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3
  • 60
  • 3
  • Tagged with
  • 63
  • 63
  • 18
  • 14
  • 13
  • 13
  • 13
  • 12
  • 12
  • 11
  • 11
  • 11
  • 10
  • 10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從新自由制度主義析論國際合作-以1919年至1939年之國際貨幣議題為例 /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case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issue (1919-1939)

黃詩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目的,希冀透過近代理論重新觀察1919年至1939年之國際貨幣議題領域,一方面探究理論針對國際合作之相關假設與論述,另一方面希望本研究成果,給予現今政府面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維持等議題的借鏡。 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20年間,戰爭的殘酷將既存的國際貨幣秩序摧毀殆盡。從理論面觀之,盛行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之主流學派─現實主義,主張國家乃權力與自我利益追求極大化的行為者,且認為合作於無政府狀態下,是不存在的。綜上論點似可推演在當時以鄰為壑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下,國家間終將無可避免地走向衝突。然而,隨理論的發展及演進,以及整體國際環境的改變,諸多新興理論開始探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合作效用,以及關心國際間逐漸形成之有形或無形的國際建制。最具代表性之新自由制度主義者Keohane認為,Waltz、Gilpin等結構現實主義者誇大了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特性及其後果,且低估國際制度的作用。其主張,儘管國際社會中缺乏正式且合法之權威,但非正式的約束因素尚得以支持建制和制度的存在,且同時支持許多相互聯繫的規則、規範,這些均有助於國家解決集體行動與市場的失敗問題,並非如(新)現實主義所認為制度僅具輔佐性且偏弱之作用。是故,本文欲嘗試以新自由制度主義,透過該理論之假設與對國際合作之定義,重新檢驗1919年至1939年之國際貨幣議題領域,證明該時期國際合作存在之確據。
32

科索沃、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提亞獨立議題之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ndependence issue in Kosovo, Abkhazia and South Ossetia

朱韋旭, Chu, Wei Hs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世紀因民族主義的興起,間接地促成了世界上許多地區性的民族開始爭取獨立,其中包括科索沃、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提亞。然而,在90年代共產勢力瓦解時期,此三區域因為歷史地位的關係並未獨立成功,而開始與各自的宗主國持續發生衝突。爾後,世界強權與國際組織介入處理此三區域的問題,卻因為國際法缺乏一致性規範的情況下,使得問題一直無法有效解決,反而淪為世界強權勢力擴張的棋子。因此,儘管科索沃、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提亞的獨立條件相似,最後卻因為不同的支持勢力而產生不同的獨立結果。獨立後,此三區域也將面臨一些難題。 關鍵字:科索沃、阿布哈茲、南奧塞提亞、國際法、獨立議題 / The emergence of Nationalism in the 20th century indirectly promoted the fight for independence of many regional race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Kosovo, Abkhazia and South Oss- etia. However, during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t forces in the 1990s, these three regions failed in becoming independ- ent due to their historical status, and conflicts with their Metropolitan State persisted. The world power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ence intervened in an attempt to solve the problems. Nevertheless, without consistency in the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issues could not be unr- aveled effectively, but rather became a tool abused by the world powers for territory expansion. Consequently,although Kosovo, Abkhazia and South Ossetia's had similar conditions for independence, the outcomes were different as they each had different supporting powers. Eventually, these three regions will also face challenges afterg aining independen- ce. Key words: Kosovo, Abkhazia, South Ossetia, international law, independence issue
33

公部門人力資源策略議題行銷之研究-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推動「績效獎金制度」為例

周詩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人事行政在公部門中多屬於行政支援的工作,基於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如何提升總體競爭力是政府最重要的關鍵因素,而90年代興起的政府再造運動也將再造工程聚焦於如何提升政府競爭力,因此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乃逐漸發展,必須因應外在環境及組織目標,決定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並基於創新知識與技術,人力資源的重心將逐漸由單純的組織內部活動轉換為積極創造組織價值,人事人員將從保守的行政幕僚轉型為組織的策略夥伴,其中,以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取代傳統人事管理,進而提升政府效能與整體競爭優勢,成為人事行政最新的發展主流。 對於公務人力資源的管理應採取權變途徑尋找最佳策略角色,並運用前瞻性作法,將政府人事革新政策之策略議題,導向引入政府機關公務人力中而達成內化的綜效。而在面對政府眾多公務人力的內部員工、內部顧客,並也是國家的公民時,人力資源管理就必須施行人力資源行銷作為,即內部行銷。而人力資源的主軸就是人,其前提是改變人的心智,改善行政文化,建立公務人力實踐公共服務的價值基礎,擁有滿意的內部員工、內部顧客與公民後,才能改善人力資源之活化與優質化,提供更臻完善的服務。進而提升政府競爭力與整體施政績效,創造高效率、高效能的公務人力團隊。 本研究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推動「績效獎金制度」為個案,主要目的是藉由具有行銷性的人力資源議題概念進行探討,並嘗試提出公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規劃建議,提供未來公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參酌意見,期對未來公部門策略性人力資源議題的行銷面向有所助益,以協助未來公部門策略性人力資源議題行銷規劃。
34

閱聽人外語新聞的收訊分析-以大專生收聽英語廣播新聞為例 / Audience Recep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News:A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of English Radio News

唐嘉蓉, Gail 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播領域的相關研究顯示,收聽/看新聞的過程與閱讀不同,閱聽人並無法藉由重複閱讀來理解新聞內容;第二外語習得的學者認為聽力理解是主動的處理過程,這個資訊處理的歷程是傳播研究收訊分析取徑自1980年代以來所關注的焦點。鑑於第二外語習得的相關研究,並未觸及新聞文本對收聽新聞的影響,本研究試圖結合基模及理解理論,來探討新聞結構及議題顯著性對閱聽人理解及記憶英語新聞的影響。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2 (正/倒寶塔結構) X 2 (高/低顯著性議題) 的二因子實驗設計,以小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共計134名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參與實驗。 研究結果顯示,閱聽人對正寶塔式及倒寶塔式的新聞結構在理解新聞的程度上有差異;議題顯著性高的新聞較議題顯著性低的新聞能增進閱聽人對新聞內容的記憶。上述發現說明了不同議題顯著性及不同結構的新聞,在閱聽人收訊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 最後,研究者提出研究限制與檢討,並提供建議供閱聽人收訊及英語新聞相關課程教學的參考。 / Mass commimication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listeners, unlike readers, cannot digest news at their own pace, reread passages or check detail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viewed as an active process b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ers. However no research has been done to clarify how listeners are affected by news genres.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which 134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as subjects and were presented with news stories in four different versions: Low salient/ pyramid, low salient/ inverted pyramid, high salient/ pyramid, and high salient/ inverted pyramid. The study found that subjects assigned to the inverted pyramid structure news condition comprehended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pyramid structure news condition. Subjects in the high salient issue condition remembered the news contents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salient issue condi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knowledge of news structure and prior information would facilitat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35

智慧財產權證券化之研究

馮浩庭, Feng, Hau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智慧財產權的加值過程觀之,可以分為創造、保護、管理與運用四個階段,其中運用為發揮智財權附加價值的唯一手段。因此,如何為智財權尋求新的運用管道應是智財權利人與政府最須關心的議題。參考國外經驗,現今智財權運用的策略與模式已相當多元,除了運用於企業經營以發揮其策略性營運價值外,近年來亦興起以智財權進行擔保交易之趨勢,藉此開創智財權的財務價值。 而在擔保交易中,智財權除可進行融資擔保,以實現其擔保價值外,於1997年知名歌手David Bowie以其音樂著作權為證券化資產,成功發行Bowie Bonds後,亦證明以智財權進行證券化交易的可行性,使得證券化成為另一股智財權運用的新趨勢。而孕育Bowie Bonds誕生的美國,也成為智財權證券化的始祖與交易數量最多的市場。 透過證券化技術之橋接,擁有智財權的企業或個人將可藉此與資本市場產生新的連結,為其提供傳統銀行貸款外的新融資管道,增加智財權的價值。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於瞭解美國智財權證券化之發展經驗,藉由實際案例之介紹,研究其運作模式與困難、未來前景,提供各界參考,並分析在我國推動智財權證券化的可行性。 研究結果發現符合一定條件的智財權,不論是專利權、商標權、音樂著作權或是電影著作權均可以進行證券化,且在交易架構上,智財權證券化完全可以運用發展已相當成熟的證券化技術,且未超脫此架構。其仍由智財權利人將欲進行證券化的智財權及相關權益以真實買賣的方式移轉給特殊目的機構,於架構所需的信用增強機制後,發行經信用評等機構評等的證券,在證券承銷商的協助下銷售給投資人。其所運用的信用增強方式包括超額擔保、儲備基金帳戶、信用分組、第三人保險或保證、於循環期內新購資產及設定提前清償機制等等,均為傳統證券化交易中常見者。而這些交易的共通點是其證券均經信用評等,且均以私募方式進行銷售,而不採公開發行。 此外,美國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可以觀察到四點有利智財權證券化發展的趨勢:一、鑑價技術進步與重視創新管理,帶動市場發展。二、以資產組合的方式進行證券化。三、證券化擴張到新種類的智財權。四、取得專家協助容易。且許多證券業的專家相信,因為智財權將成為全世界大部分收益與現金流量的來源,且證券化交易對買賣雙方都有好處,其未來將會成為最大的證券化資產種類。 然而,因為智財權的特性與固有的價值影響因素,增加其進行證券化的困難度與複雜性。此外,基於外在配套機制、產業環境與企業文化等種種因素,智財權證券化的發展面臨以下難題,包括智財鑑價技術未成熟、智財侵權普遍(特別是影音盜版、電腦軟體盜版與商標仿冒)、因智財權複雜性與高風險所導致的高交易成本、智財權擔保法制不完整、現有授權契約支付結構不利證券化、組織與需求問題、欠缺次級市場、投資人對智財權不熟悉及破產風險不易隔離等。 就我國方面,筆者認為似可以適用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之規定,進行智財權權利金收益之證券化。此外,在我國要以智財權本身進行證券化,似也可行。依信託業法第十六條之規定,信託業可經營金錢債權及專利權、著作權及商標權之信託。故智財權利人可以依該法之規定將智財權本身連同其相關權利金收益一併信託給信託業者,由其發行表彰受益權之憑證,進行證券化。但除非該證券另經財政部核定為證券交易法第六條第一項之其他有價證券,該證券將不適用證券交易法之規定,故其性質應屬民法第七百十九條所規定之無記名證券。 再者,因在我國民法下尚不承認『尚未產生債權』之讓與,故無法如美國進行『尚未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智財權證券化交易,只能以既有授權契約下的權利金收益為之。此外,依我國法院對將來債權轉讓,以該債權發生時為讓與生效時點之見解,似無法隔離創始機構的破產風險。且在我國破產法下,破產管理人原則上也有承擔或拒絕授權契約的權利,但該法未如美國『智慧財產破產保護法案』般,賦予被授權人選擇保留授權契約之權利而須繼續支付權利金,故當破產管理人拒絕該授權契約時,對證券化交易之衝擊並無挽救之道。 而在智財權擔保權益上,專利權與商標權雖已有登記對抗之公示機制,但筆者認為仍有缺憾。更嚴重者為著作財產權設定質權及讓與均不須經登記,且因著作權為無體財產,若無任何公示機制,對於交易安全之維護實屬有害,亦不利著作權證券化之進行。 也許有人會質疑,我國連不動產與金融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均未成熟,現在就要談發展智慧財產證券化似嫌過早。然而,美國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證實其可行性,且日本於2002年底通過《智慧財產權基本法》,確立以智慧財產權立國的國家戰略後,對智慧財產權證券化之研究也日益蓬勃。因此,筆者認為為增加發揮智慧財產權附加價值之管道,讓權利人更能從智慧財產權中獲益,即使我國資產證券化之市場仍屬初期發展階段,政府仍須認真思考此議題,進而考慮儘速推動基礎法制及相關配套措施,並解決前述的法制問題,以期建構有利發展智慧財產權證券化之環境,方不致在此新領域上落後美國與日本太多。此外,若能成功推展此種新興的金融商品,相信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效率提昇與國際知名度亦有助益。 基此,筆者分就智財權利人與我國政府兩個面項,提出十二點有利智財權證券化發展之建議,作為本研究之最終成果。 壹、對智財權利人的建議 一、做好智財管理,創造優質權利。 二、管理授權契約,設計支付架構。 三、事先安排智財權清算機制。 四、善用信用分組,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資人。 五、由智財技術服務業者擔任服務機構,以增加專業性,並降低破產風險。 貳、對我國政府的建議 一、增加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適用之資產種類。 二、承認尚未存在之將來債權讓與交易。 三、修改破產法,增定真實買賣安全港與被授權人選擇權。 四、修改智財權法交易登記規定,包括增設著作權交易登記制度,及將登記對抗改為登記生效要件。 五、建立智財權鑑價市場秩序,提高鑑價結果可信度。 六、建立信用保證機制。 七、建立資產證券化資產公告之查詢系統。
36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

林毓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1993年8月31日與2000年2月21日,由大陸國台辦與新聞辦發表了兩篇對台白皮書,台灣的輿論界掀起一陣對於中共對台白皮書的討論與報導,兩岸關係的議題也倍受關注。在此,本研究希望能藉由中共發表兩次對台白皮書為研究時間始點,並使用內容分析法,研究《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三大報社論針對兩岸關係的篇數、標題、立論觀點、統獨偏向及稱呼兩岸用語之差異。 研究發現,對兩岸議題著墨較多的報業,統獨偏向的立場也較為明顯。《自由時報》社論的篇數一直是最多的,甚至是其他兩報的兩倍,《自由時報》的統獨偏向也是最偏獨立。至於,《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報的統獨立場相近,社論篇數也相近。 社論標題方面,從1993年到2000年,社論標題主角都回歸以「台灣」優先,只有最偏統一的《中國時報》還以「兩岸」優先。由於2000年新政府執政,因此三大報提及「新政府」的比例大幅增加。標題主題方面,2000年三大報對於兩岸議題較少以國際觀點來談,也較少以兩岸歷史淵源來談,而較關注主權議題、國家安全以及台灣人民自決。 社論立論觀點方面,1993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聯合報》、《中國時報》比較偏統一的報業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自由時報》比較偏獨立的報業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2000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還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統獨偏向是中立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還是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而統獨偏向中立較偏獨立的《聯合報》以及最偏獨立的《自由時報》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更值得關注的是,當比較偏獨立的《聯合報》、《自由時報》都關注「台海安全情勢」的同時,立場最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卻關切「兩岸歷史淵源」。 社論稱呼兩岸用語,2000年,三大報的統獨偏向都往獨立移動,因此,稱呼「中共」的比例減少。《聯合報》、《自由時報》常稱對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時報》則常稱對岸為「中國」。三大報在2000年還是最常稱呼「台灣」,但是其次就是稱呼「中華民國」、「我國」以及「台灣共和國」,可以發現國與國的思維更加明顯,而國共關係的思維較為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聯合報》社論的統獨偏向與《中國時報》相近,《中國時報》不論在1993年或2000年都比《聯合報》偏統一。《聯合報》、《中國時報》與當權者的關係,由於《中國時報》與當權派的關係較《聯合報》良好,雖然《中國時報》的統獨立場比《聯合報》還偏統一,《中國時報》卻不像《聯合報》被貼上「親中共」的標籤。若硬要貼上統派標籤只要《聯合報》被歸類至統派媒體,《中國時報》也應該在列。但是在1992年底大規模的退報運動當中,《聯合報》、《中國時報》都同樣報導大陸官方談話,卻只有《聯合報》遭抨擊是「中共的傳聲筒」。本研究發現《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有相近的兩岸統獨立場、同樣的報導卻有不同的際遇,極重要的關鍵是報社與當權者的關係。
37

媒介議題設定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 / Second dimension of agenda-setting study: candidate image-setting in Taiwan.

李郁青, Yu-Ching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繼「議題設定理論」於1972年問世之後,McCombs整理20年來媒介議題設定 效果的研究結果,提出了議題設定的第二面向:議題屬性的設定。主要論點 認為:每一議題本身都具有某些特定的屬性,而媒介對這些屬性的報導方式 與結論,往往也會模塑了閱聽人對此一議題的認知,使得人們看見這個議題 時,便會想到這些特定的屬性,因而對議題形成一種形象。本研究即以此論 點為理論基礎,意圖了解媒介形象設定理論在台灣選舉中的應用性。研究 結果發現:在「實質面向」(substantive dimension) ,也就是候選人形象 類目的比較中,媒介議題與選民議題間的確存在顯著的相關,也就是說 :「 刺激決定論」(stimulus determined thesis)在此具極大的解釋力;但在 「情感面向」(affective dimension)上 ,也就是對候選人形象評價的比 較中,「感知者決定論」(perceiver determined thesis)便成一項重要的 關鍵指標。故證實了諸多文獻的論點:對候選人形象而言,究竟「刺激決定 」與「感知者決定」何者力量較大,應視情況而定。本研究尚發現:「教育 程度低的選民,較教育程度高之選民更重視候選人的個人形象」、 「女性 選民與男性選民在認知候選人形象時,並無明顯差異存在」、 「當選民愈 支持某一黨派,則對該黨派候選人的整體形象評價便愈高」、 「政治涉入 程度愈高者,愈容易受報紙形象設定效果的影響」、「年輕人較容易受媒 介形象設定效果之影響」等。最後在研究建議方面,本研究建議日後的同 類研究,應採用小樣本連續訪問法 (panel study) 進行研究,以便獲得時 間架構因素的因果關係。此外, 日後研究的問卷設計中,可考慮加入人際 傳播因素的中介,以便實際了解候選人形象設定的來源, 究竟是人際傳播 的影響、或是媒介、政黨的影響較大。
38

報紙報導立法院新聞型態及與客觀事實之比較

張景為, ZHANG, JING-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報紙如何報導立法院總質詢的新聞,並將報紙所呈現的「符號事實」 ,與客觀事實的立法院公報比對分析,以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 研究的時門為民國七十六年主法院之七十九、八十兩會期的總質詢;研究對象為中央 日報、中國時報及自立晚報,三家報社所刊載兩個會期所有總質詢的純新聞,並與兩 會期中有關總質詢詢答紀錄的公報進行比對;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 本研究欲探討兩大問題: 壹、報紙呈現的符號事實為何? 1.不同報紙所呈現總質詢的議題內容有何不同? (1) 不同報紙對立委及官員所提議題類別的報導型態有何不同? (2) 不同報紙對立委及官員所提議題的言論導向報導上,有何不同? 2.不同報紙如何報導訊息來源人物? (1) 不同報紙如何報導不同屬性立委(黨籍、類型、資深程度、所屬委員會)的新 ? (2) 不同報紙如何報導立委及官員的新聞? 貳、報紙呈現的符號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比較有何不同? 1.不同報紙報導不同屬性立委的新聞與客觀事實比較有何不同? 2.不同報紙報導立委及官員的新聞與客觀事實比較有何不同?
39

我國報紙議題設定工能之研究──以六十九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為例

徐惠玲, Xu, 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包括前言, 研究目的, 理論與文獻, 以及問題與假設的提出。第二章研 究方法─抽樣調查部分。第三章研究方法─內容分析部分。第四章結果分析與解釋。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主要內容: 議題設定功能研究為近期大眾傅播媒介效果研究的主要趨勢之一。議題設 定理論從認知角度重新肯定了大眾媒介的影響力: 認為大眾媒介雖然不能成功地教我 們怎么想, 但是卻能有效地決定我們注意那些問題, 想那些問題。 本研究以民國六十九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為例, 以木柵地區居民為對象, 探討我 國報紙在選舉過程中是否如國外文獻所顯示般, 具有議題設定的功能, 影響選民對重 要論題的認知。為驗證此一理論, 本研究在方法上同時採用抽樣調查與內容分析兩種 方法。在問題層次上, 則一方面從整體觀點著眼, 探討報紙對一般選民是否具有影響 認知的效果; 一方面從個人觀點著眼, 採列聯分析法, 進一步澄清在何種情況下議題 設定功能加強, 在何種情況下減弱。 #40001154 設定功能加強, 在何種情況下減弱。 #40001154
40

經濟專業報紙「議題設定」功能之研究

葉宜模, Ye, Yi-M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研究結果、第四章結論與建議。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檢驗國內經濟專業報紙是否具有「議題設定」效果。研究方法係 以國內的兩家經濟專業報紙為對象, 進行內容分析, 心了解兩家報紙對于服票市場新 聞的報導及強調程度, 並抽樣調查服票投資人, 以瞭解投資人對專業報紙所報導的論 題的認知情況, 並就投資人認知之多寡與報紙報導等數量之多寡作相關分析。結果發 現, 多數數據支持研究假設, 證實國內經濟專業報紙對投資人具有「議題設定」效果 。

Page generated in 0.01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