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6
  • 213
  • 25
  • 13
  • 6
  • 2
  • Tagged with
  • 259
  • 259
  • 87
  • 84
  • 72
  • 65
  • 64
  • 55
  • 50
  • 43
  • 43
  • 42
  • 41
  • 41
  • 3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41

職場性別歧視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

郭賢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兩性工作平等法(以下簡稱兩平法)自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八日施行,迄今已五年,兩平法之立法不但符合禁止就業上性別歧視之國際潮流,也與我國日益重視女性就業問題之需求息息相關,更為性別平等理念之實現,向前邁進一大步。依據現有就業歧視案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屬於性別歧視案件。所謂「性別歧視」係指在工作職場中,求職者或受雇者因其性別,而受到雇主不公平待遇。禁止性別歧視之精神,在於性別乃個人與生俱來,所無法改變的特質。因此,由於本身無法改變的特質,而在工作職場中受到不平等待遇是不合理的。所以不論在工作職種、職位、薪資、升遷、訓練、退休條件等,只要工作相當及能力相等,均不得有性別歧視之情形。 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之統計資料,累計至95年12月底止,各縣市計受理申訴案件446件,經移送評議件數329件。91至95年底評議件數計329件,其中以性別歧視居首達205件(包括離職或解僱98件,婚育歧視53件),性騷擾119件,因產假之申訴案件計44件。我國職場中較為常見之性別歧視案例類型有:招募歧視、晉升歧視、同工不同酬、婚育歧視(包含婚姻歧視及懷孕歧視)以及性騷擾。 本研究共分六部分,前五部分為緒論、我國促進職場兩性平等理論基礎、相關法制之介紹與事業單位執行情形、國際組織及美國有關促進職場兩性平等措施與規定、我國職場常見性別歧視案例類型暨法院判決案例介紹與分析,以及結論與建議等五章,最後一部分則為參考文獻。茲將各章所探討之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文獻分析與名詞釋義。 第二章為我國促進職場兩性平等理論基礎與相關法制之介紹,首將透過憲法中有關兩性工作平等條文規定,以及工作權、平等權內涵之論述,深入瞭解兩性工作平等的理論基礎後,復將我國落實兩性工作平等相關法令與兩性工作平等法之立法淵源與規範內容及我國兩性工作平等法中所規定之公部門與私部門、事業單位內部及外部申訴、救濟制度與其他法律救濟途徑,於本章中說明,末將國內事業單位執行兩平法相關規定之情形加以說明。 第三章為國際組織及美國有關促進職場兩性平等措施與規定,透過對於聯合國及國際勞工組織有關促進職場兩性平等相關公約及美國重要法律與總統行政命令、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之簡介,以瞭解國際間有關消除職場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平等此一議題之進展及其立法趨勢。 第四章為我國職場常見性別歧視案例類型暨法院判決案例介紹與分析,從實務角度觀察在我國職場中常見之性別歧視案例類型,輔以實際案例或法院判決內容介紹方式,探討並瞭解招募歧視、晉升歧視、同工同酬、懷孕歧視、職場性騷擾等問題在我國發生之情形。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綜合本文各章論述提供建議。 最後則列出參考文獻與附錄供參。
142

2005年中美、中歐紡織品配額貿易談判之政治經濟分析 / The Politics of Sino-US and Sino-EU Textile Quota Negotiations in 2005

吳文欽, Wu, Wen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貿易會決定國內不同行為者的利益分配,促使國內產生主張自由貿易與支持保護主義的陣營,進而影響貿易政策的制訂。本論文以紡織品貿易為主題,首先闡述保護主義為何在貿易自由化浪潮中,依舊能夠貫穿20世紀後半葉的紡織品貿易,卻又在1990年代末期開始式微;其次,本論文分析當全球紡織品貿易於2005年全面取消配額之後,中國紡織品的大量出口,如何引發進口國內部保護主義勢力的反撲,令歐盟和美國先後和中國重新展開紡織品配額談判。最後,本論文分析歐、美境內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兩個陣營,如何影響和中國的談判結果,並藉此比較具有不同制度的經濟體,如何回應國際經濟秩序的變化。 本文援引Robert Putnam所提出的「雙層賽局」分析架構,並進一步討論國內制度如何國際談判產生影響。經研究後發現,歐盟和美國內部的政治聯盟是影響談判結果的重要因素。這兩起談判雖然都源於本國紡織業者在受到中國紡織品的強力挑戰之後,進而要求政府必須出面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由於歐盟和美國內部政治制度設計的不同,讓不同陣營有不同的施力空間,最後使得兩起談判結果有所差異。在歐盟方面,紡織產業和進口商之間的衝突,透過歐盟尊重多元的政治制度設計而有了旗鼓相當的局勢,因此歐盟執委會出面和中國談判之前,必須兼顧這兩個陣營的利益,令歐盟和中國的談判結果較有利於中國紡織品出口。但是在美國方面,儘管進口商和紡織業者之間的利益也是有所衝突,不過紡織業者最後透過政治運作而佔了上風,加上美國政府也希望藉由限制中國紡織品來降低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使得中美談判的結果對中國較為嚴格,具有濃厚的保護主義色彩。 / International trade distributes various interests to actors, who then form two camps supporting free trade and protectionism, respectively. Both two camps also influence the decision-making of trade polic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extile trade and analyzes why protectionism could prevail in the textile trade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20th century, and why it declined in the end of 1990s. Second, this thesis analyzes how China’s considerable textile exports after 2005 incur resistances of protectionis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and the United States (US). Those protectionists request their government to negotiate with China on textile products. However, those requests attract the counterpunches from supporters of free trade. By rendering the “Two-level Game Theory”, this thesis discovers that the domestic coalitions in the EU and the US significantly determine the results of negotiations. Although both negotiations result from powerful challenges of Chinese textile products, the EU and the US have their own institutional designs and then take different responses. In the EU, conflicts between textile industry and textile importers are of approximately equal strength.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s to hold an eclectic position between the supporters of free trade and protectionists. As a result, the results of EU-Sino negotiation favor China’s textile export to the European market. On the other hand, even though there are conflicts between textile producers and importers, producers get the upper hand by lobbying politicians.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US government also intends to reduce the US’ tremendo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by limiting China’s textile product, the US-Sino textile quota negotiation is much more protectionism-oriented.
143

合建契約之研究

余明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合建契約在我國不動產市場當中,一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當地主想要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擁有房屋,或者擬將舊屋更新時,合建契約就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合建契約,地主得節省自行建築房屋所必須支出之資金,即可取得房屋所有權;而建商無須支出取得建築土地之龐大資金,避免資金積壓,即可於地主提供之土地上興建房屋。雙方再依據契約所定比例,分配房屋及土地。實務上常見的合建契約類型有很多種,然而大致上可以地主是否以取得房屋所有權為目的為區分標準,如果地主只是提供土地與建商共同經營事業,而於房屋興建完成之後依約定比例分配獲利,並不實際分配房屋,此種合建契約多以「合夥契約」之方式為之,於實務上較少發生爭執,本文即不以此為討論重點。而另一類的合建契約,即地主以取得房屋所有權為其目的,提供土地與建商合建,並且實際獲得分配房屋。此種合建契約之契約類型,以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內容、契約條款,在實務上衍生的糾紛甚多,然而較為深入且有體系的的討論卻為數甚少,本論文即以此種合建契約為重心,探討合建契約之功能、契約類型、合建房屋原始所有權人之認定標準,並且建構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體系、檢視契約條款內容。 在討論合建契約類型與條款內容時,本文將一併探討合建契約與消費者保護法之間的關係。因為在本文討論的合建契約當中,地主以取得房屋所有權為其主要目的,是否得將其視為消費者保護法上所指之消費者,而認合建契約之法律關係屬於消費關係,因此當建商以合建之定型化契約與地主締約時,得以適用消費保護法,採取較為有利於地主之解釋。除此之外,關於合建契約特殊的保證金制度,本文將以實務上的判決為例,討論保證金擔保之內容與目的,以及保證金返還義務與瑕疵擔保之瑕疵修補義務之間,是否得為同時履行抗辯的相關問題。 與合建契約相關另一項特殊的問題,則在於當地主將合建土地所有權移轉予第三人時,建商或者是買受房屋之人,對於土地買受人是否仍然有權繼續使用合建土地,或者成為無權占有,而將遭受拆屋還地、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以及不當得利返還之訴訟。實務上的見解可明顯區分為兩種,一種見解認為合建契約為債權契約,僅具有相對性,因此當合建土地所有權人變異時,新所有權人當然不受合建契約之拘束,建商或房屋買受人即無法主張依據合建契約使用合建土地,其占有自屬無權。另一種見解則認為,合建土地買受人應受合建契約之拘束,因此建商或房屋買受人屬於有權占有,或者認為合建土地買受人權利之行使應受限制,藉此避免拆屋還地等重大影響社會經濟的結果。本文即從這兩個方向,探究其法律上的依據與各種可能的解釋方案,希望能夠達到保障社會上重大經濟利益的目標,避免浪費已投入的大量資源。 關鍵詞:建商 地主 合建契約 權利濫用 消費者保護 定型化契約 債之相對性 誠實信用原則 買賣不破租賃
144

我國最高法院著作權刑事判決類型化分析

徐碧雲, Hsu,Bi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回顧我國著作權法之修法歷程,除了應國內著作權人團體呼籲政府應強力取締盜版之呼聲外,來自美國特別301條款之貿易制裁壓力,亦為主要修法原因,以致於近10年來即有6次修法,且侵害著作權之刑責一次比一次更為嚴苛,惟如此頻繁之修法是否切合我國著作權實務之發展?本文係以實證研究之角度,檢視現行著作權法之法制規定與司法實務執行情形有無落差?並探究我國司法實務認定著作權侵害之見解如何?何等證據得證明犯罪事實存在?及將歷年來我國最高法院審理侵害著作權之刑事判決中,關於著作權爭議之種類、侵害權利之內容、所犯法條、受理之原審法院分析、量刑狀況、犯罪者之犯罪型態,予以量化分析,以釐清實務上著作權爭議案件之類型以及常見之爭議處理型態,以研究我國歷年來的爭議型態是否有轉變。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關於侵害著作權之責任包括民事與刑事方面,經蒐集並統計我國93至95年度最高法院民、刑事裁判資料,有關「著作權」之判決部分,其中民事裁判符合條件者僅有2筆,刑事裁判符合條件者為385筆,顯見我國著作權侵害之法院實務運作,多以刑事訴訟為之。故本文係以最高法院審理之著作權刑事判決為主要研究對象。亦即本文採計研究者為最高法院依據實體法或者程序法的規定,確定被告刑罰權是否存在與其範圍,像科刑判決、無罪判決等,另外還有判斷訴訟關係有無存在、訴訟程序是否妥適,像不受理判決與管轄錯誤的判決等均為研究範圍。至於最高法院審理刑事案件過程中指揮刑事訴訟的進行所作出之裁定,及於刑事追訴中附帶之民事賠償訴訟,均不納入本文研究範圍。因之,本文整理93至95年度最高法院審理侵害著作權之刑事判決書計有309件。   經仔細研讀並將各項研究數據予以類型化分析,我國著作權法現行法制規定與司法實務運作結果,確實存有差距。以93至95年最高法院審理著作權刑事判決之量刑分析為例,原審依個案犯罪情節輕重,宣告之判決結果,以「1年1個月以上,1年6個月以下」為最多,計有90件;其次為「無罪」之宣告,計有70件;第三為「7個月以上,1年以下」,計有39件。又309件刑事判決中,經原審法院認定為有罪者,共計有198件,其中宣告「1年6個月以下」刑期者,計有162件(占有罪判決之82%),宣告「1年7個月以上」刑期者,計有36件(占有罪判決之18%)。由上述數據觀察,我國司法實務對於著作權侵害案件之量刑,與法制規定之刑度相較,顯有輕判之情形。   吾人皆知,欲建立符合國情之著作權法制,除了要透過民主討論程序,還須參考實務運作及產業發展,以及審慎作好法律影響評估,立法過程若是經由公開透明之討論而達成,就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則實務運作與法制規定之差距也不致太大。畢竟,要在著作權人權利與社會大眾公益中間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有著很大的困難度及爭議,過與不及,都關連著國家產業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之發展。本文希望藉由粗淺之實證分析,提供行政機關及民間對著作權侵害防治策略之參考,並期望能夠引起行政或立法機關對著作權實證研究之重視,提升我國著作權法之修法品質,以獲得國人的信服與敬重。
145

企業併購對員工集體勞動關係影響之研究

高傳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政府於民國九十年開始陸續公佈了企業併購相關法令,民國九十一年企業併購法頒佈施行,再加上公司法修法完成,企業併購相關法制成行。在企業併購時,員工常常會因為企業成本或是營運的考量而遭遇到工作條件上的改變或是裁員的可能,企業在集體勞資關係面向與工會的互動以及團體協約的效力關係到員工的權益。工會在併購過程中的權利以及角色,團體協約在併購後效力的延續以及繼承,再者團體協約因併購而可能造成當事人一方消滅,而使效力消滅,若要訂立新協約,有何規定是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重點。 企業併購分為合併、收購、分割,企業併購在企業併購的方式中,不論是以資產收購或是股權收購的方式進行對併購公司的收購,都不會造成公司法人格的變動,而合併、營業轉讓或分割將會造成公司法人格的改變。因此在合併以及分割時,各種權利義務的繼承上較為複雜,而收購的情形收購則必需由收購企業承繼勞動關係上的權利義務。依據工會法規定,工會因應企業的併購必須做合併或分立。我國在相關法令上並沒有給予協商權以及資訊權的,僅讓雇主與個別勞工單獨商訂留用。除此之外就只有在大量解僱規定雇主必需與工會協商。而實務上我國的併購案也因此工會要爭取資訊權就相當困難,而協商也在雇主被動的狀況下進行。現行團體協約十四條以及第二十七條規定必需由新雇主概括承受團體協約,但是在分割上卻完全沒有規定。 在我國關於工會資訊權以及協商權是需要加強的部份,其內容可以不涉及營業機密,僅對於勞工可能受到的影響以及員工之後的安置方案進行資訊的提供以及協商,這方面可以參考歐盟以及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的規定,給予相關的資訊權;而協商不必全盤接受工會的意見,而是勞資進行協商,取得雙方的共識。在我國企業分割團體協約繼承規定上相當缺乏,可參考日本的勞動契約承繼法的規定,由工會與新舊雇主協商要繼承的協約部分。在併購後團體協約的規定應該要統一,可以讓兩企業內勞工在較公平的環境下工作,也不會有糾紛。除此之外,團體協約因為併購而失去效力這方面,應該要給予其餘後效力的保護。 / Our government announce the Laws about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after 2000 and then announce“ Busines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Law ”in 2002 .While M&A , the staff will usually be dismissed because enterprises want to increase their earning . The rights of the trade unions and collective agreement ,the purposes of collective labor relationship ,are the important issues about employees’ rights about M&A . The role of trade unions about M&A and collective agreements ’ effect should be influenced . Collective agreements ’ effect are changed because of M&A .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is study is what the rules are when enterprise and trade union want to sign new collective agreement . The article 4 (2) of “Busines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Law”: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clude merger, consolidation, acquisition ,and division of a company . Only acquisition do not change the company’s body corporate in the three type of M&A ,and the other two types do .So what the employee’s rights are in the situations of consolidation and division are more complex than the situation of acquisition . According to “Labor Union Law”, trade union must consolidate or divisive because of M&A .There are no regulations about informing and consulting trade unions in our country’s laws. The companies must informate and consulate trade unions in the situation of collective redundancy .As the result, trade unions get the information hard about M&A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is a hard work .In the article 14 and article 27 of ” Collective Agreement Law ”provide that new employers must abide by the collective agreement which is signed by the original employer and trade union, but there are no regulations about the situation division. In our laws, the regulations about informing and consulting trade unions in our country’s laws must increase. It can not include the secrets of operation of enterprise. It contain what the staff will be influenced and how to settle the staff after M&A is enough. About the issues ,we can refer to the regulations in the EU , UK, German , and Japan. The companies of M&A can accept all of the suggestions of the trade unions when collective bargaining . After collective bargaining between the companies and the trade union of M&A, it can get balance option between the employers and the employee. There are no regulations in our laws about collective agreement’s effect about the situation of division. We can refer to the system of Japan which provide that the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can negotiate about which provisions of the original collective bargaining the new employer must abide by when the situation of division .After M&A ,there must be the same collective agreement for the two enterprises’ employees. They will feel fair in this situation . On the other hand, if M&A delegalize the collective agreement , the labor conditions shall continue to constitute part of the labor contract between the parties to the expired agreement until otherwise provided by a labor contract.
146

不當勞動行為制度之研究-以日本與我國之「不利益待遇」為中心

張義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雇主而言,工會的存在如芒刺在背,因此常常對工會採取敵視的態度,並採取種種的手段以影響工會之成立、發展與活動,此種現象在世界各工業先進國家皆然,為資本主義經濟下所無法避免的結果。此種涉及工會之組成、活動的不當行為,即為所謂的「不當勞動行為」。 以日本勞動組合法為例,於第七條規定了「不利益待遇」、「拒絕團體協商」與「支配介入」等三大不當勞動行為的類型,並於第二十七條以下規定了特殊的行政救濟程序。然而由於「不利益待遇」事件為最容易發生的不當勞動行為類型,故本文於闡述了不當勞動行為之共通基本法理後,將焦點置於「不利益待遇」之探究。 依日本勞動組合法,不利益待遇的要件有三,即:1、「不利益待遇之原因」,乃包括勞工「身為工會之會員」、「欲加入或欲組成工會」、及「進行工會之正當行為」等行使團結權的行為。而對於2、「不當勞動行為意思」日本之實務及學說有「主觀要件說」與「客觀要件說」之爭。又,與「不當勞動行為意思」相關的另一重要問題為在雇主對於勞工之不利益處分有正當理由而與不當勞動行為意思產生競合的情況究應如何解決,實務及學說對此亦有所爭論。此外,3、「不利益處分」所發生的問題乃究竟雇主的那些行為構成不利益待遇,亦即不利益待遇態樣之問題。 因為不利益待遇之態樣五花八門,不同的類型可能有不同的認定方式與救濟內容,故本文乃按下列之分類一一加以檢視,亦即:(1)「對於勞動契約關係之不利益」與(2)「對於勞工進行工會活動上之不利益」與(3)「對於勞工私生活上之不利益」。而「對於勞動契約關係之不利益」又可再分為①「勞動契約成立上不利益」(包括黃犬契約、拒絕錄用)、②「勞動契約存續中之不利益」(包括工資與其他金錢給付之差別待遇、昇格、昇任、調職、懲戒、精神上之不利益等)與③「勞動契約終止上之不利益」(包括解僱、合意終止與強迫辭職、定期勞動契約之拒絕更新、試用期間後拒絕採用為正式員工等)。 雖然日本勞動組合法第七條第一款對於不利益待遇有明確地禁止規定,然而僅有明確地法規範尚不足以保障團結而形成公正的勞資關係秩序,尚需實務及學說充實及豐富其內容,才能使勞動組合法中的規定發揮功能。例如:不將「雇主」的概念限縮為勞動契約的相對人,而採取擴張解釋之方式;於發生查定差別時,採取「大量觀察方式」以減輕勞方的證明責任;除了「對於勞動關係上之不利益」外,尚承認對於「勞工進行工會活動之不利益」與「對於勞工私生活上之不利益」等。 相對於日本法,我國法則有如下之問題。 首先,對於我國現行工會法中的「工會之保護」相關規定所保障的不當勞動行為類型範圍過於狹窄,對於工會活動之保護僅限於勞資爭議期間而有保護期間過短的問題。而對於雇主違反工會之保護規定時之法律效果,工會法第五十七條雖有規定罰則,但在實際上根本無法運作,從而我國工會法中的「工會之保護」規定根本無法達成保護工會之目的,而有修正之必要。 其次,本文發現在實際的訴訟案件中,不論當事人之主張或法院判決均對於「工會之保護」相關規定之認識相當有限,不只當事人多僅主張雇主違反個別勞動法上之規定或法理,請求法院確認雇主之不利益待遇行為無效,即使當事人主張雇主違反工會法上之工會保護相關規定,法院仍然多僅依個別勞動法上之規定或法理來解決此爭議。而就案例的數量與類型而言,在法院中所爭訟的不當勞動行為相關案件並不多見,僅約有六十個事件,且多集中在「解僱」之不利益待遇。 由於我國現行的「工會保護」規定在立法上及實務的運作上有上述之問題,故在學界及工運界均有主張應引進美、日之不當勞動行為制度之聲,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也提出了多次的工會法修正草案。以行政院院會於2007年4月26日所通過之工會法修正草案為例,除於第三十一條對於不當勞動行為有較現行工會法之工會保護規定有較為完善的規範外,亦有明確地處罰規定。故對於保護的類型、違反之效果與救濟之內容均較現行工會法中「工會保護」規定周延許多。雖然本文以為這些規定仍有所疑義,對於這些疑義若不以立法的方法加以解決,則僅得以學說或施行後的所發出的裁決命令或司法判決加以補充。此外,日本實務及學說對於不利益待遇之認定方式與救濟內容,於我國未來完成立法後,應得供實務參考,以保障勞工之團結權,並使我國之勞資關係朝「正常化」之方向邁進。
147

論環境刑事案件之行政調查與刑事偵查

林慧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環境問題之處理具有多面向,本文首先認為應以憲法保障人民之環境基本權,而為落實環境保護之目的,立法者在法制上,將環境案件分別以環境行政法與環境刑法規範,故產生環境行政案件與環境刑事案件。 本文之研究動機始於筆者參與環保實務工作所面臨之問題,研究發現環境刑事案件中行政調查與刑事偵查之關係,錯綜複雜,不論在學理上或實務上均為難題。本文除分別論述環境刑事案件中行政調查與刑事偵查之法理與調查程序之進行外,並詳細說明檢察機關、警察機關、環保行政機關間合作之理由與運作之實務。 同時,本文嘗試以法院判決之實務案例,建立多種調查模式,包括:環保行政機關發動調查模式、警察機關發動調查模式、檢察機關發動調查模式、多數機關參與調查模式(又分為:環保行政機關與警察機關共同行政調查後轉為刑事偵查模式、環保行政機關參與檢察機關之刑事偵查模式),並藉由分析各種模式之調查程序與界限、多數案件類型、調查法律依據,發現:行政機關參與刑事偵查之依據、警察之雙重身分導致界限不明、程序單一或程序並行等均為問題所在。 最後,本文認為在環境刑事案件中行政調查與刑事偵查之交界,應踐行正當法律程序,尤其應遵守令狀原則,以保障被調查者之基本權利,故建議應於環境法中明文規範。
148

重金屬管制政策之研究—牙醫汞齊使用個案探討

蔡志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8年六月初提出正式警告,認為牙醫使用之汞齊將導致懷孕、哺乳中的婦女、六歲以下的兒童、免疫力不全的民眾身體產生病變,蛀牙時最好避免使用汞齊補牙,FDA也將在 2009年七月討論是否禁用汞齊。在此之前,北歐國家挪威、瑞典已相繼在今年立法通過,禁止製造、輸入、販賣與使用汞齊合金。本文以牙醫使用汞齊補綴病患牙齒所可能造成的環境汙染為研究個案,希望能瞭解長期以來汞齊所存在的爭議?政府為何需要且如何制定管制政策?以及在制定合宜管制政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影響因素?本文採用深度訪談、文獻分析與參與觀察等方式,藉由政策管制理論和市場機制為分析架構,以擬定管制政策的最適方案。並利用專家學者、利害團體、政府官員與牙醫師的意見,瞭解管制機構本身的運作能力、被管制者的態度意向和政策環境的其它干擾因素。研究發現,汞齊管制政策的制訂有賴管制理論與市場機制的互補,而政府已具備管制的經驗與能力,唯管制的共識與危機意識仍需要政府與業者的持續教育與養成。在汞齊長期處於爭議的情況下,步驟性的管制汞齊將可避免嚴重的社會衝擊,師法先進國家的管制政策並因地制宜可為政策制定的第一步,最重要的仍是政府必須具有政策創新與整合的魄力和決心。而針對台灣現存牙醫診所與環境汙染的問題,相關的改善方案與配套措施,以及政策制定前的前導計劃,也值得政府後續的重視與研究。 / According to the warning from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in June 2008, the amalgam (mercury containing) filling used in dentistry may pose risk to pregnant, breast feeding women, children under 6 years old, and those persons who have suppressed immunity. FDA will be holding a discussion forum to determine whether to ban amalgams in July, 2009. By this time, amalgams have been prohibited to be produced, imported, exported, sold and used in Norway and Sweden. The current study is aimed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hazard posed by dental amalgams. In addition,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why there is a long dispute with regard to amalgam safety issue. This research wishes to find grounds for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regulative policies, and identify what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establishing regulative policies. The study i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literature re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by using the regulative theory and market-based theory as framework to develop a sound regulative policy proposal.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ulative policy on amalgams is hinged on the combination or balance between the regulative theory and the market-based theory.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dentists need to provide continuous public education to build up the consensus for implementing amalgam regulative policies and become aware of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the due course, adopting step-wise regulative process may avoid unforeseen severe social impact.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take reference of the existing policies of western countr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sed by dental practice, and provide improvement plans and supplementary measures to establish the relevant policies.
149

課稅處分職權撤銷之研究

簡仕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47年7月10日,商樵先生於《稅務》雜誌上發表〈論課稅命令之確定力〉一文,一開頭即提出一項懸宕百年來之問題:「稽徵機關之課稅命令有無確定力?如有,原課稅命令是否可予變更?在何種情形下始可變更?」此問題直至民國65年制定稅捐稽徵法時,仍未獲得解決。蓋當時立法者似乎對課稅處分存續力仍無認識。 立法者真正認識課稅處分存續力之存在,應係在行政程序法制定後。蓋該法第117條以下規定係專為排除存續力規定。惟該法第117條以下規定僅適用於終局性行政處分。換言之,亦僅適用於終局性課稅處分,即未經法令或稽徵機關添加具有暫時性特徵附款之課稅處分。所謂具有暫時性特徵之附款,主要係指調查保留與暫時性而言。具有暫時性特徵附款之課稅處分,因實質存續力之發生受到限制,故不須法律授權,即可由稽徵機關依職權撤銷。反之,不具有暫時性特徵附款之課稅處分,因實質存續力已發生,故稽徵機關原則上即不得撤銷,除非另有法律授權撤銷之依據,始能再次突破實質存續力之限制,而依職權撤銷之。 原則上,撤銷終局性課稅處分須符合以下之一般職權撤銷要件,即:㈠核課期間未屆滿。㈡實質存續力。㈢違法性。㈣無一般失權事由。其次,課稅處分之撤銷範圍,受爭點更正影響,須依違法瑕疵之類型及違法瑕疵在規制上之影響範圍而定。另外,無稅處分屬於授益處分,撤銷無稅處分,自須依授益處分撤銷規定為之。惟撤銷屬於負擔處分之狹義課稅處分,並重為更不利納稅義務人之狹義課稅處分,是否亦須依授益處分撤銷規定為之,即有疑義,而需要妥適解決。
150

私法關係的合憲控制—間接影響說的再構成

王耀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簡單來說:憲法—是否及如何,適用或影響—私法關係?亦即,私法關係是否應該受到合憲控制?如果是,應該限於什麼範圍,受到什麼程度的合憲控制?而民事法院的法官又應該如何操作合憲控制?對此,目前為止的相關文獻固然已經大致確立了以間接影響說為主軸的通說論述,然而,仍然留有「理論基礎」、「射程範圍」、「操作方法」及「操作示範」等問題尚未解決。 著眼於以上的問題意識,本文首先針對「理論基礎」的問題,回顧關於私法關係合憲控制的重要理論,釐清其中一些曖昧不明的說法,並且嘗試對於「憲法是否適用或影響私法關係?」這個根本的問題,尋找一個比較站得住腳的立論基礎,也替之後的討論勾勒出一個基本輪廓。其次針對「射程範圍」的問題,本文嘗試界定私法關係合憲控制的射程範圍,包括憲法規定的範圍,以及媒介規範的範圍,目的在於劃定私法關係合憲控制的外部界限。接著針對「操作方法」的問題,本文設法提出一個可供民事法院操作的合憲控制方法,目的在於把討論至今的抽象理論進一步加以具體化,並且建立私法關係合憲控制的內部流程。最後針對「操作示範」的問題,本文以再興社區訴關愛之家案為例,進行私法關係合憲控制的操作示範,希望能夠作為我國實務將來在處理案例時的參考。在結論上,本文雖然仍以多數意見所採取的間接影響說為基調,但是希望透過對於理論基礎的明確化、射程範圍的細緻化及操作方法的具體化,能夠重新構成間接影響說的理論及實務。 關鍵詞:基本權第三人效力、基本權保護義務、合憲性解釋、間接適用說、關愛之家案。

Page generated in 0.01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