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5
  • 78
  • 7
  • 2
  • Tagged with
  • 87
  • 87
  • 26
  • 26
  • 23
  • 23
  • 15
  • 15
  • 14
  • 14
  • 13
  • 13
  • 12
  • 12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身心障礙者生存機會與社會適應 / Life Chances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y in Taiwan

陳雅琪, Chen, Ya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我們常以旁觀者的觀點出發,以局外人的角度設想身心障礙者所面對的問題,對身心障礙者的了解十分有限。不當的對待或歧視,往往限制了身心障礙者的生存機會,使其處於弱勢中的弱勢,導致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陷於重重困境之中。 鑒於過去研究對於身心障礙者之統計資訊的缺乏,以及個案分析難以釐清人口群之特徵,本研究著眼於解析障礙圖像,並以不同生命階段可能面對之危機及重要生命事件做為切入的角度,探討身心障礙者在過去三十餘年生存機會與社會適應之差異。由於公務統計之資訊無法呈現細部的障礙者生命歷程,本研究輔以身心障礙國民生活需求調查資料,釐清導致障礙的時點對障礙者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分析其需求與福利資源之契合度,以檢討政策施行對身心障礙者造成行為或生存機會的改變。 研究使用民國101年(2012)內政部統計處社會經濟資料庫,以及衛生福利部之統計資訊為主,透過地理資訊系統的呈現,描繪出身心障礙者的分布狀況,以及資源分配的情況。有關生存機會的差異,採用民國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全臺閩地區資料與民國100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調查原始資料相互對照,以不同生命歷程作為主要的軸線,釐清障礙者與非障礙者的生存機會(就學、就業、婚育)與多元差異。 研究發現,都會區的障礙人口龐大,偏鄉、山地區域的障礙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卻十分驚人。身心障礙者之教育程度較低、成為非勞動力的比例較高,此外,身心障礙者較一般人不易進入婚姻,在進入婚姻後,又曝露於更高的離婚風險。從不同致障時間來看,先天致障者面臨較低的教育、婚育機會,但是在就業部分沒有較大的差異;智能障礙者、慢性精神病患者面臨各種機會的弱勢,然而,兩者致障的時間卻有不一樣的情境;自閉症則是在婚育機會中與智能障礙者同等弱勢,但是在教育和就業面向則有較好的表現。 研究建議,障礙發生的時程反映不同的情境,如以同一套的處遇模式,是無法滿足障礙者的需求。在地方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應考量福利介入最佳的時點與資源,改善身心障礙者不利的處境,增強其社會適應之可能。 / In the past, misunderstanding of people with disabled resulted in improper treatment or discrimination. This perspective of an outsider vision limited their life chance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caught in a predicament. Given the lack of previous studies for the disabilities of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case studies is difficult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groups, this study focuses on displaying maps of disability, and exploring different life courses in which people may be in face of crisis and major life events. Since the official stat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cannot render detail of life course, researcher supplemented by survey data, to clarify the impact on the time of becoming disabled, to analyze the fitness of welfare resources and needs, and to review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Research on the us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01 years (2012) at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statistics socio-economic database, as well as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statistics information mainly throug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dep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Researcher also use the data of Republic of China 201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in Taiwan and Fujian area, and 2011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Disabled Citizens Living and Demand Assessment Survey to clarify differences life chances about education, employment, marriage and child rear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y live in urban area;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disability is alarming in mountainous regions and rural area. People with disability are lower educated, have less chances to become labor forces.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people without disability, people with disability have less chances to get married. Even getting married, they are easier to be divorced. People born to be disabled are lower educated, have less chances to get married and to have babies,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are not born to be disabled. People with mentally disability and chronic psychosis face disadvantaged opportunities, but their time of being disabled are totally different. People with autism and mentally disability have less chances of getting married and having babies, but the former with higher educated and higher chances to be employed.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 time of becoming disability reflecting different situations. As a result, we have to concern the life course and timing of becoming disabled, and to provide appropriate resourc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y. Owing to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we should consider the welfare of the best intervention point with the right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social adaptation.
52

iBeacon微定位技術應用於視障者行動導航之研究 / Designing a Navigation App with iBeacon Technology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Smartphone Users

林禕瑩, Lin, Yi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手機的導航功能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工具,到陌生地點的路線規劃變成越來越簡單的事,不過目前多數的服務都以地圖方式呈現,資訊陳列和互動設計皆十分視覺導向,造成以聽覺操作手機的視障者覺得難以上手且不友善。統計發現,台灣國內的視障者幾乎天天都有外出需求,卻沒有一款針對他們所設計的導航服務,導致需要外出與獨立行動的視障族群必須透過更繁瑣的準備過程才得以安心的出門。再者,搭配現有導航服務的GPS定位並不夠準確,無法提供視障者所需的近身資訊,東南西北方位與百餘單位的公尺數對明眼人來說都可能是一項挑戰,視障者更是難以消化。因此,本研究透過情境訪查、隨身觀察與專家訪談等質化研究方式,深入探索視障者需求,並了解他們與一般人於行動上的異同。藉由新興的iBeacon微定位技術提供非視覺化的線索,將曲折的旅程分割成一段一段的路線,並在設計過程中融入視障者定向訓練的所知所學,讓他們能以原有技能在街道上安心行走,提升獨立出門的安全性。 / Using mobile apps to help route finding is very common for most of us. However, the visually impaired smartphone user does not benefit from this technology. A tremendous demand for independence and mobility remains unsolved. Unlike us, the visually impaired use their smartphone by auditory sense. But those apps with touch screen are not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ir usage pattern. According to our preliminary study, current navigation service always comes with bad information display and unfriendly interaction design. All of these lead to a very frustrating navigation experience.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like contextual inquiry, shadowing, and expert interview, we’d like to explore how different they are from us on the matter of traveling, and reveal the real need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for mobile navigation. Based on our research finding, we want to propose a navigation app specially made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smartphone user. In addition to GPS base service, we provide hyper-local, meaningful multi-sensory notifications to our user through micro location technology of iBeacon. And we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from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training in the navigation process to create a better walking experience and encourage them to live with independency. The app itself is not only a way finding tool but also an information and experience sharing platform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community. Combining the power of design and technology, we can enhance their cognition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d the independence & mobility for our users as well. In the end, the visual impaired users will be motivated to explore the world on their own and enjoy the colorful world.
53

論服務貿易模式四自由化之可行方向 / Approaches to the Liberalization of Mode 4 Trade

蔡元閎, Tsai, Yuan 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服務貿易「模式四」涉及生產要素之一的勞動力跨境移動,其所能帶來之貿易利得相當可觀;然而,勞動力之移動向來不為地主國青睞,各國針對此等自然人服務提供者多所管制,造成模式四貿易之諸多障礙,致使模式四佔服務貿易總量之比例極低,而亟待開發。在盤點多邊與非多邊體制下WTO之GATS與TPP協定消弭模式四貿易障礙之成果後,本文發現,國際間對於模式四貿易障礙之消弭必須持續推動,方能早日獲致模式四貿易自由化附隨之經濟利益。奠基於上述多邊與非多邊體制之成果,本文提出未來國際間在持續消弭模式四貿易障礙之可行方向,並以現正如火如荼談判中之「服務貿易協定(TiSA)」為例,印證本文所建議之方向有其可行性。 / Mode 4 of trade in services entails the cross border movement of one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bor. The potential gains from labor mobility can be substantial; however, labor mobility has never been welcome. Numerous regulations imposed by the receiving countries on the natural persons as service suppliers create barriers to the Mode 4 trade, resulting in the fact that Mode 4 trade accounts for little proportion of all four modes of service supply. After conducting stock takes on the elimination results of Mode 4 trade barriers through the GATS and the TPP Agreement respectively under multilateral and non-multilateral trade regim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efforts to remove Mode 4 trade impediments should continue in order that the ensuing welfare gains from Mode 4 trade liberalization can ultimately be achieved.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elimination results under both multilateral and non-multilateral regim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several approaches to further elimination of Mode 4 trade barriers, taking the ongoing 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 (TiSA) as an example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es.
54

台灣職業流動模式及其變遷之研究

張銀旭, ZHANG, YIN-X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一社會中,職業常常被視為個人成就地位的表徵。透過對職業流動的研究,不但可 以瞭解台灣社會階層化的情形,更可以看出台灣社會流動的變遷狀況。本研究嚐試利 用台灣兩個不同時點上的資料,分析台灣地區父子職業流動的事實,期望達成以下的 目的: 1.以父子兩代職業流動的密度為標準,找出流動的模式;並分別檢視不同的時點上 ,有無明顯變遷的事實。 2.以職業類別間之距離為流動障礙的指標,找出不同類別間職業流動的障礙,並加 以比較之。 3.綜述流動模式與流動障礙的關係,並對「台灣社會流動之開放性」問題做一省思 。 本研究分析資料為行政院主計處於民國六十五年及七十五年所做的「家庭收支暨個人 所得分配調查」資料。利用該調查對職業之分類,抽取具有父子兩代特性之樣本,分 別整理成為父子職業流動表。計得可用以分析之樣本數六十五年為二二三九戶,七十 年為二九一二戶。透過對數相乘模型之運作,將流動表中各種不同的效果加以分析。 研究之結果發現:近十年來台灣地區職業傳承的效果並沒有改變。易而之,近十年來 台灣社會流動的變異絕大多數是導因於職業結構的變遷。就整體而言,整個社會職業 之流動是相當開放的。這個結果與Featherman&Hauser(一九七八)對美國社會所做 研究之結果大致上相類似。
55

我國經濟發展中行政適應之研究

林文燦, Lin, Wen-C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鴉片戰爭以後,國勢一落千丈。中外學者在論及經濟發展遲緩原因時,大都認 為「文化障礙」及「政府的因循不振」實為兩大主因。行政學者如高斯(John Gaus )、雷格斯(Fred Riggs)及邁爾(R.S.Milne )等人皆強調二者交光互影的影響。例如,邁爾認為開發中國家有效行政的主要障礙 是文化。」然筆者認為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不過是時間上的轉瞬,一 種分類方式而已,事實上是無法分割的。何況文化傳統是個複雜的整體,是阻力抑助 力,操之在「人」。如學者所言,開發中國家行政體系若非社會的全部,亦佔了大部 分。因此行政體系除受到文化的影響外,亦因肩負塑造文化環境及實體環境的責任。 誠如大學所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又日新』。康誥:『作新民。』詩曰:『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如何在舊有的基礎上,因應環境變化,從事新的變革 ,此即筆者探討「行政適 」 。本文分為五章,各章節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經濟發展、行政改革、行政發展、發展行政及行政適應等相關 概念。並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架構、方法及其限制。 第二章:探討「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分別敘述傳統文化及實體環境的變遷,對我 國行政適應的影響。 第三章:探討「經濟行政體系結構的適應」,分為決策機關設計機關及執行機關三個 方面探述,藉以瞭解行政體系寺經濟發展在結構上所作的適應情況。 第四章:探討「經濟行政體系功能的適應」,分為指導性功能、輔助性功能以及管制 功能三部分探述,藉以瞭解行政體系對經濟發展在功能上所作的適應情況。 第五章:「結論」。論述未來經濟發展的行政適應問題與展望,並試擬一行政適應模 型,藉供參考。
56

公司合併課稅問題之研究

吳自心, Wu, Zi-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立基於租稅中立原則,希圖確立一公平合理之課稅方法,以消除公司合併之租稅 障礙,故就: (1) 公司合併之法律性質(第二章);(2) 公司合併之會計準則(第三章);(3) 公 司合併營業虧損之結轉(第四章);(4) 公司合併投資扣抵之結轉(第五章);(5) 公司合併保留盈餘表之處理(第六章);(6) 公司合併重估資產之增值課稅問題(第 七章);(7) 公司合併股東股票轉換課稅問題(第八章);(8) 合併利得之課稅問題 (第九章);(9) 其他有關之課稅問題(第十章);(10)結論。共計約六萬餘字。 予以理論及實務上之探討,並提出改進建議,以供學者及財務當局參考。
57

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意願與障礙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為例

黃竹韻, Huang Ch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乃是一個e化的時代,許多事務透過便利的網際網路便可處理完成。結合網際網路與教育功能的網路學習,因具有大規模傳播、快速回應業務需求、能量身訂做教學內容的優點,乃使許多機關決定採用網路學習活動,以取代部分傳統教室教學的方式。在政府機關中,台北市政府也開始積極推動網路學習,然而,網路學習係屬新的教學、學習方式,機關應先瞭解學習者不同的個人背景是否會對其參與意願、參與障礙造成影響,才能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設計適當的方法,來提高其參與網路學習的意願,並化解其參與網路學習的障礙。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個人背景變項與參與網路學習意願及參與網路學習障礙間的關係、不同背景變項對其參與意願與參與障礙的影響;及探究市府公務人員是否參與過網路學習活動、其最有意願參與的網路學習課程為何等問題。 研究過程係先蒐集國內外有關網路學習、網路學習障礙、影響個人參與網路學習意願因素等相關文獻,透過文獻探討建構本研究之問卷題目,問卷前測後發出正式問卷1479份,收回有效問卷1094份,所得資料運用次數分配、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等方式分析。另外,針對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相關人員進行訪問,以瞭解我國公部門通常採取何種方式來增加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的意願、採取何種方式來化解公務人員網路學習的問題以及障礙等。 研究結果,可分為「問卷調查結果」及「訪談結果」兩類加以討論,分述如次: 一、問卷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後,發現: (一)大部分的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都有參與過網路學習活動,有71.3﹪ 受訪者表示曾參與過網路學習活動,顯示網路學習對於大部分市府 員工來說應該不陌生。而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最想參加的是「管理 知能類」的網路學習課程,有19.9﹪的受訪者表示最有意願參與, 另外,「語文類」、「資訊類」、「進修學分(學位)類」的網路 學習課程也頗受歡迎,「政策類」、「法制類」課程則較少人選 擇。 (二)整體來看,「獎勵措施」因素最會影響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參與網 路學習的意願,「軟硬體設備障礙」是市府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 活動最大的障礙因素。 (三) 市府公務人員的個人背景變項與參與網路學習的意願因素無顯著關 聯存在,市府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的意願不因個人屬性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四) 不同性別、年齡、職務性質、教育程度的市府公務人員,其參與網 路學習的障礙則有所不同:整體而言,男性或女性在參與網路學習 的障礙上有顯著不同,且男性大於女性。而61歲以上的台北市政府 公務人員與21至30歲的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在參與網路學習的障礙 上有所不同,61歲以上的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其參與網路學習的 障礙較高。業務或幕僚工作者在參與網路學習的障礙上有顯著不 同,且幕僚工作者障礙大於業務工作者。研究所以上學歷者與其他 各組學歷者在參與網路學習的障礙上有所不同,研究所以上學歷 者,其參與網路學習的障礙低於各組。 二、訪談結果 訪談結果,可以歸納為以下數點: (一)「網路學習課程內容」、「是否有相關獎勵措施」、「有無同伴一 起學習」、「組織的學習文化是否支持」等因素常會影響公務人 員參與網路學習的意願;「不會使用電腦」、「公務繁忙」、 「學習模式的生疏」、「坐不住」、「課程內容不符需求」等因 素常造成公務人員不參與或中斷參與網路學習活動。 (二)在增加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的意願方面,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 練中心已運用學習認證的核發、證書核發、增加網路學習內容的豐 富性及容易性、行銷活動、參展活動等方式,來吸引公務人員參加 網路學習;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則會在網站首頁特別標示 網路課程的訊息,吸引公務人員的注意,並用公文公告的方式,讓 公務人員充分瞭解網路課程的時間及內容,進而參加研習;行政院 研考會每季遴選榮譽學員,對於在繁忙公務中還能抽空參與網路學 習者,給一點小獎勵,同時兼採學習認證方式,讓公務人員更有意 願參加網路學習活動。 (三)在化解公務人員網路學習的問題及障礙方面,三個機關都設置有 「客服專線」、「線上助教」、「客服信箱」、「客服中心」等機 制,公務人員可以藉由打專線電話、上網詢問等方式來解決網路學 習問題。 最後,依據以上所得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數項建議,可供台北市政府、其他機關以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一、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還有28.7﹪的市府員工尚未有參加網路學習 活動的經驗,因此,台北市政府可以再多加宣傳、宣導,使參加網路 學習活動的市府員工能夠增加。另外,調查結果發現,市府公務人員 最有意願參加的是「管理知能類」、「語文類」、「資訊類」、「進 修學分(學位)類」的網路學習課程,因此,台北市政府在辦理網路 學習時,可以多開辦上述類型的網路學習課程,以吸引台北市政府公 務人員參加。 二、整體來看,「獎勵措施」因素最會影響市府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的 意願;「軟硬體設備障礙」是市府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活動最大的 障礙因素。因此,市府在推動網路學習時,可以補助學費或是提供免 付費網路學習課程,讓市府公務人員更有意願參加網路學習活動。另 外,市府應設法讓網路學習的軟硬體設備更好更完善,(例如網路進 修程序更便捷、網路進修畫面更好、網路課程內容更符合市府員工需 要、支援性服務更佳、學習方式多樣化、網路進修資訊更新速度快、 連線品質更好等)才能降低、化解市府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的障 礙。 三、研究發現,男性的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在參與網路學習的障礙上大於 女性的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而且主要是在「情境障礙」、「軟硬體 設備障礙」兩方面,由此推測,男性市府公務人員可能是因平日工作 忙、工作單位不支持、對網路學習的軟硬體設備不滿意或使用有困難 等因素,而不參加或中斷參加網路學習,因此,市府在推動網路學習 時,應多注意男性市府公務人員是否有上述障礙,進而協助其解決。 四、研究亦發現,61歲以上的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其參與網路學習的障 礙較高,且大多是「能力障礙」、「生理障礙」,筆者推測他們可能 是因為不知道如何閱讀線上課程、不清楚如何線上選課、不會檔案上 傳、坐不住、眼力不佳、體力不夠的因素而不參加網路學習,因此, 對於這些年齡較大的市府公務人員,市府最好是能派員面對面地指導 他們如何進行網路學習,或是舉辦說明會,讓他們瞭解如何上網學 習,或是設計「操作容易」、「時間較短」的網路學習課程,使他們 不會因「生理障礙」而抗拒網路學習。 五、研究結果,市府幕僚工作者其參與網路學習的障礙較業務工作者高, 且大多是「情境障礙」、「能力障礙」、「生理障礙」這三個因素, 筆者推測市府幕僚工作者可能是因為工作性質較屬例行性事務,其對 於電腦的使用較不熟悉、對於新興的網路學習也較陌生,不知道如何 進行網路選課,或是其工作單位較傳統保守,比較認同教室教學活 動,不支持員工上班時進行網路學習,因此,市府應多到幕僚單位宣 導如何上網學習及網路學習的好處,使市府幕僚工作者也能接受並積 極參與網路學習活動。 六、研究發現,高中職(含)以下學歷的市府公務人員在參與網路學習 時,常有「條件限制障礙」、「軟硬體設備障礙」,因此,市府應為 他們設計操作簡易的網路課程並指導他們如何上網學習,或是開設網 路學分班(大學、專科等學分班),協助他們提升教育程度,突破條 件限制。 七、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行政院 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運用學習認證的核發、證書核發、增加 網路學習內容豐富性、行銷活動、參展活動、公文公告、每季遴選榮 譽學員等方式來增進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的意願,並運用「客服專 線」、「線上助教」、「客服信箱」、「客服中心」等方式來化解公 務人員參加網路學習活動的障礙,這些方式都有助於網路學習活動的 推動,因此各機關在舉辦網路學習活動時,可以採納他們的方法。
58

WTO規範下保險服務貿易之自由化

申富鑫, Shen Fu-Hsin,Dominiq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二年一月一日,我國以「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之名義(簡稱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WTO)之一員,適逢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以下簡稱GATS)第十九條之既定談判依多哈發展議程之規定進入「要求與回應」(offer and request)之階段,掌握GATS服務貿易談判現狀、熟稔前回合談判WTO會員提出之初始承諾,以便於未來談判中爭取我國之利益,便是我國加入WTO後履行會員義務、行使會員權益重要的工作。 我國保險服務市場,自一九八五年與美國簽署保險服務市場開放協定後,便逐步開放;二○○一年七月九日,我國通過之保險法修正內容,在提昇保險業經營效率、調整保險業資金運用之範圍與限制、商品審核制度等方面,亦展現了政府保險服務市場管制革新的動向。另一方面,隨著兩岸商業交易熱絡及兩岸雙雙加入WTO之下,我國保險業者出口保險服務的腳步也轉為積極。 保險服務貿易,在WTO規範架構中,隸屬於GATS之金融服務部門下之保險、銀行、證券三項服務之一。自烏拉圭回合以來,會員保險服務貿易議題,經歷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七年多次的金融服務貿易談判,並利用金融服務第二附件、第二議定書、第五議定書,讓會員有修改或撤回承諾表之機會,最後在一九九七年達成會員全體合意之初始承諾承諾水準。現在進行之保險服務談判(二千年即展開了),即是以上述承諾表及後加入WTO之新會員承諾表為基礎。在上述之背景下,為了準備刻正進行之談判,爭取我國最大的利益,實有深入研究WTO架構下之保險服務貿易自由化談判之必要。 本文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範圍、研究之限制。第二章「GATS與保險服務貿易」,首先簡述GATS適用之範圍與定義、GATS一般性義務、特定承諾規範,及GATS金融服務規範。其次,介紹GATS之保險服務分類、國際上保險服務供給者的型態,及各項保險服務中較具國際性之險種,作為保險服務貿易之背景說明。最後,本文藉由對現行GATS保險服務分類之分析,說明目前談判上遇到的困難,及WTO各會員保險法制差異性所造成之貿易限制問題。 第三章「保險服務貿易施與WTO會員自由化承諾」,首先說明現行WTO各會員保險服務高度政府干預的原因、主張減少政府干預的理由,及目前GATS允許的政府干預型態。其次,對於保險服務貿易各種限制措施加以說明,除了反映WTO會員初始承諾表所表列之市場開放與國民待遇限制外,其他初始承諾表無法看到的貿易限制措施,亦藉由學者的觀察亦反應在本文。本章節,除指出現存保險服務貿易限制措施,WTO各會員對同一保險服務不同的立法考量、開放政策或限制政策選擇,本文亦選擇部分會員的例子,作為採取限制措施政策之對照。 第四章「保險服務貿易自由化談判」,本文先簡述了GATS金融服務貿易談判各階段的成就及談判背景。其次,以第五議定書程序WTO會員保險服務所提高之自由化承諾之內容,及會員國整體初始承諾之情形,說明會員初始承諾之自由化程度、填寫承諾表上會員集團性之差異、會員提高保險服務貿易自由化承諾的方式。最後,以日本、美國、歐洲在GATS額外承諾上之承諾國內法規改革的例子,說明下一階段WTO保險服務自由化在「國內法規改革」方面之趨勢。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除對本文研究上之重要發現作一歸納說明,並提出幾點相關之建議。
59

台灣本國銀行策略群組之靜態與動態研究

簡薏珊, Chien Yi-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政府於民國80年代開放新銀行成立,造成本國銀行家數過多,高度競爭。又近十年來環境快速變化,加入WTO造成金融業對外開放,本國銀行業者必須比從前更清楚訂定策略方向,將市場按地理、產品、客戶需求的差異性加以區隔,使用嚴格的風險管理方法拓展業務。因此,針對各銀行所採取的策略不盡相同,本研究以策略群組(strategic groups)為分析方式,研究民國 87年至民國95年間,國內銀行策略群組之變動,藉由各群組所屬策略群組的變化來了解各群組在市場上定位的改變,並討論改變的原因。 本論文之研究流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由閱讀相關文獻與時事評論引發研究動機,進而確認研究方向目的及研究方法。第二階段為確認策略變數,由於策略變數關係著分群之後群組是否具有解釋國內銀行產業的實際意義,因此由文獻探討與專家訪談詳細考量後決定策略變數。第三階段為實證階段,利用過去各本國銀行的財報資料,分析策略群組動態軌跡,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本國銀行業的確可以依照策略的不同分為四個群組,且每一期各群組之間財務績效(業主權益報酬率)有顯著差異。而在策略群組的動態移動上,本研究觀察到本國銀行業存在移動障礙與參考群組,而群組下有次群祖,群組成員在移動時,經常是次群組一起移動。 由於產業存在移動障礙且發現同一策略群組內的成員彼此績效差仍然有很大的差異性,建議本國銀行不應一味地想要模仿績效好的群組,改變策略移動到績效好的群組。因為從實證上看來有可能因為移動障礙而無法移動到參考群組最後仍然回歸到原屬群組,也有可能改變策略移動到參考群組後,績效並不會有進步。因此建議本國銀行應該要針對自己的定位,擬定專屬於自己的策略,將心力專注於獲利上,不需要將績效較佳的參考群組策略作為主要決策指標。
60

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 /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Hope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bout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陳怡君, Chen, 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市領有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與肢體障礙身心障礙殘障手冊的高中身心障礙學生,共186人為研究對象,採用家庭功能量表、學校支持調查表、希望感量表、人際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再以台北縣、市立公私立高中普通班學生,做為參照,以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希望感與人際適應的關係,和一般學生是否不同。統計方法以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統計、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高中身心障礙學生在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都有中上程度,其中,家庭功能與人際適應情形略低於高中一般學生,希望感則無明顯差異。 二、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有三組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 三、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與希望感對人際適應有預測力,其中以學校支持的「同學支持的有助性」為最主要的預測向度。而高中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與希望感預測人際適應的情形有差異。 /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hope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bout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Subjects are 186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visual disability, hearing impairment and physical disability coming from Taipei county and Taipei city in Taiwan. This study apply the Family Functioning Scale, School Support Investigation, Hope Scale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Scale to obtain the necessary data. The collection of the data is interpreted with the use of factor analysis, cronbach alpha, t-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Findings are as such: 1.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re all above average on percie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hope and intepersonal adjustment. However, they show less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than their general peer classmates; besid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hope whether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disabilities or not. 2. There are thre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hope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bout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y. 3.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was able to be explained by percie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and hope. Classmates’ suppo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ilitie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general peer classmates on predicting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Page generated in 0.017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