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
臺灣女性菁英的政治參與-以蔡英文為例 / A Study on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emale Elites in Taiwan: the case of Tsai Ing-wen陳貴琳, Chen, Kuei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主成為一股全球性的潮流,帶動女性在缺席以久的政治場域上的出現和積極參與。從1960年斯里蘭卡誕生第一位民選女性總理開始,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紛紛出現女性領導人。台灣於1996年首度舉行總統直選,2016年選出首位女性總統蔡英文,這樣的發展對台灣的性別平權有重大意義。本研究旨在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來分析,蔡英文身為一位女性在台灣的脈絡下成為首位女性國家領導人的條件;研究結果發現,政治機會、社會文化與個人資本是女性從政的重要條件。豐沛的個人資本奠定蔡英文政治參與的基礎,也是她進入合格人才庫及參選人才庫的要件;其次,即使具有高教育程度與專業經歷等條件,蔡英文的出場一開始仍然受到「男性不在場」的性別框架限制,但政治機會的出現與把握是她能夠突破參選人才庫的天花板成為民進黨內最高權力者的主因;最後,台灣社會性別文化由排斥女性參政逐漸轉變為鼓勵女性參政甚至欣賞女性政治菁英特質,也成為蔡英文當選總統的重要脈絡條件。本研究最後認為,以蔡英文為個案來探討台灣女性菁英的政治參與的重要意義在於進一步觀察,蔡英文成為首位女性國家領導人是否有助於提升台灣社會整體性別意識、改變父權的社會結構與文化,最終達成多數甚至全體台灣女性的解放。 /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trend of democracy, women appear to be more active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and public sphere where they have been absent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e election of the first ever female national leader in Sri Lanka in 1960, we have seen more democratically-elected female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 Taiwan held its first direct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1996, and elected its first female president Tsai Ing-wen in 2016. This is certainly a notable achievement as far as the pursuit of gender equality in Taiwan is concerne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and using Tsai Ing-wen as its case, this study seeks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s, institutional as well as cultural, conducive to political empowerment and participation of female elites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It is found that political opportunity, women-friendly culture, and personal capital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success of women in politics. In the case of Tsai, abundant personal capital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government and in party politics. Which helps her enter ‘the pools of eligibles and of candidates.’ Despite the various forms of capital Tsai has enjoyed,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were only available for Tsai when “male are absent” specifically within her party,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Last but not the least, an emerging more women-friendly culture among the society in Taiwan also contributes to Tsai’s success in politics.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contribution and value of studying the case of Tsai to discuss the elite women '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lie in first, exploring the conditions that help female elites break the glass ceiling in traditionally male-dominate field of politics; and secondly, emphasizing that the election of Tsai as Taiwan’s first ever female president will only be truly meaningful for the pursuit of gender equality when the society’s gender consciousness is enhanced, patriarchal structure and culture changed, and most if not all women liberated.
|
122 |
選區規劃對選舉競爭影響之研究游清鑫, YOU,QING-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探討選舉制度之設計及其政治效果時,選舉區的規劃常被單純地視為選舉行政的一
部份而忽略其重要性,本文的目的便在於探討選舉區規劃的問題及其對選舉之影響,
希望透過此種研究能進一步肯定選舉區規劃的重要性,也希望藉由對歷年來選舉區規
劃情形的檢討,能對我國目前政治民主化過程中有關制度的設計上,提供一些建議。
本文基本上採取制度研究途徑(institutional approach),來探討選舉區在整個選舉
制度及選舉過程中的角色,并配合既有的選舉資料及選民的投票的取向來印證其影響
結果。內容共分五章十五節。首章論述研究架構及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二章論述選舉
區規劃的理論,第三章論述選舉區之政治效果,第四章論述我國目前選舉區的安排及
其可能影響,第五章則為結論、檢討與建議。
在研究成果上,主要有以下六點結論與建議:(1) 任何型式的選舉制度都會產生相當
程度的偏差(bias),此種偏差影響了正黨的命運,而且也沒有任何完全符合各項標準
的選舉區類型;(2) 常選舉區規模(magnitude) 愈大時,較小政黨或少數獨立人士在
選舉競爭中傾向於以較極端的政見作訴求;(3) 在目前所實施的選舉制度下,在選舉
時,並非只有政黨間的競爭,也有同黨候選人之間的黨內競爭,而且後者有時常較前
者更激烈;(4) 由於選舉制度強調候選人個人特質,使得政黨的組織與紀律受到挑戰
;(5) 未來民主化的過程中極需要一套健全的選舉制度,而制度的選擇必須與現實政
治社會環境相配合才能有效運作;(6) 如欲兼顧選舉的公平性與維護政黨紀律以建立
健全的政黨政治,以大選舉區為主的比例代表制是一項可欲的選擇。
|
123 |
地方自治與政治參與之研究李子偉, LI,ZI-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當代民主理論當中,有關政治參與和公民參與訓練的問題。比較學者所
提出的理論及其爭論之重點,歸納、整理 中山先生的參與理論與地方自治主張,以
中山先生之觀點處理參與問題之爭論,並且根據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的經驗,與國
人的政治態度,參與行為,對中山先生的理論作初步的驗證。本文除緒言和結論外,
共分五章各章內容簡述如后:
第一章探討古典民主理論對政治參與的主張。首先釐清政治學者對政治參與一辭所賦
予之雙重意義,其次簡述盧梭、彌爾與杜威,關於大眾參與、代議制度、地方政府、
工業民主及公民參與訓練等主張,說明三者彼此之異同。第二章介紹當代民主理論者
的主張,包括修正理論與批評修正理論的幾位較著名學者,了解關於民主理論之參與
問題,其爭論何在。並且對目前受到廣泛討論的工業民主作為訓練公民參與之功能,
就其理論與實際情形予以討論。第三章歸納中山先生的參與理論,從民權、自由輿平
等諸概念討論參與之意義,以權能區分原則說明 中山先生對民主系統中,大眾與菁
英關係之看法,研討四項民權之意義與實施方式。第四章討論中山先生對地方自治作
為訓練公民參與能力及基層參與單位之主張,分別就參與訓練功能、地方自治實施階
段及實施內容予以說明。第五章根據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之經驗,與學者對國人政
治參與及政治態度之調查,從民主制度建立與運作之整體角度,初步驗證中山先生之
理論。
|
124 |
社會批判與政治實踐─論哈伯馬斯對馬克思主義之反省鄒川雄, ZOU,CHUAN-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主旨在於處理當代德國社會政治思想家哈伯馬斯對馬克思主義所進行的所省和
批判。切入問題的核心在於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命題: 社會批判與政治實踐的內在關連
性。亦即任何正當的政治實踐必定具有堅實的社會批判作為規範的基礎, 并且任何有
效的社會批判必定要求可行的政治實踐作為合理的出路, 二者相輔相成。
本文透過上述觀點來理解哈伯馬斯對馬克思主義的反省。論證的方式如下: 馬克思主
義的政治實踐在當代遭到了極大的危機和困難, 而這些危機和困難的產生乃是因為政
治實踐所立基的正當性基礎–社會批判已喪失了效力, 因而造成了批判與實踐二者的
斷裂。基於此, 哈伯馬斯回到馬克思理論中, 逐步檢討其理論的基本缺失, 并找出馬
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喪失效力與基礎的原因–生產典範的過時。在此, 哈乃以溝通典
範取代生產典範, 重新建構批判理論的基礎。進而以此新的批判理論重新找回社會批
判與政治實踐的連結, 為當代政治實踐找開一條確實可行的出路。
本論文分章如下:
緒論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政治實踐的危機
第二章 對馬克思知識批判的反省
第三章 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的反省
第四章 社會批判的重建
第五章 批判與實踐的連結––溝通政治學
第六章 政治實踐的出路
結論
|
125 |
政治抗議策略之分析施逸銘, SHI,Y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是對價值做權威性分配的過程, 既是分配, 必有所得不均的感受, 異議隨之而起
, 因而, 抗議行動與人類生活歷史一樣長久。
根據學者對以往的抗議行動的研究, 發現一團體所采何種行動乃是團體內部資源及外
在環境因素的函數, 基於此種對集體行動的基本理解, 本論文嘗試以成本一利益分析
模式來分析一政治團體如何選擇其行動策略。
在此模型中, 由於目前的政治參與過程是在外部成本與決策成本兩因素影響下的產物
, 所以一抗議行動的邏輯即是提高被抗議者的外部成本以迫使抗議訴求被納入決策過
程中, 以此邏輯, 論文依序討論影響抗議團體動員能力的因素、領導、目標、組織、
團結度、政治機會結構。在對抗議行動的邏輯釐清之后, 以此模式來檢證國內政治抗
議行動–“國會全面改選”。希望能了解此議題興起的背景, 對政治團體及政治環境
的影響。
|
126 |
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之解析李培元, LI, PE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行動(或政治實踐)這個觀念,自希臘至今,經濟眾多思想家以各種不同的基礎
、途徑與關懷在探討著,也獲得了眾說紛云的成果,並被引用作為政治的抗爭(在政
治史與思想史這兩方面,都同時呈現出政治行動在理論與實際、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
係)。本論文便是在解析當代最受爭議的政治哲學家--漢娜•阿蓮(Hannah Aren-
dt,1906-75)--的最主要課題--政治行動論。
本論文的處理方式,是將探討主題安置在整個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中,來拆解漢娜•
阿蓮政治行動論的繼承、誤解、混淆與特色,也就是試圖對漢娜•阿蓮作一政治哲學
意義上的評價。它的處理內容是:一、政治哲學(傳統-現代-當代)在理論與實踐
的對比關係;二、政治實踐在傳統(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現代(以康德為代表)
及當代(以馬克斯為代表)的意義及其差異,並作為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的比較基
礎;三、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所包含的三項課題:政治行動的內容,政治行動的異
化,以及政治行動的當代意義;四、比較前兩項結果,來探討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
的繼承,誤解特色與混淆,並以當代政治哲學在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之研究成果,作為
對漢娜•阿蓮的最後評價與定位。
|
127 |
我國中學生民生價值取向 十年來之變遷高泉金, GAO, GUAN-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壹冊,約六萬字,分四章十二節。
第一章:緒論。下分四節;內容為:ぇ研究動機與目的,え政治社會化與基本概念。
ぉ政治社會化的研究途徑。お分析架構與假設。
第二章:政治社會化的效果。下分三節:內為:ぇ政治認知層面效果。え政治情感層
面效果。ぉ政治行為傾向層面效果。主要討論中學生個人基本特徵,與政治態度各層
面之相關。
第三章:政治社會化的機構。下分三節:內容為:ぇ家庭。え學校。ぉ大眾傳播媒介
。主要討論該社會化機構與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相關。
第四章:結論。下分二節;內容為:ぇ主要研究發現,え討論與建議。
|
128 |
新加坡的政治發展林幸瑩, LIN, XING-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前言。敘述本論文寫作的動機,研究的架構與重點。
第二章: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分別敘述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地形、資源及新加坡之
由古代以迄近代自治獨立的歷史過程。
第三章:國家認同與政治權威的問題。計分兩節。第一節多元種族社會的國家認同。
分別探討多元種族社會之成立及其早期的發展;認同觀念的轉變;認同感的建立。第
二節政治權威的合法性。探討政治穩定的獲致;權威的本質;權威的承續。本章主要
偏重於政治文化層面之討論。
第四章:政治參與、行政能力及經濟發展的問題。本章則落實於制度與績效層面之探
討。亦分兩節。第一節行政能力政治參與。討論文官的動員;政府的地方基層組織,
諸如人民協會,公民諮詢委員會及居民委員會;行政角色與政治角色的不平衡。第二
節則就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問題為探討。
第五章:穩定與變遷。乃本文之結論,除總結前述各章節,並提出對新加坡未來前途
之看法。
|
129 |
中華民國政治符號之研究陳□明, CHEN, HENG-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民國從開國迄今,政治符號展現傳播主要以爭「正統」、為「正名」及實行「三
民主義」而奮鬥。國家整體的象徵內涵即以此為主。
本文共分十二萬字,分為五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題目界定之意義,並談研究動機、目的、架構及方法。
第二章:政治符號之分。分三節,說明政治符號之內涵、運作(即政治傳播)、影響
作用與功能論。
第三章:內容。分三節,說明立國正統符號、正名符號、與立國基礎符號--三民主
義符號體系。
第四章:運作--政況傳播。分四節,首先說明傳播內涵架構,餘分論立國、建國及
反共復國的符號傳播。
第五章:結論。提出國家象徵過程的目的發現及心得。
|
130 |
宋代文官制度之研究曹興仁, Cao, Xi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緒論
第一節 文官制度之意義
文官制度者,政府為維持其組織,推行其職務,恢宏其功能,達成其目的而選擇、管理其政府人員之方法、程序與實施之體系及關係之規範也。故其內容首重考選,次及任用,任用而後則給以待遇,督以考課,績優則陞,績劣則黜,至其疲老不堪任事,則罷其職以養老,用示優恤。此即文官制度之大要。故文官制度實為政治制度中最為重要之一環。以言其區別,則政治制度者,政府組織之形態也,文官制度者,此一組織中推動力之運作程式也。
第二節 文官制度之價值
文官制度,又稱吏治制度,言涵孕,則具動靜兩態之意義,就靜態言,係著重其組織、結構與上下權責關係,就動態言,則強調其運作實況與其功能。
第三節 研究旨趣
宋之文官制度,上承漢唐之盛世,下啟明清之新機,其考選之公平,程式之嚴密,視之今日,並無遜色,其待士之仁厚,取士之寬廣,較之歷代,實具特色,且其史料留傳,至今仍稱豐富,文治之影響,亦得述之而詳,論者復稱治近代史者應從宋史著手(註四)或謂中國成為今日之現象,什之八九乃為宋人所造就。(註五)此皆指其文治之特色與影響也。至若宋之納幣和,苟且偏安,則有何佳績可言?
宋以文治,上繼五代割據殘破之勢,下開明清專制一統之局,端賴其完密之文官制度,有以致之,故對其文官制度之研究,自有其意義焉。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資料,首以宋史、會要為主,參之以文集、筆記,補之以長篇、要錄,證之以通書,類書,取其相融相通,去其箑迕矛盾,堆砌間架,復其故事。
故本題之研究,雖在恢復故事,亦何敢掉以輕心,因之凡史料之所存,皆加統計,然後製表,故文中繪表百幅,補以說明,俾得舉綱目理,提領毛順。
|
Page generated in 0.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