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1
  • 130
  • 21
  • 2
  • Tagged with
  • 153
  • 153
  • 65
  • 48
  • 45
  • 36
  • 36
  • 26
  • 26
  • 26
  • 24
  • 23
  • 22
  • 22
  • 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01

跨國企業與關鍵關係人的風險認知與危機溝通策略探討—以媒體對博士倫二次藥水回收事件報導為例

陳盈蓓, Ying-Pe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博士倫2006與2007年發生的兩次藥水回收事件為例,以五國的媒體抽樣報導為研究對象,結合深度訪談法,歸納分析媒體報導中呈現之五國博士倫公司風險認知、五國關鍵關係人之風險認知,並比較上述兩者間之差異。其後,以雙方之風險認知、證據真實性和媒體環境做為前置變項,對博士倫危機溝通策略運用之影響,進行理論的回應與探討,並以股價、媒體正負面報導等指標檢視該公司於兩事件中的危機溝通成效。最後,就研究發現,提出對實務面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期盼能予後續研究者進行跨國企業危機溝通策略時之參考。 一、 風險認知對於危機溝通策略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五國關鍵關係人之風險認知、組織本身之風險認知及兩者之差異,對於博士倫之危機溝通策略運用並無影響。除了新加坡關鍵關係人的風險認知為「監管單位發佈資訊」之外,香港、中國大陸、台灣及美國關係人之風險認知,前兩名均為「風險是否涉及毒害」或「企業的形象與信譽」,縱使四國關係人與博士倫重視的屬性有先後階段的不同,然而並不影響博士倫之危機溝通策略運用。MoistureLoc事件中,五國最重要的關鍵關係人皆為「政府監管單位」。 二、 證據真實性、媒體環境對於危機溝通策略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博士倫五國之溝通策略演變,皆以美國總公司為中心,由「否認」策略移至「辨明」策略,再趨向「讓步」策略,並有同一時期呈現言語與行為策略「不一致」之情形。策略的主要依據為「證據的真實性」,包括美國官方機構所公佈的病例數據或是博士倫自行調查的結果。此外,綜合內容分析與訪談結果,本研究認為媒體環境對於企業的危機溝通策略會造成影響,而影響的程度以新加坡、香港與台灣較美國與中國大陸明顯。 三、 兩次事件危機溝通策略之比較 綜合本研究結果,美國博士倫於MultiPlus事件的處理策略,具有前一次MoistureLoc事件所沒有的特點,包括:1. 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危機狀況,積極反應;2. 迅速公佈處理情形;3. 發言人取得媒體信賴;4. 危機時間短,媒體報導篇幅少;5. 取得議題建構主動權。故博士倫於MultiPlus事件中,聲譽面及財務面皆未受影響,與前次事件相較,已然從危機中汲取經驗,可謂正面的危機學習。 關鍵詞:關鍵關係人、風險認知、危機溝通策略、證據真實性、媒體報導
102

第二語言課室中對話者之熟悉度對溝通互動的影響 / INTERLOCUTORS' FAMILIARITY ON TASK-BASED INTERACTION IN A L2 CLASSROOM

劉淨云, Liu,Ching-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於觀察對話者之間的熟悉度對於外語學習者的語言影響。溝通互動性質的作業能提供語言學習者機會來對話;然而,很少有學者研究對話者之間的社會層面對於溝通互動的影響。在此研究中,實驗對象是一群台灣的高一生,程度介於全民英檢初級和中級之間,他們依彼此間熟悉程度的調查而分成19個熟悉組和不熟悉組,並進行三種不同性質的溝通作業,再分別計算negotiation for meaning,language-related episodes,和recasts的使用次數。量化分析的結果顯示對話者之間的熟悉度並沒有造成以上三種溝通特性的顯著性差異,唯有在作業類型中有顯著性差異。但質性研究發現由於權力關係帶來的張力,對話者間的熟悉度會因著面子的考量而造成互動模式的些微差異,對於學習者的情意層面、投入程度和溝通策略的使用產生一定的影響。此結果將對於語言課室中配對練習有重要的教學啟示。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observe how the interlocutors' familiarity influences the language produced by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It is widely argued tha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asks may provide learners with opportunities to manipulate and modify their language productions, which in turn helps learners develop their target language. However, few studies concern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interlocutors in task-based interactions. In this study, some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learners in Taiwan were divided into 19 familiar and 19 unfamiliar pairs. Every dyad was engaged in the picture differences task, the describe-and-draw task, and the discussion task. Negotiation for meaning, language-related episodes, and recasts viewed as crucial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were interactional features us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rlocutor’s familiarity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ly in task types did the researcher find discernable differences. Opposed to such negative results, the qualitative analyses showed a divergence of interactional patterns due to the face issue resulting from social dynamics. Learners’ interloctutors’ familiarity, which may impact learners’ affective domain and conversational strategy use, may bring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pair work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103

產品專案團隊跨專案知識管理研究-以台灣自有品牌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例 /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jects environment of Product team communication—Taiwanese Electronic Brand Products

郭君怡, Kuo, Ju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產業競爭加劇、工作變動速度提升,專案已經成為企業工作常態方式,我國電子電機產業自經營代工業務開始,將每一張代工訂單視為企業內部的一個生產製造專案,而轉型經營自有品牌OBM業務後,不同於過去專注生產製造階段的專案工作,品牌產品專案的執行必須包括整體產品生命週期,從產品定義、規格設計、生產製造、市場銷售到顧客回應,產品專案流程涵蓋各式獨立的專案工作,隨著高度互動的專案工作成為常態,管理多個專案工作之間的互動合作、溝通協調,以及累積各個專案執行的經驗,成為組織專案管理及知識管理領域中越來越重要的工作,本研究欲了解在企業專案工作環境下,各獨立專案工作為完成創造單一品牌產品目的,專案彼此之間的互動合作,從產品專案的開發流程、專案分工溝通互動、專案團隊組織三方面,深入瞭解自有品牌產品團隊的跨專案工作互動與產品知識管理。 跳脫過往專注單一專案關鍵成功因素討論的專案管理研究,本研究針對目前企業多專案互動的常態工作環境,以動態角度綜觀探討多個專案之間的互動溝通;同時將過往知識管理文獻多以組織整體為主的角度,進一步深入專案執行階段的角度;本研究也不同於過往宏觀角度討論代工業務及自有品牌企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微觀角度詳細描述品牌產品專案之開發流程,挑選Acer、ASUS、MIO、HTC四家台灣經營自有品牌消費性電子產品績優企業,討論Acer液晶顯示器、ASUS主機板、ASUS筆記型電腦、ASUS智慧型手機、MIO導航產品及HTC智慧型手機六個自有品牌產品個案,以「產品開發專案流程」與「跨專案知識管理程序」兩個程序構面,訪談九位帶領產品專案團隊的產品專案經理,透過實際的第一手經驗資料 ,詳細撰寫產品專案開發流程,從產品定義、規格設計、生產製造、市場銷售到顧客回應各階段之整體開發,深入分析產品專案中涵蓋的各個獨立專案工作彼此之間的分工溝通互動、專案團隊組織、專案經理工作,並探討個案產品開發與市場的互動,以及跨專案的知識管理,從市場趨勢及顧客回饋兩方面檢視自有品牌產品在技術面及行銷面的知識吸收。 研究發現產品專案開發流程包括產品定義、生產協調、市場回饋三大階段,由不同專案團隊專職各個階段,其中產品開發團隊與研發生產團隊之間的專案分工溝通互動,具有一致性的緊密互動 ;專案團隊組織方面則發現,產品專案團隊日常主要以輕量型團隊執行衍生性產品專案,而進行新創產品時,則以重量型團隊搭配平台性產品專案執行。本研究以衍生性產品專案/平台性產品之專案分類方式,發現產品專案在執行上的不同特性,對專案管理體制有許多影響,如越常執行平台性產品專案的品牌產品,與市場團隊之間的合作連結越緊密,也越重視區域行銷單位的市場回應知識與內部研發團隊的市場技術知識。 研究發現自有品牌與OEM/ODM專案流程一樣相當注重產品生產、研發製造階段,而產品經理工作多在維護與商業夥伴供應商、經銷商的關係,很少接觸消費者及產品市場面,這對大部分執行衍生性專案產品的品牌產品而言,是相當有效率的工作方式,然而,對較常執行平台性專案的品牌產品專案,產品定義必須符合市場需求,產品經理鮮少接觸消費者及產品市場面,對產品的創造發展有極大的阻礙。因此本研究建議將產品的創新程度、銷售結果、市場顧客回應與產品經理的工作績效連結,提升開發創新產品的動機與勇氣,同時徹底發揮功能性組織的力量,強化產品開發專案各階段的專業性,使各階段獨立的專案工作更緊密地互動,整合創造新產品,把顧客當成參與產品創新的夥伴,加入市場聲音,把內部測試回饋當成市場反應的領先指標,建立創新意見回饋系統平台,儲存各式礙於組織架構、專案團隊等因素無法實現的新創想法,累積組織創新能量。 本研究提出以產品家族的角度經營品牌產品專案的結論,依據產品特性規劃產品系列,讓產品經理自產品開發階段就了解產品上下代的關係、清楚產品專案代表的企業市場意義、上一代產品在市場上最受喜愛及最被詬病的特點,以及認識執行上一代產品的PM,使產品經理之間的合作更有一致性與歸屬感,藉由自有品牌產品專案團隊跨專案的互動,更積極頻繁地針對產品經營討論溝通,以經營自有品牌產品、開創新產品、強化品牌印象、開創市場佔有率為主要工作目標。使產品經理充滿經營產品的熱誠、具有執行品牌產品開發的使命感;使大量多元的產品有系統的依據各不同規格、功能、設計,以產品家族方式統整呈現於企業品牌下,使各產品特色不受混淆地在同一品牌中發展茁壯,既突顯產品獨特性,也加強品牌印象,是創造領導品牌最重要的根基。 / As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goes more challenging, all the organization functional projects in different stages need to start its work earlier than the product process. All the functional projec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oduct process seem need to work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to deal with the shorter product lifecycle. Managing through projects has become a standard way of doing business and now can be seen from an integral part of many organization’s business strategies. As Taiwanese electronic product companies transformed the critical RD and manufacturing knowledge which is from the project-based OEM/ODM business experience for decades to OBM business managing, the OBM Product Project covers all the product lifecycle and has wider working process than an OEM/ODM Project. The OBM Product Project creates product by several independent projects of different RD functional areas, which led by different team leaders, processing through all the stages of the product cycle. Without well interactions among the independent projects during an OBM Product Project’s lifecycle, once the knowledge assets lost between the projects working process connection, final product of the OBM Product Project can be fail or totally not match up the original product design. So how do the best Taiwanese electronic brand products make it? In this research you will find out what the real OBM Product Project working process is of the famous brand products as Acer, ASUS, MIO and HTC. How the independent projects communicate wi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team to make the OBM Product Project successful. Also reveal the real working detail of all kinds of project leader in project team organization under different company organiz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is research for cases writing and analyzing structure is following the New Product Project process and the Seque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as the working process sequence to discus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roject leader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projects of the Product Project steps by Four Mode of Upstream-Downstream Interaction . The case materials is interviewed from 11 Product/Project Managers, also analyzed numerous second materials from magazines, reports, conferences and so on, working on revealing the real working process form all the independent projects of the OBM Product Project.
104

Why So Serious?—LINE圖戰的溝通實踐分析 / The communicative practice of LINE stickers

陳可嘉, Chen, Ke 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這句話在LINE貼圖的使用上更是如此。貼圖在使用者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被「玩」出新意,一連串的貼圖不再只是雙方為了得到共識而進行的溝通,反而從中得到樂趣。這種「圖戰」的互動方式彰顯人類的遊戲(play)本質,以及長期在溝通中被人們所忽略的「遊戲」性質。 究竟貼圖圖戰為何讓圖戰玩家如此著迷?圖戰是如何鑲嵌在玩家的日常生活中?為何他們願意花費大量時間、金錢進行貼圖消費?本研究納入遊戲人(homo ludens)及de certeau的行人言談行動,研究者以LINE圖戰玩家為研究對象,採用深度訪談法、文本分析以及基本問卷來探究圖戰玩家如何玩貼圖,以及其圖戰的遊戲樣貌。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有三點,第一,圖戰玩家在圖戰的過程,完全就是「Just for fun」,LINE的使用情形與圖戰規則流動多變,對話框的切換以及不同情境都會有所改變,不同群組的圖戰風格也截然不同。第二,儘管多數玩家都喜歡諷刺、戲謔型的貼圖,但在貼圖使用、消費面貌上還是展現殊異特性。第三,圖戰的展演屬於一種關係性展演。LINE社群是奠基於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互動對象會影響貼圖的使用以及圖戰的樣貌,使用者透過互動形構出自我,已經不單單是反身性或是自戀的問題。
105

關係行銷與滿意度對加盟者的信任與未來合作的影響-以便利商店為例

楊靜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要探討加盟總公司對於加盟業者所提供的服務的實際程度?這些對滿意度真的很重要?亦或關係導向及其因素對滿意度的影響較重要?加盟業者對加盟總公司的滿意度是否對績效有所影響?或可增加未來合作的程度?加盟業者對總公司所提供的好處的實際感受?對關係行銷中的信任程度及未來合作影響如何?綜合以上的架構,建立一整體的概念,以加盟業者為研究對象,獲得實證結果,實際了解加盟業者對總公司所提供的服務與關係行銷品質對滿意度及未來合作的影響,並從結果中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依據實證結果,影響加盟業者滿意度的主要因素為總公司的關係行銷的活動,而非總公司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因此總公司是否造成業者的信任及良好的溝通品質,形成彼此的穩固的關係;及總公司與業者建立資產專屬性,使業者更加信任總公司的供需決定及績效的提升,這些才是業者對總公司的總體滿意度主要關鍵條件,進而直接或間接使未來合作意願的提升,支持理論發展出的假說。 根據實證結果,建議業者如何經營關係行銷的實際活動,讓彼此更加的信任及未來合作的意願更加穩固。
106

國際新產品上市-情境因素與行銷溝通行為之研究

林奐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台灣的自創品牌廠商來說,當其上市新產品時,除了生產的技術面之外,如何透過行銷活動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品牌知名度,將產品銷售給顧客也同樣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即在確認影響台灣廠商行銷溝通行為之情境因素,並且探討這些情境因素如何來影響廠商之行銷溝通行為。  本研究將情境因素分為三大類,包括:(一)產品特性---產品嶄新度(二)品牌特性---品牌權益(三)公司特性---市場導向、行銷能力、國際化程度與自有品牌運用程度;在行銷溝通行為方面,本研究則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做探討,包括:(一)資源運用層面---溝通努力之相對程度(二)訊息層面---訊息可見度、溝通組合廣度、訊息一致性(三)國際化導向---訊息之當地化程度。  研究的結果發現,會影響企業行銷溝通之相對努力程度的情境因素有產品嶄新度與自有品牌運用程度。當產品嶄新度愈高,則行銷溝通之相對努力程度也會愈高;當企業之自有品牌運用程度愈高,則行銷溝通之相對努力程度也會愈高。  影響訊息可見度之情境因素為產品嶄新度、企業之行銷能力與自有品牌運用程度。當產品嶄新度愈高,則訊息可見度愈低;當企業之行銷能力愈高,則訊息之可見度愈高;當企業之自有品牌運用程度愈高,則訊息之可見度愈低。  會影響溝通組合廣度的情境因素為企業之市場導向程度、國際化程度。當企業之市場導向程度愈高,則溝通組合廣度愈廣;當企業之國際化程度愈高,則溝通組合之廣度愈低。會影響訊息一致性之情境因素有產品嶄新度、品牌權益、市場導向程度與國際化程度。當產品之嶄新度愈高,則訊息之一致性愈低;當品牌權益愈高,則訊息之一致性愈低;當企業之市場導向程度愈高,則訊息之一致性愈低;當企業之國際化程度愈高,則訊息之一致性愈高。  會影響訊息當地化程度之情境因素有產品嶄新度與行銷能力。當產品之嶄新度愈高,則訊息之當地化程度愈高;當企業之行銷能力愈高,則訊息之當地化程度愈高。
107

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Social anxiety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何春慧, Ho, Chuen-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地區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現況,並探討影響社會焦慮的相關因素;其次,探討社會焦慮對溝通行為造成之影響;最後,再探討影響溝通行為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取樣對象為台灣地區公私立大學院校學生,有效樣本共計572人(男生274人,女生298人)。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互動焦慮量表」、「外表知覺量表」、「依附風格量表」、「目標導向量表」、「間接談話風格量表」和「溝通滿意度量表」六種。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和典型相關。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社會焦慮的現況方面: 大學生的社會焦慮接近中等程度,大學生表示在一般社會互動情境中最容易感到害羞、不自在;其次,與權威人物互動時會感到相當程度的焦慮;而在陌生情境則會感到有點焦慮。 二.性別、依附風格、外表知覺及目標導向與社會焦慮之關係: (一)男生的陌生情境焦慮顯著高於女生;女生則比男生更容易在社會情境中感到緊張、不自在。 (二)逃避型與焦慮矛盾型的大學生顯著比安全型的大學生更容易感到社會焦慮。 (三)大學生外表知覺中的「性感魅力」、「外表自評」與社會焦慮之負相關最高。 (四)大學生目標導向中的「成長取向」、「証明取向」與社會焦慮中的「緊張彆扭」之負相關最高。  三.社會焦慮與間接談話風格、溝通滿意度之關係: (一)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間接談話風格之關係:「緊張彆扭」與「間接詮釋」之負相關最高;而「權威人物焦慮」、「陌生情境焦慮」與「間接表達」之間呈正相關。 (二)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溝通滿意度有顯著的負相關,其中「陌生情境焦慮」、「緊張彆扭」與「對談話整體性的滿意反應」之負相關最高。 四.性別、依附風格、外表知覺及目標導向與間接談話風格、溝通滿意度之關係: (一)性別在溝通行為上之差異:男生顯著地比女生更常使用間接談話風格;而女生的溝通滿意度顯著高於男生。 (二)依附風格在溝通行為上之差異:逃避型與焦慮矛盾型顯著地比安全型的大學生更常用間接的方式來表達;其溝通滿意度也顯著低於安全型的大學生。 (三)外表知覺與溝通行為之關係:「外表對人際之影響」、「外表對事業之影響」與間接談話風格呈顯著的正相關;「外表自評」、「性感魅力」、「重視外表」與「對談話整體性的滿意反應」之正相關最高。 (四)目標導向與溝通行為之關係:「証明取向」、「成長取向」與「間接詮釋」之正相關最高;「成長取向」、「証明取向」與「對談話整體性的滿意反應」、「自由互動」之正相關最高。  五.大學生的依附風格、外表知覺及目標導向與社會焦慮、間接談話風格、溝通滿意度之間共可抽出四組顯著的典型相關。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教育與輔導工作之參考。 /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The second purpose was to investigate how gender, attachment sty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goal orientation approach related to social anxiety. The third purpose was to study how social anxiety influences style of language use and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nteraction and Social Anxiousness Scale (Leary, 1983), Attachment Scale (Mikulincer, 1990), Goal Orientation Inventory (Dykman, 1998),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ventory (Wu & Liu, 1994), Conversational Indirectness Scale (Holtgraves, 1997),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Inventory (Hecht, 1978) were administered to 572 college students from 13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results supported most hypothes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was of moderate degree, bu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merican samples reported in Leary’s study (1983).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on overall social anxiety; however, males were more anxious in meeting strangers and females felt more uncomfortable in social situ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secure students, both avoidant and anxious-ambivalent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ocially anxious. The more students perceived themselves to be physically unattractive, the more socially anxious they felt. Both growth-seeking and validation-seeking goal orientation approach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anxiety.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ocial anxiety was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ndirectness of conversation, but nega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108

「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 / The archaeology,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ness: a Habermasian investigation

吳豐維, Wu, Fe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公共性問題」﹐本文將「公共性」的探究嵌入歷史脈絡之中﹐概略地從古希臘談到十八世紀的歐洲。在「公共性」的考源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共性」與「啟蒙」、「超越性」的理念一直有著相當密切的關連。透過這段歷史的考源﹐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掌握「公共性」的本質與內含於其中的啟蒙潛能。   其次﹐為了理解現代「公共性」所展現出的弔詭面貌﹐本文將試圖挖掘潛藏在「公共性」之下的社會變遷﹐也就是所謂的「現代性」(modernity)的發展歷程。從西元十五世紀開始﹐「現代」(modern)的序幕開始揭起﹐一個嶄新的時代於是降生。在這段歷史時期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它的獨特形貌﹐這些獨特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形構就是所謂的「現代性」。一般說來﹐「現代性」的形構包括了資本主義的興起、民族國家的出現、神話世界觀的解除魔咒、社會運作邏輯的理性化、人類主體性的揚昇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性」的發展是一種從西方蔓延到全球的過程﹐「現代性」的發展逐漸成為西方文化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所以有人直接稱呼「現代化」就是「西化」。在「現代性」的發展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公共性」此一範疇的爆炸性擴張。此外﹐我們也可以抽繹出「現代性」的內在邏輯─人類主體性的確立與社會的理性化。由於這兩套現代性邏輯的過度擴張造成了「公共性」的弔詭面貌─「公共性的暴力」與「缺乏回應能力的公眾」。   關於「公共性」的弔詭面貌與扭曲發展的解決方案﹐哈伯瑪斯的理論建構是一套值得加以討論的典範。他試圖從相互主體性與溝通理性的重建上﹐尋求一個合理性的公共生活的出路。最後﹐本文的結論將會做一個總結性的批評與討論。
109

工職英文之需求調查與教材評估準則 / Needs survey and evaluation scheme for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蘇郁涵, Su, Yu-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為工職英文課本建構一套理論與實證兼顧的評估準則,並對工職學生的語言需求與期望作深入的探討。 評估準則建立在以下五個基礎之上。 (1) 工職英文教與學之現況 (2) 溝通式語言教學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原理與原則 (3) 專業英文(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概念與議題 (4) 現有的教材評估準則 (5) 工職學生之語言需求與期望分析 為了解學生對英文的需求與期望,問卷調查與訪談成為此研究之重要部份,涵蓋了有: (1) 針對217位工職舉業生進行需求調查,以了解工業界使用英文的實際情形與溝通需求。 (2) 針對645位工職學生進行期望調查,以了解學生對英語教學的期望。 (3) 訪談5位工職畢業生、6位工廠主管,以了解工業界使用英文的詳細情形;訪談5位四技二專畢業生,以了解學生在進入四技二專後,使用英文的情形;訪談6位英文老師及3位工業英文教師,以了解英文及工業英文教學之概況。 本研究根據問卷調查與訪談的資料深入探討與分析了學生對英文的需求與期望,並對教育當局及編書者多所建議。分析結果並加以整合並融入根據理論及文獻探討所初步擬訂的教科書評量表中,以期能確實有效評估工職教科書。為使評量表發揮最大功用,本研究還設計了彈性的評分方式,並提供了使用方面的建議,希望對英文教師在選擇教科書時能有所助益。 /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wofold - to formulate a theory-and-survey based evaluation scheme for IVHS English textbooks, and to give an insight of IVHS students' language needs and wants. The evaluation scheme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considerations of: (1) the current IVHS teaching/learning situation (2) general guidelin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3) notions and issues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4) evaluation schemes and criteria already proposed by other researchers (5) an analysis ofIVHS students' needs and wants To inquire into students' needs and wants, surveys and interviews have been conducted, including: (1) A needs survey on 217 IVHS graduates for the actual use of English and communicative needs in industries. (2) A wants survey on 645 IVHS students for their expectations toward an IVHS English textbook. (3) Interviews with 5 IVHS graduates, 6 factory supervisors, 5 technical college graduates, 6 English teachers, and 3 Industrial English' teachers for the situation and episodes requiring English in industries, academic use of English, and classroom use of textbooks. The present study faithfully reports on IVHS students' language needs and wants, along with some other suggestions for textbook writers and authorities concerned. Incorporating the findings from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e evaluation scheme proposed is thus rooted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rounds. To ensure optimum usage of the scheme, its scoring system is devised to be flexible and its application is further provided.
110

公共行政理論危機與重建方向 / The Crisis and Rebuilding Direc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ory

蔡秀涓, Tsai,Hsiu 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行政做為人類日常活動中之一環,其角色則是越來越重要;尤其是近 百年來,人類無論是於智識、技術或文化均呈現多元、異質與跳躍的變化 。公共行政所面對的是越益複雜與迅速變遷的環境,面對變遷如此劇烈的 社會,現代政府已無法再以過去的行政措施來解決日益複雜的公共問題, 而傳統公共行政理論面對如 此之挑戰不僅無力指引公共行政實務,甚且 自身亦漸喪失方向而形成公共行政理論危機,此種困境不但使得公共行政 學失去了反 省進步的能力,亦使得公共行政實務日漸隳墮。 基於 前述的理由,筆者遂自批判的觀點對公共行政理論之現機存危機做一探討 ,同時建議各危機之重建方向,以期能趨使公共行政理論朝向更”公共” 之方向邁進,並成為公共行政實務之指引。以下僅就各章研究問題概述如 下:第一章 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 ,以及研究大剛等,以為後續探討之引言。 第二章 理論危機 :本章乃從批判之角度對公共行政理論之危機提出反思;包括對『學科認 同』危機、『技術理性』危機、『研究典範』危機與『研究方法』危機等 四方面進行探討,並強 調其對公共行政理論之影響。第三章 公共哲學 :本章首先探討公共哲學之意涵及其基礎,並自歷史的角度探究公共哲學 於人類政治、社會生活中之角色,且提出五種較為普遍之公共哲學觀點以 為說明,並特別著重於『公民』觀點之公共哲學的重要性。第四章 溝通 理性:本章針對技術理性過度膨脹所形成之危機而提出溝通理性以為公共 行政理論重建之方向。第五章 自然論典範:本章係自與實證論之各面向 均呈相對之自然論典範著手,建議公共行政理論之研究典範。第六章 質 的研究:筆者於本章中特別自質的研究方法之意義、倫理、研究過程等項 介紹質的研究方法,以利於瞭解其與量的研究方法之差異。 第七章 結論:本章係就本論文之研究 主題做一回顧,並對未 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對此論題有興趣從 事更進一步探討者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