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49
  • 433
  • 16
  • 8
  • 3
  • Tagged with
  • 457
  • 178
  • 113
  • 108
  • 107
  • 95
  • 90
  • 84
  • 79
  • 76
  • 70
  • 70
  • 69
  • 68
  • 6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41

企業導入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口語資料分析之運用

蔡耀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整體性的研究中之一部份,整體研究共分為三個部份-系統矩陣建構與分析部份、基層團隊研究、高階團隊形成的過程中心智模式的發展,研究者負責之部分為「研究學習型組織推動的過程中,高階經營團隊的心智模式」,本研究採用的方法為口語資料分析法(The Analysis Of Verbal Data),此研究方法為將口語資料轉化為圖形方式表示,在將圖形中的資料尋求一定之結構作為分析的基礎,所得到的分析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數據作為參考再進行分析,此研究方法將可使用的範圍相當廣,值得未來研究者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時採用之另一種方法。 本研究採用的口語資料分析共分為三個構面進行分析:內容的完整平均性、內容的結構性以及內容的豐富性,研究者先將此三個構面進行假設,並將訪談的內容進行驗證的工作,分別得到以下的結論: 1.完整平均性與投入的程度成正比。 2.結構性與經驗成正比 3.獨特性與角色的扮演相關 此為本研究所假設的議題,其他議題帶後序研究者陸續發現。 學習型組織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組織模式,本研究將焦點著重於高階團對引進學習型組織時心智模式之探討,主要在於瞭解高階團對互動的過程,試圖在其中尋找出互動的模式,並試圖尋找出互動的成功要素,另外希望將國內進行學習型組織之企業以較為完整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本研究中發現以下之結論,可分為以下五類: 1.觀念差異產生的因素 2.角色扮演所產生的差異 3.加速變革的方式 4.外聘人員對變革產生的衝突以及應扮演的角色 5.輔導員角色的重要性及扮演之方式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習型組織概述 9 一、定義 9 二、第五項修練的意涵 10 1.學習型組織的特徵 12 2.傳統型組織與學習型組織之比較 12 三、學習型組織的建立 13 四、國內導入學習型組織之舉例 20 第二節 高階主管的功能及角色 21 一、傳統高階主管的功能及角色 21 二、學習型組織高階團隊的功能及角色 22 第三節 高階團隊的形成 22 一、團隊概念再釐清 22 1.團體與團隊的差異 23 2.真實團隊(True Team)?任務團隊(Task Team)? 23 二、為何要形成高階團隊 25 三、高階團隊之形成 28 1.團隊運作理論 29 2.團隊形成的指標 30 四、高階團隊難以形成之原因 32 五、避免高階團隊形成的障礙 33 第四節 共識之形成 34 一、團隊的角色扮演 34 二、團隊中如何建立共識 37 三、建立的共識的工具 38 1.深度匯談 38 2.有技巧的討論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敘述 41 研究流程 44 第二節 研究方法介紹 45 一、個案研究法 45 1.個案研究的屬性分類 46 2.個案研究的優缺點及適用性 47 二、 深度訪談 49 1.深度訪談的程序 49 2.深度訪談的問題 49 3.深度訪談的技巧(黃俊英,民85) 50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1 第四章 問題分析與描述 52 第一節 學習型組織 55 一、口語資料分析圖與敘述 55 二、分析與討論(學習型組織概念及執行) 62 第二節 讀書會 78 一、語意網路分析圖及敘述 78 二、分析與討論(讀書會) 81 第三節 團隊 87 一、口語資料分析圖及敘述 87 二、分析與討論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口語資料分析的運用 96 第二節 研究發現 97 第三節 研究貢獻 99 第四節 對企業界的建議 99 第五節 後續研究的建議 99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習型組織概述 9 一、定義 9 二、第五項修練的意涵 10 1.學習型組織的特徵 12 2.傳統型組織與學習型組織之比較 12 三、學習型組織的建立 13 四、國內導入學習型組織之舉例 20 第二節 高階主管的功能及角色 21 一、傳統高階主管的功能及角色 21 二、學習型組織高階團隊的功能及角色 22 第三節 高階團隊的形成 22 一、團隊概念再釐清 22 1.團體與團隊的差異 23 2.真實團隊(True Team)?任務團隊(Task Team)? 23 二、為何要形成高階團隊 25 三、高階團隊之形成 28 1.團隊運作理論 29 2.團隊形成的指標 30 四、高階團隊難以形成之原因 32 五、避免高階團隊形成的障礙 33 第四節 共識之形成 34 一、團隊的角色扮演 34 二、團隊中如何建立共識 37 三、建立的共識的工具 38 1.深度匯談 38 2.有技巧的討論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敘述 41 研究流程 44 第二節 研究方法介紹 45 一、個案研究法 45 1.個案研究的屬性分類 46 2.個案研究的優缺點及適用性 47 二、 深度訪談 49 1.深度訪談的程序 49 2.深度訪談的問題 49 3.深度訪談的技巧(黃俊英,民85) 50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1 第四章 問題分析與描述 52 第一節 學習型組織 55 一、口語資料分析圖與敘述 55 二、分析與討論(學習型組織概念及執行) 62 第二節 讀書會 78 一、語意網路分析圖及敘述 78 二、分析與討論(讀書會) 81 第三節 團隊 87 一、口語資料分析圖及敘述 87 二、分析與討論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口語資料分析的運用 96 第二節 研究發現 97 第三節 研究貢獻 99 第四節 對企業界的建議 99 第五節 後續研究的建議 99 / ABSTRACT The thesis is part of the project, including three subtopic--the organization of system matrix, the study of basic org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model within top management team during process of introducing. The main target is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model of top management team while the term were organized into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was "The Analysis of Veral Data". The chart of mental model from verbal data in this study was transformed from oral record, then analyzed the chart into a suitable model which was high correlation with the data. The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was obtained from the mental model as a basis of scientific data. This method could applied to other field of society science as extensive as possible. The verbal data analysis in this thesis would depend on three part of sub-architecture analysis including: the mean integrated of data, the architecture of data; and the extent of data. The investigator, firstly, keep null hypothesis according three part of sub-architecture analysis as description, then processed the verbal data to evaluate the hypothesis, and the conclusion is: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integrated of data and proce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xperienc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ependence and membership of partner, this is the topic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other discovery need more data for the topic.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was a new type model, the thesis focused on "the intelligent model of top management team while the term were organized into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itiated to realiz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member in top anagement team, tried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in top management team when they work together; and got the reason when they could succeed. In other reason, the study would like to find the example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as clearly as possible in Taiwan. The conclusion for the thesis as follow: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in theme •reason for membership of partner •method to accelerate the revolution of change •the importance and method to participate the team action
242

多角化和國際化與企業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

汪昱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臺灣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到現在進展至海外生產、OEM、開拓國際市場等企業營運活動,說明了臺灣企業不斷往海外發展。但臺灣企業也同時面對國內市場的開放,及日後將要加入的WTO的衝擊,顯示臺灣企業所面對國際上的競爭日趨激烈。臺灣市場規模有限,企業若要求持續成長並永續經營,必須將市場從臺灣往全球擴張,或者是開發新產品。而臺灣企業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對於瞬息萬變的環境,採行國際化與多角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 臺灣企業為了企業經營績效,即利潤與風險考量,會往海外生產或建立市場。但國際市場上各國家與區域,有不同的文化、經濟、政治狀況,最近幾年,企業更要面對各國或各區域的貿易障礙,如美國半導體廠商美光對我國半導體廠商的反傾銷控訴。企業面對各種在海外市場經營上的風險,要採取什麼策略才能有效將風險降低呢?尤其是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與資訊、資源的掌握,由於企業不一定瞭解,可能表現會不如國內市場。企業多角化與國際化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能有效提高經營績效,也就是增加報酬、降低風險?故本研究以多層面討論上述問題,探討多角化與國際化程度,集團層面、產業因素、企業層面等三個層面的因素,與企業報酬、風險之關係。 本研究利用產業加權分析與迴歸分析,得出研究結果:國際市場相關多角化、產業加權報酬,與企業報酬有正向關係;產業加權研發密集度,與企業風險有負向關係;企業銷售成長率,與企業風險有正向關係。本研究並對企業有以下建議:1.企業從事多角化時應專注經營自己的本業,仔細審視自己的核心能力,否則過度非相關多角化可能對企業是沒有幫助,甚至是有害的。2.臺灣產業間企業應合作集體研發,可共同成立技術研發中心或企業,以提昇產業整體技術能力。3.企業對於成長機會,應採穩健態度,好好評估其利潤、風險以及其他因素,如企業所需的資源、擁有的能力等等。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多角化相關文獻…………………5 第二節 國際化相關文獻…………………14 第三節 多角化與國際化…………………17 第四節 臺灣集團企業……………………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27 第二節 研究假設…………………………30 第三節 研究模式…………………………36 第四節 變數定義及衡量…………………41 第五節 問卷設計…………………………50 第六節 研究對象及資料來源……………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55 第一節 樣本敘述統計……………………55 第二節 多角化和國際化與企業 經營績效關係-產業加權分析……57 第三節 多角化和國際化與企業 經營績效關係-迴歸分析…………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8 第一節 研究結論…………………………68 第二節 研究限制…………………………73 第三節 研究建議…………………………75 附錄一:「多角化與國際化對台灣企業 經營績效影響 之研究」問卷……78 附錄二:樣本集團企業及非集團企業.……81 參考文獻……………………………………83
243

以同儕提名法在團體活動中評鑑初、中階主管之應用分析研究 / The study of managerial assessment by peer nomination in the group exercise

李俊明, Lee, Chun-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針對主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針對主管,發展一套「同儕同儕提名」評鑑工具,並進一步探討其信度與效度,以及內部機制與影響因素。 研究者首先針對某證券公司之初階與中階主管進行工作分析,並根據重要管理能力設計活動與評鑑工具。此外,研究者亦根據工作分析結果編製「考核表」,並參考該公司現有的「主管考核」資料與「部屬滿意度」調查結果等來代表主管人員的 工作表現,並據以探討「同儕提名」評鑑工具與主管人員工作績效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工作分析調查樣本人數為86人次,晤談樣本人數為16人次,正試團體活動( 同儕提名)有效樣本為75人次,活動後的深入追蹤訪談為26人次。結果顯示:「同儕提名法」評鑑工具的評分者間信度甚高,肯德爾和諧係數為 .28 -- .62,均達 .01以上顯著水準,評分者內信度的中位數亦達.81;至於效度方面,以考核表總 分、優於部門同仁、晉升潛力、領導能 力、忠誠度、過去三年考績、部屬滿意度等 為效標變項,針對初階與中階主管進行迴歸分析,效度係數中位數分別為 .67與 .56。為進一步瞭解「同儕提名法」之內部機制與影響因素,研究者綜合調查結果 與追蹤晤談資料,嘗試提出一個模式來加以說明。最後,研究者提出本研究之限制、後續研究方向、及企業實務應用等之建議。
244

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an-min Chu-i Youth Corps and the Kuomintang, 1938-1949

王良卿, Wang, Liang-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衝突的結構性原因,及其在1949年國民黨政權潰敗過程裡所起的作用。除緒論與結論外,共計五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 國民黨派系對峙的延續。本章對三青團成立背景與權力結構的分析,將有助於從派系政治面考察黨團關係自始即欠缺穩定的原因。 第二章: 雙軌競進的黨團體制。從新舊意識分明與體制分劃不清的角度出發,發展出具體的歷史敘事,從而導入黨團關係失衡的論證當中。 第三章: 革新聲中的派系權謀政治。以三青團與國民黨的兩次全國代表大會及開展於抗戰前後的革新運動為例,說明三青團與黨內各派系之間的政治操作與利益分配。 第四章: 三青團二全大會的組黨風潮。以1946年團二全大會為例,說明三青團欲將多年來渾沌的黨團關係做一徹底解決的努力,兼及全會閉幕後嶄新的權力格局。 第五章: 黨團統一與黨權鬆落。旨就蔣介石解決黨團摩擦的決心進行歷史分析,並對黨團統一的辦法與其後原黨團雙方仍分軫域的實情多所著墨。 本章將與前述章節產生相互辯證的效果,以便說明黨團關係在國民黨退出中國大陸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1950年蔣介石在台灣實施黨務改造的歷史背景。
245

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例 / The Effect of Public Interest Group on Policy - making Process— A Case Study of the Consumer Protective Law in Taiwan

簡徐芬, Chien, Hsu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利益團體以接近政府,影響政府政策制定為現代民主國家多元社會的表徵。政治學上團體理論認為,無論任何團體若欲影響政府政策制定,莫不介入政策制定過程中,政策制定為團體競爭的結果。因此,政策制定的過程充滿複雜多元的性質。   本文主要針對公共利益團體如何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作一探討,並且以「消費者保護法」的制定過程為個案分析。因此,本文涵蓋下列章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限制、名詞界定、研究範圍與本文的章節安排。   第二章為相關文獻探討。首先說明政策制定之概念,本文基於研究需要,將政策制定過程視為一從政策問題形成經政策規劃以迄於政策合法化之過程;其次就公共利益團體對政策制定可運用之資源與接近決策之管道以及公共利益團體的策略行動做一檢視;最後經由上述文獻的探討建立本文之分析架構。   第三章為個案研究的背景。本章將說明有關我國「消費者保護法」制定之形成背景、制定經過以及主要爭議。   第四章為個案分析。本章將分析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在「消費者保護法」之政策問題形成階段、政策規劃階段以及政策合法化階段,如何運用組織資源及接近決策管道進而採取行動策略。   第五章結論。就以上各章節之研究結果提出筆者之研究發現,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相關機關、人員以為政策制定之參考,同時提出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期冀未來之相關研究者能對我國公共利益團體參與政策制定活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246

少年監獄受刑少年與一般學校班級少年同儕團體之比較研究-社會網路的分析觀點與方法 / A Network Approach to the Explanation of Adolescence Peer Group: A Comparison Study on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School Students.

夏蒂蓮, Hsia, Ti L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於對偏差青少年同儕關係的理論與研究,各家林立,爭論不一,本研究使用社會網路的分析概念與方法,同時比較了偏差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同儕關係中的人際吸引、次團體形成、團體感受、團體互動以及個人在團體中態度的相關。企圖對青少年的同儕團體進行較深入的探究,同時亦將同儕關係網路放入個人社會網路中,嘗試瞭解同儕關係在個人社會網路中的位置。   本研究選擇正在新竹少年監獄服刑的一個少年犯班級為受刑少年組,而以台北市景興國中的一個班級為一般少年組。兩者皆為一年級的男生班,前者約有17人,而後者則有44人。為研究人際吸引及班級中次團體的形成過程,本研究採長程貫時的研究設計,為時一學期。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   1.誠如青少年幫派的研究,受刑少年組受試者多來自中下階層的家庭。   2.如社會控制理論所預測的,受刑少年組受試者和父母親人的連結關係,大都相當地薄弱。   3.老師關係在兩組樣本的個人人際網路中,都呈現相當低的連結,顯示師生關係有待加強。   4.同儕關係同時在受刑少年組及一般少年組人際網路中佔有重要比例。在一般少年組中,同班同學又為受試者朋友同學關係的重心。但對受刑少年組受試者而言,其要好朋友多為入監前所結識的朋友,其關係較為穩固與密切。   5.受刑少年和一般少年在同儕團體中各著重不同的活動,而受刑少年組在其個人所屬團體中的團體感受(如:支持感、信任感)較一般少年組為佳。顯示社會控制理論對偏差青少年同儕關係的預測須加以修正。   6.從長程貫時的研究設計中,本研究發現隨時間的增加,兩組樣本班級中都有次團體的形成,受刑少年組因班級人數少且相處時間多,較早形成穩定的次團體。   7.比較受刑少年和一般少年次團體的形成,發現在人際吸引過程中,相似性與接近性同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受刑少年組中,次團體成員在偏差態度上有相當程度的相似,而相同寢室的受試者亦易形成次團體。就一般少年而言,同一次團體成員除在偏差態度、一般態度與價值觀有較高的相似性外,學業成就的相似性更明顯地影響人際吸引與次團體形成的方向。此外,在一般少年組中座位的接近,亦是次團體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8.受刑少年在朋友特質所強調的選擇要件上,和一般少年組受試者有明顯地差異。前者偏重選擇「有正義感」的朋友,而後者則重視成續的高低。   9.不論是在受刑少年組或一般少年組中,皆可發現次團體成員擁有較佳的團體感受,而同儕團體中的孤立看則自覺被團體所排斥。
247

人際親疏與目標設定對團體中個人工作及團體工作努力分配的影響 /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oal setting on effort distribution between individual tasks and group tasks.

王榮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選擇讓個體在有限的時間中,處理兩件工作。其中一 件工作是個人工作;另外一件工作,是團體工作。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 第一,膫解個體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對於團體工作及個人工作的努力分配 。第二,是想探討「團體人際親疏度」與「團體目標設定方式」二變項, 是否會影響個體在上述情況下的努力分配。本研究的受試為126名政大 女學生,三人一組。其中互相熟識(親密組)與互不相識(疏遠組)各佔 一半。在受試來到實驗室之後,研究者將兩組受試隨機分派到無團體目標 組、參與式團體目標設定組或指派式團體目標設定組中。研究採用2x3 (人際親疏:親密、疏遠;目標設定:無目標、參與式、指派式)的二因 子實驗設計,分別計量受試在「五分鐘工作時間」及「各時段」的團體、 個人工作表現各佔所有工作表現的百分比,並以問卷測量受試對於實驗處 理的一些主觀知覺。研究的結果發現:(一)整體受試者對個人工作努力 比率要比團體工作來的高。(二)親密組受試在團體工作的努力比率要比 疏遠組高。(三)參與式團體目標設定組與指派式團體目標組受試者在團 體工作上的努力比率要比無目標組來的高。(四)參與式團體目標設定組 與指派式團體目標設定組受試者在團體工作的努力比率上並無差異。(五 )團體目標設定與團體人際親疏之間並無交互作用。(六)各組受試者在 實驗過程中整體的反應趨勢及各時段的工作反應,會隨著進行的各階段有 所差異。最後本研究跟據實驗所得結果,討論研究結果的意義及啟示。 In this study, experimenter informed subjects to per- form two tasks at the same time; one was individual task, the other was group task.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1) investigate how subjects distributed their limited effort between group tasks and indivi- dual tasks, and (2)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 personal relationship (familiar vs. unfamiliar) and goal setting condition (no group goal vs.assigned group goal vs. participated group goal) on effort distribu- tion between individual tasks and group tasks. It was found that (1) subjects distrubuted more efforts to in- dividual tasks than group tasks , and (2) familiar group subjects distributed more effort to group tasks than unfamiliar group subjects, and (3)assigned group goal and participated group goal subjects distributed more efforts to group tasks than no group goal subjects . The implication of these findings for goal setting theory and interpersonal theory was discussed.
248

我國地方自治法制化研究 / The legalization about self-goverment in R.O.C.

陳麗如, Chen,L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自制為民主憲政的基礎,由於民主政治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漸進、累 積的結果,地方自治正提供了一個參與與學習的機會。無論是個人民主素 養之培養或國家社會民主化之推動均有賴於地方自治。晚近,復鑑於環保 ,都市、教育及消費者方面爆發嚴重問題,非中央所能獨自解決,更顯示 出地方自治之重要性。我國地方自治深富憲政性,憲法第十章「中央與地 方之權限」及第十一章「地方制度」之規定即係對地方自治之設計。民國 三十六年憲法頒行後,我國地方自治本應依憲法規定實施,唯不久政府即 播遷台灣,國家處於非常時期,所以現行台灣地區地方自治之實施多係以 行政命令為基礎,與憲法規定不符;地方自治法制化的問題事實上自民國 三十九年台灣地區開始實施地方自治起即已存在。隨著時間的遞移,人民 自由權利伸張,對民主層次之要求也日益提高。加以解嚴後,我國社會、 政治、經濟變化極大,地方自治法制化之呼聲遂與時俱增。在這時代的轉 捩點上,地方自治法制化的方向實關係國家政治、社會未來的發展。本研 究乃首先釐清地方自治的意義、探討其特質及功能,繼而介紹我國地方自 治制度發展的沿革,以建立對歷史脈胳的瞭解,接著討論地方自治法制化 問題存在的原因及背景及其所引發的其它相關問題,試圖找出關鍵所在, 進一步對各方所提法制化的途徑(包括政府所採行之方案)予以歸納、整 理分析、評估,並提出作者之建議,冀能為健全地方自治發展奠立良好的 法制基礎,使我國在改革中能轉型成功,為民主政治立下萬年根基。
249

我國企業與政府關係之研究-從政策制定面探討 / The Study of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Dimesion

莫祥雲, Moh, Hsiang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社會漸趨多元化的情勢下,我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許多變化 ,其中最主要的變化尤以利益團體的影響活動為最。而自政府播遷來台後 ,政治統治由強硬的威權政體轉型為軟性的威權政體,企業所處的政策制 定環境也產生了變化。在現代國家體系中,企業不免會影響政治機器的運 作,再者社會日趨多元化,政策考量越來越專業化,尤其關於財經方面的 政策問題,更是有賴企業業者提供政府相當的資訊,以利作出較具可行性 的政策。是故,企業確有必要參與政策制定之過程。檢視我國企業參與政 府政策制定過程之關係,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企業如何影響政策之 制定,為此,本文討論之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主要在探討筆者為此文 之動機及目的,同時就研究範圍界定文中之重要名詞,並據此提出本文之 流程架構。第二章企業參與公共政策制定之基礎理論,主要探討包括有政 策問題之形成、政策規劃、政策合法化等三階段的政策制定過程,並說明 企業在政策制定上的影響動力來源及原因,以及企業參與政策制定的途徑 。第三章我國企業政策制定環境概說,主要探討我國政治環境之轉變,以 及在當前環境下我國政府體制和政黨政治影響政策制定之情形,期冀藉由 對企業經營所面對環境變遷之分析,瞭解企業對政策制定所應採用的各種 策略以及所應施用的對象所在。第四章我國企業對政策制定的影響策略, 主要探討我國企業在特殊的政府體制及政黨政治下,企業參與政策制定之 主要接近管道及影響策略,接近管道包括有:行政機關、立法機關、政黨 及監察機關;而主要的影響策略則包括有政治性的策略、遊說活動策略、 組織策略聯盟及關係網絡的建立。第五章個案分析: 以中華民國全國工業 總會為例,主要探討全國工總之組織及權力架構,並透過深入的訪問以明 瞭該會對於政府政策制定過程之影響策略,以進一步檢視筆者就所得之資 料及個人觀察所得的結果,同時對於企業參與政策制定之影響策略及活動 作一番之推論。第六章結論,就以上各章節之研究結果提出筆者之發現, 並提出建議供相關機關、人員作為政策制定之參考,並提出未來相關研究 之建議,期冀未來之相關研究者能對我國企業與政府間關係作更進一步的 研究。
250

創業競賽團隊與競賽機制對學習成效之研究

戴龍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創業競賽,不論是大學或民間單位主辦,都有規模逐漸變大,參加隊伍數量增多等趨勢。參賽的隊伍由某區域性大學擴展到該國所有大學,進而全球化。這一波大學生參加創業競賽的風潮,也帶動各知名大學逐漸重視創業研究,在創業課程的數量、種類、重要性也日趨增加。   在各國創業競賽風行之時,國內兩大創業競賽也已悄悄地邁入第四屆的比賽了,也算是漸入成熟的階段。本研究嘗試以參賽者主觀評鑑的角度來探討其對於參加創業競賽的學習效果。   因此不同的創業競賽模式、團隊背景、參賽動機甚至於團隊運作情形對於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的學習成效否有不同的影響?若是不同,又有哪些差異?這便是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輔以個案訪談來收集資料,主要研究對象為第三屆TIC100科技創新競賽與第三屆台灣工業銀行創業大賽之團隊成員。   經分析資料,研究發現如下:   1. 透過創業競賽的學習,確實可以學習到創業的知識與能力。   2. 透過創業課程的要求與輔助參加創業競賽,對於創業知識與能力的學習成效最佳。   3. 不同的創業競賽模式其對於知識學習、能力提升與整體學習成效無明顯差異。   4. 學習型導向創業競賽整體學習成效較實務型導向創業競賽佳。   5. 競賽參與動機對於知識學習、能力提升與整體學習成效有明顯正相關。   6. 不同的團隊背景其對於知識學習、能力提升與整體學習成效無明顯差異。   7. 團隊運作情形對於知識學習、能力提升與整體學習成效有明顯正相關。 /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s held by universities or big famous companies years by years. The number of teams participating games grows rapidly and the region of some contest expands from within a college activity to a global one. With this popular activities, it also makes all famou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ay much attention to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and the quantity and variety of entrepreneurial cours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ith foreign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s’ popular, the tow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s in Taiwan are also get into 4th . This study try to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s’ learning effect.   Therefore, if there any different learning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knowledge and skill between different competition model, team background, motivation, even if teamwork situation?   This study has adopted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and case study to collect data and information. The major study targets are the members of 3rd TIC100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3rd Industrial Bank of Taiwan Cross-Century Entrepreneur Competition.   After doing interview and analysis, it gets several conclusions in this investigation:   1. It indeed can learn about entrepreneurial knowledge and skill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2. The learning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knowledge and skill will be better by taking entrepreneurial course and participating in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3. There are not noticeable different on learning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model.   4. Learning-orientated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s learning effect is better then practical-orientated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5. There are notice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6. There are not noticeable different on learning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team background.   7. There are notice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mwork situ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Page generated in 0.01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