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6
  • 26
  • 1
  • Tagged with
  • 27
  • 27
  • 12
  • 8
  • 7
  • 7
  • 6
  • 6
  • 5
  • 5
  • 5
  • 5
  • 5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章太炎、劉師培《春秋左傳》學研究 : 清末民初經學轉型抉微 =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transition of classical studies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 : the case of Zhang Taiyan's and Liu Shipei's scholarship on the Zuo commentary

黃梓勇, 01 January 201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2

王安石《詩經新義》研究 / The Study of Wang An-Shih's "the New Meaning of Shi-Jing"

廖育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安石經學近十年來開始受到關注(2000年以來);在此之前,王安石的變法改革思想和詩文集的研究,其實已經非常蓬勃(1949-1990),尤其變法改革思想正好符合清末和新中國極欲改革的需求,因此,在大陸和美國都有王安石變法研究的專家。稍後有王安石思想具有道、佛思想的研究(1980-2000)。截至2010年,海峽兩岸相關王安石研究的單篇論文有三千多篇,博、碩士論文有六十多篇。而真正以王安石經學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博、碩士論文海峽兩岸計有六本,而且都聚集在近十年(2005年以來)。 王安石經學著作在明初已全部亡佚,目前可見的只有清代所輯的《周官新義》一部輯佚書。王安石參與的宋代熙寧變法所著的《三經新義》,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周官新義》,內容鋪陳改革宋代吏治與經濟的藍圖,受到撻伐最深,王安石將他當作政治實踐的計畫書,最具有宋代精神,卻是偏離上古三代精神較遠。至於《尚書新義》則是規範帝王修身和治國的政治之書。 而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則不同,內容平易近人,其闡發儒家精神與禮儀規範,對於人倫與禮儀、人性與人為制度的推敲拿捏,在遵守禮樂之外,還有更多人文精神的體會。而王安石和《詩》的淵源其實頗深,從案頭書到科舉必讀經典,都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詩》的重視。透過研究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可以看到王安石學術思想理念的初衷─儒家經典理念和人倫禮儀思想;除了他對原始儒家、三代聖王賢人精神的繼承,還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人生倫理的規劃,這正是本文以王安石《詩經新義》為研究對象的重要價值所在。
23

顏元的四書學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n the Four Books learning of Yen- Yuen

曾素貞, Chung, Soo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顏元著「四書正誤」一書是針對朱熹「四書集註」的不滿而提出反對的觀點,換言之,其「正誤」意即正「四書集註」之誤。本文的緒論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程序及研究範圍,亦對前人研究的文獻大致作檢討。第二章是探討顏元四書學的背景,從橫向如清初對「四書」的研究情形及當時的學風作敘述;縱向從顏元本身的學習歷程、思想的轉變等亦在此章分述。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是從顏元「一破一立」的主張去呈顯其四書學。第三章是探討顏元反對「四書集註」之觀點。在形式上,顏元反對朱熹以傳注訓詁的方式去註解古籍;在內容上,他反對以心性義理的角度去詮釋「四書」。此外,他也對「四書集註」有妄改經義或經文處提出反對的意見。第四章是顏元四書學之要旨,從中剖析顏元所認為的訓解「四書」之方式為何。本章是從其主張以實際的事物去訓解古籍;主張透過行為去實踐經書中的道理;主張回復傳統儒學,從「四書」經典本身求義理以及其對「四書」的文句疏通方面去作剖析。第五章是對顏元的四書學作評述,主要是從其價值貢獻及缺失兩方面來談。再者,顏元四書學的定位及影響也一併在此章作探討。第六章是結論以總結全文。
24

馬融之經學

李威熊, LI, WEI-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在彰明馬氏於東漢經學之地位:如馬氏所注諸經皆為古學,故為東漢古學之集大成 者,此其一;以其精於訓詁,實為後世所謂漢學派之大家,其其二;馬氏說經兼採緯 書及陰陽五行之說,乃附和時代之習尚也,此其三;其雜糅今古文之學,為鄭氏注經 融會今古文之先導,此其四;馬氏博通群經,郊氏偏注諸經,亦得馬氏之啟示,此其 五;其注經兼引群書,後世之注疏家遂並相效之,此其六;其說經歸本人事,以發經 義之微旨,繫儒道於不墜,此其七;其解經,驗諸史實,以證經義之不誣,此其八; 馬氏不囿於師法、家法,使後人能放手研經,而無所拘泥,開後世經學恢宏之局,此 其九。 二在明馬氏經學之源流:如易本費氏,書從西州杜林,詩傳毛氏,三禮、春秋多遵賈 逵、鄭眾,孝經從劉歆校定古文,論語則從古論。 三在明馬氏之生平:誦詩讀書,不可不知其人,故列作者生平年譜一章,以明馬氏年 里、才學、性格、仕宦、交遊、著述之大略。 四在分述馬氏訓釋各經之略例,及其要義,以明馬氏經學之梗概。 五在比較馬融、鄭玄、王肅三家經說之異同,以明鄭、王經學之淵源。 六在校輯馬氏經注佚文,以便學者參稽焉。 /
25

王肅之經學

李振興, LI, ZHE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氏之學,廣矣,大矣。今所論者,僅就其注經之言,加以考辨,重在明其經學之怕 歸,至其他撰著,則不與也。 王氏注經,太半簡明切要,平易近人,所惜者,好攻鄭氏,「強辯求勝」,如本傳云 :「肅集聖證論,以譏玄短。」又家語序云:「鄭氏學行五十載矣,自肅成童,始志 於學,而學鄭氏學矣,然尋文責實,考其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 。」故後人每有微詞,今撰述其言,采薈眾說,是其是而非其非,苟有一言可述,則 據理申闡,使隱義彰明,苟有一字之失,亦循實責名,使名符其實。 本文之內容: 王氏注經,據史志所載,為數甚繁,惜多已亡佚,今可見諸古籍所引,及各家所輯文 之成帙者,有周易注、尚書注、詩注、三禮注、左氏注、孝經注,論語注等七經,今 依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之序,列章申疏,亦所以借明經之次第也。 第一章:王肅之周易學。 第二章:王肅之周易學。 第三章:王肅之詩經學。 第四章:王肅之三禮學。 第五章:王肅之春秋左氏學。 第六章:王肅之孝經學。 第七章:王肅之論語學。 此外,前列結論,以為本文之喤引,並述及王肅之生平,家世,交遊及著述,取孟子 「知人論世」之義也。後列結論,作綜合之評述,借窺王氏注經態度及其影響。最後 附錄聖證論。王氏一家之經學,今可見者,庶盡於此矣。
26

戴東原學記

鮑國順, BAO, GUO-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戴東原嘗分古今學問之途有三:曰義理、曰考證、曰文章。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述東原之生平、著作與治學,下篇分論東原之學術。 上篇第一章:東原之生平。以東原年譜為主,並述其家世。 第二章:東原之著作。東原治學之範圍甚廣,舉凡經、哲、小學,以及天文曆算、地 理方志、機械物理等,無所不窺,故其著作,包羅宏富。失所憑依。本章搜集東原著 作,自撰者四六種,纂校者二十種,並附東原遺墨一種,計六七種,視前人所集者為 獨多。乃詳考各書之著作動機、經過、成書年代、以及版本。章末並附「東原著作互 見表」、「東原著作繫年」二表,俾便檢覽。又本書中費篇幅最多者,厥為水經注一 段,其書有關東原人格甚巨,故歷來正反兩面之辯論,極為激烈。 第三章:東原之治學。東原一生論學,可分為三階段。自其早歲持義理第一,考證第 二,文章第三之觀點頗力。唯此所謂義理,乃指程朱之義理而言。 下篇第一章:東原之經學。 第二章:東原之哲學。東原論學之依歸,厥在義理──經過訓詁考證得之六經孔孟之 義理,既已如前述,則義理固為東原學術之最具價值者可知,故近世治戴學者,大多 用心於斯,皆能深知東原學術之大本者也。東原哲學著作,以「原善」與「孟子字義 疏證」為最重要。其整個思想系統,即建立於「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條理者化之流 」之認識上。 第三章:東原之小學。其論文字、聲韻、訓詁三者未始相離,且尤以聲韻為之樞紐, 建立清代小學之系統,而弟子相傳,更造成一代顯學。其論六書,一以許敘為主,謂 其次第名目當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又謂指事、象形、形聲、會 意四者,字之體也;轉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所謂「聖人復起不易斯言」也,其 論至今猶有從之者。蓋東原以互訓釋轉注,雖嫌於泛濫無歸,而以引申解假借,則正 為許叔重「令長」之原意也。在古音學上,東原初分古韻為七類二十部,繼改為九類 二十五部。其說有下列三特點,第一:二十五部全用喉音字標目。第二:入聲九部之 獨立成部及其與平聲諸部之分配。第三:祭部獨立及脂微諸□去入之分配。 第四章:東原之天文曆算表。天算學在東原治學系統中,亦為基礎學科之一。故欲通 經明道,自不得不措意於此。 第五章:東原之地理方志學。東原之校水經注,乃生平大事業之一。 第六章:東原之文學。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在東原之心目中,文章始終未能超出 於義理、考證之上,此乃東原一貫之論學態度。 第七章:其他。本章所述,包括東原之校讎學與物理學。東原在校讎學上之成績,大 抵即表現於乾隆三十八癸已入四庫館以後所校成之官書上。 此論東原學術始末,最有見地,而「歸於自得」四字,尤為不易之論。大抵言之,惠 、戴之別,即在一求其古,一求其是,而「古」與「是」之間,高下遂分,戴學之優 於惠學,二百年來,固早有定評矣。然則數乾嘉學者,端以東原為首,可謂確論也。 /
27

開創與影響:王肅禮學義理及中古傳播歷程

劉柏宏, Liu,Po-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試圖回應傳統經學史論述中鄭王之辨此一議題。傳統經學史書寫中,或是以學派競爭的立場,或是採取鄭學中心角度,對王肅多予以負面評價。本文受到現象學思維啟發,試圖通過歷史性的追溯,重新梳理王肅形象的建構歷程。其次,透過重新閱讀目前傳世之王肅著述,以說明王肅個人的吉禮與凶禮主張,進而分析具體的禮文儀節,歸納出王肅禮學義體系的義理內涵與特質。第三、藉由中古禮家徵引王肅禮說的相關記載,以觀察王肅禮說在中古禮家進行禮學實踐時,造成了哪些短期影響及長期效應。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在介紹本研究相關背景資訊、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現代經學意義下王肅形象的建構與反省〉主要透過統計《皇清經解》中對於王肅的評議情形,以說明乾嘉學者對於王肅的總體觀感;其次以「教科書經典效應」的立場,分析清季皮錫瑞《經學歷史》對於現代經學研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透過上述二者的討論,藉此說明現代經學研究者視野下王肅形象的建構過程。〈第三章:王肅禮學義理及其時代意義〉透過整理歸納,以說明王肅吉禮凶禮的具體主張,藉以呈現王肅禮學體系的人間屬性。此外,透過重建曹魏皇權語境的脈絡化處理方式,說明王肅禮學與明帝皇權的互動過程。〈第四章:王肅禮學體系的擴散與傳播〉藉由中古禮家明引王肅禮說的表現,以試圖說明王肅禮說對於中古禮制發展與禮學實踐的影響情形。並進而勾勒後世徵引行為如何反饋王肅禮說內涵。〈第五章:結論〉除了總結各章所得、研究缺失外,更試圖彰顯「擴散與傳播」的研究立場對中國古代(經)禮學研究具有哪些價值與意義。

Page generated in 0.02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