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2
  • 42
  • Tagged with
  • 42
  • 42
  • 19
  • 18
  • 15
  • 14
  • 14
  • 13
  • 13
  • 12
  • 12
  • 12
  • 11
  • 11
  • 1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台灣地方選舉

郎裕憲, Lang, Yu-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民主政治,植基於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之推行,則自選舉始。故朝野如何善事 地方選舉,使確屬賢能之士,出主庶政,為民服務;發言議壇,為民立法,民治成敗 ,關係至巨。 台省實施地方選舉,為國史上之首創,又時當日本專制統治五十一年之後,中央政府 甫行遷台,國難嚴重之際,其成敗得失,影響深遠,實不待言。著者之決心研究此問 題者,蓋亦在此。 考現代民主政治雖已成為家喻戶曉之名,詞,然為最難採行之政制。因其施行前必備 之先決條件,屈指難數。諸如:言論、集會、結社與宗教信仰等等之自由已否存在, 司法審判之獨立能否維持;國民之基本教育是否普及;國民之公共道德已否於相當水 準;國民之守法精神已否養成;國民之生活必需是否不虞匱乏;國民之氣質是否溫和 、服從理性;與乎以正義為基礎之社會平等是否存在;政黨活動是否正常等等,不一 而足。依 國父孫中山先生之遺教,民治之施行,猶需「以全縣人口,調查清楚。全 縣土地,測量完畢。全縣警衛,辦妥善。四境縱橫之道路,修築成功。而其人民曾受 四檯之訓練,而完畢其國民之義務,誓行革命之主義者,得選舉縣官,以執行一縣之 政事,得選舉議員,以議立一縣之法律,始成完全自治之縣」。 由於上列條件之未易俱備,且其每一條件又屬重要,台省如今是否已達水準可行普選 ﹖此一問題之答案,吾人雖已於書刊所述,報章所載,與日常生活體驗中,多所發現 ,然欲深求瞭解,猶有待於從民治基礎加以探討,故研究台省實施地方選舉之歷史背 景,思想淵源、社會環境、實不可缺。 誠然,縱使已具普選之條件,未必保証選舉之成功;蓋選舉之本身,猶備多種複雜難 行之條件也。而台省舉辦地方選舉,時值人心惶惶,國脈如縷之秋,益增問題之複雜 化,有待細心探索者多。 從辦理選務言,遠徵外史,歐美民主先進國家所示範於吾人者,即為選舉之公正與合 法欲求選公正,則平等之競選,公平之監察;公開之選務;與秘密之投票,似不可缺 。考選務之辦理與選舉之監察,在歐美民主先進國家,以美國為例,全國性與地方性 選舉,習慣上俱由民主、共和兩大政黨與地方政府共同負責;故選舉之結果如何,純 憑選民之決定,甚難發生公正與否之疑慮,輿論對此,自無懷疑。台省之政黨分野, 雖有國、民、青三黨之存在,但民、青兩黨在地方上之勢力如何,尚難知曉,是否定 以擔當共同監察選舉,辦理選務之能力,時論亦有所疑;尤有甚者,國人對黨派素乏 認識,所謂「群而不黨」,「吾聞君子不黨」,與「無偏無黨」之古訓,更予人以黨 派非善之觀念,故縱令採行美制,以國、民、青三黨參與辦理選務,共同監察選舉, 是否足以使無黨無派之競選者,信任選舉之公平,亦不無問題。如何抉擇,有待斟酌 。至秘密投票之施行,因憲法本無此一規定,原則上雖無問題,但執行時之如何確保 其貫徹,觀念上與技術上俱有困難。於公平之競選,主持選政者與選務人員是否能「 秉天下為公」之觀念,對待黨內同志與黨外人士一視同仁,似亦有待考驗;因法定雖 公,而執法在人也。另一方面,欲求選舉之合法,則需舉辦選舉之有據。憲法明定省 縣自治法之制定,須依中央制定之省縣自治通則,而該一通則,迄未頒布,則台省之 舉辦地方選舉,究何所據,亦為煞費思索之問題。
32

考試院與監察院存廢之探討----兼論五權憲法之現代性

許文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考試院與監察院之存廢向來為憲法學與政治學上爭論不休的問題,2004年總統大選的勝出者陳水扁先生更在就職演說中提及2006年的憲改工程勢在必行,使得五權憲法優劣的探討,順理成章成為政學界熱烈討論的話題。誠然,制度的選擇必須有學理與實務的基礎,不可旁落先入為主的偏見,尤其純粹從西方三權分立的角度切入,來批評自始即以針對三權分立盲點出發而設計的五權憲法,更是難以令人信服。 本文嘗試跳脫學界常見的論述,從更宏觀更務實的角度,理性的探究五權分立的淵源以及優缺點,來進一步剖析五權分立是否全無可取之處,特別是在保障考試權與監察權的獨立性上,透過考試院與監察院實際運作現況以及觀察中央政府歲出機關別預算總表、中央政府機關預算員額彙總表,發現考試院與監察院的設置有其必要並且是物超所值、「物美價廉」。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比較法的觀察,引介有關西歐各國考試制度與監察制度的設計與精神,來反省我國考試院與監察院的設計是否符合世界各國的潮流。「權力傾向於腐化,絕對的權力傾向於絕對的腐化。」半部的政治學都在這句話,權力分立的目的也在此,除此之外,權力分立原則經過多年的發展,由於多元化的要求,使得權力分立在量與質上不斷擴增,以便達成保障人性尊嚴的憲法要求。本文藉由介紹權力分立理論以及最新發展來探究考試院與監察院存在的必要性。有關中央政府體制與憲法變遷特別是修憲的問題,常是學界探討五權分立時會涉及的主題,因此在本文也會一併加以論述。 關鍵字:權力分立、三權分立、五權憲法、中央政府體制、憲法變遷、考試權獨立、監察權獨立
33

不自證己罪原則-nemo tenetur

王士帆, Wang, Shih-f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emo tenetur se ipsum accusare-沒有人必須自我控訴(niemand muß sich selbst anklagen),nemo tenetur se ipsum prodere-沒有人必須作為對抗自己的證人(man muß nicht gegen sich selbst als Zeuge auftreten),這兩句拉丁法諺即為不自證己罪原則(nemo-tenetur-Prinzip):「沒有人有義務使自己承擔罪責」、「沒有人有義務對自己的罪行做出貢獻」、「沒有人有義務對自己的犯行主動提出不利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違反意志去積極證明自己的犯罪」,乃是法治國的基本立場,以尊重人性尊嚴的中心思想為基礎的刑事程序原則,而人性尊嚴關注的是,被告必須能自由決定是否願意將自己作為自己犯罪的證明工具,強制將自己的陳述提供作為刑事判決或其他相關處罰的條件,不僅欠缺期待可能,也違反人性尊嚴。 nemo tenetur這個在國內已是刑事訴訟圈子耳熟能詳的拉丁法諺,每個法律系學生都能領略一二,把它作為論文題目,乍看是燒冷灶,本文用意在引進比較法上的觀察,主要是介紹德國法,同時回顧國內文獻與現行法規。本文分作八章,包括【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起源、國際發展與我國法依據】、【第三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的適用與違反類型】、【第四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與「訊問」關係】、【第五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對強制處分的衝擊】、【第六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與證據禁止】、【第七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在「非刑事法」領域的發展】及【第八章 結論】,冀能對不自證己罪原則的輪廓,建立雛形。
34

私人使用GPS取證之刑事法問題研究 / The enquiry of criminal law in the study of evidence acquired by private conduction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蘇軒儀, Su, Hsuan 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為人類社會帶來許多便利,但若未善用於正當的途徑將可能產生某種程度的反噬而成為侵害他人權利之工具。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方式為汽車導航,然其同時具備的定位功能若用以作為取得他人位置資訊以及行車軌跡之手段,即有侵害被追蹤者隱私法益之疑慮,因此,在刑事實體及程序法上有其探討之必要。私人使用GPS取得證據之行為可分別從刑事實體及程序法之角度進行剖析,在實體法上所可能涉及者為刑法第315條之1的竊視竊聽竊錄罪與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24條的違法通訊監察罪。本文首先詳細分析刑法第315條之1的內涵,並進而討論私人取得證據之行為是否構成刑法第315條之1的竊視竊聽竊錄罪。針對「非公開」要件的判斷,本文先就合理隱私期待的概念做出詳實的介紹,並輔以美國法上著名案例,從合理隱私期待的視角檢視「非公開」這個要件。另外,以GPS取得之資訊是否符合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中所稱「通訊」之意涵而有該當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24條之違法通訊監察罪的可能本文亦一併進行探析。 而在程序法的層面,私人使用GPS取得證據之行為與私人不法取證有涉,本文於定義私人不法取證後,進一步分析私人使用GPS取得證據之行為是否符合私人不法取證之內涵。私人不法取證之證據能力於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並無明文規定,實務與學說對此亦尚無較為統一之見解,本文嘗試從比較法的角度觀察,期能以外國法作為借鏡,提供不同面向的思考途徑。
35

監察人制度對私立學校財務透明程度影響之研究

蔡蕙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私立學校(以下簡稱私校)不斷爆發財務問題,不僅影響教育目標之達成,亦引起社會大眾對私校的不信任。教育部認為,治本之道,在強化私校的內部控制,於是,修正私立學校法,並強制私校設置監察人(見民國九十年九月公布的修正草案),惟其後教育部的立場已由強制設置改為鼓勵設置。草案公布後,私校董事的反對聲浪不斷,但其他人則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探討對監察人制度是否可降低私校發生財務問題的看法,以及不同人對上述問題的看法是否不同。   財務透明,是組織避免發生財務問題的一個方法,因此,本研究藉監察人制度是否影響私校財務透明的程度,而回答上述第一個問題。不同特色的監察人制度,功能亦不同,本研究從三個層面探討監察人制度的特色,包括:監察人的獨立性、其專業能力與監察人的規模;財務透明程度則著眼於資訊的可接近性,並從資訊揭露的管道、頻率及資訊的種類三個層面來衡量財務資訊的可接近性。   本研究根據監察人制度與私立學校財務資訊可接近性的關係,發展三個假說,探討私立學校監察人制度之建立,是否與財務資訊揭露的管道能公平對待每一位欲取得資訊之人有關、是否與財務資訊揭露之頻率有關,以及是否與所揭露財務資訊之種類有關。為瞭解不同人對監察人制度與私校財務透明程度間之關係的看法是否不同,本研究又探討與私校有關的人士是否因身份之不同而對上述關係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係以問卷蒐集資料,在設計問卷前,本研究訪談北部某私立技術學院之校長,辨認與監察人制度各層面有關的十個問題。本研究共發出問卷811份,回收份數130份,有效問卷109份。   根據實證分析,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為:一、當監察人的獨立性及專業性程度較高,且規模較大時,私校財務透明的程度即較高;而監察人制度對揭露資訊的種類,影響不大,僅監察人之專業,性與「租賃或買賣校地」資訊之揭露有關。二、對上述關係的看法,董事長與校務行政人員及老師未有顯著不同,但校務行政中的校長及會計主任,則顯著不同。三、對監察人的獨立性,受試者的信心較不足,但對其專業能力,則未顯現信心或缺,由於對後者的重視程度較高,整體而言,對監察人制度仍持較正面的看法。綜上所述,設立監察人制度與私校財務透明程度的增加間呈正相關,應可成立。因此,私立學校應以更開放的心胸,去看待監察人制度,雖然它並不是解決私校問題的唯一方法,但它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 Financial irregularities of privately-fimded schools emerged one by one recently.These occurrences not only impact adversely on the achievement of educational goals but also lead to doubt on the worthiness of their existence. One way to solve such problem i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ries to amend the Private School Law and mandates the privately-funded schools to install an audit committee on the top of their board of directors in the bill in September, 2001. The attitude regarding the audit committee of the Ministry, however, has switched, from mandating to optional but encouraging.   Since the deliberation is first publicized, the board of directors who ar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several privately-funded schools oppose strongly, but others keeping silence may hold the opposite views.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general perceptions whether the installment of audit committee reduces the occurrences of financial irregularities and whether 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said question. Financial transparency is one way to avoid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if the new system affects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transparency in privately-funded schools in responding the general perception question. Because function of audit committees is dependent on the members’independence and competence and size of the committe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se features affect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transparency. The financial transparency discussed focuses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 the measurement of accessibility, which are dependent in turn on the channel, the frequency, and the types of information disclosed.   This study develops three hypotheses based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privately-funded schools, and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installment of such a system is correlated with the free access to, the frequency of the access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 types of information disclosed. Besides,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s whether people in different position (principals, accounting managers, chairman of the board, student's parents,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r external auditors) ho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above relation.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perceptions of different people. This study identifies ten questions for various aspects of audit committee in privately-funded schools before the questionnaire is finalized by interviewing a principal responses one privately-funded college. This study sends 811 questionnaires and receives 130; 109 are usable and analyses are based on these response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1. The more independent and more professional of the committee member and the larger of a committee is, the higher financial transparency a privately-funded school can achieve, but the committee influences little on types information disclosed, only the information of "leasing and trading land" impaction the committee member's competence.   2. The views of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regar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stallment of audit committee and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transparency are not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with those of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teachers in privately-funded schools, but principals and accounting managers held views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3. The subjects lack confidence in audit committee member's independence, but trust their competence. Because they weigh the competence heavier than the independence, they think positively on the system as a whole.
36

我國監察人內部化之決定因素及其影響 /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upervisors and its impacts

鄧皓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2007年至2011年的非金融產業之上市櫃公司,分析股權結構、公司特性是否為公司內部監察人設置比率及是否設置外部監察人之影響因素,並進一步探討公司監察人內部化比率與外部監察人之存在對公司之經營績效、盈餘品質及財務報導強制重編次數的影響。 實證結果顯示,若公司型態為電子公司、家族企業或集團企業、公司之企業規模、內部人持股比率越大,則該公司內部監察人席次比率越高,且不傾向設置外部監察人。而就公司監察人內部化對公司之經營績效及財務報導品質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監察人內部化比率越高之公司,其公司經營績效越差,且被要求強制重編財務報表的次數也較多。但只要存在一位外部監察人,即有助於改善公司之經營績效並降低公司被要求強制重編財務報表的可能性。惟本研究並未發現監察人內部化比率或外部監察人之存在與公司盈餘品質間存在顯著關係。 整體而言,本研究之實證結果顯示公司監察人內部化將使法制上監察人制度所應有之公司治理機能無法發揮,無法提升公司經營績效及財務報導品質。故為讓公司監察人能發揮其制度上應有之功能,公司之監察人,宜由外部人擔任。 / Based on a sample of listed non-financial companies over the period of 2007 to 2011 in Taiwan, this study first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upervisors. A step further,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internalization of supervisors on firm performance, earnings qual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restatement of financial report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firms operate in electronic industries, or belong to business groups or owned by families, or with greater shares held by insiders or with larger firm size, a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upervisors (the presence of outside supervisors).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firms with higher degree of internalization of supervisor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er performance and higher frequency of restating their financial reports. On contrary, we find that firms with at least one outside supervisor are associated with better performance and lower frequency of restating financial reports. However, this study fails to report any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upervisors (or the presence of outside supervisors) and earnings quality measured by accrual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therefore suggests that firms should appoint outsiders to be supervisors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function of the institution of supervisors.
37

董監事及重要職員責任保險承保範圍及相關問題之研究

葉力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日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公司內部結構更加複雜,且因經營與所有分離所產生之代理問題日益嚴重,經營者如果心懷不軌或公司對其疏於管控,極有可能造成公司股東、投資人,甚至社會大眾之巨大損失,故不得不加強保護投資人,但相對地,同時亦會加重公司經營者之法律責任風險,故在上開環境之推波助瀾之下,董監事及重要職員責任保險成為國內近年來責任保險保費進帳最大之險種之一。但於董監事及重要職員責任保險在我國蓬勃發展之同時,亦有論者指出董事、監察人及重要職員若有了董監事及重要職員責任保險做後盾,是否仍須負擔相關法規所規定之忠實義務、注意義務或其他法定之義務?因此,將保險公司所得承保之董事、監察人及重要職員可能負擔之法律責任加以釐清,將十分重要,否則社會大眾對於董監事及重要職員責任保險是否會破壞相關責任制度之疑慮,將不會停止,甚至將影響董監事及重要職員責任保險市場之發展。因此,本文欲將董事、監察人及重要職員在我國現行法制上面臨之法律責任風險明確化,進而將董監事及重要職員責任保險之承保範圍在學理上加以釐清,希望所得出之結果可作為保險業者承保或董事、監察人及重要職員投保時之參考。
38

美國刑事偵查制度對我國之影響--以特別偵查制度之獨立性、通訊監察之控制機制與刑事司法互助之書證調取為例 / 無

黃謀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法律制度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之法律制度。不可諱言地,美國法律制度對其他國家法律制度的影響甚深,有些論者因此認為:因多數國家相繼仿效美國之法律制度,業已形成各國「法律制度美國法化」(Americanized)之趨勢。甚至,美國Maximo Langer教授,在其「論認罪協商制度之全球化及刑事訴訟程序之美國法化」乙文中表示,有人以美國之認罪協商制度為例,認為美國之認罪協商制度可能是辯論式制度送給糾問式制度的「特洛伊木馬」(Trojan horse),大陸法系國家將逐漸被「法律制度美國法化」,將被全面屠城棄守。是否果真會如此,美國法律制度對我國之影響是否亦有可能造成我國偵查制度遭美國偵查制度「屠城」之結果?引發筆者對我國近年來自美國引進之若干偵查制度之關注與好奇,認有予以探究之必要。本文乃就我國近來有關偵查制度之重大修法,以特別偵查制度之獨立性、通訊監察之控制機制與刑事司法互助之書證調取等為例,探究該等制度從美國原貌,到移植至我國後之改變、衝突及現況,並提出本文之觀點,期能成為未來修法時之參考方向。 本文除前言及總結論外,第二章簡介美國之偵查制度,論文主體部分則分成特別偵查制度之獨立性、通訊監察之控制機制及刑事司法互助之書證調取等三章進行論述。 第三章為有關特別偵查制度獨立性之探討,由各國曾出現之特別偵查制度中,以美國、日本及南韓等國家之法制為例,分別介紹美國之「獨立檢察官」與「特別檢察官」、日本之「特搜部」及南韓之「大檢察廳中央搜查部」等特別偵查組織之歷史沿革及運作機制,其中特別就各國爭相仿效之美國「獨立檢察官」與「特別檢察官」制度多加介紹,最後再論述我國特別偵查組織之濫觴與發展,由高檢署查緝黑金行動中心到地檢署檢肅黑金小組,再到最高檢特偵組等我國廣義之特別偵查組織之發展歷程,而特偵組成立迄今之現況與制度之運作結果,對特別偵查制度之獨立性產生之影響,亦有待實務運作後之檢驗,其中最大爭議者諸如:付之闕如的檢察總長退場機制、再議程序及設置審級等爭議問題,目前都已出現,有待探究及修法解決。 第四章為有關通訊監察控制機制之探討,日本、美國、英國及我國通保法修法前後之存在不同通訊監察核發機制及聲請機制,就我國通保法修法後之通訊監察聲請機制模式採取「檢察官聲請獨占模式」,不採取「雙聲請主體模式」或「檢察官許可前置模式」,本文乃探究各種聲請模式之利弊得失。次以我國通保法修法所仿效之美國通訊監察制度為中心,介紹美國之法律及行政相關規定,引述美國聯邦檢察官在通訊監察程序中之角色,進而導出美國核發通訊監察書遠低於我國之原因,探究美國各種通訊監察之內控機制。最後以通保法修法後之實務觀點檢視本次通保法修法之控制機制,探討是否修法後即可達到仿效美國通訊監察制度所欲達到得以控制監聽浮濫之目的? 第五章為有關刑事司法互助之書證調取,除介紹各種刑事司法互助態樣、我國現行之刑事司法互助有關之法規及實務運作外,並探討臺美司法互助協定之內容。並以向新加坡請求刑事司法協助為例,介紹如何請求調取涉外之銀行帳戶資料。另討論我國經由外國政府或組織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由於我國並無刑事司法互助法之專法,致實務上產生極大之爭議,有予以深究之必要。 第六章為本論文總結,本文認為,美國之偵查制度對我國偵查制度的影響當然是不容置疑的,但我國絕非單純地複製一個美國形式的偵查制度模式,美國法對我國法制的影響並非全面性的美國化,僅占我國偵查制度改革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我國引進美國之偵查制度後已與美國原有之制度呈現出各種不同之風貌,當然引進後之機制正挑戰我國原有之偵查架構與制度,但並未形成「偵查制度全面美國化」的現象,更不必憂心會遭美國偵查制度全面「屠城棄守」。
39

論完全控股架構下公司內部監控機制所受之衝擊與因應--以金融控股公司為核心

陳易聯, Chen, Yi-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年來台灣金融體系結構一直大幅度蛻變轉型中,尤其自銀行法於一九八九年修正並通過開放民營以來,銀行家數已快速增加,票券金融公司、投信公司、投顧公司、證券商、證券金融公司等亦快速開放成長。 近年我國金融體系又產生另一波趨勢,合併與策略聯盟風氣盛行,迄今國內已成立十四家金融控股公司,未來其彼此間應仍有再進一步整合之可能。惟金融控股公司之成立雖意味著金融產品多樣化、經營規模大型化與國際化之走向,但因金融機構於資本整合之後,其於經濟體系中之重要性亦不斷向上竄升,從而金融控股公司之內部監控與外部監理似亦應受到同等之重視,否則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少數的股本掌握大量資產,槓桿倍數不小,恐將容易發生弊端。 復觀目前國內金融控股公司對其子公司持股之概況,吾人發現其共同特點,亦即金控公司僅負責對轄下子公司之指揮協調,自身並未實際經營業務,且各家金控公司殆皆持有其子公司百分之百股份。於此情況下,傳統股份有限公司內部監控機制所受之衝擊與因應為何,爰為本文所欲探究之核心。
40

創業投資增進轉投資事業公司治理方法之研究

彭惠芳, Peng, Hu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資本主義盛行之今日,「公司治理」已成為舉世矚目之焦點。自從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後,許多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及亞洲經濟體投入大量的資源與時間研究此一議題,認為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提昇企業策略能力及國際競爭力的最佳良方。在台灣,隨著資本主義盛行的浪潮,近二十年來產業轉型、高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幕後功臣,除了政府主導科技研發計劃與租稅優惠及專案補助措施外,首推「創業投資業」;創業投資業之所以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之推手,主要在於其「投資後管理」之積極性、策略性功能。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02年所發表之研究報告顯示,創業投資業投資額佔GDP比率與該國公司治理績效之評比成正相關,由此可見創業投資業對提昇公司治理的貢獻。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創業投資業於各投資階段,增進轉投資事業公司治理之最佳實務作法,期能提供我國創業投資業者參酌、運用,以發揮其對被投資公司積極、正面之監督控管功能,並符合公司治理的四個基本原則:公平性(Fairness)、透明性(Transparency)、課責性(Accountability)、責任性(Responsibility),建立二者間良性、穩定的溝通模式及信賴關係,讓創業投資業繼續為台灣產業競爭力加分。 「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又稱「風險投資」,而專為投資於高科技、高風險、具發展潛力且成長快速之事業所募集之資金,則為「創業投資基金」(Venture Capital Fund)。創業投資的投資模式是在高風險、高報酬的前提下,對具成長潛力的被投資公司提供中、長期資本及經營、資源、網絡的加值服務,協助投資標的快速成長,克服各項經營問題,申請上市櫃,以實現其高額之資本利得;因此,創業投資業與被投資公司間之投資關係,是建立在相互合作之互信基礎,互謀長期最大利益,而創業投資業最重視的則是,投資資金是否能順利回收及獲利,被投資公司的獲利是否有如預期、體制運作是否健全,進而進入資本市場,讓其所投入之資金有退出機制。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這個議題是從美國發展出來的,當初國內學者對該名詞的翻譯不盡相同,有譯為「公司管理」、「公司治理」者;亦有譯為「公司監控」、「公司管控」者;在台灣統稱為「公司治理」,以兼顧管理、監控及自治、自律之功能。依據中華公司治理協會之定義:「公司治理是一種指導與管理的機制,以落實公司經營者責任為目的,在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下,藉由加強公司績效,保障股東權益」。 良好的公司治理必須符合四個原則,分別是公平性 (Fairness)、透明性 (Transparency)、課責性 (Accountability)以及責任性 (Responsibility)。公平性指的是對公司各投資人以及利益相關者予以公平合理的對待;透明性指公司財務以及其他相關資訊,必須適時適當地揭露;課責性指公司董事以及高階主管的角色與責任應該明確劃分;責任性則指公司應遵守法律以及社會期待的價值規範。 依據OECD公司治理原則之說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具有:提高經濟效率、降低資金成本、健全財務結構之基礎等功能。 在台灣,上市公司與大多數國家一樣,公司的所有權結構大都傾向於具有控制股東,而控制股東會透過金字塔結構、交叉持股與互為董事等方式而達到控制公司的目的,在此情況下,控制股東極可能透過利益輸送和掏空公司資產等方式,剝奪奪小股東的財富,並衍生道德危機與逆選擇的相關代理成本,而引發核心代理問題。 本研究發現創業投資業推動公司治理之誘因如下列: 一、期藉由灌輸經營團隊公司治理--「課責性」及「責任性」之基本原則,塑造正確之價值觀,建立企業長治久安之基礎。 二、強調公司治理--「公平性」之基本原則,保障少數股東之權益,維護創業投資業持有股權之股東權益及價值。 三、確信良好之公司治理會提昇轉投資事業之獲利能力及市場價值,同時增加創業投資業退出時所獲之資本利得。 本研究發現創業投資業評估轉投資事業公司治理之重點如下列: 一、轉投資事業之財會數據之正確性、可信賴度及資訊透明度、詳細度。 二、轉投資事業股東成員、股權結構及背景,及具實質影響力之股東特性。 三、轉投資事業董事會運作之情形,如:董事會成員、董事選任方式、董事會議題及會議進行模式。 四、轉投資事業經營團隊之商譽及誠信度,各項法令之遵循程度,公司章程之適法性及可執行程度。 五、董事會、董事長、總經理之權責劃分是否適當及課責性是否落實。 六、轉投資事業之會計制度是否建立且落實執行,以避免轉投資事業做假帳,並確保能按時提供財務報表。 本研究針對創業投資業推動創建期事業公司治理之方法建議如下: 一、建立企業主正規之「公司法制」觀念。 二、正視「公司章程」之法律地位及重要性。 三、導入「股份有限公司」之運作機制,建立「股東會」、「董事會」及「監察人」之基本功能及符合法令規定之決策模式。 四、建制符合「內部控制機制」之作業系統及程序。 本研究針對創業投資業推動擴充期事業公司治理之方法建議如下: 一、善用「公司章程」及「法令規章」解決「核心代理問題」。 二、強化「董事會」、「監察人」職能,推動「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 本研究針對創業投資業推動成熟期事業公司治理之方法則建議由實踐股東行動主義著手;包括: 一、創投業於投資前,應確信公司治理之重要性,將投資標的推動公司治理之績效,納入投資組合考量。 二、執行投資後,創投業應經常與公司重要股東與經營階層充份溝通及於董事會、股東會中充份表達意見,以促使公司控制股東及經營階層重視少數股東之權益。 關鍵字:創業投資業、創建期、擴充期、成熟期、公司治理、核心代理問題、控制股東、公司章程、股東會、董事會、監察人 / According to the OECD research report released in 2002 that existed a positive relevant between the investment amount of venture capitalist to the GDP and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n the most countries worldwide.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ist for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obviously numerou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thesis is intend to research venture capitalist how to enhance the investe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investees’ start-up, development, maturing stages practicably. Basing on this study, both of the venture capitalist and the investee can conduct a beneficial and stable communication manners and relationship. In Taiwan, most of the listing companies are same a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majority shareholders almost constitute the whole shareholders’ structure and possess the great majority voting right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stinctively intend to create the arms-in-length transactions to deprive the minority the shareholders’ benefits and wealth, and cause the core agent problem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analysis, induction, and case study methodology covering three samples of venture capitalis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follows: 1.At the investees’ start-up stage, the measures of venture capitalist enhanc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re listed as below: 1)Educating the business owner to establish the corporate legal concept. 2)Paying much attention about the article to follow the company law. 3)Introducing and following the company law’s operating structure, and establish the “shareholders”,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basic functions and decision model. 4)Establish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procedures. 2. At the investees’ development stage, the measures of venture capitalist enhanc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re listed as below: 1)Practicing the article and regulation to overcome the core agent problems. 2)Empowering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function, and progress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Best Practice Principles for TSEC/GTSM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investees business running. 3. At the investees’ maturing stage, the venture capitalist suggested to practice the shareholders activism; for example: tak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nto the investment evaluation. Key Words: venture capitalist, start-up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maturing stage, corporate governance, core agent problem, majority shareholders, article, shareholders’ meeting,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upervisor

Page generated in 0.03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