」,對於當時候學宮中的思想走向有一定的掌握,在思想主張上多少有些許的影響。本文即以兩者之論「心」作為切入點,比較兩者的學說差異,並兼論兩者對於國君應如何治國,有什麼樣的見解,且「心」與治國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這都是本文所討論的要點。
|
84 |
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保障之研究 / A Study on Employment Protection for the Disabilities阮心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受近年來國際趨勢影響,為達到充分參與及平等之目標,我國改善身心障礙者弱勢問題方式從福利救濟逐漸轉為權利促進,其中以與生存相關工作權保障最為重要。從社會模式觀點分析,環境因素為影響身心障礙者社會參與之關鍵。本研究先探討國際上如何透過法律制度消除或減少環境障礙以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再檢視我國相關法規政策及其落實狀況,最後提出建議以期對將來制度發展有所貢獻。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與比較研究國際組織、美國、日本與我國身心障礙者現況、就業問題及就業制度,主要發現如下:
1、我國身心障礙者盛行率較國際及美國低。比較發現有定義上差異,因此可能有人數上低估之情形。
2、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引入ICF概念修改身心障礙鑑定規範。然倉促勉強施行下產生許多問題,甚至是最重要之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尚未實際作為判定標準。
3、我國政府提供多元化職業重建服務,依照身心障礙者工作能力進行就業安置。然由於資訊推廣度不佳、職業類別選擇有限且以產能來判定安置模式,故易由於工作適性問題影響身心障礙者就業穩定。
4、定額進用與職業保留制度長期效果有限。目前國際發展趨勢為消除就業歧視以保障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我國雖已發展無障礙環境政策,並鼓勵雇主申請職務再設計以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然無實際成效不彰。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身心障礙鑑定制度,使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評估發揮實際效用。
2、落實無障礙環境政策,進而提昇為友善環境層次,擴大受惠對象。
3、積極推動平等措施,建立身心障礙者禁止就業歧視制度,提供基本經濟安全保障。
4、促進身心障礙者主動參與,表達並捍衛自我權利,進一步影響環境,協助發展一個平等尊重之社會。
|
85 |
城市經驗:賴芙莉《心城》的現代性、空間和心靈 / The Urban Experience: Modernity, Space, and Mind in Penelope Lively's City of the Mind黃襦慧, Huang, J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心城》描寫主角馬修的邂逅戀情和著墨他平日對倫敦市景的冥想。兼具建築師專業和都市行人特質使他更能洞察倫敦,而其城市冥想和四位時代的敘述者交替更迭,《心城》編織出層層刮覆式和萬花筒般視界。若簡化看待交錯的今昔倫敦時空,《心城》不是被視為情節貧乏空有冥想,就是被冠上賴芙莉以往作品中貫有特色的印記─即強調歷史和記憶。因此本論文企圖利用馬修的城市經驗來重新檢視《心城》,並漸次引申城市論述中互為錯綜的三面向:現代性、空間和心靈。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賴芙莉的研究價值和生平、摘要小說、回顧評論,和闡述如何以城市經驗的三面向為研究重心。第二章探討《心城》的現代性面向,馬修扮演和修飾波特萊爾型和班雅明式的漫遊者(the flâneur),以簡克斯提出的「步行方法論者」(walking methodologist)強化馬修和現代性的聯繫。第三章探討《心城》的空間面向,以傅柯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s)和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討論馬修的空間經驗,而《心城》不僅是倫敦的城市文本並呈現特殊「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型態的空間文本。第四章探討《心城》的心靈面向,以齊莫爾提出的「神經刺激的強化」(intensification of nervous stimulation)和班雅明對現代都市反省出的「震驚」(shock) 和「憂鬱」(melancholy)輔助論述城市和馬修的心靈互動,並指出馬修的心理狀態與四位倫敦歷史人物亦互相映照。希冀透過檢視《心城》能從中反省文學作品中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經驗。 / City of the Mind (hereinafter CM), Penelope Lively's ninth novel (1991), is about Matthew Halland's budding love story and his meditation on London. As an erudite walking architect, Matthew gives a portrait of a metropolis. Due to the textured images of the cityscape, his narration is periodically punctuated with the episodes of four different historical figures. Lively builds up a palimpsest and kaleidoscopic web where time and space collide. However, most book reviews and scholar critics either regard CM as a novel with a thin plot or think of it as a repeat of Lively's consistent concern, the operation of memory and history. I think otherwise. Since CM is a book about the city of London, Matthew's urban experience braids together from modernity displayed by walkabouts, the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 and a metropolitan mind.
The first chapter clarifies the scholarly value of the Lively study, marks the influence of her unusual childhood in WWII Egypt, gives a summary of CM in a palimpsest and kaleidoscopic vision, discusses previous approaches to CM, and points out the scaffoldings for a troika of my study—modernity, space, and mind. In Chapter Two, I first explain the Baudelairean poetic flâneur and the Benjaminian Marxist flâneur, and support Chris Jenks's walking methodologist or the flâneur in the (post)modern city with which Matthew modifies the flâneur and revisits modernity or contemporaneity. In Chapter Three, I notice Matthew-as-architect walker with a flair for the spatiality of the urban spectacle. The influence of space piques Matthew to experience Michel Foucault's “heterotopias” and Henri Lefebvre's “production of space.” Because space and time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I propose a concept of time-space compression with which CM as a spatial text represents a particular sort of urban space. In Chapter Four, as the book title suggests, I explore how the city sophisticates mental life. I take Georg Simmel's “intensification of nervous stimulation” and Walter Benjamin's “shock” and “melancholy” to describe how a metropolitan mind like Matthew's subtly interacts with a metropolis. Especially, four different historical figures resonating in London are counterparts of Matthew's psyche. A final concluding chapter emphasizes that the trio of my study on CM reflect upon urban representations and upon metaphors and metamorphosis in city fiction.
|
86 |
心的外傷と精神病におけるイメージの心理療法 -その回復過程の異同に関する一考察片山, 知子 23 May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乙第13257号 / 論教博第162号 / 新制||教||184(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臨床教育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田中 康裕, 教授 河合 俊雄, 教授 岡野 憲一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87 |
風景構成法における彩色過程の心理療法的意義に関する研究清重, 英矩 23 May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4774号 / 教博第292号 / 新制||教||21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臨床教育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松下 姫歌, 教授 田中 康裕, 講師 梅村 高太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88 |
中共國防現代化與國家安全─以攻勢現實主義分析 / China's Modernizations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陳雨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中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共經濟發展的成果顯現,在經濟規模以及軍事力量的成長上,中共已經成為了東亞地區乃至於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對於國際結構的變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面對中共崛起這個後冷戰時期以來的最大的國際結構影響,攻勢現實主義便根據歷史上大國之間的權力變化導致的行為進行分析,認為在擔憂自身國家安全的影響下,中共必然會追求權力的擴張,進而與周邊國家與原先的大國美國發生衝突。
本研究即是希望了解中共的國家安全以及國防現代化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並透過攻勢現實主義的理論架構加以分析,了解攻勢現實主義是否足以解釋中共權力擴張的行為。因此,本研究內容者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分析中共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內涵,了解中共的安全問題;其次,了解中共國防現代化的起源及成果;再次,探討中共的國防現代化對維護其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的影響;最後,分析中共在國防現代化後的周邊國家的反應、對中共安全環境的再影響以及中共的回應,是否符合攻勢現實主義的模式,以回答本研究的問題意識。本研究希望能透過對上述四個部分的論述鋪陳,能對於中共未來的軍力發展及戰略規劃的可能方向能有更清楚的認識。
|
89 |
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因素探討董華欣, DONG, HUA-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Fishbein和Ajzen (1975,1980)的理性行為論為依據。此模式認為一個人
是否會採行某一特定行為乃決定於其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則同時受到態度(包括情
感性與認知性)與常模(包括主觀與認知性)的影響。本研究之目的除了驗證理性行
為論應用至預測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適切性外,並探討大學生之求助意願
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十二所公立大學院校二、三、四年級學生為受試對象,實得有效樣
本為1386人,其中男生638 名,女生748 名。研究工具為「鄭氏憂鬱量表」,自編之
「求助意願量表」,包含「認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認知性常模」、「主
觀常模」和「行為傾向」,以及受試的性別、有無求助過專業心理輔導的經驗、求助
時間、求助次數、求助時數,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等基本資料。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常模、認
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有無求助經驗及性別,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1.6% 。對有
求助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
知性常模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5.5% 。對無求助經驗者而言
,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知性常模、及主觀常模
,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21% 。
其次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意願相當低。受試中有求助過專業心理輔
導的經驗者佔20.6% ,而其中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為「有效」的佔67.3% ,且求助意願
較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輔導機構應加強宣導,建立一般人對心理輔導的正確觀
念外,並加強與學生老師、親人、同學及朋友聯繫,提供大學生更多傳遞輔導訊息的
管道,對學校輔導工作之推展將有所助益。
|
90 |
年級、性別角色、人情取向與同理心的關係詹志禹, ZAN, ZH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一冊,七萬字,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同理心研究的重要性
二、同理心的年級和性別差異之研究爭論
三、同理心研究與文化背景的考慮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同理心含有那些不同的因素?各有何涵義?
二、從青少年後期到成年期?同理心發展型態如何?
三、性別、性別角色與同理心的關係如何?
四、人情取向的因素如何?各與同理心有何關係?
第三節 重要名詞定義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同理心概念的演變及其實證研究
第二節 性別、性別角色與同理心的關係
第三節 人情取向的涵義及其與同理心的關係
第四節 年級對性別角色、人情取向與同理心的影響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工具
第一節 研究樣本:高中生、大學生共六百五十人
第二節 研究工具:同理心量表、性別角色量表、人情取向問卷
第四章:研究結果
第一節 年級、性別、性別角色與同理心:以典型相關及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統計分析
第二節 年級、性別、人情取向與同理心:以典型相關進行分析
第三節 性別角色、人情取向與同理心的關係:以典型相關進行分析
第五章:討論與建議
附錄一 同理心量表之信度與效度研究:因素分析法進行
|
Page generated in 0.01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