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44
  • 1028
  • 251
  • 113
  • 66
  • 27
  • 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1492
  • 487
  • 287
  • 284
  • 280
  • 261
  • 253
  • 223
  • 193
  • 188
  • 181
  • 181
  • 177
  • 170
  • 16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1

輻射污染抗爭之社會學研究:以輻射安全促進會的「反輻射」運動為例 / The Socialogical Reserch of Anti-Pollution Protest: The Anti-Radiation Movement of “The Association to Facilitate the Radiation Safety”

近藤敦子, Kondo Atsuk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12

高中新生的生涯困擾與實施團體輔導之改變效果 / The study of the career disturbance and changed effect of career group counseling of high school freshmen

吳怡君, Wu, 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高中新生的生涯困擾與實施生涯團體輔導之改變效果。研究對象是以立意抽樣選出大台北地區五所高中877位的學生為了解高中新生生涯困擾的樣本。生涯團體輔導樣本,是以台北縣立某中學高中新生為對象,其中實驗組9位,控制組10位。研究的主要發現為:約三分之一的高中新生都有相當高的生涯困擾,其中以資訊不足、猶豫或決策焦慮特質的困擾程度最高。其次,生涯團體輔導對減低學生生涯困擾,在後測和追蹤上均有顯著效果,尤其是在「自我了解不足」、「資訊不足」方面;但在「缺乏信心」、「父母期望與個人想法不一致」則無顯著的效果。而在「猶豫、決策焦慮的特質」方面,後測有顯著效果,在追蹤上無顯著效果。而生涯團體輔導對生涯自我效能之提昇有顯著效果。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學校教育、團體領導者注意事項、團體輔導方案改進及未來研究方向等建議。
713

技術移轉與組織學習之研究-以中華汽車為例 / Techology transferring and organization learning--A case study of China Motor Coporation

賴宜美, Lai, Yi-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汽車業向技術母廠取得技術及經由組織學習提升本身能力和累積知識基礎的過程,以擁有成功技術移轉經驗及優異學習能力的中華汽車為研究主體,結合技術移轉與組織學習兩個研究子題,探討中華與日本三菱技術移轉的過程及中華組織學習的情形,主要研究目的為探討組織在進行技術移轉後,如何將外部取得的技術與知識有效地移轉到組織內部,並經由組織的學習機制,在吸收、內化及整理後使知識在組織內儲存及擴散,並成為下一次創新的基礎。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只選擇中華汽車一家企業以深度訪談的方式,深入地報導企業的實際做法並將完整知識流通的過程結合文獻發展命題。主要的結論有十四個:知識取得與轉換方面為「技術移轉的雙方針對各自所訂定的目標及不同的策略考量會有選擇性的移轉及應用技術」、「移轉技術的類型會影響技術移轉過程中的移轉媒介及溝通密度」、「移轉技術的內容不同將影響其傳遞及轉換的模式」、「技術接受者的技術成熟度與組織複雜度愈高將有助於提昇連續性技術移轉的成效」。知識吸收與內化方面為「組織中相對應的學習活動有助於技術移轉成效的提升及確保技術成功的移轉」、「組織的知識基礎及累積的技術實力有助於組織吸收能力的提升」、「負責技術移轉與傳遞的人員特性會影響知識吸收與內化的程度」。知識整理與整合方面為「跨越疆界者的角色有助於多元化知識與資訊的整理與交流」、「有效的知識系統或觀念架構是將個人的知識分布圖組成組織知識地圖的關鍵成功要素」、「建立知識地圖的觀念架構在收集、儲存、取用知識的過程中應有彈性以配合知識多樣化的特性」。知識儲存與擴散方面為「跨部門的協調與聯結機制有助於知識的儲存與擴散」、「組織須有分享的機制以促進知識的擴散」、「標準化的電子格式系統有助於提升知識儲存與取用的效率」。知識創新方面為「知識的創新必須建立在過去系統化知識的累積與知識在實踐中累積的經驗」。
714

組織機制與價值創新

嚴吉, Yen,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新是組織極重要的一項能力,許多文獻也證實創新與組織的成長與獲利率高度相關,而今日快速變動的市場與日新月異的科技,更加遽了組織對創新的重視,是故高階領導者應如何打造出一個使組織能夠不斷成功地孕育創新、與持續創新的環境,一直是學術界與實務界共同看重、致力研究的課題。   本研究以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持續扮演極其重要角色、而今則受到忽視的紡織產業為研究對象,擇定其中幾家深具歷史性與代表性的廠商,探討這些在台灣默默深耕、不斷追求突破與轉型的產業,如何在漫地塵埃之中,再次尋求亮麗的表現。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依據嘗試建構之模型加以分析,提出以下命題與建議重點,以供參考。 命題1:企業若運用策略得宜,則有助於價值創新。意指:   1-1:企業若能突破傳統策略思考邏輯對產業假設的迷思、尋求新的詮釋,將有助於價值創新。(強調策略思考的突破)   1-2:企業若勇於突破現有能力與資產之侷限,將有助於價值創新。(強調能力的突破)   1-3:企業以明確之策略,於日常營運中切實執行創新,有利於價值創新。(強調執行的重要)   1-4:企業若以明確的策略,確認組織之關鍵任務,進而調整組織制度、結構、人員訓練計畫,以及塑造組織文化,則有利於價值創新。(強調彼此間的協調) 命題2:企業若有合宜的組織制度與結構,將有助於價值創新。   2-1:企業若有正確且攸關的評估系統,將使激勵系統更能發揮鼓舞人心的作用,則有利價值創新。(強調評估為激勵的基礎)   2-2:組織可透過溝通網路、形成跨部門專案團隊等機制模糊組織疆界,促成價值創新。(強調打破疆界)   2-3:給予創新事業或部門獨立的發展空間,對價值創新較有利。(強調組織架構的調整) 命題3:人力資源策略的運用得宜,取得適當之人員與技能,有助於價值創新。   3-1:透過召募及訓練,強化公司之人力資源,有助於價值創新。(強調訓練以強化創新能力)   3-2:守門員與環境偵測者之角色的充份發揮,有助於價值創新。(強調人員的角色) 命題4:企業可透過塑造企業之文化與訴諸價值觀的影響力,促成價值創新。   4-1:高階領導者對產業的使命感,加深對企業轉型的企盼,能夠促成價值創新。(強調對產業的強烈使命)   4-2:強調不斷突破與自我挑戰的精神,有助於價值創新。(強調創新的精神)   4-3:組織妥善因應員工對創新與改變的反應,有利於價值創新。(強調因應改變帶來的衝擊) 命題5:企業應依據對技術掌握度之高低,及目標顧客與現有顧客群重疊性之高低,擇定適當之模式,善用不同之組織機制與外部互動,促成價值創新。   5-1:當組織對技術陌生時,引入產業專家,協助公司迅速取得技術與經驗,能夠有效加速價值創新。(強調自外部取得人員與能力)   5-2:顧客群重疊性高、技術掌握度高、顧客能言明需求時,組織要密切掌握顧客動向與需求,能夠加速價值創新。(強調加強對顧客的掌握能力)
715

我國DVD光碟機競爭優勢之探討-以DVD Player為例

邱顯盛, Shean San Chi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與光儲存技術的進步,加以Internet應用的普及和數位直播電視逐漸深入家庭,將人類生活帶進了多彩多姿的多媒體時代;但也造成電腦產業(Computer),通訊產業(Communication),與消費性電子產業(Consumer Electronics)彼此間的疆界模糊,而朝向3C整合的趨勢(劉玉麟,1999)。在此趨勢之下,過去的CD系列產品已逐漸無法滿足消費者追求下一代高影音品質之需求。故從90年代起,由Toshiba、Panasonic、Hitachi、Sony、Philips與Thomson等日、美廠商共同推動新一代光儲存DVD系統。由於DVD Forum致力於DVD系統推廣、建立產品標準、技術授權及產品認證等,使得DVD產品之市場遠景逐漸明朗,已成為現階段國內外相關廠商競相繼積極投入的熱門產品。 國外廠商最早推出的都是DVD播放機(DVD-Video Player),而國內廠商卻把重心放在DVD-ROM光碟機。許多業者同時指出,這是因為台灣掌握光碟機生產技術,加上光碟機既可播放,又可做資料儲存,未來將是個人電腦的標準配備,市場前景遠比純粹娛樂用途的播放機看好。所以,除了光儲存產業廠商係基於CD-ROM碟機產業之基礎而發展至DVD產業之外,家電與資訊業者,無不積極卡位。 雖然我國從政府、學術界、研究機構至民間企業皆積極投入DVD行列中,已經累積相當雄厚的DVD發展基礎,而且目前國內不論資金、人才、政府輔導措施及整體產業結構等皆已趨健全;但是目前國內廠商由於在DVD關鍵零組件的發展上缺乏量產能力,因而在成本壓力下,紛紛加速外移大陸生產,而廠商在外移的同時也擴大了生產規模,為了填滿產能,廠商更是積極以低價爭取訂單,使得價格競爭愈行激烈,廠商的經營也愈形艱辛。 台灣的CD-ROM光碟機及CD/CD-R光碟片產業,目前無論在產能或技術上已佔全球極重要地位。大家也亟思DVD產品是否有機會繼CD產品之後,成為台灣下一波產品的主流?近年來,從國內各界積極加入DVD Forum及投入DVD相關產品與關鍵零組件研發熱烈程度來看,毫無疑問的,台灣的政府與業者是不願意在未來DVD產品舞台上缺席,國內業者也極力摒除過去CD產品關鍵零組件受制外人之窘境。為了讓台灣未來在DVD產品上更具寬廣與自主化之空間,國人應及早擬訂下一代產品之發展策略,希冀在產品世代交替中,台灣可以掌握先機並從渾沌局勢□脫穎而出。 目錄 圖目錄 …………………………………… 1 表目錄 …………………………………… 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競爭力與競爭優勢的觀念 …………………………………… 9 第二節 國家競爭力的探討 …………………………………… 10 第三節 產業競爭優勢及其來源 …………………………………… 15 第四節 企業競爭優勢及其來源 ……………………………………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流程及架構 …………………………………… 3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 3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32 第四章 DVD產業介紹 第一節 產業/產品發展沿革 …………………………………… 33 第二節 產品介紹/特色/應用範圍 …………………………………… 38 第三節 產業特性 …………………………………… 48 第五章 全球DVD光碟機產業現況 第一節 全球整體市場概況 …………………………………… 53 第二節 關鍵零組件之發展概況 …………………………………… 56 第三節 產業技術現況與趨勢 …………………………………… 59 第四節 DVD Player全球主要市場概況 …………………………………… 62 第六章 我國DVD光碟機產業現況 第一節 產業與市場概況 …………………………………… 72 第二節 產業結構 …………………………………… 75 第三節 產業技術 …………………………………… 77 第四節 主要DVD Player廠商與專業雜誌訪談結果 …………………………………… 78 第七章 我國DVD光碟機產業競爭分析 第一節 我國DVD產業之鑽石模型分析 …………………………………… 83 第二節 我國DVD光碟機產業之五力分析 …………………………………… 88 第三節 我國DVD Player廠商之SWOT分析 …………………………………… 91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94 第二節 對我國光碟機產業與廠商的建議 …………………………………… 95 中文參考文獻 …………………………………… 99 英文參考文獻 …………………………………… 104 附錄(問卷) …………………………………… 105 / N/A
716

盧曼(N. Luhmann)論愛情的演化

蔡玫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策略,是嘗試以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分析方法,來探索社會的演化內涵及其過程。並以他對愛情的分析作為一個例示,採用的是以理論工具來描述史料的個案研究方法。首先,筆者以「演化的演化」作為盧曼談社會演化的起點。第一章的主題是盧曼對社會演化所作的反省與改良。其中,盧曼將社會演化的分析邏輯,從因果分析轉移為功能分析,以此開拓社會演化的新路;接著將社會演化的理論模型,從社會有機體理論轉移為社會系統理論,以此作為社會演化的進路;另外,他還把社會演化的描述,從實體觀轉移為現象觀,以此來轉折社會演化的方向性。這□主要是耙梳盧曼的社會演化觀,以社會系統理論的特殊優越性,來導引我們對愛情演化的研究。 第二章的主題是愛情的演化。首先,盧曼以「溝通的一般象徵媒介」奠定愛情的演化基礎。愛情作為媒介的處理,使得愛情就不再是感情,而只是溝通的符碼。在愛情的系統裡,利用「為了你」的愛情溝通符碼,促使人敏銳察覺到因「伴侶的有無」所呈現的差異。這樣的差異使人們處在普遍的、阻礙深層感情實現的「找尋模式」之下。缺少伴侶的警覺,催促人們在愛情的系統當中作選擇,以減輕實現深層感情的壓力。了解愛情的演化基礎之後,我們就進入愛情語意演化的分析。盧曼對愛情語意演化的分析所採取的策略,是尋求解釋新時代的核心元素,而不再尋求標示新時代的起點。這個方法,使我們更容易識別愛情語意範圍內的語意變遷。第一次愛情語意的變遷是發生在十七世紀後半,主要是根據「激情」而分化,是從一般理性的愛情語意過渡到到矛盾化的愛情語意;第二次愛情語意的變遷約在十九世紀時候發生,主要是根據「浪漫愛」而分化,是從浪漫愛的愛情語意過渡到到自我指涉的愛情語意。另外,從社會變遷事實呈現出,家庭不再透過世代存續,而代之以每次更新的家庭來維繫;而愛情的宣稱,則由「結婚的目的」變遷為「結婚的動機」。更進一步的,愛情藉由形式和實體的差異、或理想和實際的差異,來達成愛情自身的首要差異,使得愛情逐漸脫離婚姻與家庭,而形成自主的愛情系統,這促使愛情自我再製的意識型態臻於成熟。至於愛情的自我描述與自我觀察的變遷來源,則多指向社會結構變遷、突發的事件或者是外來文化的侵入等等。社會必須更清楚地區分「結構分析」、「語意分析」和「因果分析」,才能瞭解愛情的自我描述與自我觀察的情形。 第三章的主題是愛情問題的演化。首先處理的是關於愛情的理性問題。這裡所欲探究的是,愛情如何脫離一般理性所加諸的束縛,而展現自身高度的自主性。過去愛情的理性以一般理性作為指導,而現在則特別強調確定自我是愛情關係的基礎,這促使愛情得以充分引用它自身的理性為愛情作判斷。再來處理的是,關於愛情中「性」的問題。過去,性欲和精神因對性的描述和興趣受到禁制而被區分開來;現在,在要求愛情成為親密關係的情況下,「性」併入愛情之中而使這兩者無從區分,以達到性解放的真正意義。這個動作破壞了愛情是真誠或不真誠的探索,「性」也不再納入社會的倫理道德秩序裡面處理,轉而直接放入愛情的親密關係當中處理。接下來談的是關於愛情的不可溝通的問題。此時的不可溝通概念,指的是溝通時有礙個體表達的一種相反於意圖的效果,它具有語帶雙關的特質,一般人藉此能立刻了解隱含未顯的敘述,所以它指的是溝通範疇中缺乏真誠能力的問題。愛情的親密符碼特別需要這種迂迴的暗示效果來理解,因為完全透明的兩個人之間,不但無法藉完全的溝通更貼近彼此,反而因隱私權的被剝奪感而形成不安和恐懼。因此對愛情而言,達成完全的溝通就完全喪失激情浪漫的想像,反而用「不可溝通」進入愛情的洞察是更具優勢的,這是特別有利於啟蒙包含「性」的親密關係的。最後處理的是,關於愛情的矛盾與穩定的問題。愛情所帶來的矛盾張力和極端的特性,使人們很快意識到內在感情的變化。經過愛情的自我確定之後馬上又面臨穩定化、時間化的考驗。對於愛情中非常理所能理解的衰變,時間化並不是主因,愛情的極端性加上時間化才是愛情會不尋常衰變的主因。 第四章的主題是愛情形式的演化。首先,以尋求認同的對象的差異來看愛情形式的演化。從尋求認同的對象可以發現,社會式愛情高度需要外界的肯定,而個人式愛情則高度需要自己對愛情的肯定。另外,愛情的「排他性」也是分別社會式愛情和個人式愛情的一個重要指標。接著,從失望的處理可以發現,要求外在和諧的愛情,以規範的期望模式來處理失望。當人們對愛情失望時,並不會放棄對愛情的期望,此時的期望心理強烈支持對愛情的期望的堅持。而要求內在和諧的愛情,以認知的期望模式來處理失望。對於愛情失望所採行的是認知的調整,此時對愛情的期望保持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漠視愛情失望的發生。再者以目的取向的強弱,將愛情形式簡單區分成強調結婚的目的式愛情和不強調目的過程式愛情。目的式愛情在期望秩序的穩定上,主要是透過「角色的期望關聯」和「規則的期望關聯」來達成;而過程式愛情則相當受「個人的期望關聯」與「價值的期望關聯」所影響。最後,談到相互滲透的愛情與期望相互性的愛情兩種不同的形式的差異。在相互滲透的愛情關係中,必須打破傳統的期望相互性的愛情觀,不再依賴個人的特質或特徵的和諧一致。相互滲透(interpenetration)在盧曼的運用上,是指整個系統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是一種系統與環境的關係。相互滲透所強調的是,兩個系統彼此是如何利用對方的複雜性來架構自己的複雜性,相互滲透的透明度也只存在於系統和環境之間的差異。因此在描述相互滲透的愛情之前,必須先處理進行資訊的社會系統能力;這說明愛情系統在自我再製的過程中,其他系統的運作對它所產生的影響力。 文末筆者歸納盧曼對社會演化理論的貢獻,以及他對愛情演化獨到的見解。盧曼的社會演化理論,是透過對既有的社會演化理論的反省,發展出高度抽象的社會系統理論,來解釋社會的變遷。同樣的,在解釋愛情的變遷時,關於愛情的自主權、愛情時間的認識、愛情的自我觀察、愛情中的自我認同、以及愛情的失望問題處理上,他也突破傳統的觀點,特別顯出社會系統理論的普適性與優越性。 目 錄 摘要..........................................................................................I 第一章 社會系統理論的演化觀點...................................1 第一節 社會演化的新路..................................................1 第二節 社會演化的進路..................................................7 第三節 社會演化的轉折.................................................14 第二章 愛情的演化...........................................................19 第一節 愛情的演化基礎..................................................19 第二節 愛情語意的演化..................................................24 第三節 愛情自我再製的意識型態.................................34 第四節 愛情的自我描述與自我觀察.............................37 第三章 愛情問題的演化....................................................45 第一節 關於愛情的理性問題...........................................45 第二節 關於愛情中性的問題...........................................49 第三節 關於愛情的不可溝通的問題..............................54 第四節 關於愛情的矛盾與穩定的問題..........................58 第四章 愛情形式的演化........................................................63 第一節 從「社會式」到「個人式」的愛情..................63 第二節 從「外在和諧」到「內在和諧」的愛情..........67 第三節 從「目的式」到「過程式」的愛情...................71 第四節 從「期望相互性」到「相互滲透性」的愛情..75 第五章 結論...............................................................................80 參考書目.....................................................................................84 / Abstract The mo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N. Luhmann's social systems theory and its way applies on social evolution and to show the analysis on love semantics as an example. By taking the concept of "the evolution of evolution" as a start to examine social systems theory, the study shows us his reflexion and improvement on social evolution theory. In the example of the evolution of love, N. Luhmann took the generalized symbolic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s a basi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love semantics. After that, we try to deal with the evolution of love issues and forms. At last, we select some unique insights from N. Luhmann's social evolution theory and his idea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love, such as the autonomy, time, self-observation, self-identity, and disappointment of love.
717

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氣候、組織溝通與組織效能之間關係研究 以越南北部紅河平原地區為例

杜氏秋香, Mary D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民教育乃是一國教育之一切教育的基礎,本研究以越南北部紅河平原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教師為樣本,以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國民中小學校組織氣候對組織效能有顯著的影響。組織氣候各層面中,校長支持行為與教師投入行為對組織效能具有顯著影響。 二、男教師與女教師樣本相較,其組織效能均受到組織氣候之顯著影響且兩者所受到的影響層面相同。 三、目前是否兼任行政工作樣本相較,其組織氣候對組織效能均有顯著影響力,但組織效能所受之影響層面不同。目前不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其組織效能知覺受教師離心行為層面之影響。然而,目前兼任行政工作教師樣本,其組織效能感受並不受此層面之影響。 四、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溝通對學校組織效能有顯著影響力。 五、就市鎮與鄉村學校樣本,其學校組織效能均受組織溝通所影響,但所受影響層面不同,市鎮學校教師,其組織效能知覺受到組織溝通之暢通性所影響而後者則無;鄉村學校教師組織效能知覺受到組織溝通意願所影響,而前者則無。 六、學校組織氣候與組織溝通在組織效能上並未發現有交互作用。 七、學校組織氣候、組織溝通各層面對組織效能影響力不同,其中,「下行溝通」對組織效能之預測力最高,連25.2%,次為「平行溝通」、「溝通意願」,其對組織效能之預測力分別達23.9、17.4%,接下為「溝通意願」、「校長支持行為」與「上行溝通」。 八、教師不同人口層面中「目前是否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其在織氣候感受上有顯著差異。「目前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對組織氣候較為開放。「目前不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其在組織氣候感受上較為封閉。 學校不同情境層面中,學校位於市鎮、鄉村,其教師在組織氣候感受上有差異。位於市鎮學校,其教師組織氣候知覺較為封閉。位於鄉村學校,其教師組織氣候知覺較為開放。 九、教師不同人口層面中,教師不同年齡與不同服務年資在組織溝通上有顯著差異。 學校不同情境層面中,學校位置於市鎮與鄉村,其教師在組織溝通感受上有顯著差異。鄉村學校,其教師在組織溝通知覺上較為積極。市鎮學校,其教師之組織溝通知覺積極程度不如鄉鎮學校。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就越南國民中小學校之未來運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改善學校組織氣候,強化行政功能 1、培養校長支持、引導成員之能力,主動促成學校組織開放氣候。 2、學校組織中教師問需培養人際和諧。 3、鼓勵教師參與行政工作以促使其對學校運作、目標之瞭解、增加對組織參與、共識,力求組織眾人齊心達成目標。 二、加強溝通協調,推行參與管理:改善學校組織之下行溝通與平行溝通,促進溝通協調以增進學校組織效能。 三、由相關文獻探討之建議 〈一〉、學校的領導哲學與各項行政措施應重視「人」的因素。 〈二〉、學校校長與教師應建立一套適當的「學校溝通網路」,使的學校各項訊息能順利交換以提高運作的效能。 〈三〉、學校應鼓勵各部門、各單位革新發展。 論文提要 圖表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討論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 / This research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survey research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basing on the sampl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North of Vietnam. The research has found following results: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frutrated aspect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 perceice in the sample teachers who do not cumulate admistrating works. The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chool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Comparing samples of city school and remote erea school , the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signifcant influence on two sample, but in diffirent levels. The statis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ommunic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 Each school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ommunication aspect has diffirent influence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down communication" has influence rate of 25.2%.
718

五四時期中國的科學主義

安大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科玄論戰」是民國重要論戰之一,不過其重要性不在於所討論的學術問題本身,而是在於其論戰的意義層面。論戰的真正背景是論戰參加者之間存在著「意義」層次的對立,所謂「意義」指的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這種意義上說,至目前為止,在中國史學界最普遍接受的概念莫過於「中國科學主義」,以及它的評價問題。本文旨在(一)探討自中國與西方科學接觸以降,在近代中國思想界所產生的諸科學觀之性格;(二)以五四時期所發生的「科玄論戰」為例,探討兩種不同科學觀之間的衝突,以了解所謂「中國科學主義」在中國的意義何在。 首先,筆者欲呈現中國接受西方科學的模式,以便了解其科學觀的性格。因而將自明末清初西方科學第一次輸入至清末民初之際,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第一、明末清初(接受模式的預備期),第二、洋務運動時期(「器用」科學觀的成立,也是「中體西用」科學觀的確立期),第三、維新運動時期(制度化科學觀的成立期,同時擺脫「中體西用」科學觀的預備期),試論中國接受西方科學的諸模式。從中欲呈現中國傳統「格致」概念演變成近代「科學」概念的特徵,以利了解科學的地位在中國的歷史性格。 第二、以上述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科學的了解為基礎,以辛亥革命至「科玄論戰」為期限,試論五四時期新知識分子的科學觀的面貌。筆者將彼時的科學觀視為作為思想、文化的啟蒙科學觀,因而以其科學觀的兩個特徵,即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為主軸,欲呈顯其與歐美實證主義、經驗主義、進化論之間的關聯。 第三、筆者在探討「科玄論戰」時,將論戰視為「中體西用」科學觀與啟蒙科學觀之間的衝突。換言之,即以道德統攝知識的科學觀與以知識統攝道德的科學觀之間的對立,並將後者加以理解為「從倫理學到物理學的文化中心的轉移」。因而本文透過探討三個筆者以為與科學主義直接關聯的問題,即科學與人生觀對立的涵義,科學的人生觀,中國精神文化-西方物質文化之對立,試重新評估「科學主義」在解釋歷史現象的有效性。
719

以同儕提名法在團體活動中評鑑初、中階主管之應用分析研究 / The study of managerial assessment by peer nomination in the group exercise

李俊明, Lee, Chun-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針對主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針對主管,發展一套「同儕同儕提名」評鑑工具,並進一步探討其信度與效度,以及內部機制與影響因素。 研究者首先針對某證券公司之初階與中階主管進行工作分析,並根據重要管理能力設計活動與評鑑工具。此外,研究者亦根據工作分析結果編製「考核表」,並參考該公司現有的「主管考核」資料與「部屬滿意度」調查結果等來代表主管人員的 工作表現,並據以探討「同儕提名」評鑑工具與主管人員工作績效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工作分析調查樣本人數為86人次,晤談樣本人數為16人次,正試團體活動( 同儕提名)有效樣本為75人次,活動後的深入追蹤訪談為26人次。結果顯示:「同儕提名法」評鑑工具的評分者間信度甚高,肯德爾和諧係數為 .28 -- .62,均達 .01以上顯著水準,評分者內信度的中位數亦達.81;至於效度方面,以考核表總 分、優於部門同仁、晉升潛力、領導能 力、忠誠度、過去三年考績、部屬滿意度等 為效標變項,針對初階與中階主管進行迴歸分析,效度係數中位數分別為 .67與 .56。為進一步瞭解「同儕提名法」之內部機制與影響因素,研究者綜合調查結果 與追蹤晤談資料,嘗試提出一個模式來加以說明。最後,研究者提出本研究之限制、後續研究方向、及企業實務應用等之建議。
720

代工模式與創新能力關聯之研究--知識管理觀點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EM model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卓秋季, Cho, Chiou-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電腦及其週邊產業,台灣是全球專業委託製造的重鎮。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的經營模式--代工,一直是台灣多數企業賴以為生的方式。從十多年前台灣的電腦工業萌芽以來,成本低、速度快,再加上產業結構完整,一直是委託製造的競爭優勢。以資訊硬體產業而言,近三年來代工所佔之比值為 66%、73 %、73.86%,且逐年增加中。近年來,台灣的 IC 產業亦走向晶圓代工之專業委託製造,所佔的比例亦佔 IC 產值 45% 以上,同時也不斷在提高。回顧整個台灣資訊電子產業之成長史,不難發現與代工息息相關。 為何我們能在成本快速的降低、不斷推出新產品呢?依據知識管理觀點,研究者認為台灣廠商必定在此建構了某種程度之專業與知識,如此才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下脫穎而出。因此,本研究將以資訊電子及 IC 代工產業為主體,以知識管理觀點回答以下問題:代工類型分為那幾類?不同類型下之知識流通方式為何?累積之何種知識?以及對創新能力之影響?並希望能由台灣代工模式之發展歷程,提出其演化模式。 研究發現包括以下數點:1)代工模式除了以 OEM 及 ODM 劃分,可以由知識管理角度劃分為 「準整合型」、「合作型」、「寄生型」攻 「準買賣型」四種類型;2)代工買主之知識專精度及代工買主評估權重組合會影響代工之合作模式;3)代工合作是知識引入之重要來源之一;4)不同代工模式下,其知識流通介面及關係維持機制不同;5)不同代工模式下,因為知識流通方式不同,其蓄積知識類型不同;6)不同代工模式下,其蓄積知識類型不同;7)代工模式具有動態演化之現象。

Page generated in 0.05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