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
從衝突到合作: 東南亞國家雙邊互動關係的實證研究 / FROM CONFLICT TO COOPER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BILATERAL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陳偉華, Chen, Wei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試圖將雙邊關係導入區域整合的解釋範疇,主要探討東南亞國家之間雙邊互動關係的解釋因素,以及東協對應成員國間衝突本質的制度建構,從而推進區域合作的進程。
從理論文獻與經驗事件,本研究運用「雙邊層次理論」(dyadic level theories)解釋東南亞國家間的互動現象,選擇「相對權力」、「軍事實力」、「政體類型」、「貿易互賴」、「經濟發展」作為開發中國家雙邊關係的解釋變數,用以理解東協成員國走向衝突與合作的選擇,並對「衝突-合作」的理論命題進行檢驗,據以提出適用於東協國家雙邊互動變異的解釋模式。本研究主張,開發中區域內雙邊關係受到國家屬性與相對特質的影響,爰須從個別國家互動交往的變遷軌跡予以觀察,其解釋變數將持續影響未來的整合道路。
在理論檢證的操作上,本研究參照「事件資料分析」(event-data analysis)方法,設計「雙邊互動的衝突—整合量表」(the Conflict-Integration Continuum, CIC),蒐集自1990年至2012年的「時間序列與橫斷面資料」(TSCS),並建置「東協成員國雙邊互動關係時間序列資料庫」(ASEAN-TSCS Data set)。透過資料庫分析和預測模型之建構,本研究釐清東協雙邊關係變異的解釋因素,並確認對於開發中國家間互動關係的影響關係。
為周延地理解東南亞次區域體系中單元層次(國家間互動)與整體層次(東協整合)的互動連結,本研究對東協歷年構建的安全制度與爭端解決機制進行文本分析,擇取區域內各組雙邊關係進行案例研究。透過對東協國家相對特質與互動事件的比較,進一步檢證次體系內國家間互動行為的關聯特徵,本研究期能為東南亞的整合研究提供一種理論啟示。 / This study aims to interpret reg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bilateral relations. It primarily addresses the factors in bilate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delves in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ASEAN put forth an architecture to resolve the inherent conflicts between its member states to further promote regional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oretical literatur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this study uses dyadic-level theories to explain interactions among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chooses “Relative Power,” “Military Capability,” “Regime Types,” “Trade Interdepend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is region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choices made by the ASEAN member states towards eithe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and inspects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conflict-cooperation” so as to put forth an explanatory model applicable for changes in the bilate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SEAN countri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in a developing region are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ountry, but also the relative relation to other countries. Therefore, observ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ach individual country to others is required. The independent valuables are also dynamically influencing the approach of integration in the future.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validation, a conflict-integration continuum (CIC) is designed for this paper with reference to event-data analysis approach, time-series cross-sectional (TSCS) data between 1990 and 2012 is collected, and an ASEAN-TSCS data set is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database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a prediction model, this research clarifies the explanatory factors for changes in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ASEAN countries and determines the effects that they have on interactions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interactive linkages between the unit level (interactions amongst nations) and the overall level (ASEAN integration) in the Southeast Asia sub-regional system, this paper performs a text analysis on security regimes and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s constructed by the ASEAN over the years and selects bilateral relations of pairs in the region as case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data-driven analysis abov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the interactive linkages between individual country and the overall ASEAN are also required. Therefore, a text analysis on security regimes and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s constructed by the ASEAN is also conducted in this thesis. Several pairs of countries are used as case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his region. By comparing relative qualities and interactional events of ASEAN countries, correlative features of interactions among the countries in the subsystem are further validated, as such,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velation for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outheast Asia.
|
272 |
進口汽車業行銷策略規劃擬定之研究--台北市之實證蘇育慶, SU, YU-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不斷提高,行的品質逐漸受到重視,國內進口轎
車市場對量與質的需求均顯現出相當具有成長潛力的態勢,進口轎車代理商及貿易商
不斷引進各價位的轎車,且國產車業者亦不斷強化競爭利基以迎戰進口車,使得這個
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
依分層抽樣原理,本研究以問卷訪問方式抽取台北市20歲以上之506位消費者為
調查對象,期以對進口汽車之偏好態度為市場區隔的基礎,並結合潛在購買強度指標
及阻擾購車指標,藉以選擇其潛在目標市場,進而深入瞭解消費者之特性,據以研擬
開發潛在市場之有效行銷策略。
其次,本研究採用計量多元尺度法(Metric MDS)分別探討高、中、低三等價位共1
5種品牌之進口轎車及3種品牌之國產車在市場上之競爭態勢,以作為業者引進車種
之參考。
|
273 |
台灣職業流動模式及其變遷之研究張銀旭, ZHANG, YIN-X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一社會中,職業常常被視為個人成就地位的表徵。透過對職業流動的研究,不但可
以瞭解台灣社會階層化的情形,更可以看出台灣社會流動的變遷狀況。本研究嚐試利
用台灣兩個不同時點上的資料,分析台灣地區父子職業流動的事實,期望達成以下的
目的:
1.以父子兩代職業流動的密度為標準,找出流動的模式;並分別檢視不同的時點上
,有無明顯變遷的事實。
2.以職業類別間之距離為流動障礙的指標,找出不同類別間職業流動的障礙,並加
以比較之。
3.綜述流動模式與流動障礙的關係,並對「台灣社會流動之開放性」問題做一省思
。
本研究分析資料為行政院主計處於民國六十五年及七十五年所做的「家庭收支暨個人
所得分配調查」資料。利用該調查對職業之分類,抽取具有父子兩代特性之樣本,分
別整理成為父子職業流動表。計得可用以分析之樣本數六十五年為二二三九戶,七十
年為二九一二戶。透過對數相乘模型之運作,將流動表中各種不同的效果加以分析。
研究之結果發現:近十年來台灣地區職業傳承的效果並沒有改變。易而之,近十年來
台灣社會流動的變異絕大多數是導因於職業結構的變遷。就整體而言,整個社會職業
之流動是相當開放的。這個結果與Featherman&Hauser(一九七八)對美國社會所做
研究之結果大致上相類似。
|
274 |
社經背景、教育因素與職業成就關係之研究符碧真, FU, B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依屬因素(ascription factors,以社經背景為代表)與獲致因素(
achievement facrors ,以教育因素為代表)兩者對個人職業成就影響的相對性,以
瞭解我國社會階層化過程的情形。
本文共一冊,分五章撰寫,各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重要名詞解釋。
第二章文獻探討,探究社會階層化的現象,社經背景、教育因素與職業成就的關係及
變項的向度問題。
第三章研究設計,說明研究對象、工具、實施過程及統計方法。
第四章敘述研究結果。
第五章根據研究結果予以討論。
|
275 |
我國建築業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 分析層級程序法的應用李茂興, Li, Mao-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研究目的、研究架構、研究裉制
第二章:分析層級程序法之簡介─理論及其應用
第三章:我國建築業現況及政府當局現行政策
第四章:韓、日、美建築業現況及其政府當局之政策
第五章:我國建築業未來發展之方向─集政府、學術界、業者三方面之專家,應用分
析層級程序法,推導出應該採行那些政策與措施,以克服在抵達期望美景時,所會遭
遇到的困難。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276 |
分析層級程序法在行銷資源分配上之應用張紹文, Zhang, Sha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在本章中著者將討論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研究
限制。研究目的探討廠商或企業布市場上行銷或生產某一產品時,在該項產品必然歷
經的各個產品生命週期中,廠商或企業如何利用本論文之研究結果於實際市場行動之
中。第二章為AHP(分析層級程序)之簡介,在本章中著者試就AHP做一概念性
之介紹,由於本法之牽連廣泛,故著者僅就其中與本論文相關者做一敘述。第三章為
產品生命週期之簡介,在本章中著者就眾多有關產品生命週期的文獻中,舉出與本論
文研究較具相關者做一描述。
第四、五、六、七章,本論文定莪產品處於介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時各別
之行銷資源,再分別應用AHP法衡量產品處於各階段時所應使的之行銷資源的優先
次序(priorities)。
第八章中,著者試就本論文做一結論與建議。並嘗試為企業界在應用AHP時做一些
建議。
|
277 |
台灣省基層主計人員工作滿足之研究黃瑩宵, Huang, Ying-Xi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探討台灣省基層主計人員工作滿足的程度,俾作為改善基層主計人事制度之參
考。全文共分五章,大約五萬餘字。第一章緒論分三節,分別就研究動機及目的,研
究問題及假設,研究架構予以扼要說明。第二章係有關文獻之探討,計分四節,先就
工作滿足之發展、定義、測量及理論基礎等予以闡述,接著就領導型態、工作特性、
性別角色等之意義、發展、測量及其工作滿足之關係分別予以介紹,以明其義。第三
章則敘述本文之研究方法,計分四節,包括研究對象,施測與收集資料程序,並討論
之。第五章則為結論與建議,計分三節,先簡略彙述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其次指出本
研究本過程中所受的限制,最後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建議。
|
278 |
個人特質、組職氣候、輿組職承諾之研究楊啟良, Yang, Qi-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員工的需求層次、工作態度、與組織氣候,對員工承諾的解
釋能力;本研究同時探討員工人口統計特徵與需求層次、工作態度、與員工承諾的關
係。
本研究以臺灣的電子公司,生產線上作業員以外的各級職員二七三名為研究對象。
本論文共分成七章:
第一章:緒論及研究問題。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人口統計特徵與需求層次、工作態度與組織承諾的關係。
第五章:需求層次、工作態度、與組織氣候對組織承諾的交互影響。
第六章:需求層次、工作態度、與組織氣候對組織承諾解釋力之探討。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
279 |
台灣電力公司實施援權及分層負責之研究-總管理處個案研究許馬貴, Xu, Ma-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灣電力公司總管理處各單位的主管及有關人員對於「授權及分
層負責」之意見,將做為公司及一般機關改進授權及分層負責之參考。其扼要說明
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目的、研究途徑、架構、研究方法與過程,
授權及分層負責概念與意義。第二章授權理論之探討包括職權之根源有法定說、容
受說、職能說、能力說;實施授權理由,如屬員發展,激勵自我發展,組織擴大;
授權障礙有權責劃分不明確、法規手續繁瑣、主管、部屬心得障礙;授權順序有決
定授權的工作,選擇適當人選,要合適的人開始準備,計劃授權後管制工作。第三
章授權在組織管理中扮鑋角色包括組織環境如文化傳統、工作環境,組織結構如控
制褔度、組織層級,組織技術、心理、管理與授權之關係。第四章台電公司實施授
權現況,其中包括實例說明。第五章總管理處授權個案研究分析。第六章結論發現
台電公司授權制度尚稱健全,並建議授權至最基層主管。
#2810422
#2810422
|
280 |
員工個人屬性、需求層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之關係陳森壬, Chen, Sen-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我國員工對工作環境及工作內容之心理感受
。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提出工作特性、工作滿足正顯著相關假設,並探討員
工之工作願望問題。
第三節 名詞定義;介紹與研究有關之操作性名詞定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介紹工作特性之理論及JDS 量表的發表。
第二節 介紹需求理論。
第三節 介紹工作滿足理論。
第四節 介紹與本研究有關之國內外研究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介紹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問卷執行設計、統計分析方法,及研究限制。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統計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之各層面關第比較,並分析工作願望與
個人屬性的差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總結上章之分析結果,印證假設,並提出個人之研究心得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2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