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
東南亞區域整合之地緣戰略考量--以東協接納緬甸為例 / The geostrategic consideration for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southeast Asia--examplified by the burma's case舒俞敬, Shu, Yu-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區域整合是國際現勢發展的主題,鑑於過去如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多邊協商奴制發生了太多如區域集團發展差距引致之意念歧異、功能不彰等問題,甚或促使新保護主義的興起,因此歧異性較少而得以提昇共識及效率的區域性協商合作及整合,漸次取代了全球性的合作發展,然而另一方面,此種區域整合,實也為洲際合作甚或全球合作提供一定的基礎。
90年代初期以還,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迅速發展,以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已開始運作,此區域集團還將向拉丁美洲其他國家拓展。而歐洲單一市場早已形成,歐洲國家並努力促使歐洲聯盟的發展能更趨成熟,正向著政治及貨幣同盟之路續進。世界各地漸次充斥著關稅領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自由貿易區等等區域整合的趨向。在世界經濟及政治區域化、集團化趨勢愈趨明顯下,亞太地區的發展亦展現了部份成果,如1989年由澳洲總理霍克倡議成立的「亞太經濟合作理事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結合該區十八個國家和地區之經濟合作等,但因此區域內各國經濟發展進程情形不一,存在不少差距及障礙亟待克服,使經濟合作的腳步至今一直無法大步向前,未來亦恐難以進展太多,反倒是以東南亞國協為主的東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有更樂觀的發展,或許是東協國家間的差異性不至於太大吧!
東南亞的區域整合於是在以1967年成立的東協為主的經濟合作帶領下展開了新頁,尤其在1980年代末期以來東協各國經濟爭先蓬勃發展及1991年之後東埔寨問題的陸續解決後,整合愈見長進,東協目前已決定在2003年成立自由貿易區,並且有許多政治及安全上的合作,為亞太地區的安全做出不少貢獻,例如1994年由東協推動開始運作的「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而一般研究該區整合者多從經濟角度切入,本論文則嘗試由地緣政治的論點作為著眼點,探討東協各國在區域整合之努力中亦不乏有該種政治戰略考量。地緣政治一般公認的定義為「研究地理及地理條件對國家外交政策、國際政治及戰爭之影響的科學」;地緣戰略學為一種中間性科學(Intermediate Science),不但旁涉地理、歷史、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在國家安全戰略中亦備受矚目,某些方面並與大戰略相似,在五角大廈、白宮和克里姆林宮中,都成為其計畫作為之一部份,而地略學本身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其中許多觀念都是經過長期演進而來的。
東協國家多位於東南亞半島上,基於該區地緣政治之考量,本身必定很瞭解其戰略價值,而認知到有進行整合該地理板塊國家之必要,故結合中南半島諸國,以從東協七國(至1995年止)成為東協十國則是其進行區域整合之目標。在1997年7月舉行之東協外長會議上,頗受西方國家爭議的緬甸仍然在東協堅持下,與寮國正式成為東協之第八及第九個會員國,除了柬埔寨因戰亂導致內政不安而被延緩入會外。東協之不顧歐美國家抗議緬甸入會,且努力想完成東協十國的夢想,除了想擴大其政治經濟版圖之外,其所透露的地緣戰略訊息頗值得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戰略思考及作為多數是隱而未顯的,更有如大戰略等,非經數十年之長久時間,是不易為外人觀察得知的。另外必須重視的是,隨著21世紀來臨的腳步,「安全」的定義及內涵已然朝向綜合性及全面性的發展之際,戰略的設計與作為亦應嘗試涵蓋所有高、低階政治的議題層面,如此應使安全戰略內容更為完整。
|
622 |
緬甸的軍人與政治變遷 /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hange of Burma (Myanmar)江雪秋, Kiang, Sheue-Chi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共分為六章二十三節,所使用者為歷史研究法中的政治變
遷理論。第一章 為緒論。第二章為緬甸概述,本章簡述緬甸淪為英國殖
民地及其獨立建國之經過。第三 章為緬甸現代軍隊之建立,說明緬甸現
代軍隊建立的背景,建軍目標,國防組織體系, 軍事教育及軍中派系。
第四章為緬甸軍干預政治,在本章中論及緬甸軍人政治之演變, 軍人干
政之誘因,軍人對憲法之控制,緬甸境內少數民族問題以及軍事政變。第
五章為 緬甸之軍民關係,其中論及軍人對社會經濟結構之關係,軍人與
政黨之關係以及軍人與 軍人與國內民主運動之關係。第六章則為本篇論
文的結論,作者在結論中論及緬甸軍人 在政治變遷中之角色演變,軍人
鞏固其攻權之作法以及未來展望。
|
623 |
農民健康保險政策的歷史分析: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1949-1989) /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easant's health insurance: world system,state and civil society.鄭志鵬, Cheng, Chi-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以對農民健康保險政策的歷史背景分析,藉以探討農民在臺灣社會的地位.農保於1989年由政府立法全面實施,學者多半認為這項政策的實施是政府照顧農民的德政,或以工業主義邏輯加以解釋.但由比較的觀點卻發現,農保的實施比軍公教勞保晚了30餘年,其間的差異不是上述兩種觀點可以解釋的.所以本文企圖從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三個變項之間的互動出發,並且依循農業政策與社會福利政策兩個脈絡,來分析農保為何在1980年代前無法實施,而在1980年代卻由試辦到全面實施的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1970年代前,世界體系與國家-社會關係都是阻止農保無法提前實施的主要原因;1970年代雖然世界體系的變化已形成農保制定的充分條件,但缺乏必要條件的配合,農保仍無法實施;必須等到1980年代之後,國家-社會關係發生轉變,農保的必要條件出現,才使得農保政策由中央立法全面實施,所以農保政策的制定過程是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三者互動的結果,缺一不可.
由農保的制定過程看出農民在臺灣社會的地位似乎有提昇的趨勢,但長期看來農民仍將退居到歷史舞臺,較邊陲扮演一次要的角色.
|
624 |
俄羅斯政治體制之研究(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七年) / The research of Russian political system (1991-1997)王德偉, Wang, Tei-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的主體為俄羅斯的政治體制,希望能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及許多文獻資料,探討俄羅斯政治發展的背景。並以此背景為基礎,研究當前俄羅斯政治體制變遷的影響因素。另外,本文也將探討在一九九三年俄羅斯新憲法的架構下,俄羅斯各政治權力間的互動和相互關係和探討目前俄羅斯政治體制的運作情形。最後,探討當前俄羅斯政治發展的趨勢與其面臨的困境和解決之道,並試著研析俄羅斯政治體制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 The article's main role is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Russian Federation.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Russian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some approaches and documents, and try to find out what influences evolution of present Russian political system. Besides,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interactions and mu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political powers to know present situation of Russian political system. At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know the tendency and dilemma of present Russi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its possi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
625 |
組織創造力理論之研究魏秋宜, Wei, Qiu-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626 |
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賴姿蓉, Lai, Z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日的組織環境與社會結構的不確定性與變動性正急速增加,被動反應式的變革理論將不足以因應未來的挑戰。而組織創新理論正是一程以更積極預警的態度,來創造組織的不斷更新並帶來更豐富的資源與活力,而它更強調對整個組織甚至社會導入全新的建構,「創新」比「變革」更多了一層策略的意涵。本文採用多元的觀點來解釋『組織創新理論』,簡言之,組織創新可以區分為「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兩個面相。
而組織裡最有價值的資產「人」,則是本文另一個研究焦點。近年來,由於組織面對著更急遽的變化與競爭壓力,不管是公部門、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均面臨人力資源管理轉型的迫切需要。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偏重於作業性與靜態性業務,然為了創造組織人力資源最大的價值,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逐漸發展出更具策略性與動態性的角色。
從資源基礎的策略觀來看,可以發現人力資源是組織競爭力的基礎點; 而創新能力則為組織核心能力的一大動力,它具有持久性與稀少性的特質,為了幫助組織提升競爭優勢的來源,因此將創新能力導入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為當務之急,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動機。
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主要有四個層面: 技術層面的創新、管理層面的創新、人力資源部門的革新與人力資源管理未來的創新重點。
|
627 |
政務首長責任之研究-以台中市衛爾康餐廳火災案為個案分析許文淵, Sheu, Wen I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一切施政與人民有密切的關聯,政治體制的設計對行政權芝行使做出指引方針。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以及政治學上較具典範可供借鏡的理論。制度,以釐清在本土上政治生態所產生的模糊地帶,並具體指述公務員責任,以及相關制度分析,茲將大要析述之: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再次為相關研究回顧及研究範圍界定,並述及本研究所採用之方法與限制,本章最後,由作者引用伊斯頓的政治系統理論繪構研究分析架構 第二章公務員責任體制的理論概念架構:本章詳細分析伊斯頓的政治系統理論,舉凡輸入項。輸出項。轉換項以及回饋機制皆為本論文理論之基石。第三章公務員責任體制:首先從歷史沿革談公務員此一體系,其次說明何謂責任體制,第三節分析各國公務員責任規範概況,再者為我國歷次事件處理慣例分析,第五節探討公平與正義回饋機制。第四章台中市衛爾康餐廳大火案個案分析:首先將理論應用在實況中;對此事件背景分析後,探討公務員組織體系在行政組織法中之定位,在次為此事件公務員責任分析,第五節為公平與正義實質意義分析。第五章問題檢討:由個案與理論的相互檢證中,會發現一些問題,比如政治責任與行政責任似乎有灰色地帶,在次如監察制度,制度為國父所獨創,但世界潮流有監察長設計之趨勢,更可見此制度之可貴;另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及選民罷免制度等審理制度愉第三節詳述之。第六章結論:首先呈現研究發現並述及己見與建議,最後對未來研究的方向與展望做一描述。總之,本研究旨在建構下列意義:1. 全體公務員應具有服務的責任感;政治任命者及民選首長期望展現出高度政治風範及道德素養。2. 公務倫理應深植於發動行政行為者,因為締創一個負責任的政治體制,應是根源於組織之的人[心] 。3. 政治生態的改變,應採漸進,即在穩定中求發展,也就是維持孫先生五權憲法體制,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
628 |
香港政制改革暨政治發展 / Political Reform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黃文娟, Huang, Wen 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途問題展開談判以來,香港政制改革的速度開始加快。改革沿著《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所計畫的軌道進D義過渡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到底關係到深層結構^國與香港三大行為者利益或價值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辯,也U行為者如何運用自身的資源、如何在其他行為者行為之前漱狨部A以爭取最有利或最少損失的情況,是研究香港政治者必須加以分析探討的重要課題。禰趕暋D是在於如何建立一個有長遠活力的政治秩序。這個酋w的狀態,而是一個基於公平而受愛戴的政治制度所產生隻菑@九八五年開始在香港推行部分民選議會制度,目的是k局選舉,使未來政制植根於民主基礎上,從而建立一套制m來自北京共產主義的影響;北京方面則因為要在香港計畫A特別為香港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而自立法局J普選議席,香港民間政治力量,僅管羽翼未豐,終於可以U個政治團體。現行狀況是中(共)英雙方基本上處於「共治O量可以運作的空間相當有限。然社會已趨於政治化及多元き瘚o揮作用,影響香港未來政治發展的同時,如何形成有活力的政治秩序則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D要是自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至一九九五年異繻陘謘A以十餘年間香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政治發展作為本文的研究範圍。
|
629 |
政治風險管理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 Political Risk Managemenet and Respondent Strategies林怡宏, Lin, Yi-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比較利益法則下的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使得企業全球化已是一不可避免的趨勢。企業從事海外活動時,對企業在當地營運有最直接影響者,首推「政治風險」。事實上,政治風險的重要性,正隨著國際事件的不斷發生與企業走向國際化而日形重要。台灣的政治地位非常敏感,我國廠商有部份的海外投資活動因而受到影響,然國內對政治風險議題之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之方式,將廠商面臨政治風險時之管理及因應策略作一較深入之探討,以期能針對政治風險管理提出「通用型」及「專用型策略」,供企業從事海外投資活動時之參考。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企業界對「政治風險」的觀念,多數似乎仍侷限於與政治及政策變動有關之議題,而未將社會情勢及國際關係包含進去。
(二)企業對「政治風險」的看法,仍以負面影響為主,未考慮到其對企業可能帶來之正面效益。
(三)「價值鏈的切割」、「設立隔絕機制來阻絕風險」等之細部作法,以往的文獻尚未提及,但此舉卻可有效地管理政治風險。此外尚有一些細部作法,均可提供有意從事海外投資活動之廠商作參考。
(四)企業會在可承受之範圍內,以降低其他可控制之風險(如經濟性風險、管理風險等),來增加其因應政治風險之餘裕能力,並藉此降低總風險。
(五)本研究亦發現,國際關係對投資目標國的選擇有重大影響,且不僅止於母公司所在之母國、子公司所在之地主國的國際關係,事實上,銷售目標國與生產國之關係亦有顯著的影響。
(六)在個案訪談過程中,可發現業界對政治風險課題的關注程度,顯然仍較其他功能性政策(如行銷、生產、財務等)為低。一方面固然由於政治風險屬新興的研究課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於台灣企業國際化程度尚不深,而缺乏處理政治風險之經驗所致。
(七)政治風險之因應策略,若依廠商進入投資前與進入投資後來區分.可分為以下兩大類:(1)進入前策略:包括「慎選投資地點」、「投保政治險」、「調整進入策略」等;(2)進入後策略:包括「收集資訊」、「遵循當地法令」、「塑造企業形象」、「建立網路關係」、「保持政治中立」、「聘請當地人參與董事會」及「不斷引進新技術/新產品」等。
(八)若將政治風險的因應策略按「通用型」及「專用型」區分,則可區分如下:(1)通用型策略:包括「階段性投資」、「分散投資地點」、「慎選投資地區」、「降低其他風險」、「抵定應變計劃」、「本土化」,及「投保政治險」;(2)專用型策略:包括「建立網路關係」、「租賃廠房」、「建立隔絕機制」、「以夷制夷」、「與當地企業/政府合資」、「慎選外派員工」、「預設備用產能」、「價值鏈的切割」,及「增強企業本身議價力」等。
|
630 |
蘇俄對華政策與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 1917-1923 / The Soviet Russia's China Policy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17-1923徐相文, Suh, Sang-M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人學者對於早期中國共產黨的研究,大多從第三國際輸出共產主義到中國的角度進行,自然強調了中蘇兩個共產之間在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其作用,而忽略蘇俄對華政策如何影響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的成立活動及其黨內路線變化的層面,包括蘇俄對中共的支援,本文集中探討此一過去學界所忽略的問題側面--蘇俄對中共含有現實政治的動機與目的。
因此,本文主旨在於論析1917年10月革命後至1923年 1月為止,蘇俄的對華政策及蘇俄與中共間的互動關係。透過此論析,吾人欲加以論證者有以下兩點:
第一,中共的創立包括其主要路線的變化及大部分的活動,皆是在蘇俄的亞洲戰略以及對華政策的影響下進行。
第二,蘇俄接觸並支援中共,只是其亞洲戰略及對華政策的一個環節,並非只在於擴散共產主義理念的單一目的而已。
本文除導言及結論外,主體為參章。第壹章,闡明蘇俄於10月革命後,列寧政權如何從對外政策轉為現實路線,並闡述蘇俄對華政策的動機與其過程:第貳章,探討中共的創立及其活動與蘇俄在華工作的對應關係(functional relation):第參章,論析中共自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後開始至1923年1月「孫中山與越飛聯合宣言」為止的期間,中共政治路線及其發展因受到蘇俄對華政策影響的演變過程。
|
Page generated in 0.02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