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97
  • 562
  • 35
  • Tagged with
  • 597
  • 597
  • 294
  • 206
  • 131
  • 120
  • 108
  • 108
  • 106
  • 103
  • 101
  • 94
  • 92
  • 91
  • 9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51

以科技採用模型之觀點探討採用手持GPS之影響因素

張家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GPS相關產品與各項應用蓬勃發展,當中又以GPS手持裝置最受人矚目,根據各項數據顯示,GPS手持裝置的出貨量近年來呈現高度的成長,GPS手持裝置產品與其相關應用無疑是當前最具前景的產業之一。然而目前有關GPS的研究多半偏向技術為主,鮮少有研究以消費者為焦點從事研究,因此本研究將朝這個方向出發,主要探討影響消費者GPS手持裝置採用意願的相關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科技採用模型為主要的理論依據,在經過文獻探討後將影響因素分成個人因素、社會因素與科技因素三大類,並據此發產出相關研究架構。同時本研究採用研究調查法,以北部大專以上學生為主要抽樣對象,紙本問卷與網路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86份。在經過資料分析後,發現個人創新性、自我效能、知覺服務可獲得性、社會影響各會以不同方式影響消費者GPS手持裝置行為採用意願。本研究並據此對實務與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552

安全服務產業創新經營模式之探討

武亞銘, Wu, Ya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保全業在台灣的發展已有三十年,然對於此一產業的研究仍集中於法令條文或技術研發等面向,甚少針對經營模式做出研究。然企業的不斷成長,仰賴於對市場需求變化的不斷因應,從無例外。相較於國外的保全業者,我國的經營者大都依循傳統的經營方式前進,而沒有採取更前瞻的經營方法來拓展事業進而成長,也遑論經營上的創新,相當可惜。 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安全服務產業的創新經營模式。對於安全服務產業的創新服務模式為何,以及採用創新經營模式時,企業內功能單位該如何重新定位予以探討。本研究參諸國內、外經營模式理論及國內保全業法令的演進,並述及保全業在國內、外的起源發展。再以創新經營模式的構面、價值鏈的重塑、策略矩陣分析及策略形態的構面來說明創新經營模式的可行性。希望藉此提供新的經營思維予保全業的經營者,期能加速成長,使保全業在台灣的發展更加蓬勃。
553

俄漢翻譯中俄語詞彙之修辭問題

朱子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詞彙的修辭成份屬於較難或無法翻譯的部分,造成不少翻譯上的等值問題。本論文以帶有修辭色彩的俄語詞彙為研究對象,從俄語詞彙學與修辭學的既有架構出發,搭配翻譯等值與轉換理論,探討詞彙的功能語體限制以及情感評價成份對翻譯造成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主旨,在於突顯詞彙修辭色彩的重要性。並試圖從修辭功能的角度,來補償翻譯過程中,原詞彙修辭與情感評價色彩上的損失,以建立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功能等值。
554

文化創意產業經紀人暨平台價值之探究--以墨色國際,希嘉文化及中子創新為例

蕭穗真, Hsiao, Clair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旨在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經紀人暨平台在促成供給與需求兩端所能發揮的價值,以及由個案去初探經紀人暨平台不同的樣貌等議題,盼能引起大眾對台灣美學大業支柱一端的經紀人的了解與重視。研究選擇非親屬關係的文化創意產業團隊個案進行探究,包括墨色國際、中子創新以及希嘉文化,藉由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輔以相關活動的實地觀察以及次級文獻資料的蒐集佐證,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 本研究將「經紀人暨經紀平台」的角色定位為「擔任文創產業創作端與市場端的橋樑,建構文創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研究問題及研究發現如下: 研究問題一:文化創意產業經紀人暨平台在供給端所能發揮的價值為何? 對應結論一: 文創產業經紀人暨平台在供給端所發揮的價值有四點,包括: 一、 辨識創作者潛力並予心理支持, 二、 原創作品商品化與延伸, 三、 決定合作對象並代為談判, 四、 打造並維護品牌。 研究問題二:文化創意產業經紀人暨平台在需求端所能發揮的價值為何? 對應結論二: 文創產業經紀人暨平台在需求端所發揮的價值有四點,包括: 一、 掌握趨勢並創造潮流, 二、 擴大目標客群, 三、 營造購物氛圍與情境, 四、 集結並經營社群。 研究問題三:文化創意產業經紀人暨平台有何不同的樣貌? 對應結論三: 文創產業經紀人暨平台的樣貌不同之處主要有三,包括: 一、 在「服務創作者數量的多寡」及「與創作者關係的緊密度」上的差異, 二、 品牌發展時程與作品延伸程度上的差異, 三、 兩種組合方式(Web 1.0與Web 2.0以及A型人)的差異。 共通點則在於除通曉「創意」與「產業」兩種語言外,對所經營的創意具有高度的認同與熱情。
555

團隊交融記憶系統之研究--以學生及企業人士為對象

郭家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許多組織為了建立競爭優勢,運用團隊成員的專業及經驗去解決問題,創造差異化的產品。這個趨勢可以解釋為何團隊的研究目前又開始熱門,特別是團隊知識歷程。“交融記憶系統”(TMS) 就是其中一個著重在瞭解團隊知識歷程的理論架構。“交融記憶系統”的構念,特別強調如何利用和組合分散在個人身上的專業,以幫助我們瞭解知識任務者的團隊如何充分發揮個別成員知識的價值(Lewis,2003) 。透過團隊的交融記憶系統,團隊成員可以建立各自專業,信賴且有效溝通,這似乎正是解決目前產業問題的良方。 Lewis(2003)為了在實務上有效應用交融記憶系統的理論,到各種不同目的與型態的團隊,編制了交融記憶系統量表。這個量表包括“專業”(Specialization)、“信賴”(Credibility)、與“協調”(Coordination)三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各有五個題目,整個量表共有15題的5點李克特式量表。以其研究物件的團隊 來看,此量表可廣泛應用于研發創新團隊、中小型企業與新創公司等,幫助公司預估績效與提高競爭力。 本研究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量化研究,對Lewis(2003)所編量表進行修訂,以用來測量臺灣地區團隊的團隊交融記憶系統:為了驗證本量表效度,本研究收集了大量企業及學生團隊樣本,以統計方法分析績效良好團隊在交融記憶系統量表分數,是否顯著高於績效不彰團隊外,也分析交融記憶系統量表與團隊成員“依附風格” 、“創新行為”、“團隊創意觀念產生”、“成就目標” 之間的相關關係,以確認量表的建構效度。第二部份研究為質性研究,透過對實務團隊的深入訪談與實證,驗證交融記憶系統在成效良好團運作的現況。 本研究第一個成果在成功修訂交融記憶系統量表。修訂後的量表在統計分析後,績效良好團隊的交融記憶系統量表分數,顯著高於績效不彰團;和“依附風格”、“創新行為”、“團隊創意觀念產生”、“成就目標”之間的相關性,也和理論原始架構相符,證實了量表的信效度。本量表將可有效衡量臺灣各式團隊的交融記憶系統。 本研究的第二個成果,透過實務團隊的訪談與實證,驗證了交融記憶系統在國內成效良好團隊運作的現況。文化創意產業的紙風車兒童劇團 ,及TIC100創業競賽的冠軍團隊 ,這兩個成功典範團隊的運作中,雖然成員本身沒有認知到系統的存在,不過都有運作良好的團隊交融記憶系統,再度確認交融記憶系統理論架構在實務上團隊中的運作。 筆者透過成功典範的訪談與適合臺灣量表的建立,希望能做為業界建立與運作團隊時的參考,而對團隊的成功運作有所幫助。 關鍵字:交融記憶系統、團隊、研發、創造力
556

企業電子商務平台流程創新方法研究-以某資產管理公司為例 / A Methodology for Business Process Innovation on E-commerce Platform

陳美杏, Chen, Mei S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的發展及行動裝置的普及已將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往新的競爭環境,傳統企業除須體認技術不斷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外,舊有的服務必須透過加入更多的附加價值才能夠增加企業的競爭能力,隨著這股電子商務創新風潮演變並延燒到全球,不論是金融業、實體零售業,皆受到這股電子商務創新風潮的影響,而這股創新的風潮甚至可能導致產業革命。企業若要維持市場競爭能力,除了要盡量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生產與管理的效率外,還要能夠滿足客戶各種需求,並應隨時檢視傳統營運流程,充份利用科技技術與生產及服務流程整合,來維持企業管理及服務的優勢,然而,電子商務雖有效簡化企業的作業成本,但跨界整合的趨勢卻也對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因此企業如何透過一套實用的方法來發展或改善及其電子商務流程,並藉由其獨特創新的服務來加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更是企業當今面臨的重要議題。 然而當今學術界對於流程管理以及電子商務的研究相當多,但把流程管理應用在電子商務流程創新的研究卻相對較少,故本研究探討有關電子商務理論、企業流程管理、企業流程再造、企業流程創新、企業系統規劃、服務品質、關鍵時刻等相關文獻做為基礎,由客戶需求及服務滿意度的觀點,藉由分析及整理相關流程改善的成功關鍵因素,建構一套電子商務流程創新的方法論,以個案來進行行動研究,依據這套方法論的步驟,發掘個案電子商務流程的問題及其可改善的機會,同時藉由內部探討及借鏡外部標竿企業的創新案例,找出個案公司電子商務流程可能的創新機會,並透過理論基礎檢視本方法論的可行性後,證實透過本研究所建構之電子商務流程創新的方法論確實有其參考價值,提供目前正在發展電子商務或即將投入電子商務發展的企業,做為設計其獨特電子商務平台的參考。 / The increasing use of internet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mobile devices have created a new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n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EC) platform. Businesses must develop add-on values in services to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global EC, not only the retail industry but also financial industry has been highly affected. This Innovative wave may even lead to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order to keep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with EC, enterprises would need to shift focus from cost, productivity and operating efficiency to customer needs. Enterprises nowadays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modifying existing processes and integrated technology t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most suitable and innovative service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a practical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and redesign the e-business processes of a firm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concepts and methodologies in e-commerce,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usiness process innovation, 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 service quality, and moment of trut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customers’ needs and service satisfaction, the study analyzed and integrated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to construct a methodology for e-business process innovation. With an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this study tested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on EC processes in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discovered e-business process issues and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was validat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ology was verified by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oved to have reference value for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unique innovations in e-business services.
557

傳統機械業雲端應用效益之研究 /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譚潤安, Tan, Ju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雲端應用已是非常普遍現象,雲端計算是推動巨量資料( Big Data)分析與與開放資料界面等關鍵服務之營運模式,同時在近來熱門話題如物聯網、智慧城市、工業4.0等扮演著重要角色。 本文研究目的係探討台灣傳統機械業製造廠使用雲端服務的狀況及如何運用雲端服務創造效益;本研究是以F公司為研究個案,研究個案如何透過雲端應用增加企業效益、顧客滿意度,在當前環境下如何以擬訂之策略增加競爭對手門檻及產品區隔市場,並符合現在趨勢,以迎接工業4.0雛型做準備。 本研究透過個案資料收集、相關文獻探討及個案執行人員訪談,探討雲端服務在傳統製造業為公司經營所創造之效益。本研究從「傳統機械業遇到的挑戰與策略」、「個案F公司背景及營運現況(公司、產品、顧客)」、「雲端計算的應用」、「傳統機械業加上雲端應用後的效益」四個面向切入探討。 研究發現,傳統機械業在雲端應用的利益,不僅可以成為公司銷售策略、提升現有服務的品質更能以創新服務協助企業做節能診斷與建議,這樣不僅替客戶節省成本,並且增進顧客滿意度及黏著度。而另一個發現是透過雲端應用,可進一步作供應鏈管理,減少企業備料時間及降低庫存,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降低成本、增加毛利並創造企業長期的競爭優勢,同時為未來工業4.0之引進做準備。 關鍵字:雲端應用、傳統機械業、增加企業效益、 創新服務、增進顧客滿意度、 工業4.0. / Cloud applications have become prevalent in recent years. In particular, cloud computing is the operational model in key services for promoting big data analysis and open data interface. It also plays the vital roles in recent popular subjects, such a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mart city, and industry 4.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how cloud services are utilized in the traditional machine factories in Taiwan and to create benefits. With Company F as the case,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cloud applications are used to improve corporate benefits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s well as how strateg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for market differentiation to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connect with current trends, and prepare for the prototype of industry 4.0.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literary review, and interview with project implementation staff of the case, the study explores the benefits that cloud applications generate for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businesses. There are four focuses of investigation in this study—challenges encountered and strategies formulated by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case study of company F, including company background and the existing operation concerning the company, product and customers; applications of cloud computing; benefits of cloud applications on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It is indicated in research findings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the benefits of cloud computing will not only become corporate sales strategy and improve existing service quality, but also provide 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energy saving for corporations with innovative services. This will help clients cut costs, and improv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adhesion. An additional finding is that cloud applications can further manage the supply chain, minimize lead time, and reduce inventory, which enable corporations to reduce costs, increase gross profits, and create long term corporate advantages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o prepare for the upcoming industry 4.0. Keywords: Cloud applications,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improve corporate benefit, innovative service, increase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ustry 4.0.
558

知識管理在貿易推廣組織之應用—以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為例 /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Trade Promotion Organizations

李芃君, Lee, Peng-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憑藉著中小企業的韌性與毅力,在島國經濟資源有限的劣勢下,仍能躍上世界第十三大貿易國。展望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未來的競爭力,已經無法光靠努力工作、苦幹實幹,就可以在激烈的戰場上贏得勝利,需要更多的智慧,妥善運用有限的資源,才能創造最佳的效益。 於是知識管理成為一門必修的學問,面對林林總總的知識管理工具,卻常令人迷惑,若只是一味地累積資訊、導入各項系統技術、或是漫無目的地聘用人力、教育訓練,並不會為組織帶來競爭力,反易加速組織的敗亡。正確的知識管理應配合組織策略,有效協助管理者:累積高度的智商、妥善管理無形資產、並在技術、流程、與服務上創新,才能為組織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 本研究動機在於瞭解知識密集的組織,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以外貿協會做為研究個案,分析其商情資訊服務及展覽會議服務,發現並推演出「垂直型」及「水平型」兩種知識服務模式,其各有不同的策略形態及核心知識管理議題。 商情資訊服務屬於「垂直型」知識服務模式,其價值在於:將原始資料轉換為決策攸關之知識,知識管理的核心議題側重「資料-資訊-知識」的加值轉換流程;而展覽會議服務係屬「水平型」知識服務模式,價值則在於:整合多元服務,提供完整套裝服務,知識管理的核心議題側重整合多元專業服務的能力之建立、累積與傳承。 同時,本研究根據垂直型經過「外顯→內隱→外顯」,水平型則經過「內隱→外顯→內隱」,不同的知識轉換過程,探討二者在知識的產生、取得、創新、蓄積、流通、載體上不同的特性,並對知識管理實質作法提出建議。主要結論如下: (一)在知識的產出方面:兩種模式的知識產出不同,垂直型係針對不同客戶及需求,提供決策攸關資訊,水平型則是標準化的程序性知識,用以強化作業流程的管理,提高服務品質。 (二)在知識的取得方面:兩模式原始知識特性不同,垂直型是大量、多元、外顯的資訊,水平型則是內隱的程序性知識與協調整合能力,因而以不同的方式取得。 (三)在知識創新方面:垂直型知識服務模式中,知識整理分析的工作愈密集、人員的橫向連結愈高、客製化程度愈高,知識的創新程度愈高。而水平型知識服務模式中,對內隱知識書面化的要求愈高、實際演練與運用書面知識愈密集,知識的創新程度愈高。 (四)在知識的載體方面:由於經過不同的知識轉換程序,兩模式在各階段有不同的主要知識載體;垂直型知識服務模式的知識載體,經過「書面」、「人」、「書面」的轉換過程。水平型知識服務模式的知識載體,則是經過「人」、「書面」、「人」的轉換過程。 (五)在知識管理能力的養成方面:垂直型知識服務模式在「內化」階段重視資訊分析能力、基礎知識與互補知識的培養、以專業課程為主要訓練方式:在「外化」階段重視從與顧客的互動中,明瞭顧客的需求的能力,及提供客製化知識的知識闡釋能力。水平型知識服務模式,在「外化」階段需要組織獎懲制度的配合,鼓勵將人員的經驗寫成書面化的報告,需人員具備基本的寫作能力;在「內化」階段重視吸收文字內化成為知識的能力、自觀摩中模仿學習的能力、以及從實踐中領悟的能力。 (六)在知識的蓄積方面:知識必需蓄積在組織內,在垂直型知識服務模式中,組織內關連性資料庫的架構愈完整、資料愈常更新、人員橫向連繫愈密切,愈有助於知識的蓄積。在水平型的知識服務模式中,則完全不同,其師徒制度及實習制度愈完整,愈有助於知識的蓄積。 (七)在資訊科技的角色方面:資訊科技在知識管理扮演的角色概分為「作為知識的載體」及「協助知識的轉換」;在垂直型知識服務模式中,對資訊科技的依賴較高,資訊科技是主要的知識載體之一,亦對知識轉換的過程有重大的助益。在水平型知識服務模式中,對資訊科技依賴較低。 本研究根據「策略重點→核心知識議題→知識轉換流程→知識管理作法」的推論邏輯,提出兩種知識服務模式及其與策略管理的關係。應用於實務上,也唯有釐清組織的策略定位、對顧客提供的價值,才能找到知識管理的重點所在。並進一步依據知識管理的重點,辨別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人力資源的選、訓、用方向、資訊設備的投資、以及重要的管理細部議題。
559

台灣電腦網路廠商組織知識創造平台之研究 / The Platform of the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 The Case Study in Taiwan Computer Network Industry

陳弘睿, Chen, Hung-R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透過新產品的開發專案,探討技術知識特質對組織知識創造平台的影響。研究範圍以台灣電腦網路廠商為主,針對其產品創新表現優秀的企業為主,深入訪談其產品開發專案負責人與核心成員,瞭解其產品開發的過程,與組織知識的創新平台。本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技術知識特質會影響台灣電腦網路廠商之知識創造平台 (一)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低之產品開發專案,CEO在概念與生成及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技術路徑相依度高的開發專案,概念的生成主要來自於各功能性部門。 (二)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低的專案,與上游技術網路的成員保持較緊密的關係。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高的專案,與上游技術網路成員保持較鬆散的關係。 (三)當組織開發的產品為新產品線的研究發展時,團隊管理者偏向「專案管理型」的角色,與市場方面的連結則以PM/行銷/銷售部門為主。當組織開發的產品為擴展公司現有產品線的深度時,團隊管理者偏向「總經理型」的角色。當組織開發的產品為改良或修正現有產品時,團隊管理者偏向「企劃型」的角色。 (四)當組織開發的產品為新產品線的研究發展時,組織傾向於使用「自主型團隊」來進行產品開發。當組織開發的產品為擴展公司現有產品線的深度時,組織傾向於使用「重型團隊」來進行產品開發。當組織開發的產品為改良或修正現有產品時,組織傾向於使用「輕型團隊」來進行產品開發。 (五)技術知識複雜度高,則技術網路成成員種類較多。技術知識複雜度低,則技術網路成員種類較少。 (六)技術知識複雜度愈高,組織溝通方式傾向以整合問題解決模式,若生產在專案過程參與較少,則研發與生產之間會透過產品工程做連結。 (七)技術知識複雜度高,則團隊成員組成多元程度較高。技術知識複雜度低,則團隊成員組成多元程度較低。 二、台灣電腦網路廠商知識創造平台的特性 (一)在組織知識創造的場域(Ba)中,對組織成員適度的關懷(Care)是台灣優秀電腦網路廠商的特色。 (二)在Dialoing Ba中,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同樣為外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 (三)台灣優秀的電腦網路廠商的創新類型偏重於架構式創新,並與國外技術提供者保持適度的跨組織的知識交流。 (四)技術知識特質對組織知識創造的場域(Ba)的影響並不明顯。
560

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

許強, Hsuche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以台灣最具競爭力的IC設計產業為例,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出發,以『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為研究主軸,探討1.吸收能力之構面。2.吸收能力與知識網路間的交互關係。3.影響吸收能力的其他因素。4.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知識流通的關係。5.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企業創新之關聯。6.最後提出『吸收能力』階段性培養過程作為最後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一,吸收能力的構面分為『個人層次』與『組織層次』兩方面,包括有:1.員工背景差異性(此構面影響性事後證明並不大)。2.員工教育訓練。3.員工知識專精度(觀察指標為創始人之技術背景與員工學歷分佈情形)。4,R&投資(企業創新可說是R&D的副產品,想要持續創新就必須針對組織核心技術知識不斷地投資研發)。5.組織具有互補性知識多寡(知識具有多元性,因此組織具有互補性知識愈多愈有助於吸收外界的新知識)。6.組織先前知識基礎(學者Cohen&Leventhal(1990)提出吸收能力是組織先前知識基礎的函數,因為知識具有路徑相依性,因此先前知識基礎有助於下一期知識的吸收與利用,故先前知識基礎是組織吸收能力的根本)。 二,外部網路關係可視為『知識網路』,網路成員交流的內容以知識為最主要的實質內涵。因此,吸收能力與知識網路間具有『正向回饋效果』。好的吸收能力有助於建立網路關係,而好的知識網路有助於組織吸收能力的加強。 三,影響吸收能力其他因素有,1.知識蓄積整合機制(將學到的知識儲存於組織中),2.知識流通機制(做好與外界知識的介面管理,以加速知識的流通效果),3.管理機制(組織必須設立一些激勵制度或管理機制設法留住知識型員工,因為大部分內隱性知識是以人為最主要的載體)。 四,好的吸收能力與知識網路關係有助於知識流通效果的改顫,不但會加速知識移轉的速度,甚至學習知識的效果也會大大地提升。 五,當組織有好的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時,企業創新的可能性便大大的提升,因為創新來自於新技術知識的開發,若組織可以很快遞接收外界新知識,進而蓄積,整合,與利用,則企業創新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六,本研究最後提出『吸收能力階段性培養』的動態架構,說明吸收能力最初是因為組織與員工的知識專精度,進而不斷地做R&D,與外部網路伙伴結盟做技術知識交流。此外,組織內部也設立一些機制使知識得以蓄積儲存,流通與整合,經過這些過程後使組織原本吸收能力的層次向上提升,最後達成企業創新的目標。 第壹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知識管理理論 12 壹,知識的內涵及分類 12 貳,知識移轉 15 參,知識整合蓄積與擴散 18 肆,知識創造 19 伍,知識管理理論小結 23 第二節 吸收能力理論探討 23 壹,吸收能力定義 23 貳,組織學習理論探討 27 參,吸收能力理論小結 28 第三節 網路關係 29 壹,網路定義 29 貳,網路類型 31 參,網路利益 32 伍,網路關係小結 33 第四節 企業創新 35 壹,創新的定義與分類 35 貳,知識創造與企業創新的影響因素 38 參,企業創新小結 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變項 43 壹,影響吸收能力的構面 43 貳,知識網路關係 45 參,影響吸收能力的其他因素 45 肆,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知識流通間的關聯 47 伍,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企業創新間的關聯 48 第四節 研究範圍 48 第五節 研究方法 51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2 第肆章 個案分析 53 第一節 專業消費性IC設計業 53 ---凌陽科技 53 壹,IC設計產業簡介 53 貳,凌陽科技公司簡介 54 參,吸收能力之構面 58 肆,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之交互關係 63 伍,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數 69 伍,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知識流通的關係 77 陸,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企業創新之關聯 77 第貳節 IDM大廠---旺宏電子 85 壹, 旺宏公司簡介 85 貳,吸收能力之構面 86 參,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間之間的交互關係 90 肆,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素 94 伍,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知識流通之關係 99 陸,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係 100 第三節 專業記憶體IC設計---鈺創科技 105 壹,記憶體IC產業介紹 106 貳,鈺創科技簡介 107 參,吸收能力之構面 111 肆,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間的交互關係 115 伍,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素 119 陸,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知識流通間之關係 123 柒,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的影響 123 第四節橫跨3C的IC設計公司---瑞昱半導體 127 壹,IC設計產業簡介 128 貳,瑞昱半導體簡介 129 參,吸收能力之構面 134 肆,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間之交互關係 137 伍,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素 142 陸,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 148 第伍章 命題發展 153 第一節 吸收能力影響構面之探討 154 第二節 吸收能力與外部知識網路關係間之交互影響 170 第三節 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素之探討 175 第四節 吸收能力,知識網路關係與知識流通的關聯 182 第五節 吸收能力,知識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 183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8 第二節 理論與實務含意 195 壹,對理論的貢獻 195 貳,對實務的貢獻 196 第三節,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97 第柒章 參考文獻 204 英文部分 204 中文部分 206

Page generated in 0.0525 seconds